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师傅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sheng05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要饭菜香,首先得有一個好土灶。
  搬到新居后,我常去观察前院邻居家的土灶,还义务烧了两次火。前院阿姨家的灶头,虽然只安装了一口锅,但是省柴。放一根进去,噼里啪啦的,红火得很,那真是火热的生活啊!烧完的灰则很少,那是充分燃烧的原因。我坐在阿姨家的土灶前,将包里的超市小票、废报纸什么的整理出来,然后塞进了灶膛内,“轰”的一声,一团纸顷刻间就剩下了一点灰。阿姨说,她家不装鼓风机,附近的装土灶的人家都没装鼓风机,因为灶头好使,就没必要鼓风机了。附近有土灶的人家的土灶,都是毛师傅打的。我问:“有毛师傅的电话吗?”阿姨说:“没有,问其他邻居好了,他们都有毛师傅的电话。”
  隔天,刚好是休息日。先生问右院的邻居:“有打灶头的毛师傅的电话吗?”邻居说:“有的有的!”但翻了一阵后,就一脸抱歉地说:“不知放哪儿去了!问后边邻居吧!”又隔了一星期,先生去后面几户人家串门,问起“毛师傅”,一个老阿姨说,我这里没有他的电话,我带你去有他电话的人家。于是,老阿姨带着先生来到了另一户人家,找到了毛师傅的电话。
  就这样,毛师傅几天后到我家来打灶头了。那是一个星期六,毛师傅早上七点就开始干活了。看毛师傅干活是一种享受:动作利索,所有的体力活,在他手里好像都是艺术。他一个人拌灰,一个人垒砖头,一个人贴瓷砖。我对他说:“师傅,你的名气很大啊,附近都知道你!”毛师傅笑了:“附近的灶头都是我打的!”毛师傅说,他20多岁开始打灶头,都打了30多年了,每年都要打100多个灶头。现在虽然有煤气灶,但是在农村,缺了灶头,好像似乎就缺了重要的设施。所以,很多人家,在建好房子后,都要垒一个土灶。特别是山里人家,前院后院,满眼都是葱翠的竹林、苍翠的松林,那些枯枝断竹,就是最好的柴火。烧后的灰堆,是上好的肥料。山里人家,炊烟袅、鸡鸭叫、饭菜香,这也是环保的体现啊!
  毛师傅打了30多年灶头,也打出一点名气了,德清、长兴,很多人都邀请他去打灶头。如果光打灶头,不拌灰,他要收750块。如果邀请不到小工给他拌灰,那他要收小工的钱。我心里默默替他算了一笔账,觉得毛师傅的收入挺丰厚的,于是问他:“为什么不收徒弟呢!”他说:“现在的年轻人,还有谁愿意干这活呢!毕竟是体力活,又脏又累的。”我又问:“但是,看你打灶头,我一点都看不出你是在干又脏又累的活,我觉得你在享受呢!”毛师傅笑了:“我是习惯了。打土灶的过程,就像是一个人在过日子。你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日子也会跟着愁眉苦脸起来。你的灶头,就吸满了苦气、怨气,打出来的灶头就不够流畅。你开心了,日子就高兴起来,砌出来的灶头也会合你的意。”毛师傅的话,原来也充满了哲学的味道啊!
  毛师傅只用一天工夫,就将我家的土灶砌好了。我相信,用着毛师傅砌的土灶,我们家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红火的。
  责任编辑:曹景峰
  美术插图:浮 石
其他文献
今年的五一,“虾霸龙虾城”很疯狂。  最近的朋友圈被龙虾横扫了,一眼望去,千里烟波,全是龙虾。  “集满46个赞,得指留香龙虾一斤,集满488个,十斤”  我从来不蹚点赞得啥这玩意儿的混水。可当天被朋友圈里的小吃货一引诱,忍不住评了两个字“想吃”。就这两个字,疯狂的幕角其实已被悄悄掀起。再被朋友一激将,说你若获赞300个以上,好好请你撮一顿。  人有时候莫名的好胜!被并不很需要的赌注一推,不知不觉
期刊
端午节那天,天刚蒙蒙亮,我们兄妹还沉浸在梦乡,父亲和母亲就已经从山上采了一大捆沾满露珠儿的艾草回来,并一小把一小把地分开,然后分别挂在屋檐下和门框上。  早饭时,我们五兄妹正准备狼吞虎咽,突然看见母亲端着一盘鸡蛋从外屋走进来。当时,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异常地惊讶。要知道,家里的日常开销,全靠几只母鸡下蛋来维持,而且没有尊贵的客人来,母亲总是把鸡蛋锁在柜子里,我们是根本看不到影的,更不敢奢望
期刊
走过千年步履的惠州,蕴藏着多少历史故事?源远流长的文化根脉,在这方秀山丽水演绎了多少耐人寻味的传奇?  十月,我走进金秋的古村落,不经意间,我听到了一个有关古代惠州女人的故事……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环绕着龙门县永汉镇马图岗的古村落,不知已经荒芜了几多岁月的村庄里一片静谧,使得那些无拘无束生长的植物,在天地的舞台演示着顽强与葳蕤——它们已湮没在萋萋芳草中。  这就是古村的女人屋——红楼,村中女孩
期刊
我们队上位于偏远的山村,20多户人家同龄儿童10多个,砍柴割草放牛放羊,绝大部分时间是一起度过的。  我们砍柴的地方基本是固定在大丫河、乌滩湾、枞树梁三个地点。这里是大山深处、密林深处,兩三个孩子是绝对不允许也不敢进入这三个地方砍柴的,因为那里常常有野生动物出没,我们曾经遇见过豺狼、豹子,碰上猴子司空见惯,经常遇见猴子在树上又叫又吼,还用前脚刨脸羞我们,手拿弯刀的我们跺着脚,远远地大声吼着它们,并
期刊
那年夏天很热。爷爷怕我和二弟偷着去洗澡,就在我俩后背上抹了一道锅灰。  同伴们在大人的带领下去村东头水坑洗澡,我和二弟也跟着去了,刚下到水坑不一会,不知谁喊了一句:“你爷爷来了,快跑!”我俩拔腿就跑,直奔跟前的麻地藏起来,身上被麻秆刮得又痛又痒,等了一会实在忍不住了,认为爷爷走了,我俩探头探脑刚出麻地,被爷爷逮个正着。他手举麻秆把我俩一顿抽,抽得钻心疼,他边打边说:“淹死怎么办?还偷着下水不?”我
期刊
忽然又想起有线广播,是因为有一种难以忘怀的声音萦绕在我脑海里,三十多年了,依然挥之不去。  我是听着有线广播长大的。那时,家家户户的梁柱上,都挂着有线广播。印象里,有线广播是一只黑色的牛皮纸匣子,形状像碗,底部有一块圆形的磁铁,上面绕了些铜线圈。碗里还有一根短短的细针尖,若用手拨弄碰撞牛皮纸,发出嘭嘭的声音,有点立体声的效果,清晰悦耳。  当初的农村,有线广播可以说是家里唯一的“家电”了,视作宝贝
期刊
睡到五点钟,听到母亲窸窸窣窣地起床,并自言自语道:“又梦到那个灰东西了。和人家种地,还拉人家的手。”“一辈子看他不顺眼,咋能梦到和他拉手,日怪了。”  母亲口中的“灰东西”是父亲。  从记事起,母亲和父亲一直硝烟不断。一日一小吵,三天一大吵。有几次,因为种地的事情,他们二人意见不合,达不到共鸣,于是从商议上升到吵架。从早上五点多就开始吵,到我们早自习放学后,母亲还在生气。母亲一气,就不给我们生火做
期刊
孩提时,跟着大人进城,在古城小巷里漫步。  有一回,刚好遇到一户人家娶亲。新娘在人们的簇拥下抵达男家,一时鼓乐、鞭炮齐鸣,喜气洋洋。男家一位少年已走到新娘跟前,揖请新娘,再由男家福命大的女长辈手牵新娘,送嫁娘忙举起贴有红双喜字样的米筛为新娘遮面,然后在三通喜乐声中,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  长大了才知道,据说遮米筛和踏瓦片是为辟邪,也有另一种独到的解释,称此举寓有明亡之后,其孤臣遗
期刊
母亲的“棍棒”教育,使我过早就痛切地理解了什么叫母爱。  母亲七岁那年外公就因贫病死了,外婆远嫁他乡,母亲孤苦伶仃,靠帮一位堂兄放牛、割草活命。不幸的身世,寄人篱下的生活,造就了母亲寡言少语而又刚烈火暴的性格。母亲生育了七个子女,我夹在中间,由于从小好玩好动,长得结实,常不把体弱的姐姐弟弟放在眼里。那时我觉得母亲特偏心,我与姐姐吵架,她说我欺负女的,要打我;我把弟弟打哭了,她说我欺负小的,也要打我
期刊
最早知道茅盾这个名字,不是读小说《子夜》,而是看过根据茅盾作品改编的电影《林家铺子》,谢添扮演的林老板——中国文学宝库中小商人典型形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冬月里的清晨,游锣鼓巷,夫人和小外孙走累了,就到咖啡厅休息,女儿只好陪我拜谒了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占地面积878平方米。茅盾于1974—1981年,在此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故居是茅盾自己出钱购买的私家宅邸,生前他把这个院子捐献给了国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