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之处有学问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lin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节虽小,却能窥其大。《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细节体现素养,细节彰显魅力。”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拨动学生的心弦,启迪学生的思维。为此,作为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数学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各个不起眼的细节,让这些不起眼的细节闪射着智慧的光芒。本文就徐斌老师在他的无痕教育世界里,如何关注细节,如何通过显性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渗透数学思想作一探索,以期为各位同行实践作一参考。
  一、细节让学生在数学世界中畅游
  例如,“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这课有这样一道例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是一个典型的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一般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画示意图或列式推理等方法得出结论,从中让学生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策略。当学生得出结论,并能从中感悟出各种策略的不同后,教学过程就似乎完成了。然而,当听完徐老师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一课后,我才发现这样的教学有些肤浅。他让学生审题后,或互相合作,或自行演示,或摆小棒,或画图示意,或冥思苦想……让学生自行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学生们通过各种方法得出以下四种不同的结果:
  教学任务似乎完成了,但徐老师话题一转,问道:“它们的周长虽然相同,但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在互相讨论中,很快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周长虽相同,但面积却各不相同。“那它们有规律吗?”徐老师趁热打铁问道。于是在师生共同合作下,得出一个新的结论:在周长固定的条件下,长与宽之间的值差越小,它的面积就越大。同时将四种结果公布如下:
  当图表出来后,徐老师继续追问:“如果你是养羊的,你会选择怎样的围法?”很多学生说,会选择“长5米,宽4米”的这种围法……
  一个普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徐老师不仅让学生习得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的引领下,学生懂得如何在众多策略中选择适合策略的思想。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他让学生从数学学习的天地走向数学运用的世界中。
  二、细节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展
  例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当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后,教学过程也就完成了。但徐老师将这一知识点进行细化,让它彰显出数学教学的魅力。首先他投影出示一个动漫长方体,并问:“如果将长方体12条棱擦去1条,我们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吗?”当学生试探回答“可以”时,他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擦拭”。当得出肯定答案时,徐老师又追问:“如果擦去2条,或者3条,或者更多时呢?只要留下几条,就能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于是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进行随意擦拭。当学生在经历了一次次尝试、操作后,徐老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最后确定保留“长、宽、高”这三条棱。
  这个细节处理,徐教师不仅完成了“长、宽、高”这些概念的教学,还让学生经历从被动获知到主动求知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细节让学生享受智慧的生成
  例如,“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这一课的教学意图是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解决从“书架上找书”这一实际问题。它的关键点就在于先确定第几层,再确定第几本。徐老师在教学时,没有进行直白的讲授,而是对书本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加工。他首先利用多媒体在书架上摆放了学生经常看的书,然后对第一层的图书进行了“模糊”处理,最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不同的策略来确定图书的位置。当学生说出要找的图书《伊索寓言》在《安徒生童话》后面、在《俄罗斯童话》前面时,徐老师对这位学生大加赞赏,接着他又追问:“我该如何找到《安徒生童话》和《俄罗斯童话》呢?”由此引出确定一本书位置的最好方法就是先找“第几层”,再找“第几本”的思路。这样,他将“确定位置”这一内容进行了“数学化”的处理,让学生空间观念、数学思维在无形之中有效生成。徐老师的这一细节处理,让学生从“模糊”的感性世界中走向“清晰”的数学化世界,更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精彩。
  总之,关注细节,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像徐老师那样,从学生智慧生成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细节,从而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愈加精彩!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数”与“形”是一对矛盾,宇宙间万物无不是“数”与“形”矛盾的统一。画图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它通过图形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达到使学生理解题意和正确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一、抓住“问题”,引发学生画图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最高层次的需
期刊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P100~10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图形,亲自探索所摆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发现每多摆出一个图形,小棒相应增加的根数。  2.放手让学生经历直观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小棒根数与摆出图形间规律的方法,享受思考数学问题的过程。  3.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其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期刊
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缺乏持久性,如何使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是我们低年级教师一直探索的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创造某种认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让课堂成为吸引学生的“强磁场”,从而有效地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现结合“除法的初步认
期刊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2.学会根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课前准备:  1.4人一组,分前、后、左、右4个方位坐好,对4个学生分别编为1、2、3、4号,把号码贴在桌边上,并选一个组长。  2.每个学生的文具盒里面准备从前、后、左、右4个不同面拍的小猴、茶壶的图片。
期刊
源起:研讨课引出的话题  近期,校教研组开展计算课的教学研究,内容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第二册“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笔者记录了部分教学片断。  片断一:一定要摆小棒吗?  师:27+5就是我们今天要新学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板书课题)。我们可以通过摆小棒知道它等于几,请同学们先自己摆一摆。(学生操作摆小棒)  师(边摆边解释):如果用小棒摆,27根是几捆零几根?(学生摆出2捆零7
期刊
“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怎么想比这重要一千倍。”(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语)于是,为了凸显“学生怎么想”这一核心元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得到了逐步推广。这样一来,课堂“活”了,教师却“苦”了,因为经常遭遇极其复杂的临场突变及流程搁浅。每当这时候,我们无不祈求教学智慧及时“现身”来扭转课堂乾坤,走出教学迷途。确实,教学智慧是一名教师不可或缺的业务素养。下面,笔者仅就教学智慧的意义内涵、实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例2“估算”。  左图中的“方法二”就是本文的主角。对于此例题,《教师用书》中如是说:“教材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使学生明确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怎样处理方法二,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案例呈现:千呼万唤终不现  呈现问题:把124面小红旗平均分给3个班,每个班大约分到多少面?学
期刊
最近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我执教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在比赛前进行了一次试教,课堂中遭遇了“冷场”。课后,我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并修改了部分教学环节,在第二次教学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一次教学片断:  (出示幻灯片:袋子里装着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  师:同学们,在这个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生:。  师:你是怎么
期刊
一直以来,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都会选择让学生动手实验去得出结论。但是从后续的学习中发现,学生还是经常遗忘“”,究其原因:(1)学生对于“等底等高”理解不透彻;(2)学生的操作实验都是教师安排的,没有产生认知需要。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对“圆锥的体积”教学做了如下尝试。  教学现场回放:  1.复习“平面图形中的等底等高”,为迁移做准备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这有两个平面图形。(在黑板上画一个长
期刊
有这样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卢梭有句至理名言:“多给孩子们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囿于别人的思想;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少让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