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湖南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开发历史悠久,发展较快,体现在地域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强化等。为实现湖南21世纪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统一认识,再上台阶;坚持原则,科学规划;切实执行湖南省乡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实施方案。
关键词:湖南省;乡村旅游;地域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46-3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精品课程项目(湘教通[2006]33号);衡阳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10B009);衡阳市社科规划项目(2009D19);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09C1186)
1 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回顾
1.1 历史时期的湖南乡村
湖南人文历史悠久,形成了大批古村名镇,引发了不少名人学士的幸游及其有感而发的乡村山水名章。如湖南省有著名的“三记”,即“桃花源记”( 陶渊明)、“永州八记”(柳宗元)、“岳阳楼记”(范仲淹),旅游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最为著名的乡村游记佳篇,亦为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源头;宋代著名书画家宋迪工的《潇湘八景》图,以及米芾的《潇湘八景图诗》也是其典型诗画作品,更是名扬中外。凡经古代名人所颂所画之地早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湖南各地处于城郊的名山、名水,如长沙市的岳麓山、衡阳市的雨母山、岳阳君山、永州西山、益阳市的笔架山、永州市的愚溪、常德的花岩溪,以及祁阳白水、道州濂溪等都是著名的城郊型风景名胜之地。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质地理学家和游记文学家徐霞客,374年前在湘东南一代“楚游”期间,“其行不从官道”,旅行考察于穷乡僻壤之间,在其《楚游日记》中记载和描述了茶陵“灵岩八景”、永州“朝阴岩”、郴州“万花岩”等胜景[1],说明古代湖南乡村旅游开发已经很普遍和深入,古老的“三湘”大地已成为古代文人考察、学士漫游之地。古代民间普遍流行的“重九”登高和清明“踏青”郊游,也是古代城镇居民的乡村旅游活动。
1.2 近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
湖南素以“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著称,仅近现代就产生过五个人才群体,尤其是道光年间以湖广总督陶澍为核心的湖湘第一个人才群体中,魏源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开近代中国人打开眼界看世界之先河;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系军政集团,仅1864年及此后被清政府被任命为总督和巡抚的就有21人;辛亥革命中新产生的以黄兴为代表的第四个人才群体,拥有陈天才、蔡锷、宋教仁等著名人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更是群星灿烂,拥有包括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以及一大批元帅、大将、上将等第五个最为庞大的强势人才群体,享有“文多吴音,武多楚将”的盛誉[2]。这些名人的故居都地处湖南各地乡村,而且大多经过了精心的维修和修缮、整理,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中国的23次大规模交战中,在湖南境内竟占了6次之多;解放战争时期,又发生了“湖南和平解放”、“衡宝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事件发生地也多在乡村,且多留有其遗存或纪念性建筑,表明湖南乡村红色旅游资源最为丰富。这些都使得湖南近现代乡村旅游中的“名人故居游”、“红色旅游”最富特色。
1.3 当代乡村旅游的发展
如果说发生在古代和近代早期的乡村旅游开发属于朴素自发的话,那么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湖南各大中城市周边兴起的“农家乐”,便是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乡村旅游开发了。“农家乐”又称乡村民俗旅游,是以农村、农业、农事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娱乐、餐饮、运动、住宿、购物等乡村乐趣,旅游者吃的农家风味餐,住的是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农舍,玩的是乡村所特有的民间文艺项目,买的是农家鲜活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一切充满着农味、野味、乡味,处处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自2006年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省乡镇企业局和省旅游局的主动积极领导,以及省休闲农业协会的成立和星级休闲农庄以及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评定工作的推行,使得当代湖南的乡村旅游不仅在量上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且获得了质的飞跃。湖南乡村旅游目前在经营项目上,涌现出了乡村观光休闲农业、乡村生态休闲度假、乡村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从发展的趋势看,湖南未来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有更大发展和质的提高。
2 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的便利条件
2.1 地域特色鲜明
湖南山、平、岗、丘各种地貌景观的多样,以及亚热带季节性气候下水、热条件的多变性使得各地乡村的自然、人文资源环境地域差异明显,个性特别突出的乡村旅游项目成为湖南省乡村旅游突出优势。如桃江县的“乡村生态”旅游,利用上个世纪抗日战争时期“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歌谣唱红东南亚的特有背景,在山水胜地的桃花江畔开发“桃江竹海”,发展“竹文化”,突出“做客竹乡农家,亲近美好自然”的主题。让城市旅游者尽享竹乡风情之乐,桃江县也就成为全国“十大竹乡”之一,并纳入了“全国竹文化旅游”区域,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沅江市利用洞庭湖的丰富资源条件开发了“湖乡农家乐”等各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系列“农家乐”旅游产品。长沙县的锦绣江南科技农业观光园和三滴翠山庄、望城县的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攸县的地杰山庄、株洲天元区的神龙生态休闲园、衡阳珠晖区的酃湖水上度假中心、郴州的梦里故乡生态休闲园、邵阳市邵东县的流光湖生态农庄、怀化市通道县的丰和山庄、张家界的绿色大地生态园等乡村旅游产品,也都是在原有项目基础上,凭借特色资源环境开发建设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2.2 空间布局合理
目前,湖南拥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休闲农庄4000多家、家庭式“农家乐”2万多个,已形成长株潭、环洞庭湖、湘南和湘西四大乡村旅游区域,但最为集中的还是“京广——湘江经济走廊”。长沙是超过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衡阳是主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尤其是长株潭一体化及“两型”城市群的建设,加速了城市人口的聚集和发展,乡村旅游需求市场越来越大,因此,长株潭地区拥有上一定规模等级的乡村旅游企业近2000家,其中长沙市就达1590家。衡阳是湖南省的第二大城市,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次中心”,又有五岳名山南岳景区可供依托,乡村旅游企业集群分布相当明显,仅珠晖区就集中有酃湖水上度假中心、白鹭湖特种养殖生态休闲农庄、怡心园度假村、凤凰山庄等知名品牌上十家。郴州利用靠近珠三角城市群的独特优势,乡村旅游项目产品具有数量多、特色浓等特点,其梦里故乡生态休闲园、汝城的汤市炎帝温泉、仙乐水上休闲度假村等鄉村旅游项目都可称为精品。张家界、南岳衡山、崀山等风景名胜区的周边也集中有相当数量的高品味乡村旅游项目产品,在形式上多为“客栈型”农家乐和“度假型”农家乐。如张家界的绿色大地生态园、南岳衡山的凤凰山庄等项目莫不如此。
2.3 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强化
针对湖南属于“农业大省”而非“农业强省”的内陆省区的实际,须得有强大的支撑保障体系才有可能形成全省乡村旅游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湖南省在这方面心知肚明。首先,政府主导,组织落实。成立了由省乡镇企业局领导,部分农庄企业主和知名学者参与的湖南休闲农业协会,同时湖南省旅游局专门成立了湖南省旅游局乡村旅游发展中心;其次,政策到位。2006年底,省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通知》(湘政办发[2006]57号);2007年,省办公厅又颁发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湘政办[2007]75号);2009年,中共湖南省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中又明确指出:依托三农发展和乡土文化,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农家乐、现代新村、民俗农庄等乡村休闲游”,对如“休闲农业由省乡镇企业局主管”、“五星级休闲山庄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待遇”等许多政策进行了明确。衡阳、邵阳、常德、张家界、岳阳等市也出台了《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意见》的扶持政策。再次,宣传得力。自2006年以来,协会每年都举办了全省休闲农业培训班,并出版了《湘台休闲农业合作论坛论文集》、《湖南乡村旅游研究》等读物,广为发行;创办了“湖南休闲农业网”和刊物《休闲农业》,并同省电视台合作创办“农家乐翻天”节目,组织休闲农业参加“湖南(国际)农博会”等宣传活动,以推广湖南休闲农业品牌,推进湖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湖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构想
3.1 统一认识,再上台阶
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主题年”和2007年的“和谐城乡游主题年”的推动,使中国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渐成热门课题。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意见》(国发[2009]41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务实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央[2010]1号)文件中,相继提出“要实施乡村富民工程,建设特色景观村镇”、“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湖南省敢为“天下先”,早在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湘政办发[2006]57号),在全国率先提出休闲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2007年又下发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湘政办发[2007]75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加快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在中央、湖南的大力推动下,至2009年底,全省仅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2万多家,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4万亿元。但从总体上看,湖南的乡村旅游还处在发展之中,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基础设施不配套,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再上新台阶[3]。
3.2 坚持原则,科学规划
经多年积累并结合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即一要以农为本原则。发展乡村旅游不能脱离农业、农民、农村,要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开发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产品。而且一定要使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二要统筹发展原则。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一定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要把乡村农业和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来涉及,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来推进。三要产业优先原则。乡村农业和休闲农业说到底其基础是农业,没有产业支持不能发展,没有特色不能壮大。实践证明一些休闲农庄、园区和农家乐,仅靠低水平的娱乐产品,绝对不可能长久吸引游客,只有通过优势产业的引领,才会带动其发展壮大。四要因地制宜原则。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一定要按照其特有资源环境条件,并依据其发展规律,突出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开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特的产品”,才会永葆青春活力。五要科学发展原则。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只有坚持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以及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才有可能使其产品具有吸引力。湖南省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目前主要是以民营企业家和农民自主开发为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定要科学规划,以科學促规划发展。
3.3 切实执行湖南省乡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实施方案
为促进湖南省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经商旅游、农业、建设等相关部门,决定从2010年起要在全省创建30个旅游强县、50个特色旅游名镇(乡)、200个特色旅游名村、10000个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届时形成覆盖湖南全省的乡村旅游格局
关键词:湖南省;乡村旅游;地域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4-0046-3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精品课程项目(湘教通[2006]33号);衡阳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2010B009);衡阳市社科规划项目(2009D19);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09C1186)
1 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回顾
1.1 历史时期的湖南乡村
湖南人文历史悠久,形成了大批古村名镇,引发了不少名人学士的幸游及其有感而发的乡村山水名章。如湖南省有著名的“三记”,即“桃花源记”( 陶渊明)、“永州八记”(柳宗元)、“岳阳楼记”(范仲淹),旅游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最为著名的乡村游记佳篇,亦为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源头;宋代著名书画家宋迪工的《潇湘八景》图,以及米芾的《潇湘八景图诗》也是其典型诗画作品,更是名扬中外。凡经古代名人所颂所画之地早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湖南各地处于城郊的名山、名水,如长沙市的岳麓山、衡阳市的雨母山、岳阳君山、永州西山、益阳市的笔架山、永州市的愚溪、常德的花岩溪,以及祁阳白水、道州濂溪等都是著名的城郊型风景名胜之地。我国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质地理学家和游记文学家徐霞客,374年前在湘东南一代“楚游”期间,“其行不从官道”,旅行考察于穷乡僻壤之间,在其《楚游日记》中记载和描述了茶陵“灵岩八景”、永州“朝阴岩”、郴州“万花岩”等胜景[1],说明古代湖南乡村旅游开发已经很普遍和深入,古老的“三湘”大地已成为古代文人考察、学士漫游之地。古代民间普遍流行的“重九”登高和清明“踏青”郊游,也是古代城镇居民的乡村旅游活动。
1.2 近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
湖南素以“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著称,仅近现代就产生过五个人才群体,尤其是道光年间以湖广总督陶澍为核心的湖湘第一个人才群体中,魏源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开近代中国人打开眼界看世界之先河;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系军政集团,仅1864年及此后被清政府被任命为总督和巡抚的就有21人;辛亥革命中新产生的以黄兴为代表的第四个人才群体,拥有陈天才、蔡锷、宋教仁等著名人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更是群星灿烂,拥有包括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以及一大批元帅、大将、上将等第五个最为庞大的强势人才群体,享有“文多吴音,武多楚将”的盛誉[2]。这些名人的故居都地处湖南各地乡村,而且大多经过了精心的维修和修缮、整理,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中国的23次大规模交战中,在湖南境内竟占了6次之多;解放战争时期,又发生了“湖南和平解放”、“衡宝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事件发生地也多在乡村,且多留有其遗存或纪念性建筑,表明湖南乡村红色旅游资源最为丰富。这些都使得湖南近现代乡村旅游中的“名人故居游”、“红色旅游”最富特色。
1.3 当代乡村旅游的发展
如果说发生在古代和近代早期的乡村旅游开发属于朴素自发的话,那么发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湖南各大中城市周边兴起的“农家乐”,便是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乡村旅游开发了。“农家乐”又称乡村民俗旅游,是以农村、农业、农事等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娱乐、餐饮、运动、住宿、购物等乡村乐趣,旅游者吃的农家风味餐,住的是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农舍,玩的是乡村所特有的民间文艺项目,买的是农家鲜活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一切充满着农味、野味、乡味,处处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自2006年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省乡镇企业局和省旅游局的主动积极领导,以及省休闲农业协会的成立和星级休闲农庄以及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评定工作的推行,使得当代湖南的乡村旅游不仅在量上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且获得了质的飞跃。湖南乡村旅游目前在经营项目上,涌现出了乡村观光休闲农业、乡村生态休闲度假、乡村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从发展的趋势看,湖南未来的乡村旅游开发将会有更大发展和质的提高。
2 湖南乡村旅游发展的便利条件
2.1 地域特色鲜明
湖南山、平、岗、丘各种地貌景观的多样,以及亚热带季节性气候下水、热条件的多变性使得各地乡村的自然、人文资源环境地域差异明显,个性特别突出的乡村旅游项目成为湖南省乡村旅游突出优势。如桃江县的“乡村生态”旅游,利用上个世纪抗日战争时期“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歌谣唱红东南亚的特有背景,在山水胜地的桃花江畔开发“桃江竹海”,发展“竹文化”,突出“做客竹乡农家,亲近美好自然”的主题。让城市旅游者尽享竹乡风情之乐,桃江县也就成为全国“十大竹乡”之一,并纳入了“全国竹文化旅游”区域,吸引了大量城市游客。沅江市利用洞庭湖的丰富资源条件开发了“湖乡农家乐”等各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系列“农家乐”旅游产品。长沙县的锦绣江南科技农业观光园和三滴翠山庄、望城县的千龙湖生态旅游度假村、攸县的地杰山庄、株洲天元区的神龙生态休闲园、衡阳珠晖区的酃湖水上度假中心、郴州的梦里故乡生态休闲园、邵阳市邵东县的流光湖生态农庄、怀化市通道县的丰和山庄、张家界的绿色大地生态园等乡村旅游产品,也都是在原有项目基础上,凭借特色资源环境开发建设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
2.2 空间布局合理
目前,湖南拥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休闲农庄4000多家、家庭式“农家乐”2万多个,已形成长株潭、环洞庭湖、湘南和湘西四大乡村旅游区域,但最为集中的还是“京广——湘江经济走廊”。长沙是超过2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衡阳是主城区常住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尤其是长株潭一体化及“两型”城市群的建设,加速了城市人口的聚集和发展,乡村旅游需求市场越来越大,因此,长株潭地区拥有上一定规模等级的乡村旅游企业近2000家,其中长沙市就达1590家。衡阳是湖南省的第二大城市,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次中心”,又有五岳名山南岳景区可供依托,乡村旅游企业集群分布相当明显,仅珠晖区就集中有酃湖水上度假中心、白鹭湖特种养殖生态休闲农庄、怡心园度假村、凤凰山庄等知名品牌上十家。郴州利用靠近珠三角城市群的独特优势,乡村旅游项目产品具有数量多、特色浓等特点,其梦里故乡生态休闲园、汝城的汤市炎帝温泉、仙乐水上休闲度假村等鄉村旅游项目都可称为精品。张家界、南岳衡山、崀山等风景名胜区的周边也集中有相当数量的高品味乡村旅游项目产品,在形式上多为“客栈型”农家乐和“度假型”农家乐。如张家界的绿色大地生态园、南岳衡山的凤凰山庄等项目莫不如此。
2.3 支撑保障体系不断强化
针对湖南属于“农业大省”而非“农业强省”的内陆省区的实际,须得有强大的支撑保障体系才有可能形成全省乡村旅游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湖南省在这方面心知肚明。首先,政府主导,组织落实。成立了由省乡镇企业局领导,部分农庄企业主和知名学者参与的湖南休闲农业协会,同时湖南省旅游局专门成立了湖南省旅游局乡村旅游发展中心;其次,政策到位。2006年底,省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通知》(湘政办发[2006]57号);2007年,省办公厅又颁发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湘政办[2007]75号);2009年,中共湖南省委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中又明确指出:依托三农发展和乡土文化,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农家乐、现代新村、民俗农庄等乡村休闲游”,对如“休闲农业由省乡镇企业局主管”、“五星级休闲山庄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待遇”等许多政策进行了明确。衡阳、邵阳、常德、张家界、岳阳等市也出台了《关于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意见》的扶持政策。再次,宣传得力。自2006年以来,协会每年都举办了全省休闲农业培训班,并出版了《湘台休闲农业合作论坛论文集》、《湖南乡村旅游研究》等读物,广为发行;创办了“湖南休闲农业网”和刊物《休闲农业》,并同省电视台合作创办“农家乐翻天”节目,组织休闲农业参加“湖南(国际)农博会”等宣传活动,以推广湖南休闲农业品牌,推进湖南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 湖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构想
3.1 统一认识,再上台阶
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主题年”和2007年的“和谐城乡游主题年”的推动,使中国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渐成热门课题。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意见》(国发[2009]41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务实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央[2010]1号)文件中,相继提出“要实施乡村富民工程,建设特色景观村镇”、“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要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湖南省敢为“天下先”,早在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的通知》(湘政办发[2006]57号),在全国率先提出休闲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2007年又下发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湘政办发[2007]75号),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加快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在中央、湖南的大力推动下,至2009年底,全省仅休闲农业企业发展到2万多家,接待游客35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4万亿元。但从总体上看,湖南的乡村旅游还处在发展之中,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基础设施不配套,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有待进一步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再上新台阶[3]。
3.2 坚持原则,科学规划
经多年积累并结合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即一要以农为本原则。发展乡村旅游不能脱离农业、农民、农村,要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开发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产品。而且一定要使农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二要统筹发展原则。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一定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要把乡村农业和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来涉及,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来推进。三要产业优先原则。乡村农业和休闲农业说到底其基础是农业,没有产业支持不能发展,没有特色不能壮大。实践证明一些休闲农庄、园区和农家乐,仅靠低水平的娱乐产品,绝对不可能长久吸引游客,只有通过优势产业的引领,才会带动其发展壮大。四要因地制宜原则。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一定要按照其特有资源环境条件,并依据其发展规律,突出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开发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特的产品”,才会永葆青春活力。五要科学发展原则。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生态是基础,文化是灵魂。只有坚持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以及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才有可能使其产品具有吸引力。湖南省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目前主要是以民营企业家和农民自主开发为主,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定要科学规划,以科學促规划发展。
3.3 切实执行湖南省乡村旅游建设“3521”工程实施方案
为促进湖南省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经商旅游、农业、建设等相关部门,决定从2010年起要在全省创建30个旅游强县、50个特色旅游名镇(乡)、200个特色旅游名村、10000个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届时形成覆盖湖南全省的乡村旅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