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让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是最为重要的。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要找到了可以激发出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从以前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进而对阅读有了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究竟该如何培养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呢?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见解和方法。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课程标准的实施,关键在教师。如何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体要求的数量,而且在阅读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教师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特别是随着科学信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社区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速度、高密集的信息和知识的广阔天空。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转变概念,提高认识,认识到新课标的要求各年段所达到的阅读量,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数据,而是培养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就必须凭借教材,将自主阅读引向课外,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创新方式,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校语文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目前在教学中单向思维的现象不在少数,关注点在怎样教的比较多。
由于学校教育是给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承载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任务,在阅读教学中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的阅读,阅读教学存在着多重对话的关系,如: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主人应该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因此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是在教师引领、同伴互助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起来的阅读体验、阅读方法以及知识体系。
三、因人而宜,因材施教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展,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探究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最全面。学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课堂中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方法,课下扩充阅读,这些阅读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对一些能力稍差的同学,适当放宽、降低要求,只要先有一定的量即可。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差异,提出适度而又有层次的阅读目标,即下限目标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任务,上限目标则是让有浓厚的阅读兴趣的、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让他们“吃饱吃好”。
四、阅读多元化,向课外拓展
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讲”,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课内学到的知识要在课外去巩固,课内培养的能力要在课外得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特别重视课外阅读,教师应该做好指导,如:定期推荐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特别要重视推荐经典作品以及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作品,可以指定一批必读书目;定期召开读书会,指导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组织办小报;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诵读活动;展示读书笔记活动等等,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延伸到课外,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此外还应注意说写结合、读写结合。
总之,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与书为友,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诸多方面都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责任编校:长江)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课程标准的实施,关键在教师。如何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具体要求的数量,而且在阅读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教师是阅读的对话者之一。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应该向更广阔的天地——课外延伸,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特别是随着科学信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网上社区的开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速度、高密集的信息和知识的广阔天空。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转变概念,提高认识,认识到新课标的要求各年段所达到的阅读量,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数据,而是培养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因而,我们就必须凭借教材,将自主阅读引向课外,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创新方式,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学校语文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目前在教学中单向思维的现象不在少数,关注点在怎样教的比较多。
由于学校教育是给学生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承载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任务,在阅读教学中还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的阅读,阅读教学存在着多重对话的关系,如: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主人应该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因此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是在教师引领、同伴互助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主建构起来的阅读体验、阅读方法以及知识体系。
三、因人而宜,因材施教
法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来接触新的阅读文本,他们的阅读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识储备、兴趣爱好等所带来的学生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必然对学生的阅读活动产生影响,导致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和体会,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选择,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和发展,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探究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提倡吃五谷杂粮式的“杂读”,因为“杂读”吸取的营养最全面。学生是有一定的差异的,课堂中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方法,课下扩充阅读,这些阅读为了保质保量的完成,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对一些能力稍差的同学,适当放宽、降低要求,只要先有一定的量即可。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差异,提出适度而又有层次的阅读目标,即下限目标是每位学生都应完成的任务,上限目标则是让有浓厚的阅读兴趣的、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让他们“吃饱吃好”。
四、阅读多元化,向课外拓展
教学是为了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讲”,这是教育的本质要求。课内学到的知识要在课外去巩固,课内培养的能力要在课外得到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特别重视课外阅读,教师应该做好指导,如:定期推荐一批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特别要重视推荐经典作品以及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作品,可以指定一批必读书目;定期召开读书会,指导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组织办小报;开展读书竞赛活动、诵读活动;展示读书笔记活动等等,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延伸到课外,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此外还应注意说写结合、读写结合。
总之,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让学生与书为友,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诸多方面都有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责任编校: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