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人类文明发展数千年,从读写的起源与历史的渊源、发展来看,“读”与“写”是同时产生、同步发展,并以一体化的形态从历史走向现代的。可以说,正是凭借着“读写结合”的传统。众多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才得以传承,许多优秀的文章体裁才得以延续,写作的诸多艺术手法才得以发展。因此“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名言多少年来人们均耳熟能详。“多读,尽管不是为摹仿,也还有个好处:读的多了,就多知道一些形式,而后也就能把内容放到最合适的形式里去。”(老舍《读与写》)
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也认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这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应该这么写’的。”认为耳濡目染多了,便会悟出一些门径,如同“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头,兵家的儿子早识刀枪”。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就提倡并躬行“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此后,“读写结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至今仍为许多语文老师所熟悉和应用,在中国语文教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
而“读写一体”与“读写结合”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传统的“读写结合”模式往往从“怎么写”的角度,设计写作序列,如文体写作序列、能力点训练序列。也往往根据“怎么写”来安排习作训练,导致训练的机械性和简单化。这样安排的“病根”在于“工具性”,即把学生作文水平难于提高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学会方法”,“没有形成能力”,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表面化。
而“读写一体”是以我国古今读写结合的理论与经验为借鉴。对操作层面的“读写结合”作出的扬弃与整合,是一种具有全新意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读写结合”是指数量上、形式上、功能上的变化,是一种组装式的结合。这种结合,往往注重的是读写过程中的排列组合的形式。而读写一体化的呈现方式使“读”、“写”变成一体两翼。其根据是“部分之间相加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理论,让“读”、“写”形同一个整体,产生“化学变化”,即不仅有数字、形状、功能的变化,更具有事物性质的变化。通过一体化的读写活动,再看不出以前的那种读归读、写归写的原型或痕迹。这种读与写相加的方式是一种“化合”,它注重的是读写过程中排列组合的内容。
读写一体化概念认为,文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也是载体。而读归读,写归写,自然违背了文章产生的构成规律,也违背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反映规律。我们强化读写一体化意识,目的是用一体化读写的方式、方法,重新整合为某些人所拆开而散乱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并不排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时候读、写各有侧重,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分开和各自侧重,是读写一体化操作过程中的事,与将读、写割裂分开的做法截然不同。
读写一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和贮存信息往往通过外部刺激和言语理解来实现,其具体手段就是阅读。而加工和使用信息则往往表现为信息的筛选、整合与使用,其具体手段主要是写作。所以,“读写一体”的方式、手段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流动过程,环环相扣,互相融合,也可以说构成了读与写的一体化过程。
当然,“读写一体化”与“读写结合”都有各自的内涵、功能与模式,对语文教学改革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倡导读写一体化,并不否定仍在发挥着作用的读写结合,但也绝不因为有了“读写结合”而不去强调“读写一体”。
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读写一体”,是对“读写结合”模式的一种丰富和创新,是一种比传统“读写结合”模式内涵更加丰富。使“读”、“写”之间的联系更为科学和紧密的新模式。
(作者单位:启东市大江中学)
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也认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么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这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应该这么写’的。”认为耳濡目染多了,便会悟出一些门径,如同“读书人家的子弟熟悉笔墨,木匠的孩子会玩斧头,兵家的儿子早识刀枪”。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就提倡并躬行“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此后,“读写结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至今仍为许多语文老师所熟悉和应用,在中国语文教学界具有很大的影响。
而“读写一体”与“读写结合”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传统的“读写结合”模式往往从“怎么写”的角度,设计写作序列,如文体写作序列、能力点训练序列。也往往根据“怎么写”来安排习作训练,导致训练的机械性和简单化。这样安排的“病根”在于“工具性”,即把学生作文水平难于提高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学会方法”,“没有形成能力”,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表面化。
而“读写一体”是以我国古今读写结合的理论与经验为借鉴。对操作层面的“读写结合”作出的扬弃与整合,是一种具有全新意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读写结合”是指数量上、形式上、功能上的变化,是一种组装式的结合。这种结合,往往注重的是读写过程中的排列组合的形式。而读写一体化的呈现方式使“读”、“写”变成一体两翼。其根据是“部分之间相加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理论,让“读”、“写”形同一个整体,产生“化学变化”,即不仅有数字、形状、功能的变化,更具有事物性质的变化。通过一体化的读写活动,再看不出以前的那种读归读、写归写的原型或痕迹。这种读与写相加的方式是一种“化合”,它注重的是读写过程中排列组合的内容。
读写一体化概念认为,文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也是载体。而读归读,写归写,自然违背了文章产生的构成规律,也违背了人们认识客观事物、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反映规律。我们强化读写一体化意识,目的是用一体化读写的方式、方法,重新整合为某些人所拆开而散乱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这并不排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时候读、写各有侧重,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但这种分开和各自侧重,是读写一体化操作过程中的事,与将读、写割裂分开的做法截然不同。
读写一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和贮存信息往往通过外部刺激和言语理解来实现,其具体手段就是阅读。而加工和使用信息则往往表现为信息的筛选、整合与使用,其具体手段主要是写作。所以,“读写一体”的方式、手段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流动过程,环环相扣,互相融合,也可以说构成了读与写的一体化过程。
当然,“读写一体化”与“读写结合”都有各自的内涵、功能与模式,对语文教学改革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倡导读写一体化,并不否定仍在发挥着作用的读写结合,但也绝不因为有了“读写结合”而不去强调“读写一体”。
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读写一体”,是对“读写结合”模式的一种丰富和创新,是一种比传统“读写结合”模式内涵更加丰富。使“读”、“写”之间的联系更为科学和紧密的新模式。
(作者单位:启东市大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