高中新课程改革远程培训之随想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nt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与需要,本文从教育思想、观念,新课程内容设置、课程结构,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环境,课程评介,课程开发与建设等方面谈培训后的感想。
  【关键词】新课程 课程改革 目标 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67-01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人才选拔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必须对现有高中课程进行改革,这是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加强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此国家和各省对教师进行课程改革远程培训,现将培训后的一些认识总结如下:
  一、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
  新课程强调“面向学生”,《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这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是我国现行高中课程性质的基本定位。高中的任务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公民基本素养。为学生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为学生升学、就业或者今后的发展打基础,是高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和高中培养目标。具体为:
  (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
  新课程下,课程知识改革和重建强调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所谓时代性是课程内容体现社会、科技的进步,一些具有时代性的鲜活知识纳入课程内容中,使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为课程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新课程是通过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来进行的。基础性是我国传统课程的基本特色,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一个国家公民所必需的知识,是高中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选择性主要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机会,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赋予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
  (二)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学生的个性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发展也是多种多样,新课程改革从三个方面重构课程结构:
  1.设置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改变传统的学科占据课程主导的局面。
  学习领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发展需要和学科群的发展驱使而规划的学生学习范围。新课程规定学习领域由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和健康、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构成。同时加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关照学生的发展和经验。
  科目是学科,是构成学习领域的基本单位。科目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而是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相联系。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是围绕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生活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不同模块可以组合。模块使课程内容得以多开端、多系列、多层级的方式组织,从而实现了课程内容之间的纵横沟通及相互联系。模块并为学生和教师的经验介入课程提供空间,为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提供前提,也为科学技术进入课程提供整合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选择课程提供可能性。
  2.合理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使必修之中有选择,选修之中有规范。
  新课程改革,充分发挥选修课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在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关系上,形成必修之中有选择,选修之中有规范的新思路。首先,新课程设置必修课、选修课Ⅰ和选修课Ⅱ。由于采用模块的方式,学生在必修课之中也有一定的选择性。其次,在开设选修和必修课时,保证学生的基础性。
  3.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紧密结合,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三个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学习经验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整合,以学科课程为依托,扩展、深化学科课程中提供的研究主题,使学生在自主研究和活动中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在学校提供的课程之内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拟订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是学生主体性提升的表现。自订学习计划避免了统一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自我决定发展的意识。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检测机制。
  新课程强调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建立,其目的是突出评价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功能。它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评价的功能,它包含以往评价的合理性。课程改革要求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的内部评价机制,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最易了解学生发展状况的地方。校本评价制度的建立,把评价的权利归还学校,学校成为评价学生的主体。这样使外部评价和校本评价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逐渐走向质化评价。把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和学生成长过程的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的功能。
  二、教师必须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新课程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在课程发展中,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和前沿。新课程改革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自主权,把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权利归还学校。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课程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课程实施的质量;二是挖掘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发挥学校的特色,保证学生的发展。
  三、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本次课改培训,有力地提高了我的业务水平,改变了我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我的评价观念,改变了我的教研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以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需求,使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需要我们共同参与并真诚奉献。
  参考文献:
  [1]董玉琦,乔玉全.《2006国家新课程培训资料》 2006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6月8日
  [3]丁兴富.远程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13.8
  [4]施良方主编.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