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双导师制”也逐渐开始成熟,成为当前构建的新模型,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使用双导师制度可以优化当前的教育环境,提升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双导师制度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也是必须实现的目标。但是教育的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双导师制”建设过程中,需要实现自上而下的建设,才能形成统一的认知体系,进而推动制度的构建、完善。
关键词: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建设以及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2-0017-03
一、“双导师制”建设的优势
(一)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环境制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结合我国当前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组织进行协调以及控制,因此在教学之中使用“双导师制”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优化教育制度,可以丰富研究生教育的结构,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双导师制”建设过程中,从而让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指导以及教育,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育结构,让当前的教育模式发生本质性改变,是当前推动教育进步以及发展的主要潮流以及趋势。所以,推动“双导师制”建设,符合当前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环境的需求[1]。
(二)革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指导模式
“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指导模式,起源于美国,基于学生个别差异的特征,制定了师生共同协商的学习计划,导师主要负责监督以及指导工作,属于一种综合性非常强的教学制度。在当前的教学之中,“导师制”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明确了导师的权责范围,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传统的导师制度,在教學的过程中实施的是一对一的教学,学生研究的领域较为单一,很多时候,学术倾向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双导师制”打破了这样的限制,能够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以及学术方向,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反映研究人才与培养社会行业人才的目标需求,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质量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教育中较为高端的部分,在我国当前的发展之中,对于实践型的应用人才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实施“双导师制”制度能够有效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培养的过程中,课程设置和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授课内容和社会需求能够有效结合,培养出的人才在社会上的竞争力逐渐提升,能够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双导师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革新模式,在实际的使用中,可以解决高校内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有效调整课程结构,推动研究生教育内部管理制度的革新以及完善。
二、“双导师制”制度的设计要素分析
(一)规则性制度
“双导师制”制度设计需要满足规则性的制度建设,在实际的使用中,对当前的社会人员具有强制性以及可实施性。这就需要“双导师制”制度具备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这样才可以确保当前的制度能够有效实施。在“双导师制”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成体系的制度作为指导,保证“双导师制”的建设能够有效完成[2]。想要有效发挥双导师制度的作用,必须梳理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明确导师制度的建设以及相关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制度以保证当前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实施。不仅如此,通过对制度网络的建设,可以有效协调当前教育制度,让“双导师制”能够建立起相关的奖惩制度,使“双导师制”可以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3]。这样提升了“双导师制”制度的规则性,让其能够在当前的专业研究生培养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规范性制度
社会规则是覆盖范围非常大的一个内容,在“双导师制”的社会规范要求之中,也需要相关的社会规则进行约束,这就是职业道德以及基本的荣辱观。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制度,同时也作为教育的管理制度,“双导师制”涉及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学生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让整体发展能够符合当前需求,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从不同的主体出发,对各方面的需求进行调配,统筹分配各方面的利益,进而提升教育的效果,更好地培养专人才[4]。规范性的要求应该是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需求。从政府以及高校的角度来说,当前的“双导师制”规范建设,需要让公共教育受到管理以及监督,“双导师制”主要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更好地建设社会风气以及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教育以及政府单位的需求里,培养人才是“双导师制”的根本目标,因此高校需要对导师做出详细的要求,确保导师能够符合当前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在教学的时候,能够遵循基础的职业道德修养,严格自身的荣誉感以及社会认同,这样的导师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双导师制”制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社会公共道德为基础,让学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利益提升,这是企业的追求目标,也是企业认为“双导师制”应该发挥的作用。
(三)文化方面的认知制度
文化是指导人们实践的思想来源,在当前的教育中,高校需要对学生的文化认知制度进行建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遵循当前社会的期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当前的建设过程中,进行培养文化认知的制度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高校需要不断强化培养的观念,让中国文化深入学生的认知,有效强化学生的认同感,明确双导师结构的价值以及意义,更好地推动双导师制度的良好运作。
三、“双导师制”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平衡各方的利益,协调各方的关系
“双导师制”建设中,主要的利益方有学校、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等几个方面,需要协调这些方面的利益,进而有效推动双导师制度的实施,在政府部门之中,应该协调“双导师制”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使之能够在规定的范围内实施,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才素养。学校方面,应该通过学校规章制度建设,让“双导师制”具有强制性和可实施性,让“双导师制”发挥真正的价值和作用。企业方面,需要做好自身人员和高校内部的交流工作,让高校能够培养出适应企业的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制定“双导师制”实施的规范和机制
为了保证“双导师制”制度能够有效地实施,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导师选择制度,在选择导师的时候,必须严格审核导师是否具备符合要求的学历以及职称资格,确保导师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内容符合当前的选择需求。导师的遴选应该突出导师在专业行业之中的权威性,进而有效提升导师的水平和质量[5]。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以及评价机制,在考核以及评价的过程中,导师应该着重对学生的成绩水平以及研究成果进行评价,这样,才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全面分析,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优秀表现也要纳入考察的范围之内,保证考察的结果准确性,提升考察效果。最后要建立对导师考核制度,导师的考核针对的是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考核之中需要将导师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和水平纳入绩效之中。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提升制度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让改革工作能够达到预定的标准。
(三)建立完善的文化认知体系
文化认知层面的制度建设,从本质上就是对文化认同以及意义框架的构建,因此,在当前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将整个教育领域置于社会文化之中,认知的形成具备长期性以及缓慢前进的特征。所以,在当前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首先制定完善的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在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形成育人为本的理念,这样导师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其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协同政府、高校以及企业共同营造相关的文化氛围,只有有效培养协同文化建设,才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双导师制”构建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和企业、政府建立紧密联系,从制度建设、培养重点、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让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參考文献:
[1] 钱荷英,赵国栋. 在本科教育中引入双导师制度的探讨——以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为例[J]. 投资与合作,2021(01):153-154.
[2] 李修伟,梁亚萍,董辉,等. “双导师”制度下农业院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3):310-311.
[3] 王莹,刘国城. 基于产学合作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 对外经贸,2021(02):147-152.
[4] 唐宝利. 双导师制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1):175+177.
[5] 侯廷平. 浅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1):1-3.
(荐稿人:陈静,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关键词:专业学位;双导师制;建设以及构建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2-0017-03
一、“双导师制”建设的优势
(一)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环境制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结合我国当前环境,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组织进行协调以及控制,因此在教学之中使用“双导师制”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优化教育制度,可以丰富研究生教育的结构,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双导师制”建设过程中,从而让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指导以及教育,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育结构,让当前的教育模式发生本质性改变,是当前推动教育进步以及发展的主要潮流以及趋势。所以,推动“双导师制”建设,符合当前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环境的需求[1]。
(二)革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指导模式
“双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一种指导模式,起源于美国,基于学生个别差异的特征,制定了师生共同协商的学习计划,导师主要负责监督以及指导工作,属于一种综合性非常强的教学制度。在当前的教学之中,“导师制”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明确了导师的权责范围,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传统的导师制度,在教學的过程中实施的是一对一的教学,学生研究的领域较为单一,很多时候,学术倾向比较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双导师制”打破了这样的限制,能够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以及学术方向,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反映研究人才与培养社会行业人才的目标需求,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质量
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教育中较为高端的部分,在我国当前的发展之中,对于实践型的应用人才需求量在不断扩大。实施“双导师制”制度能够有效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培养的过程中,课程设置和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授课内容和社会需求能够有效结合,培养出的人才在社会上的竞争力逐渐提升,能够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双导师制”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革新模式,在实际的使用中,可以解决高校内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有效调整课程结构,推动研究生教育内部管理制度的革新以及完善。
二、“双导师制”制度的设计要素分析
(一)规则性制度
“双导师制”制度设计需要满足规则性的制度建设,在实际的使用中,对当前的社会人员具有强制性以及可实施性。这就需要“双导师制”制度具备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这样才可以确保当前的制度能够有效实施。在“双导师制”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成体系的制度作为指导,保证“双导师制”的建设能够有效完成[2]。想要有效发挥双导师制度的作用,必须梳理政府、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明确导师制度的建设以及相关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制度以保证当前的教育能够有效地实施。不仅如此,通过对制度网络的建设,可以有效协调当前教育制度,让“双导师制”能够建立起相关的奖惩制度,使“双导师制”可以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3]。这样提升了“双导师制”制度的规则性,让其能够在当前的专业研究生培养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规范性制度
社会规则是覆盖范围非常大的一个内容,在“双导师制”的社会规范要求之中,也需要相关的社会规则进行约束,这就是职业道德以及基本的荣辱观。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制度,同时也作为教育的管理制度,“双导师制”涉及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学生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让整体发展能够符合当前需求,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必须从不同的主体出发,对各方面的需求进行调配,统筹分配各方面的利益,进而提升教育的效果,更好地培养专人才[4]。规范性的要求应该是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需求。从政府以及高校的角度来说,当前的“双导师制”规范建设,需要让公共教育受到管理以及监督,“双导师制”主要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更好地建设社会风气以及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教育以及政府单位的需求里,培养人才是“双导师制”的根本目标,因此高校需要对导师做出详细的要求,确保导师能够符合当前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在教学的时候,能够遵循基础的职业道德修养,严格自身的荣誉感以及社会认同,这样的导师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双导师制”制度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社会公共道德为基础,让学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利益提升,这是企业的追求目标,也是企业认为“双导师制”应该发挥的作用。
(三)文化方面的认知制度
文化是指导人们实践的思想来源,在当前的教育中,高校需要对学生的文化认知制度进行建设,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遵循当前社会的期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当前的建设过程中,进行培养文化认知的制度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高校需要不断强化培养的观念,让中国文化深入学生的认知,有效强化学生的认同感,明确双导师结构的价值以及意义,更好地推动双导师制度的良好运作。
三、“双导师制”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平衡各方的利益,协调各方的关系
“双导师制”建设中,主要的利益方有学校、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等几个方面,需要协调这些方面的利益,进而有效推动双导师制度的实施,在政府部门之中,应该协调“双导师制”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使之能够在规定的范围内实施,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才素养。学校方面,应该通过学校规章制度建设,让“双导师制”具有强制性和可实施性,让“双导师制”发挥真正的价值和作用。企业方面,需要做好自身人员和高校内部的交流工作,让高校能够培养出适应企业的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制定“双导师制”实施的规范和机制
为了保证“双导师制”制度能够有效地实施,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导师选择制度,在选择导师的时候,必须严格审核导师是否具备符合要求的学历以及职称资格,确保导师的知识结构以及知识内容符合当前的选择需求。导师的遴选应该突出导师在专业行业之中的权威性,进而有效提升导师的水平和质量[5]。其次要建立合理的考核以及评价机制,在考核以及评价的过程中,导师应该着重对学生的成绩水平以及研究成果进行评价,这样,才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全面分析,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的优秀表现也要纳入考察的范围之内,保证考察的结果准确性,提升考察效果。最后要建立对导师考核制度,导师的考核针对的是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考核之中需要将导师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和水平纳入绩效之中。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提升制度的合理性和实用性,让改革工作能够达到预定的标准。
(三)建立完善的文化认知体系
文化认知层面的制度建设,从本质上就是对文化认同以及意义框架的构建,因此,在当前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将整个教育领域置于社会文化之中,认知的形成具备长期性以及缓慢前进的特征。所以,在当前的研究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首先制定完善的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在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形成育人为本的理念,这样导师在从事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指导,让学生产生文化认同。其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协同政府、高校以及企业共同营造相关的文化氛围,只有有效培养协同文化建设,才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认知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双导师制”构建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和企业、政府建立紧密联系,从制度建设、培养重点、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提升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让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參考文献:
[1] 钱荷英,赵国栋. 在本科教育中引入双导师制度的探讨——以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为例[J]. 投资与合作,2021(01):153-154.
[2] 李修伟,梁亚萍,董辉,等. “双导师”制度下农业院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3):310-311.
[3] 王莹,刘国城. 基于产学合作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 对外经贸,2021(02):147-152.
[4] 唐宝利. 双导师制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01):175+177.
[5] 侯廷平. 浅谈“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研究生培养[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01):1-3.
(荐稿人:陈静,吉林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