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天下午,吉芝阿妈骑着她的五羊摩托到镇上加油。由于没有驾驶证不敢到街上瞎晃,车子只能停在加油站上方的公路边,她扯了几把干草盖着,生怕太阳把车子晒坏。
其实她很想将车子骑到镇上。
她六十五岁了。是个老年骑手。山区像她这种年纪学车的,不多。
她为什么六十五岁了还要当骑手,这件事得从她的儿子们说起。
她的大儿子菜饼先生三十多岁车祸身亡,人们怕她伤心,将这个丧子的消息一直隐瞒。菜饼先生的骨灰放在草路旁的山洞中藏着。她只知道大儿子出去做工,要好几年才回来。
这件事当然不能隐瞒多久。吉芝阿妈知道真相后哭了一个月。哭一个月对一个做母亲的人来说,不够,但她必须打起精神,因为她大儿子还留下一个很小的娃娃。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不在了。他扬起眼睛看奶奶的眼泪冒出来的时候,会伸手拍拍奶奶的肩膀说,不疼哦。
菜饼先生的骨灰后来撒在松林里,那儿的花香飘得很远,那儿的树木长得最旺。然而做母亲的很少从那条路上走,她的眼睛受不住林子里穿梭的长风。可是很多人表示不止一次在夜里听到林中传来老妇的哭声,听上去很像吉芝阿妈的,只有她才能哭出那种落魂的味道。但是,谁都不太肯定自己的判断,因为他们看到的吉芝阿妈总是精神极好,她还主动提起大儿子,说一些他小时候的笑话。
只有一种场合能看到吉芝阿妈掉眼泪,那就是丧葬场中,无论死者是长辈还是晚辈,她的哭声最响,每一次都把嗓子哭坏了,眼泡肿起来。
吉芝阿妈的丈夫死,她是不哭的。自始至终不哭。甚至有点悠闲的样子,扛着一根烟杆——这个时候她已经是个老烟鬼——坐在屋背后一座荒坟上。那荒坟被很多人坐得光溜溜的,像剃了光头,阳光落在上面还能闪光。吉芝阿妈坐得最多,有时她拖了一床草席顺着坟包铺好,躺在上面晒太阳。
我们说,吉芝阿妈,你快从那儿下来啊,你丈夫死了,为什么不伤心?
吉芝阿妈说,我伤心够了。
丈夫活着的时候,酗酒,打人,吉芝阿妈的脑袋上还顶着一个包。丈夫死的前三天,他还能跳起来打人。而这么快他就死了,吉芝阿妈说,她完全想不到,所以来不及为他准备眼泪。
吉芝阿妈下决心学车,那是小儿子出走以后,她再也不能有力气走到山下赶集,一狠心买了一辆摩托车。说起小儿子,她只能摇头。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要离家出走,再无音信。他走之后妻子也走了。现在吉芝阿妈要抚养三个孙子,哪有时间操心儿子的事情。
这天下午吉芝阿妈驮着一麻袋花椒到镇上出售。她顺便加油。她遇到我们的时候花椒已经卖掉了,手中提着两只半大的胶桶,晃晃荡荡从那头走来。我们当时不知道她在学车,还准备请她坐一程。谁知道她摇着双手很兴奋的样子说,你们跟我讲一下,骑摩托车下坡的时候双脚怎么放,人的身子才不往前冲。我感觉我的脖子都冲疼了。
吉芝阿妈就是像长颈鹿一样骑车的。她个子高,脖子也长,下坡又不能很好地收住身子,只能长长地伸着脖子往前冲。我们跟在她后面走,冒着一股冷汗。因为这个老年摩托车手,还不能双脚踩住脚踏板,她是一只脚搭在刹车上,另一只脚拖在地面,哗啦啦地冲到镇上去的。而从镇上回家,那些弯道的地方,她只能下来推着转弯,像卖苦力一样,弯腰驼背,擦汗也不是,喘气也不是,根本忙不过来,其实她可以拿儿子们留下的旧车子操练顺手再上路。它放在堂屋的一角,用大花布盖着。有人劝她把旧车子拆了卖废铁,他们认为堂屋里放着一辆死者的摩托车不吉利。吉芝阿妈表示伤心,她说世上再没有比这些人更绝情了,她说,这摩托车是她的命。
山顶荞麦花开的时候,吉芝阿妈也会到那儿坐一会儿,可能年岁大的原因,到那儿坐着坐着就睡着在石头上。那块石头其实很像她屋背后的那座坟墓,她坐在上面有点像根树桩。
她当然不能将车子开到山顶。但是她可以拼命地将它扭到半山腰。她对付车子用的是驯马那一套。眼看车子龙头掌不住,嘴里就会自然地冒出“乖乖乖……往左往左”的口令。
下雪天是吉芝阿妈最担心的,以她单脚骑车的糟糕技术想到半山腰驮一捆木柴,太难。
春天当然要好过一点,对于吉芝阿妈这样的老年骑手来说,天气逐步变暖,可趁此加强骑术。最让她焦虑的莫过于找不到合适的人当教练。尤其这个年岁的徒弟谁都不敢收。
那天晚上我们也准备劝一下吉芝阿妈,冬天又快来了,她的騎术还没有什么进展。她还是不能将另外一只脚熟练地搭在摩托车踏板上。去哪儿都拖着一只脚,鞋底在路面磨得沙沙响,仿佛她是带着自己的千军万马的阵势,也仿佛,那是她憋在喉咙的暗沉的哭声。
不等开口她已想到我们的目的。她笑着给我们倒了一碗酒,现在她能拿出来招待客人的就是这些酒水。
喝了一碗酒的吉芝阿妈很坚定地表示,她的双脚力气绝对不输给年轻人,并且,如果有必要来一场骑车比赛,她一只脚搭在车上也未必跑不赢我们。为了使人信服,她推着车子在外面的沙地上遛了一圈。
那之后吉芝阿妈总是一个人在场地上操练她的五羊摩托。实际上她可以去山下女儿家生活,那儿的条件不差,甚至在那里,她的摩托车跑起来更顺畅,说不定那只脚轻松就搭上去了。可是她不能去,对于在山上生活惯了的人,在山下根本不能自由,她吐一口痰,白亮的地板就脏了,她出去逛一圈回来,地板上又出现了乱糟糟的脚印,她在那儿不是去生活,而是去打乱别人的生活。更让她不能接受的是,她越来越话多,女儿却不怎么说话,她们的话题很难扯到一起。这种疏远是天生的,她生的不是女儿,而是一条路,一条注定要延向远方的路。而她自己到了这个年岁,就像一间老房子,里边装满她的一肚子牢骚和没完没了的回忆。
吉芝阿妈的女儿会选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上山,帮母亲找一些木柴,割两捆猪草,也会到大哥的那片松林掉一会儿眼泪,再到那位失踪者二哥的花椒地和荞麦地看一看。作为最小的孩子,她其实并不能完全感受母亲的遭遇。对于那架霸占了堂屋一角的旧摩托车,吉芝阿妈的女儿很伤心,她表示过无数次要拆掉它的意愿,母亲不准,为此她们闹了不少矛盾。她认为那不是哥哥的命,而是催命鬼。 她当然不知道六十五岁的母亲也有一辆崭新的五羊摩托,在她上山之前,吉芝阿妈已将车子推到邻居那儿藏起来。她不知道,一个前所未有的山区老年摩托车手正在诞生。
我们没有勇气揭穿,吉芝阿妈的手在抖,油门时大时小,她嗡嗡地跑在路上,就像一个哭坏了嗓子的人从这头冲到那头。
[节选自《骑手》,原载《红岩》2016年第3期]
● 阅读思考
一般作家在描写一个悲苦的小人物时,总会一味强调某种苦难,以及人物在命运压迫下的各种变形,语调是比较沉重和凄惨的。但阿微木依萝不同,她笔下的这个叫吉芝阿妈的老年妇女,即使在遇见最坏的事,比如丧子、丧夫时,她的悲伤都是抑制的,情感状态是复杂而游离的。读完文章,你能体会到吉芝阿妈的这个特点吗?你觉得吉芝阿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丁涵淇
常言道,能够言说的痛苦不能算是真正的痛苦,真正的痛苦是放在心里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吉芝阿妈的丧子之痛与丧夫之痛,化成深夜松林中的泪水与明媚阳光下的青烟,却都宛若水月镜花,令人捉摸不透,只有她一人孤单地承受着。
忙碌的生活能够使人忘却,吉芝阿妈买了摩托车成为最年长的骑手,的确是为谋生计、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考虑,但她那丰盈的学习过程,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与寂寞,让自己没有闲暇去品味痛苦。那独处的时候呢?那辆摆在墙角用花布盖着的旧摩托车一直在吉芝阿妈的心里,折射着一个人难以言喻的纠结的情感。
描摹痛苦与悲伤的最佳方式不是铺叙,而是留白。那些与吉芝阿妈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并不是不想哭,他们怕是再也没有力气与精力去哭了。他们在人前是那么的粗犷、乐观,可少有人去在意他们人后的生活。人们只是长叹一句“可怜啊可怜”,或者是“这个女人真厉害”,便再没有后续。我们无法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却能从空白中感受到无尽的悲伤。
仰莉莉
我始终认为,一切痛都源于爱。和其他被苦难缠绕的人不同,吉芝阿妈隐忍而坚强,努力地为小孙子们撑起一片天空,在这样的年纪成了摩托车骑手。儿子留下来的车子,是吉芝阿妈的命,于是她买了辆新车。她仿佛是在告诉我们:生活还是要继续,如果还没有被磨成一把灰,就要继续燃烧。
作者未在吉芝阿妈的痛苦上着墨太多,更多的是对骑手生活的平实叙述,或许就是想告诉我们,吉芝阿妈虽然痛苦,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爱的能力,因为爱与痛始终共生。大的悲伤总是无言,悲伤之中所散发出来的人性魅力,能使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人感动。
蒋逸炀
有些事情吉芝阿妈不说,但心里清楚,她学骑摩托车说是方便赶集,但实际上还是在纪念大儿子吧!她摩托车骑得那么差,那么不长进,下坡要伸着脖子,上坡还得自己推着车走,不是比自己走路还辛苦吗?但她还是坚持骑摩托车,还是把花椒运下山去卖。她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客人的,却一直都有酒,这酒想必一定是荞麦酒吧?要用荞麦酿酒,拿花椒去卖,阿妈在小儿子留下的地里花费了多少心思哟!
女儿是她最小的孩子,不能完全感受母亲的遭遇,是她感受不到还是阿妈不同她说呢?阿妈连下山去女儿家都嫌给女儿添麻烦,怎么会把这些烦心事告诉她呢?她将学摩托车的事千方百计地瞒着女儿,为的就是不让她担心吧!
大儿子出事后,阿妈哭了一个月,但是之后呢?阿妈再也没哭过,她当然没伤心够,但是她告诉自己伤心够了,有三个孙子要养,有两块地要种。阿妈选择用世界上最深沉的方式来纪念,她将自己活成了他们的样子。
阿妈算不得一个灵巧的女人,甚至有点憨憨的、呆呆的,但她是世上最好的母亲。
沈陆衡
吉芝阿妈丧子、丧夫,内心悲伤无比,但生活逼迫她必须乐观面对。学车,下地,驮柴,在我看来,这更是她排解痛苦的手段。当生活的不幸无法用哭泣释放,生活的意义便是她唯一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她有孙子要抚养、要学车,所以她要在人们面前表现得若无其事。
在不断出现的厄运面前,吉芝阿妈的积极与要强,只是一个人在不幸面前的无力还击,没有给人任何的力量感,只是令人感到无力与 悲哀。吉芝阿妈支离破碎的惶恐的内心,才是表面下的真实,这也是作者在文中不断以议论性的语言提醒我们的东西。表面与内在的强烈对比是吉芝阿妈这一悲剧形象更动人的原因。
陈志丰
吉芝阿妈是一个伟大且坚强的女人。再卑微的人格也有自己难以被人理解的执着与追求,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无力地接受他人的同情与怜悯。
没有人的坚强是与生俱来的,吉芝阿妈不在人前哭,大概那眼泪已经在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夜里默默地流干了吧!眼泪流得多了就干涸了,眼泪干涸了就坚强了。一个人的强大往往是因为缺少了依靠,只有强大,才能生存,才能成为别人的依靠。而吉芝阿妈,便是一个无法依靠别人而必须为她的孙子提供依靠的人。别人眼里的不自量力,可能是倔强,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坚强,还有可能是自欺欺人,用这样的假象告诉自己,我可以,我还可以更厉害,没有什么不可以。
颤抖的手,本来就是不该被拆穿的。谁也无法承受一个坚强的外表下身体已溃不成军的事实。
荐读人说
各位同学对文本的感受与解读能力,让人欣喜。
丁涵淇同学说的“描摹痛苦与悲伤的最佳方式不是铺叙,而是留白”,这个“留白”领悟得特别好。她还注意到“那辆摆在墙角用花布盖着的旧摩托车”是表达了吉芝阿妈内心的隐痛,可见她是一个非常重视细节的人。在此,我想要强调的是,今后我们如何在文本中高级地表达人物的悲伤,不哭天喊地,不情绪外化,这既需要写作技巧的提升,更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提炼。同学们能不能由此文得到一些借鉴和启发?
仰莉莉同学注意到了作者并没有在人物的痛苦上着墨太多,而是把笔触更多地放在对吉芝阿妈的骑手生活的叙述上,这一点领悟可以化作写作时的指南。描写处于行动中的人物比静态更能突出人物性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让笔下的人物“动”起来,只有处于行动中的人,才能展示更多。
蒋逸炀体会到了吉芝阿妈的形象是憨憨的、呆呆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事灵巧的女人。仔细思考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笨拙、痴憨的母亲,除了在沉重的命运压迫下增添难得的喜感,是不是还让人体会到了文本及人物形象的丰富性?這种丰富性也是真实性的一种。
沈陆衡同学不仅认识到吉芝阿妈的行动是她对付痛苦的唯一方式,更深一层的体验是,他领悟到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一种深切的无力感,对命运的无从把握,而不是可以战胜它。这把文本引入另一种深度,也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悲剧性。沈陆衡同学的解读深刻、独到,让人欣赏。
陈志丰同学也深刻认识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溃不成军”,认识到表象与内心的巨大反差。通过对吉芝阿妈形象的分析,一个立体的、历经生活磨难的、表面上乐观痴憨的底层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每个读者心目中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吉芝阿妈,它既是文本赋予的,也是自身心灵的独特感受,都值得珍视和期待!
其实她很想将车子骑到镇上。
她六十五岁了。是个老年骑手。山区像她这种年纪学车的,不多。
她为什么六十五岁了还要当骑手,这件事得从她的儿子们说起。
她的大儿子菜饼先生三十多岁车祸身亡,人们怕她伤心,将这个丧子的消息一直隐瞒。菜饼先生的骨灰放在草路旁的山洞中藏着。她只知道大儿子出去做工,要好几年才回来。
这件事当然不能隐瞒多久。吉芝阿妈知道真相后哭了一个月。哭一个月对一个做母亲的人来说,不够,但她必须打起精神,因为她大儿子还留下一个很小的娃娃。他还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不在了。他扬起眼睛看奶奶的眼泪冒出来的时候,会伸手拍拍奶奶的肩膀说,不疼哦。
菜饼先生的骨灰后来撒在松林里,那儿的花香飘得很远,那儿的树木长得最旺。然而做母亲的很少从那条路上走,她的眼睛受不住林子里穿梭的长风。可是很多人表示不止一次在夜里听到林中传来老妇的哭声,听上去很像吉芝阿妈的,只有她才能哭出那种落魂的味道。但是,谁都不太肯定自己的判断,因为他们看到的吉芝阿妈总是精神极好,她还主动提起大儿子,说一些他小时候的笑话。
只有一种场合能看到吉芝阿妈掉眼泪,那就是丧葬场中,无论死者是长辈还是晚辈,她的哭声最响,每一次都把嗓子哭坏了,眼泡肿起来。
吉芝阿妈的丈夫死,她是不哭的。自始至终不哭。甚至有点悠闲的样子,扛着一根烟杆——这个时候她已经是个老烟鬼——坐在屋背后一座荒坟上。那荒坟被很多人坐得光溜溜的,像剃了光头,阳光落在上面还能闪光。吉芝阿妈坐得最多,有时她拖了一床草席顺着坟包铺好,躺在上面晒太阳。
我们说,吉芝阿妈,你快从那儿下来啊,你丈夫死了,为什么不伤心?
吉芝阿妈说,我伤心够了。
丈夫活着的时候,酗酒,打人,吉芝阿妈的脑袋上还顶着一个包。丈夫死的前三天,他还能跳起来打人。而这么快他就死了,吉芝阿妈说,她完全想不到,所以来不及为他准备眼泪。
吉芝阿妈下决心学车,那是小儿子出走以后,她再也不能有力气走到山下赶集,一狠心买了一辆摩托车。说起小儿子,她只能摇头。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要离家出走,再无音信。他走之后妻子也走了。现在吉芝阿妈要抚养三个孙子,哪有时间操心儿子的事情。
这天下午吉芝阿妈驮着一麻袋花椒到镇上出售。她顺便加油。她遇到我们的时候花椒已经卖掉了,手中提着两只半大的胶桶,晃晃荡荡从那头走来。我们当时不知道她在学车,还准备请她坐一程。谁知道她摇着双手很兴奋的样子说,你们跟我讲一下,骑摩托车下坡的时候双脚怎么放,人的身子才不往前冲。我感觉我的脖子都冲疼了。
吉芝阿妈就是像长颈鹿一样骑车的。她个子高,脖子也长,下坡又不能很好地收住身子,只能长长地伸着脖子往前冲。我们跟在她后面走,冒着一股冷汗。因为这个老年摩托车手,还不能双脚踩住脚踏板,她是一只脚搭在刹车上,另一只脚拖在地面,哗啦啦地冲到镇上去的。而从镇上回家,那些弯道的地方,她只能下来推着转弯,像卖苦力一样,弯腰驼背,擦汗也不是,喘气也不是,根本忙不过来,其实她可以拿儿子们留下的旧车子操练顺手再上路。它放在堂屋的一角,用大花布盖着。有人劝她把旧车子拆了卖废铁,他们认为堂屋里放着一辆死者的摩托车不吉利。吉芝阿妈表示伤心,她说世上再没有比这些人更绝情了,她说,这摩托车是她的命。
山顶荞麦花开的时候,吉芝阿妈也会到那儿坐一会儿,可能年岁大的原因,到那儿坐着坐着就睡着在石头上。那块石头其实很像她屋背后的那座坟墓,她坐在上面有点像根树桩。
她当然不能将车子开到山顶。但是她可以拼命地将它扭到半山腰。她对付车子用的是驯马那一套。眼看车子龙头掌不住,嘴里就会自然地冒出“乖乖乖……往左往左”的口令。
下雪天是吉芝阿妈最担心的,以她单脚骑车的糟糕技术想到半山腰驮一捆木柴,太难。
春天当然要好过一点,对于吉芝阿妈这样的老年骑手来说,天气逐步变暖,可趁此加强骑术。最让她焦虑的莫过于找不到合适的人当教练。尤其这个年岁的徒弟谁都不敢收。
那天晚上我们也准备劝一下吉芝阿妈,冬天又快来了,她的騎术还没有什么进展。她还是不能将另外一只脚熟练地搭在摩托车踏板上。去哪儿都拖着一只脚,鞋底在路面磨得沙沙响,仿佛她是带着自己的千军万马的阵势,也仿佛,那是她憋在喉咙的暗沉的哭声。
不等开口她已想到我们的目的。她笑着给我们倒了一碗酒,现在她能拿出来招待客人的就是这些酒水。
喝了一碗酒的吉芝阿妈很坚定地表示,她的双脚力气绝对不输给年轻人,并且,如果有必要来一场骑车比赛,她一只脚搭在车上也未必跑不赢我们。为了使人信服,她推着车子在外面的沙地上遛了一圈。
那之后吉芝阿妈总是一个人在场地上操练她的五羊摩托。实际上她可以去山下女儿家生活,那儿的条件不差,甚至在那里,她的摩托车跑起来更顺畅,说不定那只脚轻松就搭上去了。可是她不能去,对于在山上生活惯了的人,在山下根本不能自由,她吐一口痰,白亮的地板就脏了,她出去逛一圈回来,地板上又出现了乱糟糟的脚印,她在那儿不是去生活,而是去打乱别人的生活。更让她不能接受的是,她越来越话多,女儿却不怎么说话,她们的话题很难扯到一起。这种疏远是天生的,她生的不是女儿,而是一条路,一条注定要延向远方的路。而她自己到了这个年岁,就像一间老房子,里边装满她的一肚子牢骚和没完没了的回忆。
吉芝阿妈的女儿会选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上山,帮母亲找一些木柴,割两捆猪草,也会到大哥的那片松林掉一会儿眼泪,再到那位失踪者二哥的花椒地和荞麦地看一看。作为最小的孩子,她其实并不能完全感受母亲的遭遇。对于那架霸占了堂屋一角的旧摩托车,吉芝阿妈的女儿很伤心,她表示过无数次要拆掉它的意愿,母亲不准,为此她们闹了不少矛盾。她认为那不是哥哥的命,而是催命鬼。 她当然不知道六十五岁的母亲也有一辆崭新的五羊摩托,在她上山之前,吉芝阿妈已将车子推到邻居那儿藏起来。她不知道,一个前所未有的山区老年摩托车手正在诞生。
我们没有勇气揭穿,吉芝阿妈的手在抖,油门时大时小,她嗡嗡地跑在路上,就像一个哭坏了嗓子的人从这头冲到那头。
[节选自《骑手》,原载《红岩》2016年第3期]
● 阅读思考
一般作家在描写一个悲苦的小人物时,总会一味强调某种苦难,以及人物在命运压迫下的各种变形,语调是比较沉重和凄惨的。但阿微木依萝不同,她笔下的这个叫吉芝阿妈的老年妇女,即使在遇见最坏的事,比如丧子、丧夫时,她的悲伤都是抑制的,情感状态是复杂而游离的。读完文章,你能体会到吉芝阿妈的这个特点吗?你觉得吉芝阿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丁涵淇
常言道,能够言说的痛苦不能算是真正的痛苦,真正的痛苦是放在心里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吉芝阿妈的丧子之痛与丧夫之痛,化成深夜松林中的泪水与明媚阳光下的青烟,却都宛若水月镜花,令人捉摸不透,只有她一人孤单地承受着。
忙碌的生活能够使人忘却,吉芝阿妈买了摩托车成为最年长的骑手,的确是为谋生计、为自己的健康状况考虑,但她那丰盈的学习过程,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与寂寞,让自己没有闲暇去品味痛苦。那独处的时候呢?那辆摆在墙角用花布盖着的旧摩托车一直在吉芝阿妈的心里,折射着一个人难以言喻的纠结的情感。
描摹痛苦与悲伤的最佳方式不是铺叙,而是留白。那些与吉芝阿妈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并不是不想哭,他们怕是再也没有力气与精力去哭了。他们在人前是那么的粗犷、乐观,可少有人去在意他们人后的生活。人们只是长叹一句“可怜啊可怜”,或者是“这个女人真厉害”,便再没有后续。我们无法看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却能从空白中感受到无尽的悲伤。
仰莉莉
我始终认为,一切痛都源于爱。和其他被苦难缠绕的人不同,吉芝阿妈隐忍而坚强,努力地为小孙子们撑起一片天空,在这样的年纪成了摩托车骑手。儿子留下来的车子,是吉芝阿妈的命,于是她买了辆新车。她仿佛是在告诉我们:生活还是要继续,如果还没有被磨成一把灰,就要继续燃烧。
作者未在吉芝阿妈的痛苦上着墨太多,更多的是对骑手生活的平实叙述,或许就是想告诉我们,吉芝阿妈虽然痛苦,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爱的能力,因为爱与痛始终共生。大的悲伤总是无言,悲伤之中所散发出来的人性魅力,能使千千万万个平凡的人感动。
蒋逸炀
有些事情吉芝阿妈不说,但心里清楚,她学骑摩托车说是方便赶集,但实际上还是在纪念大儿子吧!她摩托车骑得那么差,那么不长进,下坡要伸着脖子,上坡还得自己推着车走,不是比自己走路还辛苦吗?但她还是坚持骑摩托车,还是把花椒运下山去卖。她没有什么可以招待客人的,却一直都有酒,这酒想必一定是荞麦酒吧?要用荞麦酿酒,拿花椒去卖,阿妈在小儿子留下的地里花费了多少心思哟!
女儿是她最小的孩子,不能完全感受母亲的遭遇,是她感受不到还是阿妈不同她说呢?阿妈连下山去女儿家都嫌给女儿添麻烦,怎么会把这些烦心事告诉她呢?她将学摩托车的事千方百计地瞒着女儿,为的就是不让她担心吧!
大儿子出事后,阿妈哭了一个月,但是之后呢?阿妈再也没哭过,她当然没伤心够,但是她告诉自己伤心够了,有三个孙子要养,有两块地要种。阿妈选择用世界上最深沉的方式来纪念,她将自己活成了他们的样子。
阿妈算不得一个灵巧的女人,甚至有点憨憨的、呆呆的,但她是世上最好的母亲。
沈陆衡
吉芝阿妈丧子、丧夫,内心悲伤无比,但生活逼迫她必须乐观面对。学车,下地,驮柴,在我看来,这更是她排解痛苦的手段。当生活的不幸无法用哭泣释放,生活的意义便是她唯一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她有孙子要抚养、要学车,所以她要在人们面前表现得若无其事。
在不断出现的厄运面前,吉芝阿妈的积极与要强,只是一个人在不幸面前的无力还击,没有给人任何的力量感,只是令人感到无力与 悲哀。吉芝阿妈支离破碎的惶恐的内心,才是表面下的真实,这也是作者在文中不断以议论性的语言提醒我们的东西。表面与内在的强烈对比是吉芝阿妈这一悲剧形象更动人的原因。
陈志丰
吉芝阿妈是一个伟大且坚强的女人。再卑微的人格也有自己难以被人理解的执着与追求,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无力地接受他人的同情与怜悯。
没有人的坚强是与生俱来的,吉芝阿妈不在人前哭,大概那眼泪已经在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夜里默默地流干了吧!眼泪流得多了就干涸了,眼泪干涸了就坚强了。一个人的强大往往是因为缺少了依靠,只有强大,才能生存,才能成为别人的依靠。而吉芝阿妈,便是一个无法依靠别人而必须为她的孙子提供依靠的人。别人眼里的不自量力,可能是倔强,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坚强,还有可能是自欺欺人,用这样的假象告诉自己,我可以,我还可以更厉害,没有什么不可以。
颤抖的手,本来就是不该被拆穿的。谁也无法承受一个坚强的外表下身体已溃不成军的事实。
荐读人说
各位同学对文本的感受与解读能力,让人欣喜。
丁涵淇同学说的“描摹痛苦与悲伤的最佳方式不是铺叙,而是留白”,这个“留白”领悟得特别好。她还注意到“那辆摆在墙角用花布盖着的旧摩托车”是表达了吉芝阿妈内心的隐痛,可见她是一个非常重视细节的人。在此,我想要强调的是,今后我们如何在文本中高级地表达人物的悲伤,不哭天喊地,不情绪外化,这既需要写作技巧的提升,更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提炼。同学们能不能由此文得到一些借鉴和启发?
仰莉莉同学注意到了作者并没有在人物的痛苦上着墨太多,而是把笔触更多地放在对吉芝阿妈的骑手生活的叙述上,这一点领悟可以化作写作时的指南。描写处于行动中的人物比静态更能突出人物性格,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让笔下的人物“动”起来,只有处于行动中的人,才能展示更多。
蒋逸炀体会到了吉芝阿妈的形象是憨憨的、呆呆的,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事灵巧的女人。仔细思考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笨拙、痴憨的母亲,除了在沉重的命运压迫下增添难得的喜感,是不是还让人体会到了文本及人物形象的丰富性?這种丰富性也是真实性的一种。
沈陆衡同学不仅认识到吉芝阿妈的行动是她对付痛苦的唯一方式,更深一层的体验是,他领悟到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一种深切的无力感,对命运的无从把握,而不是可以战胜它。这把文本引入另一种深度,也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悲剧性。沈陆衡同学的解读深刻、独到,让人欣赏。
陈志丰同学也深刻认识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溃不成军”,认识到表象与内心的巨大反差。通过对吉芝阿妈形象的分析,一个立体的、历经生活磨难的、表面上乐观痴憨的底层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每个读者心目中都会有一个自己的吉芝阿妈,它既是文本赋予的,也是自身心灵的独特感受,都值得珍视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