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3日,一部俄罗斯史上票房最高的国产片《绝杀慕尼黑》在中国上映。影片虽然口碑非常好,猫眼9.7分,豆瓣8.3分,其他平台分数也非常高,是2019年引进电影的最高分。但是在上映之初,这部影片并没有获得影院与观众太多的关注。
在随之而来的周末,《绝杀慕尼黑》就像电影本身的故事主题一样不断翻转剧情,在排片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的情况下,周日票房800多万,超过了周六的600多万,并且票房也从原来的第九位上升到第四位。
美苏冷战背景,挑战不可战胜的美国
1972年,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年份。那一年,苏联和美国独霸一方,微妙的竞争关系,像极了当下的中美。那一年,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爆发,还发生了令人痛心的慕尼黑惨案;那一年,美苏冷战期正热,慕尼黑奥运会如期展开。
除这些之外,关于1972年还有一件你不得不知道的事。电影《绝杀慕尼黑》就真实还原了这一段往事,甚至连知名漫画《灌篮高手》的终场对决,都和这件事密不可分。那就是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美苏男篮的终极对决。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外国片子,但是很多台词却特别打动当下中国的人心。
面对30多年不败的世界第一篮球强国美国队,而且人人都认为不可能战胜它,当时的苏联篮球队教练加兰任却公开声称“美国队早晚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并且真的通过努力,带领球队一步步走向胜利。
很多观众在电影结束后情绪振奋地说:“看完这个想起了当下的中美贸易战,我们也应该像电影的篮球队一样,有必胜的信心。”而当影片中苏联篮球队绝杀美国篮球队的时候,很多中国观众都鼓掌叫好,也明显有很强烈的情感偏向。
很明显,《绝杀慕尼黑》讲的是体育精神,但里面也确实掺杂了浓浓的民族情结。虽然1972年的球队,是苏联球队,但是俄罗斯民族那种坚毅的、不愿服输的精神气质依然力透银幕。当然,它的民族主义并不狭隘,也间插了苏联内部各国家的明争暗斗,以及对苏联政治制度的各种讽刺。同时,对于对手美国队,也没有丑化与阴谋论,而是给以客观的尊重。
而实际上,俄罗斯拍这部《绝杀慕尼黑》,只是想把1972年奥运会篮球决赛上,苏联队打败美国队的一段悬案,做一次俄罗斯方的解读。因为美国人到现在也不愿承认自己这一次奥运会上的首次败绩,并且此前对这场比赛的众多声音,一直来自于美国方面。
这种客观的,但是依旧立场鲜明的民族主义情绪,很容易引发当下中美贸易战下中国人的共鸣。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们如何对待?这部电影里似乎也已经有了答案。而这部电影在俄罗斯创下史上国产片票房最高纪录,也说明了俄罗斯人内心的向往。
优异的镜头语言,不输好莱坞质感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那是美苏冷战的特殊时期,作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在奥运会这一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相遇了。但是两队的际遇却截然不同:一边是自从1936年篮球项目进入奥运会,就从未失去过冠军宝座的美国队。另一边却是直到二战以后才开始参与到世界大赛当中,虽然实力不俗,但每每碰上美国队都只能屈居第二的苏联队。
当时在篮球这一领域,对全世界来说,都有着一个刻板但又真实的印象:美国是不可战胜的。
可苏联队的传奇教练加兰任,却在临危受命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口出狂言”说“我们要战胜美国队”。当时言论轰动了苏联各界,连政府都觉得这个口气实在太大,挑战篮球霸主美国可不是说出来就能马上做到的,至少马上要开始的这一届奥运会肯定不可能。
狂言一旦放出,但如果依旧输给美国,那是会让所有人蒙羞的。对于冷战敏感时期的两国,政治、经济、军事、体育都想一较高下,但是备受瞩目的败局一定是个很大的笑话,甚至导致国家名誉不保。
高压在教练的肩上,也在每一个球员身上。虽然当时的条件和状态有太多的不堪,但是这股热血的希望已经被点燃。
《绝杀慕尼黑》的“战场”是在西德慕尼黑召开的第20届奥运会,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在运动会开始的一周里,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众多媒体热烈评论:这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
赛程过了一周多,当苏联队在奥运会篮球赛上过关斩将正盛之时,奥运村发生了政治恐怖事件——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杀害。运动员们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精神创伤和外部政治压力,美苏的这场巅峰冠军对决,已经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了,更是对每一个人极大的内心考验。所以,比赛在特别的政治背景下进行,也多了一层特殊的感受。
为了真实还原美苏对决这场激动人心的比赛,整个剧组在电影技术、镜头语言等方面不断尝试,最终导演决定采用“实拍 特效”形式拍摄:现场有六台摄影机捕捉赛场所有人的动作与表情。
导演杜粮表示,电影《绝杀慕尼黑》耗时三年,从置景、服装、道具,到镜头的设计和呈现都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为了拍摄最后这场比赛,整个团队将当年的比赛实况钻研了300多次,投入7台机器封闭式拍摄了30天,电影中多数角色都由篮球运动员扮演,几位主演更在拍摄前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篮球训练。
但是作为一部优秀的体育电影,只有比赛镜头还是不够的,那充其量是一部进球剪辑纪录。电影真正打动人的,是情感。《绝杀慕尼黑》即便是在比赛当中的诸多细节都在讲人的情感。
比如在美国打热身赛,为重病的萨沙而战;最后决赛的时候,为兄弟战友情谊而战。而除了比赛中并肩而战的情谊,电影里球队上下每个人之间的关系都和情感有关。即便是在苏联那僵化的制度里,人们依旧有冲破各种束缚的勇气,最终打破传统,一起完成一个壮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如父如兄一般的集体主义情谊。
可能现在讲集体主义有点过时。而且现在集体主义似乎成了一个负面的词汇,但我从来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關系。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绝对的个人主义,只要你是社会的人,你必须要服从于集体主义的合作与协调。而集体主义也要尊重个人的选择,让人们能够在完成自己的理想的同时,做到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在随之而来的周末,《绝杀慕尼黑》就像电影本身的故事主题一样不断翻转剧情,在排片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的情况下,周日票房800多万,超过了周六的600多万,并且票房也从原来的第九位上升到第四位。
美苏冷战背景,挑战不可战胜的美国
1972年,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年份。那一年,苏联和美国独霸一方,微妙的竞争关系,像极了当下的中美。那一年,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水门事件”爆发,还发生了令人痛心的慕尼黑惨案;那一年,美苏冷战期正热,慕尼黑奥运会如期展开。
除这些之外,关于1972年还有一件你不得不知道的事。电影《绝杀慕尼黑》就真实还原了这一段往事,甚至连知名漫画《灌篮高手》的终场对决,都和这件事密不可分。那就是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美苏男篮的终极对决。
《绝杀慕尼黑》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外国片子,但是很多台词却特别打动当下中国的人心。
面对30多年不败的世界第一篮球强国美国队,而且人人都认为不可能战胜它,当时的苏联篮球队教练加兰任却公开声称“美国队早晚一天会被打败,我觉得最好是输给我们”,并且真的通过努力,带领球队一步步走向胜利。
很多观众在电影结束后情绪振奋地说:“看完这个想起了当下的中美贸易战,我们也应该像电影的篮球队一样,有必胜的信心。”而当影片中苏联篮球队绝杀美国篮球队的时候,很多中国观众都鼓掌叫好,也明显有很强烈的情感偏向。
很明显,《绝杀慕尼黑》讲的是体育精神,但里面也确实掺杂了浓浓的民族情结。虽然1972年的球队,是苏联球队,但是俄罗斯民族那种坚毅的、不愿服输的精神气质依然力透银幕。当然,它的民族主义并不狭隘,也间插了苏联内部各国家的明争暗斗,以及对苏联政治制度的各种讽刺。同时,对于对手美国队,也没有丑化与阴谋论,而是给以客观的尊重。
而实际上,俄罗斯拍这部《绝杀慕尼黑》,只是想把1972年奥运会篮球决赛上,苏联队打败美国队的一段悬案,做一次俄罗斯方的解读。因为美国人到现在也不愿承认自己这一次奥运会上的首次败绩,并且此前对这场比赛的众多声音,一直来自于美国方面。
这种客观的,但是依旧立场鲜明的民族主义情绪,很容易引发当下中美贸易战下中国人的共鸣。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们如何对待?这部电影里似乎也已经有了答案。而这部电影在俄罗斯创下史上国产片票房最高纪录,也说明了俄罗斯人内心的向往。
优异的镜头语言,不输好莱坞质感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那是美苏冷战的特殊时期,作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与苏联在奥运会这一不见硝烟的战场上相遇了。但是两队的际遇却截然不同:一边是自从1936年篮球项目进入奥运会,就从未失去过冠军宝座的美国队。另一边却是直到二战以后才开始参与到世界大赛当中,虽然实力不俗,但每每碰上美国队都只能屈居第二的苏联队。
当时在篮球这一领域,对全世界来说,都有着一个刻板但又真实的印象:美国是不可战胜的。
可苏联队的传奇教练加兰任,却在临危受命的第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口出狂言”说“我们要战胜美国队”。当时言论轰动了苏联各界,连政府都觉得这个口气实在太大,挑战篮球霸主美国可不是说出来就能马上做到的,至少马上要开始的这一届奥运会肯定不可能。
狂言一旦放出,但如果依旧输给美国,那是会让所有人蒙羞的。对于冷战敏感时期的两国,政治、经济、军事、体育都想一较高下,但是备受瞩目的败局一定是个很大的笑话,甚至导致国家名誉不保。
高压在教练的肩上,也在每一个球员身上。虽然当时的条件和状态有太多的不堪,但是这股热血的希望已经被点燃。
《绝杀慕尼黑》的“战场”是在西德慕尼黑召开的第20届奥运会,这是当时奥运史上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盛会,参加的运动员及其代表的国家,超过以往任何一届。在运动会开始的一周里,人们都沉浸在奥运盛会的祥和与欢乐之中。众多媒体热烈评论:这是一次“和平欢乐的盛会”。
赛程过了一周多,当苏联队在奥运会篮球赛上过关斩将正盛之时,奥运村发生了政治恐怖事件——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恐怖分子杀害。运动员们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精神创伤和外部政治压力,美苏的这场巅峰冠军对决,已经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了,更是对每一个人极大的内心考验。所以,比赛在特别的政治背景下进行,也多了一层特殊的感受。
为了真实还原美苏对决这场激动人心的比赛,整个剧组在电影技术、镜头语言等方面不断尝试,最终导演决定采用“实拍 特效”形式拍摄:现场有六台摄影机捕捉赛场所有人的动作与表情。
导演杜粮表示,电影《绝杀慕尼黑》耗时三年,从置景、服装、道具,到镜头的设计和呈现都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为了拍摄最后这场比赛,整个团队将当年的比赛实况钻研了300多次,投入7台机器封闭式拍摄了30天,电影中多数角色都由篮球运动员扮演,几位主演更在拍摄前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篮球训练。
但是作为一部优秀的体育电影,只有比赛镜头还是不够的,那充其量是一部进球剪辑纪录。电影真正打动人的,是情感。《绝杀慕尼黑》即便是在比赛当中的诸多细节都在讲人的情感。
比如在美国打热身赛,为重病的萨沙而战;最后决赛的时候,为兄弟战友情谊而战。而除了比赛中并肩而战的情谊,电影里球队上下每个人之间的关系都和情感有关。即便是在苏联那僵化的制度里,人们依旧有冲破各种束缚的勇气,最终打破传统,一起完成一个壮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如父如兄一般的集体主义情谊。
可能现在讲集体主义有点过时。而且现在集体主义似乎成了一个负面的词汇,但我从来认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關系。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绝对的个人主义,只要你是社会的人,你必须要服从于集体主义的合作与协调。而集体主义也要尊重个人的选择,让人们能够在完成自己的理想的同时,做到与社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