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前西部农村地区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育资源开发相对滞后的背景下,以“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为主的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削弱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与动机,严重桎梏了学生自主灵性创新能力的发挥,使作文教学深陷收获少、收效慢、效果差、投入时间长的低迷境地。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迷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以积极的认知、激越的感情和刚强的意志去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充分发挥一个人潜在的智能,从而大大增强认知效果,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而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也凸显了我们当前亟待纠正和解决的问题,激发和培养学生作文兴趣也就成了中小学作文涅槃新生的首要突破口和实践探索的经验依据。
【关键词】兴趣;大语文;教学手段;指导方式;实践探索
有效整合作文教育资源实施大语文背景下的作文素养探索
1.构建“3+1”作文教学模式,增强和丰富学生作文训练有效途径
所谓“3+1”模式即课堂内、校园内、校园外(3)+作文评优与刊发机制(1)模式。课堂作文训练是普及培育中小学生作文素养的始点和落脚点,具有集中性和全覆盖的特点。这一特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和互助的调整以及总结各种经验,以期下一次更好的投放实践探索活动,加速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然而作文不单单是语言逻辑的训练积累,同时也是思维抉择、人际交往和意志品质等思想情感的个人成长的积累,即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素养的锻炼和提升过程。故此,在探索课堂作文有效教学手段的同时应并列开发和拓展校内、校外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校内的如兴办校园文学社、班级文化角、图书阅览开放、校园作文周刊、校园广播以及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演讲竞赛、诗歌朗诵、情景剧表演、体育、绿色环保、感恩等);校外的如助残敬老、拥军支农、民俗调查、革命传统教育和人物事件采访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将大大增强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和拓宽了原始写作素材的积累途径,从而达到教育资源的全面开发和有效整合,使学生做到“五谷杂陈”随之拈来。作文评优与刊发机制的设定意在打造一个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平台。如(班级)校级文学刊物刊载、演讲竞赛评比、广播习作评比、校园网作文点击率评比、学生作文杂志报刊投稿、教师辅导奖设立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广泛营造积极的大语文写作环境,让学生在喜悦中成长,稳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作文水平。
2.实践“过程互助、适时主导、分层循序、方式创新”的指导原则
2.1过程互助原则。
过程互助主要体现在原始素材积累分享和文章修改环节中。通过作文教学形式和学生作文技巧创新的运用,使学生充分分享他们原始积累的素材和写作创新经验,达到整体作文水平的有效提高。鲁迅先生说:“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贾岛“只为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也说明,自古以来,成就名篇佳作须反复的修改,然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往往头疼于此,平时学生仅局限浏览教师的批语,教师说好就好。这是降低中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因素。过程互助包含学生个体间互评、小组评改、师生间点评、抽样点评(3~4篇),然后优生给差一些的学生辅导修改,或是学生根据评价独立修改等,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进行重点修改或抽样修改。这一过程注重学生不断反思自悟的过程体验,促使其积累修改文章的经验,体验自我提高的喜悦,赢得价值认同和人格尊严,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2适时主导原则。
这一原则贯穿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总体把握抒真情、写新事、简洁流畅等基本写作要求,侍机进行指导,由学生定材料,注重发散性思维的牵引,引导学生对材料想象充分、取舍充分。同时对即兴的表达也给予适时引导。
2.3分层循序原则。
作为指导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体素养,从勤于写作到临场指导用语。临场指导用语注重思想性和审美意识,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树立自身的榜样作用,使学生愿意聆听和交流。“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可见一个具有亲和力和审美情趣的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了。那么,最直接培养中小学生写作兴趣的环节在哪里呢?自然是我们的文质优美的阅读教材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了。这些读物在学生原始积累中起着基础性的地位。其一,在阅读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坚持用“批阅”“评价”“感悟”“演绎”的具体不同的形式获取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再次,分年龄和年级层次用笔记的形式积累素材,譬如低年级的坚持好词好句的收集,中年级坚持优美片段的剪辑,高年级同学坚持文体兼蓄的积累;其三是坚持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不断的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同时每个孩子在学习作文都是从模仿开始,最终走向舍取得当自悟创新的。低年级孩子的模仿的知识结构与中高年级不同,应该是阶段式展开,从积累好词好句、学习文章结构到运用已学文章结构加上自己的思想感受实施仿写,再到整合多种文章结构进行个性创新。横向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应该注重鼓励和褒扬的态度,“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叶圣陶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从每个个体的作文“闪光点”出发,妥善维护学生渴望进步的进取心,以点带面的逐步推进。
2.4方式创新原则。
刘德斌在《中小学生作文学习策略》一文中指出,思维创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其核心在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方式,全方位的拓展和丰富素材的内容,让学生全面掌握材料并驾驭它,从而做到围绕中心选材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他提出的“联想三法则”分为相反、相近、相似联想。这样可以在引导学生作文时,根据作文的主题和材料有选择的恰当联想。我认为在这一联想法则里具体运用上适当的修辞、成语、歇后语、谚语和网络语言是相得益彰不过的了;同时他还提出了“思维五路径”思维模式,即因果、共时、相似、历时、程度思维。因果思维包括背景、原因、现状、影响、措施,共时思维包括类型、构成、层次、尺度,相似思维包括同类、异类、自相似,历时思维包括过程、历史,程度思维包括数量。这一思维模式将使学生在作文结构层次安排和内容的拓展上取得宝贵经验。同时注重保持文化体验活动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有选择地组织班级、兴趣小组作文实践活动,分不同时段(如课内、课外)、不同年龄段的,在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项目上表现优秀者实施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习作等次的评定不一锤定音,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得优的机会,强化了学生自我写作体验的过程,从而使其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但总的来说,这一原则与以上三个原则相辅相成,只有充分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加以巧妙衔接,才能迸发出中小学作文实践探索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刘德斌《中小学生作文学习策略》【M】 人民网互动讲坛 http://www.pep.com.cn
[2]心海无涯de博客《提高学生写作兴趣》【C】
[3]《美国中小学如何教作文》【P】docin.com
收稿日期:2011-08-04
【关键词】兴趣;大语文;教学手段;指导方式;实践探索
有效整合作文教育资源实施大语文背景下的作文素养探索
1.构建“3+1”作文教学模式,增强和丰富学生作文训练有效途径
所谓“3+1”模式即课堂内、校园内、校园外(3)+作文评优与刊发机制(1)模式。课堂作文训练是普及培育中小学生作文素养的始点和落脚点,具有集中性和全覆盖的特点。这一特点有利于学生自主和互助的调整以及总结各种经验,以期下一次更好的投放实践探索活动,加速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然而作文不单单是语言逻辑的训练积累,同时也是思维抉择、人际交往和意志品质等思想情感的个人成长的积累,即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素养的锻炼和提升过程。故此,在探索课堂作文有效教学手段的同时应并列开发和拓展校内、校外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校内的如兴办校园文学社、班级文化角、图书阅览开放、校园作文周刊、校园广播以及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演讲竞赛、诗歌朗诵、情景剧表演、体育、绿色环保、感恩等);校外的如助残敬老、拥军支农、民俗调查、革命传统教育和人物事件采访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将大大增强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和拓宽了原始写作素材的积累途径,从而达到教育资源的全面开发和有效整合,使学生做到“五谷杂陈”随之拈来。作文评优与刊发机制的设定意在打造一个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平台。如(班级)校级文学刊物刊载、演讲竞赛评比、广播习作评比、校园网作文点击率评比、学生作文杂志报刊投稿、教师辅导奖设立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广泛营造积极的大语文写作环境,让学生在喜悦中成长,稳步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和作文水平。
2.实践“过程互助、适时主导、分层循序、方式创新”的指导原则
2.1过程互助原则。
过程互助主要体现在原始素材积累分享和文章修改环节中。通过作文教学形式和学生作文技巧创新的运用,使学生充分分享他们原始积累的素材和写作创新经验,达到整体作文水平的有效提高。鲁迅先生说:“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贾岛“只为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这也说明,自古以来,成就名篇佳作须反复的修改,然在我们实际教学中往往头疼于此,平时学生仅局限浏览教师的批语,教师说好就好。这是降低中小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因素。过程互助包含学生个体间互评、小组评改、师生间点评、抽样点评(3~4篇),然后优生给差一些的学生辅导修改,或是学生根据评价独立修改等,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进行重点修改或抽样修改。这一过程注重学生不断反思自悟的过程体验,促使其积累修改文章的经验,体验自我提高的喜悦,赢得价值认同和人格尊严,有效的保护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2适时主导原则。
这一原则贯穿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总体把握抒真情、写新事、简洁流畅等基本写作要求,侍机进行指导,由学生定材料,注重发散性思维的牵引,引导学生对材料想象充分、取舍充分。同时对即兴的表达也给予适时引导。
2.3分层循序原则。
作为指导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文体素养,从勤于写作到临场指导用语。临场指导用语注重思想性和审美意识,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树立自身的榜样作用,使学生愿意聆听和交流。“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可见一个具有亲和力和审美情趣的教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了。那么,最直接培养中小学生写作兴趣的环节在哪里呢?自然是我们的文质优美的阅读教材以及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了。这些读物在学生原始积累中起着基础性的地位。其一,在阅读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看书”,坚持用“批阅”“评价”“感悟”“演绎”的具体不同的形式获取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再次,分年龄和年级层次用笔记的形式积累素材,譬如低年级的坚持好词好句的收集,中年级坚持优美片段的剪辑,高年级同学坚持文体兼蓄的积累;其三是坚持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不断的拓展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同时每个孩子在学习作文都是从模仿开始,最终走向舍取得当自悟创新的。低年级孩子的模仿的知识结构与中高年级不同,应该是阶段式展开,从积累好词好句、学习文章结构到运用已学文章结构加上自己的思想感受实施仿写,再到整合多种文章结构进行个性创新。横向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应该注重鼓励和褒扬的态度,“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叶圣陶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从每个个体的作文“闪光点”出发,妥善维护学生渴望进步的进取心,以点带面的逐步推进。
2.4方式创新原则。
刘德斌在《中小学生作文学习策略》一文中指出,思维创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其核心在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方式,全方位的拓展和丰富素材的内容,让学生全面掌握材料并驾驭它,从而做到围绕中心选材的针对性和高效性。他提出的“联想三法则”分为相反、相近、相似联想。这样可以在引导学生作文时,根据作文的主题和材料有选择的恰当联想。我认为在这一联想法则里具体运用上适当的修辞、成语、歇后语、谚语和网络语言是相得益彰不过的了;同时他还提出了“思维五路径”思维模式,即因果、共时、相似、历时、程度思维。因果思维包括背景、原因、现状、影响、措施,共时思维包括类型、构成、层次、尺度,相似思维包括同类、异类、自相似,历时思维包括过程、历史,程度思维包括数量。这一思维模式将使学生在作文结构层次安排和内容的拓展上取得宝贵经验。同时注重保持文化体验活动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有选择地组织班级、兴趣小组作文实践活动,分不同时段(如课内、课外)、不同年龄段的,在口语能力和写作能力项目上表现优秀者实施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习作等次的评定不一锤定音,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得优的机会,强化了学生自我写作体验的过程,从而使其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
但总的来说,这一原则与以上三个原则相辅相成,只有充分认识他们之间的联系,加以巧妙衔接,才能迸发出中小学作文实践探索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刘德斌《中小学生作文学习策略》【M】 人民网互动讲坛 http://www.pep.com.cn
[2]心海无涯de博客《提高学生写作兴趣》【C】
[3]《美国中小学如何教作文》【P】docin.com
收稿日期:2011-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