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推行已经有多年了,其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已深入人心。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遇到了困惑,特别是对怎样处理学生自主活动和教师指导的关系问题,觉得很难把握,往往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却不见得好。下面先来看一看某老师教学《孔乙己》的一个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成果。
学生甲:我学习的是孔乙己的外貌……
学生乙:我学习的是孔乙己的语言……
学生丙:我学习的是孔乙己的命运……
学生丁:我只觉得孔乙己很“傻”……
学生戊:我只感到孔乙己有些可怜……
……
从以上片断可以看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有些还颇有难度,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弄清这些问题,谈何容易?其实这种做法过分地强调学生“自主”,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应有的指导作用,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环节,最终影响了教学进度,使教学目标无法落实。我认为,自主,并非“信马由缰”,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握好一个“度”。那么应如何去把握好这个“度”呢?以下結合课例进行探讨。
一、自主,不能忽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为了让学生的身心尽情释放,洒脱驰骋,愉快学习,真正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就要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设置情境,让学生感悟作品所传达的意境、情感、体验与作品对话的妙处,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而且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应注重音乐情境的创设,让音乐荡漾乡思涟漪。具体做法可如下:上课时,先播放二胡曲《江河水》,让学生闭目静听;用诗化的语言导入课文:“让我们伴着如泣如诉的乐曲,走进余光中,走进《乡愁》。请大家用心去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语文学习时,播放罗大佑歌唱的《乡愁》,让学生体味诗人思家念国的情感。
二、自主,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预设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要求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生发符合自己需求的学习目标。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上课就不用预设教学目标了。恰恰相反,学生自主学习哪些知识,通过学习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理解什么,怎样运用,只有教师才清楚,因此教学的目标必须非常明确。另外学生在学习中,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往往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如果单靠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恐怕很难学得充分、透彻。因此,教师必须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统筹安排,在考虑文本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预设教学目标。
仍以《孔乙己》为例,前面我们已经明确,那种“放羊式”的“自主”最终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我们可预设目标:
1.让学生了解旧时代的落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2.学习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能对孔乙己等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3.适当补充有关背景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
4.联系现实,启发学生谈谈对人物所处时代的认识。
只有这样先预设了目标,才能让学生学习的时候有方向,避免走岔道。
三、自主,不能忽视教学过程的指导
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让学生在互动与对话中,自主生成理解与感悟,自主生成语文素养,自主养成健康的人格。教师权威地位已经弱化,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放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营造学生发现问题的氛围,明确提问方向,诱导学生产生疑问。
2.向学生传授发问的方法,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意义不大,则要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提问。
3.指导学生开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提供必要的信息,补充介绍相关的知识。
5.适时传达自身对文本的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样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于教学之中,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以《秋水》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再从河伯认识的变化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感受寓意,还可引导学生设想海神的回答,进而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师的指导主要是补充知识,提供信息,传授具体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能会提出意义不大、无针对性的问题,教师要适时指导,把它们当成切入教学的良好契机,启发他们进一步反思、探索,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
四、自主,不能忽视学习小组的合作
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客观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单靠个人“单枪匹马”,还必须依靠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学生在共同参与过程中,才能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彼此之间互相尊重、理解与宽容。比如,在教学中,很多问题适合小组讨论(如一些难度较大的、有探究价值的、开放的问题),学生可在彼此的思想碰撞中产生出智慧的火花。这岂是单靠个人自主学习能体验到的呢?还有很多活动是必须依靠学生合作才能完成的(尤其是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学生可在共同参与时,按照预定的计划去完成任务,并在小组内交流、分析、整合材料。这样既能培养合作精神,又能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尽量把适合合作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去共同完成,加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自主,不能忽视教学评价的激励
在实践自主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主题,于是,有的学生偷工减料,避重就轻;而有的学生不求深入,满足于表面认识,浅尝辄止,这样不论在学习的“量”上还是“质”上,都远远不能达到学习的要求。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惰性,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评价的激励,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整体感知一篇课文为例:学生自主感知后,教师可对学生不同的认识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认识到位的,应给予肯定并加以强化,使他认识更深刻;感知肤浅的,应启发、诱导,使他深化理解;理解错误的,不能简单否定,应帮助订正,使他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是有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人,而且这种意志和人格需要他人的认可和欣赏。在教学评价中,教师的适时激励,会让学生的这种被人认可和欣赏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有效地刺激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保障学习的质量。
把握好上述五个方面,是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关系的关键。自主,而不“信马由缰”。教师,该抓的“缰绳”一定要抓好。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自主学习的成果。
学生甲:我学习的是孔乙己的外貌……
学生乙:我学习的是孔乙己的语言……
学生丙:我学习的是孔乙己的命运……
学生丁:我只觉得孔乙己很“傻”……
学生戊:我只感到孔乙己有些可怜……
……
从以上片断可以看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题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有些还颇有难度,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弄清这些问题,谈何容易?其实这种做法过分地强调学生“自主”,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应有的指导作用,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环节,最终影响了教学进度,使教学目标无法落实。我认为,自主,并非“信马由缰”,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把握好一个“度”。那么应如何去把握好这个“度”呢?以下結合课例进行探讨。
一、自主,不能忽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求知的欲望。为了让学生的身心尽情释放,洒脱驰骋,愉快学习,真正成为课堂自主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就要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特点设置情境,让学生感悟作品所传达的意境、情感、体验与作品对话的妙处,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而且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应注重音乐情境的创设,让音乐荡漾乡思涟漪。具体做法可如下:上课时,先播放二胡曲《江河水》,让学生闭目静听;用诗化的语言导入课文:“让我们伴着如泣如诉的乐曲,走进余光中,走进《乡愁》。请大家用心去听,说说你听到了什么?”语文学习时,播放罗大佑歌唱的《乡愁》,让学生体味诗人思家念国的情感。
二、自主,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预设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要求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生发符合自己需求的学习目标。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上课就不用预设教学目标了。恰恰相反,学生自主学习哪些知识,通过学习要了解什么,掌握什么,理解什么,怎样运用,只有教师才清楚,因此教学的目标必须非常明确。另外学生在学习中,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往往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如果单靠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恐怕很难学得充分、透彻。因此,教师必须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统筹安排,在考虑文本和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预设教学目标。
仍以《孔乙己》为例,前面我们已经明确,那种“放羊式”的“自主”最终会影响教学的效果。我们可预设目标:
1.让学生了解旧时代的落魄读书人的悲惨命运,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2.学习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能对孔乙己等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
3.适当补充有关背景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
4.联系现实,启发学生谈谈对人物所处时代的认识。
只有这样先预设了目标,才能让学生学习的时候有方向,避免走岔道。
三、自主,不能忽视教学过程的指导
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让学生在互动与对话中,自主生成理解与感悟,自主生成语文素养,自主养成健康的人格。教师权威地位已经弱化,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放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仍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营造学生发现问题的氛围,明确提问方向,诱导学生产生疑问。
2.向学生传授发问的方法,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意义不大,则要加强指导,让学生学会提问。
3.指导学生开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4.提供必要的信息,补充介绍相关的知识。
5.适时传达自身对文本的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样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于教学之中,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思考、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以《秋水》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再从河伯认识的变化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感受寓意,还可引导学生设想海神的回答,进而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教师的指导主要是补充知识,提供信息,传授具体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能会提出意义不大、无针对性的问题,教师要适时指导,把它们当成切入教学的良好契机,启发他们进一步反思、探索,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
四、自主,不能忽视学习小组的合作
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客观上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不能单靠个人“单枪匹马”,还必须依靠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学生在共同参与过程中,才能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彼此之间互相尊重、理解与宽容。比如,在教学中,很多问题适合小组讨论(如一些难度较大的、有探究价值的、开放的问题),学生可在彼此的思想碰撞中产生出智慧的火花。这岂是单靠个人自主学习能体验到的呢?还有很多活动是必须依靠学生合作才能完成的(尤其是口语交际实践活动),学生可在共同参与时,按照预定的计划去完成任务,并在小组内交流、分析、整合材料。这样既能培养合作精神,又能提高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尽量把适合合作的问题和活动让学生去共同完成,加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自主,不能忽视教学评价的激励
在实践自主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主题,于是,有的学生偷工减料,避重就轻;而有的学生不求深入,满足于表面认识,浅尝辄止,这样不论在学习的“量”上还是“质”上,都远远不能达到学习的要求。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惰性,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还要注重教学评价的激励,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整体感知一篇课文为例:学生自主感知后,教师可对学生不同的认识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认识到位的,应给予肯定并加以强化,使他认识更深刻;感知肤浅的,应启发、诱导,使他深化理解;理解错误的,不能简单否定,应帮助订正,使他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是有自主意志和独立人格的人,而且这种意志和人格需要他人的认可和欣赏。在教学评价中,教师的适时激励,会让学生的这种被人认可和欣赏的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有效地刺激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保障学习的质量。
把握好上述五个方面,是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关系的关键。自主,而不“信马由缰”。教师,该抓的“缰绳”一定要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