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能恰当根据教材中的创新资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设计教学,因势利导,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提高他的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激发;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指出:“面对世界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心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因此,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把图、文、声、像有机组合,使作品中抽象的语言内涵转化成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营造一个语文教学的互动新空间,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例如:《荷花》、《燕子》、《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课件的制作,让学生有如进入作品的真实情景中。比如《荷花》中下载大量荷花的图片,嫩绿的荷叶,嫩黄色的莲蓬,鲜艳的荷花展示在学生面前,胜过老师千言万语。《检阅》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国庆60周年阅兵式,整齐划一的方阵,威武的士兵,振憾的学生的心灵,这样就可以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形象的直观感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真切的能体会到主人公能够参加检阅的激动心情。以这些真切生动的情景既可以启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个人的情操,养成真善美的体验,造就独立的人格。这无疑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2.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课堂因势利导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学生对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因势利导,在教最后三节时,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当列车未开动时,站台上会是怎样的情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第二,当列车开动时,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第三,当列车开远了,假如你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你的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学生都没有经历志愿军战士的生活,要回答这些问题只能通过体会课文内容,大胆想象,而在充分展开想象时,学生必然联想到自己生活中与亲朋好友分别时的类似场面。这样,课堂教学既能完成激发学生想象的任务,又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情感性。果然,在了解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的基础上,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其答案中蕴藏的真实的感受、深刻的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精心合理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解答欲,而在解答的过程当中,对经验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3.挖掘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结构模式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成了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然而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做到,既要完成教学的任务,又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课本的美文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同时闪烁着作者创造思维的光辉。由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的因素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如我在教授《春》一文时,改变以往的教法,而是首先设计四个教学步骤:(1)观察插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2)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段落,然后与学生自己的描述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感受课文的优美语言;(3)有感情地通读全文,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特点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4)启发学生各写一段文字来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天的人。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思维就拓展开了,由阅读引入对问题的思考,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开启,创新意识得到激发。这样巧妙的设计,第一步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境界,较有效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二步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欣赏优美的语言;第三步是通过教材的实例来教会学生写作;第四步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为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4.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性、独创性、新颖性的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也会努力去营造这种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开创新的翅膀自由地翱翔。这种氛围表现为师生之间的讨论问题、解决疑难是平等的,有疑必问、有观点必亮、有意见必提,这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师生密切配合,气氛和谐,师生围绕一个或几个话题,各抒己见,心情舒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课文中有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多数学生都赞成小猴,说它聪明、勤劳,老师也认可了这种观点,就赞成小猴。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却说赞成小牛,同学生们普遍不赞成,教师及时制止同学们的非议,让这个同谈谈想法,他说:“小牛吃了半袋麦子,可以将剩余的麦子种下,这样即享受了生活,来年又可以多收一些麦子,即不像小猪那么贪吃,也不像小猴一点也不吃,生活太清苦了。”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通过争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学得更多的知识,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启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代新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收稿日期:2012-04-2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激发;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指出:“面对世界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心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因此,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把图、文、声、像有机组合,使作品中抽象的语言内涵转化成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营造一个语文教学的互动新空间,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觉。例如:《荷花》、《燕子》、《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课件的制作,让学生有如进入作品的真实情景中。比如《荷花》中下载大量荷花的图片,嫩绿的荷叶,嫩黄色的莲蓬,鲜艳的荷花展示在学生面前,胜过老师千言万语。《检阅》教学中让学生观看国庆60周年阅兵式,整齐划一的方阵,威武的士兵,振憾的学生的心灵,这样就可以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形象的直观感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真切的能体会到主人公能够参加检阅的激动心情。以这些真切生动的情景既可以启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个人的情操,养成真善美的体验,造就独立的人格。这无疑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2.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课堂因势利导的提问是教学过程中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在学生对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因势利导,在教最后三节时,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当列车未开动时,站台上会是怎样的情景?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第二,当列车开动时,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第三,当列车开远了,假如你是一名志愿军战士,你的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学生都没有经历志愿军战士的生活,要回答这些问题只能通过体会课文内容,大胆想象,而在充分展开想象时,学生必然联想到自己生活中与亲朋好友分别时的类似场面。这样,课堂教学既能完成激发学生想象的任务,又体现了语文教育的情感性。果然,在了解了中朝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的基础上,学生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其答案中蕴藏的真实的感受、深刻的体验完全超出了我的意料。精心合理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解答欲,而在解答的过程当中,对经验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的目的。
3.挖掘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目前语文教学的主要结构模式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成了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然而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做到,既要完成教学的任务,又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为课本的美文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同时闪烁着作者创造思维的光辉。由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的因素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活跃学生思维的导火线。如我在教授《春》一文时,改变以往的教法,而是首先设计四个教学步骤:(1)观察插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2)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段落,然后与学生自己的描述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感受课文的优美语言;(3)有感情地通读全文,感受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特点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4)启发学生各写一段文字来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春天的人。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思维就拓展开了,由阅读引入对问题的思考,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开启,创新意识得到激发。这样巧妙的设计,第一步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境界,较有效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二步是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欣赏优美的语言;第三步是通过教材的实例来教会学生写作;第四步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为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4.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性、独创性、新颖性的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也会努力去营造这种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开创新的翅膀自由地翱翔。这种氛围表现为师生之间的讨论问题、解决疑难是平等的,有疑必问、有观点必亮、有意见必提,这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新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师生密切配合,气氛和谐,师生围绕一个或几个话题,各抒己见,心情舒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课文中有一个问题: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同学们各抒己见,多数学生都赞成小猴,说它聪明、勤劳,老师也认可了这种观点,就赞成小猴。这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却说赞成小牛,同学生们普遍不赞成,教师及时制止同学们的非议,让这个同谈谈想法,他说:“小牛吃了半袋麦子,可以将剩余的麦子种下,这样即享受了生活,来年又可以多收一些麦子,即不像小猪那么贪吃,也不像小猴一点也不吃,生活太清苦了。”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通过争论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学得更多的知识,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启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一代新人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收稿日期:201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