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有市场经济存在,就会有人才竞争,只要有人才竞争,就会有人才流动。
什么是人才生态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才主动寻求自己的德才与工作岗位最佳结合点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人才的流动不仅成为必然,而且其速度将不断加快。古语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只有不断流动,才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
生态位理论是生物学中研究生物体之间的竞争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范畴。人才的流动亦犹如生物界中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一样,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同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环境适宜不同的人员生存和发展,也为人才的滋养、发展提供不同的条件。
人才处在由人才个体及其群体、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里。人的自然、社会双重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包含着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两大类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人才个体相当于一个个生物组织体,像大自然的生物一样是多种多样的,是有各种类型和层次之分的,可以说每个人才都应有适宜自己发展方向的特定“生态位”。作为由活生生的若干人所组成的有机系统,人才必有一定的生命轨迹,并表现出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相似的类生物性能。人所特有的专业、自身的能力、理想与价值追求、自身的综合素质等构成了人才特有的“生态位”基础。个体生态位总是存在于一定的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中,否则,该个体在该系统中将无法得以存活和发展。
人才通过不断流动流向更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组织中去,组织要利用人才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遵循人才流动的规律,确保合适的人才流动到合适的位置上去,不合适的人才从相应的位置流出。如果流动的人才相对较少,长期如此下去该组织的人才就会成为“一潭死水”。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人才的合理流动,该组织中的人才才能成为“一潭活水”。
人才生态位的确定
人才是栖息在人力资源的生态环境中的个体。个体单元的生态位确定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主体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转换状况;二是主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即主体内部各个部件运行及相互协调状况。每个生物物种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即生态位。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一个生态位只能有一个物种,偶尔出现于同一生态位中的两种物种必定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最终导致其中一个物种被逐出;当资源丰富的时候,在生态位重叠的部分并不一定发生激烈的竞争。生态位的形成减轻了不同物种之间的恶性竞争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使不同物种都能获得一定的生存优势,这正是自然界各种生物欣欣向荣、共同发展的原因所在。
人的两重性告诉我们,人既是以一种现实状态存在着,同时也是一种理想状态存在着。据此,我们可以将人才生态位划分为现实生态位和理想生态位。理想生态位,是指人的全部最适生态条件。现实生态位,则是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生存实际所遇到全部生存条件。个体或群体占据理想生态位时最能发挥自身潜能,但由于在各个组织中,个体永远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因此理想生态位往往会受制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受到压制,见图1。
图1中,个体D的理想生态位为中心圆圈所辖空间,而现实生态位则表示为除内部曲线与中心圆圈交界区以外的中心圆所辖区域。受A、B、C三者的影响,个体D压缩了自己的生态位空间。一般来说,受竞争妨碍、相互排挤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人的现实生态位会小于理想生态位。
人才作为个体,为了和理想的发展方向取得一致,他会经常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我们将之称为扩“态”增“势”。即人才扩充其过去成长发育和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结果的“态”,增强其对外部环境现实影响力和支配力的“势”,来优化人才的个体生态位空间,培养其选择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可以细化为人才个体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生存力表现人才个体的“态”属性,反映个体身心素质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及各要素功能的协调性,是个体生命得以维持的动力源;发展力兼顾人才个体的“态”和“势”属性,是个体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关系协调的外显屏;竞争力描述人才个体的“势”属性,是人才个体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能流转的传输带。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发展、竞争为人才个体生存世界的构筑提供终极支撑,而持续生存是个体发展本质的凸现,也蕴涵着个体竞争的历史性积淀,个体生存行程的演绎便是其发展和竞争画卷的展示。所以,人才个体要想在社会舞台上取得优势、占尽先机,具有高适合度生存空间,就必须始终保持生存、发展和竞争之间的张力形态。
找准人才生态位
从生态位角度看,可以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分析人才流动的原因。内部条件是人才个体不满自身所处的现实生态位,意识到理想生态位的设置游离现实生态位而做出的一种自觉行为。外部条件是人才个体的现实生态位空间受到外力的限制、干扰、挤压和排斥而做出的一种自卫行为。一般而言,当人才的现实生态位与理想生态位之间的差距拉大时,他们就会采取积极的应急措施,通过流动改变自己的现实生态位,提高自身对环境因素的适合度,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利用现实生态位
“生态位”理论告诉我们,强者只能在适应其生长的特殊环境上表现为强者,弱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维持生存。
人才成长的特殊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某地域、某组织的环境优势。作为流动资源的人才,哪里有利于其生成机制和环境优势,优秀的人才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向哪里。特别是社会生态环境优势,主要是指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人文环境,包括发达健康的市场经济、繁荣昌盛的科学文化,个性的自由舒展与灵性的充分张扬等。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才使用能力偏低,导致很多人才在职业选择上的错位。同时,高度专业化人员的训练与我国市场对他们的吸收之间不协调,形成职业错位现象。这种职业错位现象,显现出个体生态位的严重扭曲、错位。因此,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人才群体中一些自我意识水平较高、机遇识别能力较强的个体,当其发现个体生态位错位,而有新的机遇时,就会利用有效的生态对策,调适生态位空间,避开风险、减缓危机,从而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去寻求新的发展。
改变传统生态位
当人才个体在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中 找不到自己的存在空间时,可以移动自己的生态位,从而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的生存空间。对于人才个体或者群体来说,如果选准了生态位,则容易成功,偏离了生态位,则容易失败。
知识管理专家马汉·坦姆普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人才发展最注重的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生态学原理表明,任何一个生物个体或种群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资源生态位,成功的发展必须善于拓展资源生态位和调整需求生态位,以改造和适应环境。只开拓不适应则缺乏发展的稳度和柔度;只适应不开拓缺乏发展的速度和力度。对个体而言,当某些特定资源变得稀缺,生境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强烈的生存动机便转化为个体对环境主动适应的自觉行为。人才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积极创建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和转换,主要依靠自身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性,即人才不断学习创新的进化能力,即为人才的“势”。
人才对环境的支配力和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其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来获取自身发展的动力,从而形成使自身具有不能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和轻易转移的异质性资本,这样人才才能得到最大发展。由于流动是人才发挥技能和特长的基本前提,人才的个性特征就是希望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因而,在上述情境下,人才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个性就会驱动他们产生流动的追求,就会积极寻找适合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位,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创造新的生态位
人才可以改变原来的竞争互斥观念,寻求与竞争者的合作,积极创造新的生态位,取得双方共赢或多赢。生物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基本条件。当一个群落有很多物种,而且每个物种的个体能够均匀分布,物种问就会形成较为复杂的关系网络,群落的抗变动能力较强,其稳定性也相对较高。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离不开人才个体的差异性、人才个体生态位的多样性以及人才个体关系网络的层次性。也正是由于个体的多样化导致了每一个人才个体的理想生态位与现实生态位的不一致。人才个体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其他人才个体和谐共存,准确地选择好自己的择业生态位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和策略。从个体生态位的角度来说,人才个体在竞争中,不但可以通过生态位的分离来缓解竞争压力,还可以通过资源扩充来实现在同一社会环境中与其他人才的共存。因此,人才个体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不断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以实现自身的永续发展。面对理想生态位错位的现实格局,采取有效途径进行积极补救,无疑是人才个体稳定自身生态位系统的最佳选择,而另谋出路就是其选择之一。
总之,生态位原理在人才流动中的应用,实质上是人才的个体生态位与就业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及人为地加以调整,使之相互适应,产生最佳的“生态效能”的过程。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人才通过合理流动来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强者与适者的结合,才是对自己生态位的高度发挥,才是人才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什么是人才生态位?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是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才主动寻求自己的德才与工作岗位最佳结合点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人才的流动不仅成为必然,而且其速度将不断加快。古语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只有不断流动,才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
生态位理论是生物学中研究生物体之间的竞争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范畴。人才的流动亦犹如生物界中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一样,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同的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环境适宜不同的人员生存和发展,也为人才的滋养、发展提供不同的条件。
人才处在由人才个体及其群体、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构成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里。人的自然、社会双重性决定了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包含着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两大类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人才个体相当于一个个生物组织体,像大自然的生物一样是多种多样的,是有各种类型和层次之分的,可以说每个人才都应有适宜自己发展方向的特定“生态位”。作为由活生生的若干人所组成的有机系统,人才必有一定的生命轨迹,并表现出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相似的类生物性能。人所特有的专业、自身的能力、理想与价值追求、自身的综合素质等构成了人才特有的“生态位”基础。个体生态位总是存在于一定的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中,否则,该个体在该系统中将无法得以存活和发展。
人才通过不断流动流向更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组织中去,组织要利用人才竞争求得生存和发展,就要遵循人才流动的规律,确保合适的人才流动到合适的位置上去,不合适的人才从相应的位置流出。如果流动的人才相对较少,长期如此下去该组织的人才就会成为“一潭死水”。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通过人才的合理流动,该组织中的人才才能成为“一潭活水”。
人才生态位的确定
人才是栖息在人力资源的生态环境中的个体。个体单元的生态位确定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主体与环境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转换状况;二是主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即主体内部各个部件运行及相互协调状况。每个生物物种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都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即生态位。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一个生态位只能有一个物种,偶尔出现于同一生态位中的两种物种必定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最终导致其中一个物种被逐出;当资源丰富的时候,在生态位重叠的部分并不一定发生激烈的竞争。生态位的形成减轻了不同物种之间的恶性竞争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使不同物种都能获得一定的生存优势,这正是自然界各种生物欣欣向荣、共同发展的原因所在。
人的两重性告诉我们,人既是以一种现实状态存在着,同时也是一种理想状态存在着。据此,我们可以将人才生态位划分为现实生态位和理想生态位。理想生态位,是指人的全部最适生态条件。现实生态位,则是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生存实际所遇到全部生存条件。个体或群体占据理想生态位时最能发挥自身潜能,但由于在各个组织中,个体永远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因此理想生态位往往会受制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受到压制,见图1。
图1中,个体D的理想生态位为中心圆圈所辖空间,而现实生态位则表示为除内部曲线与中心圆圈交界区以外的中心圆所辖区域。受A、B、C三者的影响,个体D压缩了自己的生态位空间。一般来说,受竞争妨碍、相互排挤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人的现实生态位会小于理想生态位。
人才作为个体,为了和理想的发展方向取得一致,他会经常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我们将之称为扩“态”增“势”。即人才扩充其过去成长发育和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中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积累结果的“态”,增强其对外部环境现实影响力和支配力的“势”,来优化人才的个体生态位空间,培养其选择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可以细化为人才个体的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生存力表现人才个体的“态”属性,反映个体身心素质构成要素的完整性及各要素功能的协调性,是个体生命得以维持的动力源;发展力兼顾人才个体的“态”和“势”属性,是个体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关系协调的外显屏;竞争力描述人才个体的“势”属性,是人才个体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能流转的传输带。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发展、竞争为人才个体生存世界的构筑提供终极支撑,而持续生存是个体发展本质的凸现,也蕴涵着个体竞争的历史性积淀,个体生存行程的演绎便是其发展和竞争画卷的展示。所以,人才个体要想在社会舞台上取得优势、占尽先机,具有高适合度生存空间,就必须始终保持生存、发展和竞争之间的张力形态。
找准人才生态位
从生态位角度看,可以从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分析人才流动的原因。内部条件是人才个体不满自身所处的现实生态位,意识到理想生态位的设置游离现实生态位而做出的一种自觉行为。外部条件是人才个体的现实生态位空间受到外力的限制、干扰、挤压和排斥而做出的一种自卫行为。一般而言,当人才的现实生态位与理想生态位之间的差距拉大时,他们就会采取积极的应急措施,通过流动改变自己的现实生态位,提高自身对环境因素的适合度,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利用现实生态位
“生态位”理论告诉我们,强者只能在适应其生长的特殊环境上表现为强者,弱者也只能在自己的生态位上才能维持生存。
人才成长的特殊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某地域、某组织的环境优势。作为流动资源的人才,哪里有利于其生成机制和环境优势,优秀的人才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向哪里。特别是社会生态环境优势,主要是指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人文环境,包括发达健康的市场经济、繁荣昌盛的科学文化,个性的自由舒展与灵性的充分张扬等。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才使用能力偏低,导致很多人才在职业选择上的错位。同时,高度专业化人员的训练与我国市场对他们的吸收之间不协调,形成职业错位现象。这种职业错位现象,显现出个体生态位的严重扭曲、错位。因此,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人才群体中一些自我意识水平较高、机遇识别能力较强的个体,当其发现个体生态位错位,而有新的机遇时,就会利用有效的生态对策,调适生态位空间,避开风险、减缓危机,从而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去寻求新的发展。
改变传统生态位
当人才个体在人力资源生态系统中 找不到自己的存在空间时,可以移动自己的生态位,从而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的生存空间。对于人才个体或者群体来说,如果选准了生态位,则容易成功,偏离了生态位,则容易失败。
知识管理专家马汉·坦姆普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认为,人才发展最注重的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生态学原理表明,任何一个生物个体或种群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资源生态位,成功的发展必须善于拓展资源生态位和调整需求生态位,以改造和适应环境。只开拓不适应则缺乏发展的稳度和柔度;只适应不开拓缺乏发展的速度和力度。对个体而言,当某些特定资源变得稀缺,生境就会受到严重威胁,强烈的生存动机便转化为个体对环境主动适应的自觉行为。人才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积极创建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和转换,主要依靠自身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性,即人才不断学习创新的进化能力,即为人才的“势”。
人才对环境的支配力和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其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来获取自身发展的动力,从而形成使自身具有不能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和轻易转移的异质性资本,这样人才才能得到最大发展。由于流动是人才发挥技能和特长的基本前提,人才的个性特征就是希望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因而,在上述情境下,人才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个性就会驱动他们产生流动的追求,就会积极寻找适合其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位,以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创造新的生态位
人才可以改变原来的竞争互斥观念,寻求与竞争者的合作,积极创造新的生态位,取得双方共赢或多赢。生物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基本条件。当一个群落有很多物种,而且每个物种的个体能够均匀分布,物种问就会形成较为复杂的关系网络,群落的抗变动能力较强,其稳定性也相对较高。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讲,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离不开人才个体的差异性、人才个体生态位的多样性以及人才个体关系网络的层次性。也正是由于个体的多样化导致了每一个人才个体的理想生态位与现实生态位的不一致。人才个体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其他人才个体和谐共存,准确地选择好自己的择业生态位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和策略。从个体生态位的角度来说,人才个体在竞争中,不但可以通过生态位的分离来缓解竞争压力,还可以通过资源扩充来实现在同一社会环境中与其他人才的共存。因此,人才个体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不断扩展自身的生态位空间,以实现自身的永续发展。面对理想生态位错位的现实格局,采取有效途径进行积极补救,无疑是人才个体稳定自身生态位系统的最佳选择,而另谋出路就是其选择之一。
总之,生态位原理在人才流动中的应用,实质上是人才的个体生态位与就业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以及人为地加以调整,使之相互适应,产生最佳的“生态效能”的过程。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看,人才通过合理流动来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强者与适者的结合,才是对自己生态位的高度发挥,才是人才所追求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