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壳效应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椰壳效应”这个心理学专有名词源自一个很不起眼的故事:
  某一个热带国家里,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吃饭,每次吃饭都让他的父母伤透脑筋。有一天,他父亲正好在锯椰子壳,看到锯成两半的椰子壳很像饭碗。父亲就开玩笑地把饭盛在椰子壳里,没想到孩子非常感兴趣,出乎意料地吃了两碗饭……
  如果说教育是“饭”,盛在什么样的“椰壳”里端给孩子而让孩子能欣然接受,考验的就是我们作为家长的水平。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就曾经应用“椰壳效应”教育过一个顽劣的孩子:
  在陶先生创办的学校里,有一个让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头痛的皮大王。有一天,陶先生亲眼看到这个孩子用泥块砸别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这个孩子,并关照他放学之后到办公室来。
  小男孩很忐忑,以为校长会大发雷霆,没想到陶先生看到他来了,笑眯眯地拿出了几颗糖送给他,对他说:“第一颗糖是奖励你准时来到了办公室,非常守信用;第二颗糖是奖励你在我让你停止打人的时候及时收手,非常尊重我这个老人;第三颗糖是奖励你的正直,我调查过了,你之所以砸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人……”
  小男孩非常感动,对陶先生说:“陶老师,我错了,不管怎么样,我都不能打别的同学!”
  陶先生又给了他一颗糖,仍旧笑眯眯地说:“好吧,第四颗糖奖励你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是非常有勇气和智慧的行为!”
  陶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的“椰壳效应”其实是“投其所好”的教育,运用孩子会感兴趣的“椰壳”,能让孩子更加接受装在“椰壳”里的想法。“椰壳效应”并不是对孩子一味的放纵和妥协,而是用孩子能够接受和喜欢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教育孩子,最后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的效果。


  有一个妈妈,很想让她女儿去弹钢琴,但如果直接说“去弹钢琴”吧,小女孩会很抗拒。这个妈妈很聪明,只字不提“弹钢琴”三个字,而是加入了女儿的过家家游戏,玩了一会儿“做饭”、“喝茶”的游戏,她适时地建议女儿:不如给她的娃娃们办个学校!女儿非常感兴趣,兴致勃勃地和妈妈商量起来要给娃娃们上什么课,妈妈趁机就把想让女儿温习的课程都提了出来:写字课、英语课,当然还有音乐课!轮到上音乐课了,作为“老师”的小女孩特别骄傲、特别投入地把自己会的钢琴曲认认真真地弹了一遍又一遍……
  活用一下“椰壳效应”,你会发现教育原来可以不用剑拔弩张,教育原来也可以和风细雨!
其他文献
“跟着绘本做美食”系列(3)  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是节日还是外出旅游,印象最深的就是吃和玩。从某个角度来说,食物是传统最好的传承载体!所以,作为亲子阅读的延伸活动之一,跟孩子一起照葫芦画瓢,有模有样地学做绘本里面介绍的美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饥饿的小浣熊》是“关于美食的绘本”系列中的一本。这个系列的每一册都围绕一种世界美食展开故事,同时介绍世界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书本最后配有相关的
期刊
为了让孩子能够感觉到幸福, 一定要找到孩子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情。孩子喜欢并擅长什么呢? 那就是在室外、在自然中、在树林里玩耍。比起教室, 孩子更喜欢户外; 比起人工产品, 孩子更喜欢大自然的产品; 比起都市, 孩子更喜欢树林。在教室里孩子总是问几点了, 但是在树林里的时候他们不会问。在教室里无聊时会去找老师, 但是在树林里的时候却不会, 因为他们一直忙于玩耍, 没有去找老师的必要。  在树林中,
期刊
教养总是在生活之中,但因为过于日常化的“外貌”,很容易就被我们忽视。作为一个有学前教育学背景的妈妈,管倚把教育学的理论以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贯彻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她很愿意和妈妈们一起分享生活中就能轻松实践的育儿法则……  上周末,女儿第一次上英语课。英语对她来说,是真正的零起点。  等她上完课,觉得她一定收获满满的我,忍不住问她:“宝贝,怎么样?你现在会念英语了,真棒吧?”女儿却只是瞟了我一眼
期刊
用筷子吃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其中的所含的文化精髓自然不必多说。可是,对于从未用过筷子的宝贝们来说,这真是一件“好难学的本领”!不过,爸爸妈妈们别着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宝贝用筷子的事儿。  用筷子吃饭的好处  学龄前儿童的大脑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通过多多锻炼四肢以及手部的精细动作,有助于促进孩子大脑发展。用筷子夹饭菜不仅仅能锻炼孩子手指的小肌肉,还可以提升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此外,用筷子
期刊
怀孕8个多月时,我依旧站在央视节目录制的舞台上。也许是受自己对音乐的热爱和演奏经历的影响,儿子从小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兴趣。读幼儿园时,他能将老师教的歌曲一首接一首地唱,还会自己在钢琴键上拨出一个个音符模仿学过的歌曲旋律。  为了呵护这份兴趣的成长,在儿子四岁多时,我开始陪他学钢琴,转眼坚持五年了。很多人问我:“你儿子几级了?”好像这个几级是衡量孩子演奏水平的标志一样。其实,我一直跟孩子说:“儿子,
期刊
做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孩子会特别引起你的注意,除了几个“天才类”的孩子,还有一些注意力总是无法集中的孩子。这些孩子第一次来我这边的时候或迷离或胆怯或毫无规则感,而且有一点很相同,就是都对艺术中的创造性活动不是很感兴趣。按照孩子的天性来说,儿童期应该是一个创造力勃发的时期,这时的孩子应该敢于尝试、充满好奇之心、不怕失败才是,但这一类不能专注于绘画或者动手的孩子,就像是一只只小小的“困兽”,迷茫
期刊
周日的早上,先起床的姐姐正在认真地写日记。后起床的妹妹突然跑到姐姐边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妹妹,你别吵!”姐姐说。  可是妹妹并没有停嘴的迹象。  过了一会儿,姐姐大概真烦了,大叫起来:“走开,别烦我!”  妹妹也毫不示弱:“就不走开,我想怎样就怎样!”  我一听形势不对,就走了过去。姐姐对着我大叫起来:“我做作业时她总来烦我,我真想揍扁她!把她送给别人好了!”说着,说着,姐姐泪如雨下。  
期刊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自我约束能力差,对外界各种反应都比较敏感,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要他们认真听上十几分钟、半节课还真不容易。  ——小一新生班主任的烦恼  我家宝贝才一年级,作业要写到晚上10点。是因为作业多吗?不是,是因为他边写边玩,磨磨蹭蹭。这都怪我,在他上学前没给他养成好习惯。  ——小一新生家长的苦恼  其实,看看我们身边,不难发现,凡是学习成绩好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养成了良
期刊
写在前面  发展心理学具体关注些什么呢?怎样运用能帮助孩子?新的一年,有着系统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丰富实践经验,同时也是俩娃妈妈的陈忻博士来啦!她将和大家讲讲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分享基于儿童成长普遍规律的养育方法。爸爸妈妈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学点发展心理学,更好地读懂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有趣有益的沟通吧!  我听过一些爸爸妈妈抱怨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比如,大人们早上急着送孩子
期刊
平日里,孩子就爱赖床,到了寒冬时节,要想让孩子迅速离开温暖的被窝,更是难上加难!不过,面对赖床宝贝,我有自己的小妙招——  一条毛巾  我在女儿耳边轻声唤她起床时,会准备一条毛巾,用冷水浸泡拧干后,轻轻擦一下她的眼睛与脸,让其睡意渐消。  一个拥抱  当女儿睡眼惺忪、渐渐醒来时,我会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让她在我满满的爱中醒来,用一个好的心情来开始新的一天。  一段音乐  女儿穿衣服时,我会给她播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