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土案例教学法中渗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d1988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学生通过地理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乡土元素与地理教学的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理解地理原理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能突显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师生在“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节的课堂互动中,探讨了乡土资源案例,提升了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乡土案例;水循环
  【作者简介】姚桂琴,一级教师。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乡土地理案例是指与现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相衔接,能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各种本土化的教育资源。但是,乡土资源纷繁多样,如何选取合适的乡土案例作为课堂探究活动的载体?如何搭建支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开展富有实效和新意的合作探究活动?如何巧用乡土资源中的劣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带着以上问题,笔者以人教版地理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案例,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精选乡土案例,二次开发教材,突出区域认知素养
  高中地理新课程倡导地理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乡土案例源于学校所在市县区域范围内的、与地理教学密切相关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统计图表、地理问题等。乡土案例素材需要地理教师有一双“地理慧眼”才能发现。
  1案例具有目标指向性
  选取的乡土案例目标要明确,必须与新地理课程标准要求一致,与学生使用的地理教材内容密切相关,使用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地理原理。乡土案例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教师需将乡土案例资源与教材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在教学中注意乡土案例和课本案例的取舍。教材中的“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以“黄河下游断流现象”作为案例,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尽管学生听说过黄河,也都知道黄河下游是“地上河”,但是亲眼见过黄河的学生很少,以教材案例进行研讨的感受不深,热情不高。笔者选用了乡土案例“太湖蓝藻暴发”代替教材案例进行课堂研讨,学生研讨的兴趣更浓,课堂参与度更高。
  2案例具有鲜明区域性
  乡土案例要有区域特色,可以是本地典型的地理事物,可以是大家都熟悉的地理现象,也可以是关注度高的地理时事热点。因为学生社会阅历少,生活经验欠缺,有的乡土案例学生未必熟悉,教师在选择时就要注意相关资料的补充和铺垫。新课标对“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内容的要求是学生能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选取乡土案例——太湖,围绕太湖水和太湖平原的形成,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是苏州的一张名片。一曲苏州方言版的《太湖美》,将课堂意境切换到烟波浩渺的太湖之畔;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深刻感受太湖水之美——水质清幽,物产富饶(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太湖水清质优的秘密是什么呢?带着问题,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与水循环相关的知识,绘制太湖水循环示意图,判断太湖水参与的水循环类型。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苏州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青海湖气候图等区域资料,运用区域比较法、区域综合分析法,说明太湖水清质优的秘密是水循环旺盛,水体更新速度快,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密切相关。学生通过太湖水循环的学习意识到,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水循环各环节强弱不同,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更新周期具有时空分布规律。太湖平原是如何从沧海变桑田的呢?学生通过太湖平原的形成过程视频资料认识到,不同区域地表径流特征不同,形成的地貌也不一样。水循环将不同区域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了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具有区域特色的乡土案例,容易讓学生产生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参与度更高。充分的研讨能让学生从不同的时空视角去观察和认识区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理解区域地理规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锻炼区域认知能力。
  二、巧借乡土案例,设计劣构问题,突显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教师利用乡土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模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以一系列良构问题为支架,引导学生尝试调用所有知识和能力去寻找最佳解决方法,然而真实的问题往往是劣构问题。
  在“自然界的水循环”这一节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选用了乡土案例“太湖蓝藻暴发”代替教材案例进行课堂研讨。首先是新闻报道情景:2007年5月某日,无锡市民小明早上起床后发现自来水散发出阵阵恶臭。小明跑到楼下超市买水,发现周围市民和他一样迷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因为担心水源受污染而把超市的桶装水抢购一空,有些市民甚至到苏州购水。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题组一:① 如果你是小明,早上起来发现自来水发臭,你会怎么办?
  ② 你会向物业、自来水公司等反映情况吗?
  ③ 如果你是物业管理人员,怎么去排查自来水发臭的原因?排查哪些地方?
  ④ 如果你是自来水公司工作人员,你会怎么办?
  ⑤ 作为现代公民,遇到这样的问题,大家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题组二:① 无锡水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太湖蓝藻,什么是蓝藻?
  ② 无锡南的贡湖湾锡东和南泉取水口因为蓝藻暴发导致自来水受污染,为什么苏州太湖渔洋山取水口没有受到影响?
  ③ 为什么每年的夏季太湖易暴发蓝藻危机?
  ④ 影响蓝藻暴发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⑤ 哪些人类活动加剧了太湖蓝藻暴发?请你结合资料,如卫星图(图中的蓝藻分布情况很清晰,并标注了无锡贡湖湾、苏州渔洋山取水口位置),以及太湖地区风向统计图、工业区布局图、城镇分布图等,初步认识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教师设计了如下劣构问题。   带有蓝藻的水被分別放在三个手提金鱼缸里。学生分为三组讨论:怎么清除金鱼缸里的蓝藻和杂质?请写出你需要的材料和实施步骤,并预设清除效果。
  由于课堂时间限制,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易重知识、轻能力,重教材、轻实验,学生思考的对策往往拘泥于所学的教材内容。经过教师引导,学生能灵活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相关学科知识,融合设计了操作方案(见表1)。
  表1
  [XB,HT5"H,J*2;Z2#<续表>]组别除藻材料除藻方法预设效果第
  一
  组漏勺、玻璃块、塑料管、锅、活性炭等① 漏勺打捞清除表层絮状蓝藻,微颗粒杂质难去除② 把用纱布包裹的活性炭放入鱼缸,吸附杂质微颗粒被吸附,水质变清③ 用锅将鱼缸里的水煮沸蒸馏,上覆玻璃罩斜放,在玻璃下方收集蒸汽液化的水收集到的水质最干净,工程最复杂,大范围治藻不可行第
  二
  组勺子、螺类生物、花鲢、活性炭等① 先物理打捞,再放入活性炭减少表层蓝藻量,去除部分杂质② 投放花鲢及螺类生物,用生物清除蓝藻效果慢,投放的生物可能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或者被蓝藻毒死第
  三
  组树枝、活性炭、化学杀藻剂① 先用树枝捞,再投放活性炭吸附减少表层蓝藻量,去除部分杂质② 投放液氯或硫酸铜,杀死蓝藻后打捞填埋效果快,可能造成二次化学污染③ 直接将鱼缸里的水换掉,清洗干净再放水最省力,大面积除藻不可行太湖环境比鱼缸这样的单一蓝藻环境复杂得多,如何利用水循环知识治理太湖水?从污染源头考虑,还有哪些治藻措施?在现代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有没有治藻新技术?劣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不断修正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高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加深刻地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意义。
  三、走访调查乡情,检验课堂预设,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无不体现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突出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教师将课堂预设的除藻行动继续向课后延伸,让学生亲自检验预设方案是否合理。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检验课本原理,理解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并不断调整选择,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措施。
  围绕“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的教学,教师布置了课外实践任务。
  任务一:走访原来是太湖大闸蟹养殖区的太湖新城苏州湾东太湖生态园,调查现在周边的养殖情况。
  任务二:走访胥江水利枢纽工程管理处,调查入湖的胥江水质。
  任务三:走访了解通安镇金墅港太湖取水口采取了哪些措施保证市民饮水安全。
  学生自己定时间、人员、线路和出行方式,先查找相关资料,最后提交调查报告,师生共同交流分享,评价小组得分及个人贡献。在走访过程中,学生体验了蓝藻暴发以来太湖治理的成果,太湖周边湿地生态恢复后的美景,升华了人地和谐美的观念,认识到太湖美起来,人们的生活也会更美好。
  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研究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多样实践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范围,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既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又要做好相应的预案,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投稿提示
  为适应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传播现代化,推动学术期刊编排规范化,扩大学术交流,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法规文件的要求,凡投稿至本刊的教育教学论文,本刊做如下要求:
  1论文正文部分以3000~6000字为宜,文内层次序号采用“一、”“(一)”“1”“(1)”“1)”五级编排。
  2详细注明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以及联系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
  3需提供200字左右的摘要。摘要应能客观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要素,以提供梗概为目的,不对文稿内容做评论,避免出现“本文论述了……对……有重要意义”之类的用语。
  4附3~5个关键词。关键词应能准确反映论文的主题概念。
  5文稿中有引用他人公开发表文章的观点、内容的,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方括号括阿拉伯数字的形式进行编号和标注,并在文末“参考文献”处,将所有引文按照《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15)》的要求标注详细出处。
  6作者将稿件投至本刊,即视为同意将其稿件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一并授予本刊,本刊有权对稿件进行技术性、文字性修改。
  7来稿不退,作者文责自负,本刊拒绝抄袭。3个月未收到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
  本刊欢迎聚焦核心素养、探讨课程改革、反映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与成果、展示课堂教学艺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论文与案例,敬请有志于提高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水平的教育工作者踊跃来稿。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控制图,介绍了它的用法,导出了控制限常数,并将它和传统的图与-EWMA图作了比较.模拟研究表明,新图更有效.
目的探讨DTI技术在原发性高血压病左室舒张功能的作用.方法利用DTI对40W例EH患者的二尖瓣化环运动进行检测,并与40例正常人及左室心肌肥厚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正常人
转氨酶呀,你这家伙,常给一些人带来不少烦恼和困惑,好健康的一个人,参加例行的体检,突然发现你这转氨酶升高了,这是啥原因?无缘无故你为何升高?有时,甚至医生也找不到升高的原因,真让人
为深入了解水利勘测设计行业标准化管理工作,重点抽取了6家设计单位进行调研,了解并分析标准化管理现状及问题,针对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提高水
STEM教育作为美国数十年来的国家教育战略,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对该领域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多角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STEM
目的探讨无脑神经麻痹性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6例无脑神经麻痹性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6例表现为一侧肢体偏瘫30例,四肢轻瘫6例,共济失调6例,但无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