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约翰·休斯执导了《早餐俱乐部》,影片呈现五个被罚留校的高中生一天之内的经历与变化。三十年后,影片已然成为青春片经典之作,围绕着电影内外的种种,都有太多值得回顾。
正文:约翰·休斯在1980年之前,只是好莱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编剧,写过几个不甚有名的喜剧片。直到1983年,他根据报上的一则小故事写成了《假期历险记》的剧本,这部影片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为约翰·休斯带来了独立执导电影的机会。1984年,他的导演处女作《十六支蜡烛》上映,开始了约翰·休斯对于高中生题材青春片的独特表现。这部影片中的两位主演安东尼·迈克尔·豪尔和莫莉·林沃德也成为他在《早餐俱乐部》中的演员。
随后的《红粉佳人》和《摩登保姆》,直到经典作品《春天不是读书天》。约翰·休斯的高中生题材的青春片贯穿了整个八十年代,而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则是对于高中生生活的真实展现:不偏激、不极端、饱含善意和幽默,甚至也不对影片主人公的选择或者社会和教育制度做出评价和指责。这种拍摄角度和态度开启了青春片拍摄的新风气,即便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也很难有人能出其右。
进入90年代之后,约翰·休斯的商业触觉得到了更好的发挥,由他编剧的《小鬼当家》系列几乎成为90年代家庭喜剧的巅峰作品,这些作品对于初尝商业化的中国电影似乎影响更甚,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各种“小鬼”和各种“当家”始终都是家庭喜剧的代名词和标签。约翰·休斯显然能够准备把握住市场的喜好和家庭喜剧的商业脉门,但是同时又并不媚俗地用低廉的笑话和神经质的动作来吸引观众。约翰·休斯的喜剧是温暖的,他作弄坏人、但是并不贬低他们;他赞扬正义,但是也并不盲从。也许可以说,从80年代的青春片到90年代的家庭喜剧,约翰·休斯始终在不断的类型尝试当中保持着自己的价值判断。
按照评论界的说法,整个90年代的青春片导演和编剧都应该好好感谢约翰·休斯自80年代以来为青春片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正是因为这样,在2009年约翰·休斯因为心脏病猝然离世之后,引发了从曾经和他合作过的电影人到奥斯卡组委会的集体怀念。
“约翰·休斯式”也成为一股持续不断的影响力,不断地影响着此后各种类型的影片,甚至连还在筹备中的《新蜘蛛侠》也将自己的风格定位为“超级英雄与约翰·休斯风格”的结合。这也再次证明,约翰·休斯和他的作品才会并不仅仅只是跟着市场风向的流水线喜剧,而是一代代人心目中的成长印记。
时间回到1985年,小有名气的约翰·休斯拍出了他的第二部影片《早餐俱乐部》,这部看上去平淡无奇的青春片在美国青少年中成为了热点,影片中的人物、故事、台词甚至在三十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是一代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津津乐道的话题。2012年,在《娱乐周刊》评选的“50部最好的高中题材电影中”,《早餐俱乐部》位列第一。
影片的故事简单的几乎平铺直叙:五个高中生被罚在周六留校,在这共处的一天当中,身份性格各异的五个人从漠不关心到相互敌对,直到逐渐敞开了心扉,最终成为了交心的好友。一天的时间,一间图书馆的阅览室,书呆子、公主、运动员、小痞子和怪咖五个典型的人物,大量的台词,《早餐俱乐部》看起来更像是一出枯燥的戏剧,和青春的躁动相去甚远。
五个主人公一次次的冲突和矛盾、挣扎、痛哭当中,展现的是80年代青少年的生活现状和内心世界。家庭暴力、学业的压力、父母的殷切希望带来的困境,不被人理解的痛苦……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大事往往被家长和学校当中无病呻吟而置之不理。
或许在成年人看来,“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子们根本没有什么“痛苦”可言。正是在这样的漠不关心当中,影片当中的五个主人公在被留校的这一天当中,找到了宣泄的方式和出口,平时采用了各种方式来隐藏伤口,来伪装成另一副面孔的这些年轻人,最终也卸下了对这个世界的防备.
幸运的地方在于,在影片结尾,我们看到他们相互之间还能互相支撑,他们还相信自己的梦想。影片最为动人的地方恰好在于,对于血气方刚的年纪来说,青春的苦闷最终依靠满满的正能量得到了化解——而不是转化成为怨恨和浮躁。约翰·休斯对于这群孩子抱有最单纯的梦想和希望,正如影片开头所引用的大卫·鲍伊的话,“当你对着孩子们口沫横飞时,他们正在改变自己的世界,他们不会受你影响,他们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年轻一代的未来并非如上一代人想象中那么糟糕,而只不过是和他们不同而已。
《早餐俱乐部》当中的五个主角相当典型地代表着当时美国高中(可能也是全世界的高中)当中最常见的几类人:一门心思学习的书呆子(the brain)、热爱运动的运动员(the athlete)、桀骜不驯的小痞子(the criminal)、家境优渥的公主(the princess)和特立独行的怪人(the basket case)。或许在我们的学校生涯中,每一个班上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几个人,但是问题在于,他们是否就真的是如这些标签所表述的那样?在这些表面之下,有没有谁关心和关注过他们本来是什么样子,或者,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约翰·休斯在《早餐俱乐部》中所关心的,正是这些孩子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成长历程。
同时,影片的五位主演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贾德·尼尔森、莫利·林沃德、安东尼·迈克尔·豪尔与艾丽·西蒂也因为这部电影被称为“顽童帮”(特指经常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青春片中的一批年轻演员)的核心成员,他们的命运也因为这部电影,开始了不一样的一页。
安德鲁·克拉克=运动员
他人眼中的他:高中当中的运动明星事实上处在学校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安德鲁显然并不属于这一类,在旁人眼中或许他只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肌肉男而已,或许毕业之后会去修车店工作,一辈子在碌碌无为和自吹自擂中度过。
真正的他:安德鲁在影片当中因为对同学恶作剧而被留校,而他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想让他父亲觉得自己并不是“孬种”——没错,这也是典型的“头脑简单”的逻辑。安德鲁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被社会和家庭催促着"Be a man",但是他的内心,还只是一个孩子。
正文:约翰·休斯在1980年之前,只是好莱坞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编剧,写过几个不甚有名的喜剧片。直到1983年,他根据报上的一则小故事写成了《假期历险记》的剧本,这部影片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为约翰·休斯带来了独立执导电影的机会。1984年,他的导演处女作《十六支蜡烛》上映,开始了约翰·休斯对于高中生题材青春片的独特表现。这部影片中的两位主演安东尼·迈克尔·豪尔和莫莉·林沃德也成为他在《早餐俱乐部》中的演员。
随后的《红粉佳人》和《摩登保姆》,直到经典作品《春天不是读书天》。约翰·休斯的高中生题材的青春片贯穿了整个八十年代,而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则是对于高中生生活的真实展现:不偏激、不极端、饱含善意和幽默,甚至也不对影片主人公的选择或者社会和教育制度做出评价和指责。这种拍摄角度和态度开启了青春片拍摄的新风气,即便在三十年后的今天,也很难有人能出其右。
进入90年代之后,约翰·休斯的商业触觉得到了更好的发挥,由他编剧的《小鬼当家》系列几乎成为90年代家庭喜剧的巅峰作品,这些作品对于初尝商业化的中国电影似乎影响更甚,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各种“小鬼”和各种“当家”始终都是家庭喜剧的代名词和标签。约翰·休斯显然能够准备把握住市场的喜好和家庭喜剧的商业脉门,但是同时又并不媚俗地用低廉的笑话和神经质的动作来吸引观众。约翰·休斯的喜剧是温暖的,他作弄坏人、但是并不贬低他们;他赞扬正义,但是也并不盲从。也许可以说,从80年代的青春片到90年代的家庭喜剧,约翰·休斯始终在不断的类型尝试当中保持着自己的价值判断。
按照评论界的说法,整个90年代的青春片导演和编剧都应该好好感谢约翰·休斯自80年代以来为青春片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也正是因为这样,在2009年约翰·休斯因为心脏病猝然离世之后,引发了从曾经和他合作过的电影人到奥斯卡组委会的集体怀念。
“约翰·休斯式”也成为一股持续不断的影响力,不断地影响着此后各种类型的影片,甚至连还在筹备中的《新蜘蛛侠》也将自己的风格定位为“超级英雄与约翰·休斯风格”的结合。这也再次证明,约翰·休斯和他的作品才会并不仅仅只是跟着市场风向的流水线喜剧,而是一代代人心目中的成长印记。
时间回到1985年,小有名气的约翰·休斯拍出了他的第二部影片《早餐俱乐部》,这部看上去平淡无奇的青春片在美国青少年中成为了热点,影片中的人物、故事、台词甚至在三十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是一代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津津乐道的话题。2012年,在《娱乐周刊》评选的“50部最好的高中题材电影中”,《早餐俱乐部》位列第一。
影片的故事简单的几乎平铺直叙:五个高中生被罚在周六留校,在这共处的一天当中,身份性格各异的五个人从漠不关心到相互敌对,直到逐渐敞开了心扉,最终成为了交心的好友。一天的时间,一间图书馆的阅览室,书呆子、公主、运动员、小痞子和怪咖五个典型的人物,大量的台词,《早餐俱乐部》看起来更像是一出枯燥的戏剧,和青春的躁动相去甚远。
五个主人公一次次的冲突和矛盾、挣扎、痛哭当中,展现的是80年代青少年的生活现状和内心世界。家庭暴力、学业的压力、父母的殷切希望带来的困境,不被人理解的痛苦……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年轻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大事往往被家长和学校当中无病呻吟而置之不理。
或许在成年人看来,“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子们根本没有什么“痛苦”可言。正是在这样的漠不关心当中,影片当中的五个主人公在被留校的这一天当中,找到了宣泄的方式和出口,平时采用了各种方式来隐藏伤口,来伪装成另一副面孔的这些年轻人,最终也卸下了对这个世界的防备.
幸运的地方在于,在影片结尾,我们看到他们相互之间还能互相支撑,他们还相信自己的梦想。影片最为动人的地方恰好在于,对于血气方刚的年纪来说,青春的苦闷最终依靠满满的正能量得到了化解——而不是转化成为怨恨和浮躁。约翰·休斯对于这群孩子抱有最单纯的梦想和希望,正如影片开头所引用的大卫·鲍伊的话,“当你对着孩子们口沫横飞时,他们正在改变自己的世界,他们不会受你影响,他们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年轻一代的未来并非如上一代人想象中那么糟糕,而只不过是和他们不同而已。
《早餐俱乐部》当中的五个主角相当典型地代表着当时美国高中(可能也是全世界的高中)当中最常见的几类人:一门心思学习的书呆子(the brain)、热爱运动的运动员(the athlete)、桀骜不驯的小痞子(the criminal)、家境优渥的公主(the princess)和特立独行的怪人(the basket case)。或许在我们的学校生涯中,每一个班上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几个人,但是问题在于,他们是否就真的是如这些标签所表述的那样?在这些表面之下,有没有谁关心和关注过他们本来是什么样子,或者,他们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约翰·休斯在《早餐俱乐部》中所关心的,正是这些孩子他们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成长历程。
同时,影片的五位主演艾米利奥·艾斯特维兹、贾德·尼尔森、莫利·林沃德、安东尼·迈克尔·豪尔与艾丽·西蒂也因为这部电影被称为“顽童帮”(特指经常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青春片中的一批年轻演员)的核心成员,他们的命运也因为这部电影,开始了不一样的一页。
安德鲁·克拉克=运动员
他人眼中的他:高中当中的运动明星事实上处在学校金字塔的顶端——但是安德鲁显然并不属于这一类,在旁人眼中或许他只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肌肉男而已,或许毕业之后会去修车店工作,一辈子在碌碌无为和自吹自擂中度过。
真正的他:安德鲁在影片当中因为对同学恶作剧而被留校,而他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他想让他父亲觉得自己并不是“孬种”——没错,这也是典型的“头脑简单”的逻辑。安德鲁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被社会和家庭催促着"Be a man",但是他的内心,还只是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