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人们在对世界客观性把握和定量刻出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观察、实验、模拟、猜测,矫正和调控等。《数学新标准》指出:“对不懂的地方或与别人不一样的观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讨论,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所以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已为大家所公认,成为教学的主旋律。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培养和保持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索方法,使他们在想探索的基础上会探索。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本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退隐到了幕后,成了练习册、作业本。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多媒体的使用完全替代了课本,一节课下来书都没有翻,不得不说是数学资源的一种浪费。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自我学习方面可以起到主要的作用。
一、立足课本,凸现探究内容和目标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试验,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知识的过程。没有目标的探究学习往往缺少指向性,无法高效地实现探究,而呈现出盲目性、混乱性。将探究学习蜕变成一般意义上的活动,淡化了数学课的本质特征。探究内容和目标的出现,我们除了由教师归纳出示以外,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分析信息,确定探究的目标,进而去探究新知识。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先自读几分钟课本并说说: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应从什么地方入手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知道了内容,明确了方向,就避免了一盘散沙式的胡猜乱想,有目标的探究,也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立足课本,强化探究认识与结果
探究活动是学生依赖于已有经验知识,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已有经验的局限性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决定着学生的探究必然是会出现不完整,不严密的现象。特别是科学性,学生的探究往往大多都是“神似”而不是“神形俱备”。如:在学习小数的性质时,通过0.100米=米=()毫米,0.10米=( )米=()厘米,0.1米= ( )米=( )分米的探究,学生得出0.100米=0.10米=0.1米,学生发现的结论为:①、它们大小相等。②、这些数后面依次去掉O大小不变,却很难说出一个完整、严密的定义。此时,引导学生读一读书上得出的小数性质,想一想跟自己归纳的有什么不同,找出其中的关键问题,就能对学生的探究起到一个强化认识,完善归纳的作用。
三、立足课本,升华探究的结论与内涵
建构与探究是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的内外不同的维度,对外部世界研究是探究,对内部精神世界则是建构。在利用课本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发现疑问,提出质疑,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探究学习在课本上得到延伸。如:在《圆的面积》一课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利用圆转化成长方形得出圆面积公式,让学生看书再强化这一转化过程的认识。追问:圆面积的推导跟以前其它平面圆形面积推导思路一样──转化成已知面积的圆形面积解决,难道就只能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吗?这样,激发引导学生用多种推导方式推导面积公式,同时也可以对前面利用长方形面积求圆面积公式的延伸与验证。从特殊到一般,更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其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其设计安排有着梯次性、科学性,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本主动探究,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225600江苏省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
课本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退隐到了幕后,成了练习册、作业本。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多媒体的使用完全替代了课本,一节课下来书都没有翻,不得不说是数学资源的一种浪费。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它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自我学习方面可以起到主要的作用。
一、立足课本,凸现探究内容和目标
探究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试验,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知识的过程。没有目标的探究学习往往缺少指向性,无法高效地实现探究,而呈现出盲目性、混乱性。将探究学习蜕变成一般意义上的活动,淡化了数学课的本质特征。探究内容和目标的出现,我们除了由教师归纳出示以外,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分析信息,确定探究的目标,进而去探究新知识。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先自读几分钟课本并说说: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平行四边形面积应从什么地方入手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知道了内容,明确了方向,就避免了一盘散沙式的胡猜乱想,有目标的探究,也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
二、立足课本,强化探究认识与结果
探究活动是学生依赖于已有经验知识,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已有经验的局限性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决定着学生的探究必然是会出现不完整,不严密的现象。特别是科学性,学生的探究往往大多都是“神似”而不是“神形俱备”。如:在学习小数的性质时,通过0.100米=米=()毫米,0.10米=( )米=()厘米,0.1米= ( )米=( )分米的探究,学生得出0.100米=0.10米=0.1米,学生发现的结论为:①、它们大小相等。②、这些数后面依次去掉O大小不变,却很难说出一个完整、严密的定义。此时,引导学生读一读书上得出的小数性质,想一想跟自己归纳的有什么不同,找出其中的关键问题,就能对学生的探究起到一个强化认识,完善归纳的作用。
三、立足课本,升华探究的结论与内涵
建构与探究是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的内外不同的维度,对外部世界研究是探究,对内部精神世界则是建构。在利用课本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发现疑问,提出质疑,寻找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探究学习在课本上得到延伸。如:在《圆的面积》一课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利用圆转化成长方形得出圆面积公式,让学生看书再强化这一转化过程的认识。追问:圆面积的推导跟以前其它平面圆形面积推导思路一样──转化成已知面积的圆形面积解决,难道就只能转化成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吗?这样,激发引导学生用多种推导方式推导面积公式,同时也可以对前面利用长方形面积求圆面积公式的延伸与验证。从特殊到一般,更符合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其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其设计安排有着梯次性、科学性,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应淡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本主动探究,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225600江苏省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