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许多教师都非常热衷于上“克隆课”,即把自己在外学习、观摩到的课例拿到本地、本园来展示。之所以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外观摩这个课例时受到了感动,因此,深觉这个活动是成功的。当然,这种感动可能源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快乐,也可能源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游刃有余,还可能源于和谐的师幼关系……
然而“克隆课”总让人有邯郸学步之感,“不是那个味儿”。因此,观摩“克隆课”的教师难有感动,执教教师期望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应有”的感动也毫无踪迹,甚至自己原有的那点感动也荡然无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至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未能在教学过程中感动自己。
那么,这种感动来自哪里呢?
感动可以来自学习内容的真善美。大凡精彩的教学活动,其教学内容大多经过仔细选择、具有真善美的特性。如果教师未能领会其中的真善美,未被这样的教学内容所感动,又怎能感动儿童呢?即使有教辅材料已帮助教师分析了这个教学内容的真善美特点,但如果教师不能切身感受这种真善美的话,又如何将这种真善美以及由此带来的感动传递给儿童呢?因此在分析优秀教师的课例或其他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充分感知、分析和理解这些教学材料,找到其中感人的因素,然后在活动设计和实施中不断放大和深化这种感动,从而让这种感动自然蔓延开来,最终感动儿童。
感动可以来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深度探究。儿童是天真的,但是儿童遇到的问题未必是幼稚的。许多儿童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往往是成人世界面临的问题,而成人世界面临的许多问题恰恰是儿童幼年时期未能合理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活动中,看到儿童在尝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时,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看到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地解决问题,甚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连成人都不及的智慧时,我们会深受启发和感动。为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时时问自己:这样的设计有价值吗?孩子们会有新发现、新收获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等到教师与儿童一起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可能被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所感动,也因此感动儿童。
感动可以来自和谐的师幼关系。不同的教师通常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可能是认知型的,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儿童认知的启发;有的教师可能是情感型的,对儿童的行为很敏感,会时时流露出由衷的关切;有的教师可能是综合型的,能够注意到儿童发展的方方面面。但不管何种教学风格,和谐的师幼关系都源于教师对儿童、对事业的热爱。只有抱着这种热爱之情,才能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与儿童平等对话,也才能在面对不同甚至完全陌生的儿童时与儿童迅速建立起和谐、积极的师幼关系来,从而让儿童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中自主发问和探究。为此,教师要时时问自己:我真的爱儿童吗?我是把幼儿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在投入地工作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教师就会善于接纳儿童在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就会用积极的心态将儿童的行为顺理成章地引入活动过程,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儿童的成功,进而为儿童的成功表现所感动。
……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自己首先是一位充满感动的人,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充满激情地与儿童一起分享这种感动。如果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同样获得和表现了这种感动,就会进一步加深教师的感动,进而感动所有参与活动的人。如此,教学活动的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总之,在我看来,教学活动的成功源于感动。要想感动儿童,先感动我们自己吧!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上海,200062)
然而“克隆课”总让人有邯郸学步之感,“不是那个味儿”。因此,观摩“克隆课”的教师难有感动,执教教师期望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应有”的感动也毫无踪迹,甚至自己原有的那点感动也荡然无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至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未能在教学过程中感动自己。
那么,这种感动来自哪里呢?
感动可以来自学习内容的真善美。大凡精彩的教学活动,其教学内容大多经过仔细选择、具有真善美的特性。如果教师未能领会其中的真善美,未被这样的教学内容所感动,又怎能感动儿童呢?即使有教辅材料已帮助教师分析了这个教学内容的真善美特点,但如果教师不能切身感受这种真善美的话,又如何将这种真善美以及由此带来的感动传递给儿童呢?因此在分析优秀教师的课例或其他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充分感知、分析和理解这些教学材料,找到其中感人的因素,然后在活动设计和实施中不断放大和深化这种感动,从而让这种感动自然蔓延开来,最终感动儿童。
感动可以来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深度探究。儿童是天真的,但是儿童遇到的问题未必是幼稚的。许多儿童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往往是成人世界面临的问题,而成人世界面临的许多问题恰恰是儿童幼年时期未能合理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活动中,看到儿童在尝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时,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看到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顺利地解决问题,甚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连成人都不及的智慧时,我们会深受启发和感动。为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时时问自己:这样的设计有价值吗?孩子们会有新发现、新收获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等到教师与儿童一起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才可能被儿童在活动中的表现所感动,也因此感动儿童。
感动可以来自和谐的师幼关系。不同的教师通常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可能是认知型的,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儿童认知的启发;有的教师可能是情感型的,对儿童的行为很敏感,会时时流露出由衷的关切;有的教师可能是综合型的,能够注意到儿童发展的方方面面。但不管何种教学风格,和谐的师幼关系都源于教师对儿童、对事业的热爱。只有抱着这种热爱之情,才能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与儿童平等对话,也才能在面对不同甚至完全陌生的儿童时与儿童迅速建立起和谐、积极的师幼关系来,从而让儿童在安全的心理氛围中自主发问和探究。为此,教师要时时问自己:我真的爱儿童吗?我是把幼儿教育作为一项事业在投入地工作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教师就会善于接纳儿童在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就会用积极的心态将儿童的行为顺理成章地引入活动过程,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儿童的成功,进而为儿童的成功表现所感动。
……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自己首先是一位充满感动的人,那么就会自然而然地、充满激情地与儿童一起分享这种感动。如果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同样获得和表现了这种感动,就会进一步加深教师的感动,进而感动所有参与活动的人。如此,教学活动的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总之,在我看来,教学活动的成功源于感动。要想感动儿童,先感动我们自己吧!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上海,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