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先学后教”已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词汇,它所带来的关于教学法的颠覆性影响已经深入人心。
一、 “先学后教”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使人不断获得了生活的经验以及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能力。“先学后教”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根据教材设计了不同的“前置学习内容”,把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提前透露给学生,让他们围绕教学目标先自学,再把不懂的地方汇总、反馈。课堂不再遵循以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学习新知——巩固练习”的传统套路,而是根据学情反馈依势而定。“先学后教”课堂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充满了未知的神秘感,每节新授课的教学都是一次全新的“探险”活动,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学真正为了学生而教,这样的课堂,真正杜绝了“为上课而上课”的表演式教学。
二、 “先学后教”比“先教后学”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研究论认为: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而把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自主的、能动的反应放在首位。也就是说,教师放手让学生“先学”,分析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水平,再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制定出“班本”“生本”的教学目标,既避免了优秀学生对于已掌握知识多次重复记忆所造成的学习倦怠,也消除了后进生对于教师所授知识无法掌握的尴尬。换个角度讲,“先学后教”从另一个层面上诠释了什么是“因材施教”。
“先学后教”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广泛的学习经历,也能促使教师在精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有效突破具有深远的意义。
1. 教师精心备课是前提。教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的内容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提炼出可供学生操控的有目标、有层次,同时又具有整体性的“活动方案”,供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备课时,教师可以把预设好的问题先放一放,先掌握学情,再制订出阶梯式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上《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在备课后对学生的“先学”提出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是如何励志学画的?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问题看似简单,但要回答好,就要求学生必须能读透全文。这样的问题预设,是在教师把握文章重难点之后提炼出来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抓住描写外国学生神态、语言的有关语句“很不礼貌、冲着”“你们中国人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来体会外国学生对徐悲鸿、对中国人的侮辱。随后品读描写徐悲鸿的语句:“徐悲鸿被激怒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明白了:此时的徐悲鸿已经下定决心刻苦学画,要为中国人争光。课文的第7、8两个自然段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来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学生从“优异的成绩、轰动了巴黎整个画界。”体会徐悲鸿所取得的成功;再抓住外国人向徐悲鸿道歉的有关描写,“非常震惊、鞠了一躬、我承认中国人很有才能、我是‘有眼不识泰山’。”体会徐悲鸿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国人的成功。最后,通过课文前后对比阅读,体会徐悲鸿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为中国人争光了。也就是说,我课前预设的问题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解决第一和第三个问题。部分不能跟上节奏的后进生,他们在“先学”的情况下,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问题,就会在我们的交流中有针对性地学习。随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学习课文的难点:徐悲鸿是如何励志学画的?在这种阶梯教学方法中,有效“先学”的学生和自学未“果”的学生,都能够水到渠成地认识到徐悲鸿是个刻苦努力、为国争光的画家。自学与教学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充分预设的前提下变得简单,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2. 学生的“先学”是关键。“先学后教”也好,“教无定法”也好,我们努力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发挥“先学”的作用,或者完成质量不高,那么“先学”的效果就事倍功半了。因此,贯彻落实“先学后教”的理念,关键还是要从学生抓起。
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否认真自学,解决老师交给的“先学”任务,态度和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从语文方面来说吧,教师需要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总结反思的习惯。每篇课文的学习大体分为三个步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师与学生共同理解文本,课后学生总结、内化。这三个步骤都要依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去完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细腻的指导和耐心的等待。培养了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发挥他们学习上的自主性。
其次,小组合作要扎实有效开展。学习小组是教学的一个有效形式,教师预设的教学任务及问题,理应充分放手,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商讨。学习小组中必须安排一个“领头羊”,能够组织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再者,小组合作的指向一定要明确。比如在三上《荷花》一课的教学中,我交给小组的任务是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义。比较难读的,如:花骨朵、翩翩起舞、告诉、莲蓬、破裂、好夢、挨挨挤挤等词,少数学生的读音不准,小组中成员就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而“翩翩起舞、花骨朵、破裂”等词义,也能够在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中基本理解。甚至,他们会自觉地拓展象“翩翩起舞”AABC式和“挨挨挤挤”AABB式的词语,学习效果绝不比教师指导学习的差。讨论之后,小组及时汇总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并提问。学生之间质疑相比学生向老师发问来得容易得多,这样的方法把直接提问转化为间接提问,使得不少内向的学生也有了“发言”的权利。小组的有效合作其实是学生个体“先学”之后的又一次“先学”,教师也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解答。
3. 课后总结提升不可缺少。“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具体过程,就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要当好“路标”,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学生学得好的必备条件。在课堂的交流学习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学生在“先学”技巧上的优点和不足,给予表扬和建议,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优化“先学”。
一、 “先学后教”倡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使人不断获得了生活的经验以及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能力。“先学后教”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根据教材设计了不同的“前置学习内容”,把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提前透露给学生,让他们围绕教学目标先自学,再把不懂的地方汇总、反馈。课堂不再遵循以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学习新知——巩固练习”的传统套路,而是根据学情反馈依势而定。“先学后教”课堂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充满了未知的神秘感,每节新授课的教学都是一次全新的“探险”活动,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学真正为了学生而教,这样的课堂,真正杜绝了“为上课而上课”的表演式教学。
二、 “先学后教”比“先教后学”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研究论认为: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不再一味地“接受”,而把儿童对客观事物的自主的、能动的反应放在首位。也就是说,教师放手让学生“先学”,分析班集体中大多数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水平,再根据学生间的差异制定出“班本”“生本”的教学目标,既避免了优秀学生对于已掌握知识多次重复记忆所造成的学习倦怠,也消除了后进生对于教师所授知识无法掌握的尴尬。换个角度讲,“先学后教”从另一个层面上诠释了什么是“因材施教”。
“先学后教”能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广泛的学习经历,也能促使教师在精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对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有效突破具有深远的意义。
1. 教师精心备课是前提。教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的内容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提炼出可供学生操控的有目标、有层次,同时又具有整体性的“活动方案”,供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备课时,教师可以把预设好的问题先放一放,先掌握学情,再制订出阶梯式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上《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在备课后对学生的“先学”提出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是如何励志学画的?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问题看似简单,但要回答好,就要求学生必须能读透全文。这样的问题预设,是在教师把握文章重难点之后提炼出来的。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抓住描写外国学生神态、语言的有关语句“很不礼貌、冲着”“你们中国人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来体会外国学生对徐悲鸿、对中国人的侮辱。随后品读描写徐悲鸿的语句:“徐悲鸿被激怒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明白了:此时的徐悲鸿已经下定决心刻苦学画,要为中国人争光。课文的第7、8两个自然段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来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学生从“优异的成绩、轰动了巴黎整个画界。”体会徐悲鸿所取得的成功;再抓住外国人向徐悲鸿道歉的有关描写,“非常震惊、鞠了一躬、我承认中国人很有才能、我是‘有眼不识泰山’。”体会徐悲鸿的成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中国人的成功。最后,通过课文前后对比阅读,体会徐悲鸿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为中国人争光了。也就是说,我课前预设的问题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解决第一和第三个问题。部分不能跟上节奏的后进生,他们在“先学”的情况下,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问题,就会在我们的交流中有针对性地学习。随后,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学习课文的难点:徐悲鸿是如何励志学画的?在这种阶梯教学方法中,有效“先学”的学生和自学未“果”的学生,都能够水到渠成地认识到徐悲鸿是个刻苦努力、为国争光的画家。自学与教学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充分预设的前提下变得简单,相得益彰,何乐而不为呢?
2. 学生的“先学”是关键。“先学后教”也好,“教无定法”也好,我们努力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提高。但是,如果学生不能真正发挥“先学”的作用,或者完成质量不高,那么“先学”的效果就事倍功半了。因此,贯彻落实“先学后教”的理念,关键还是要从学生抓起。
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否认真自学,解决老师交给的“先学”任务,态度和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从语文方面来说吧,教师需要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总结反思的习惯。每篇课文的学习大体分为三个步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教师与学生共同理解文本,课后学生总结、内化。这三个步骤都要依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去完成。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细腻的指导和耐心的等待。培养了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发挥他们学习上的自主性。
其次,小组合作要扎实有效开展。学习小组是教学的一个有效形式,教师预设的教学任务及问题,理应充分放手,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商讨。学习小组中必须安排一个“领头羊”,能够组织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再者,小组合作的指向一定要明确。比如在三上《荷花》一课的教学中,我交给小组的任务是读准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词义。比较难读的,如:花骨朵、翩翩起舞、告诉、莲蓬、破裂、好夢、挨挨挤挤等词,少数学生的读音不准,小组中成员就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而“翩翩起舞、花骨朵、破裂”等词义,也能够在小组成员的互帮互助中基本理解。甚至,他们会自觉地拓展象“翩翩起舞”AABC式和“挨挨挤挤”AABB式的词语,学习效果绝不比教师指导学习的差。讨论之后,小组及时汇总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小组长记录并提问。学生之间质疑相比学生向老师发问来得容易得多,这样的方法把直接提问转化为间接提问,使得不少内向的学生也有了“发言”的权利。小组的有效合作其实是学生个体“先学”之后的又一次“先学”,教师也避免了繁琐的分析解答。
3. 课后总结提升不可缺少。“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具体过程,就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要当好“路标”,发挥主导作用,这是学生学得好的必备条件。在课堂的交流学习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学生在“先学”技巧上的优点和不足,给予表扬和建议,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优化“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