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试题特点以及与其他省份断句题的差异
文言文“断句”题近年来已经在不少省份的试题中出现,但是考查的形式和要求与江苏卷还是存在差异的。以2009年为例,考到断句题的计有江苏、北京、重庆、广东四个省市,与江苏卷的不同在于:
1.其他三省市只考断句,而江苏除断句外,还有两道涉及文学、文化等方面的问答题;
2.广东、重庆卷的断句材料来自于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江苏和北京卷的断句材料是另外选择的;
3.从分值来看,北京卷、广东卷、重庆卷分别是5分、4分、2分,而江苏卷占了10分,分别占3.3%、2.7%、1.3%、5%,江苏卷的分值最高,权重最大;
4.需要说明的是,福建卷考查了“文化经典阅读”,一道选择题,一道问答题,6分(占4%),与江苏卷“文言文断句题”中的两道问答题有相似之处,而难度更大。
二、2009江苏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答题情况分析
2009江苏高考“文言文断句题”如下: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20.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断句答题情况与分析
划线的文字,要求断开6处,正确答案如下: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同学只要能大致读懂这段话,断句应该没有问题。但是答卷情况不是很理想。第1、2、3处正确率较高,而后面的3处错误较多,且五花八门:有在“苟为之”后断开的,有在“古作者”后断开的,有在“不为难”后断开的,有在“古者”后断开的……究其原因,有不解其意造成的,如“苟为之不已”是“如果不停地去做”,在“苟为之”后断开,“不已”就难以跟后句意义相连;有把词语古今义混淆的,如在“不为难”后断开,就是因为现在有“为难”一词;还有看到“者”就不假思索断句的,在“古作者”和“古者”后断开就是这种情形。这段话中,“则”是连词,与前面的“苟”照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那么……”,在“古作者”后断开的话,“那么古作者”就不成句,只要开动脑筋想一下,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文言文断句题考查的是阅读未曾加新式标点的古典书籍的基本功。古文断句是以阅读理解为前提的。如果断开后,文意能连贯顺畅地解读,就说明断句是正确的,同学务必要注意这一点。
(二)问答题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问能够答出“意气”“辞句”的占大多数,但是另外一个答案的错误率就比较高了,多数答成了“慕古”或“尚仁义”。“慕古”和“尚仁义”是思想行为的追求,并不是杜牧认为的“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还有一个要素应该是“学问”,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学问渊博”之“学问”。
第二问正确率较高,大部分同学能够答出“刘向”,因为在《渔父》(见苏教版必修五)的题注中提及。但是也有部分同学答成“刘向”之外的那几个作家中的一个;还有少数同学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哪一位”,看到《说苑》《新序》,认为是两本著作,就写了两个作家,造成了不该发生的失误。
题目中提到的几个作家,司马迁的主要著作是《史记》,司马相如的主要作品有《上林赋》《子虚赋》等,贾谊的主要作品有《吊屈原赋》《过秦论》《论积贮疏》等,刘向的主要著作有《说苑》《新序》《古列女传》等,扬雄的主要作品有《太玄经》《法言》等。
三、2010年“文言文断句题”复习建议
(一)关于文言文断句
1.重视语感的培养。要养成诵读的习惯,教材中不仅背诵的篇目要复习诵读,而且非背诵篇目也要诵读,这样可以对文言文的断句有所感知,更好地完成断句题。因为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经典作品,无论是记叙类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五人墓碑记》,还是论说类的《师说》《六国论》等,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培养语感。
2.对所给断句材料,不必在深刻理解语句的意义上花费时间,可以“不求甚解”,知其大意即可。有些同学做题时不是留心语言形式,而是用心去理解原文,这样就耗费了不少的时间,“事倍”而“功半”。
3.要熟悉断句的规律,掌握断句的技巧。文言文的断句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提引下文说话内容的“曰”、“云”处有停顿;
②句子开头有“夫”“若夫”“盖”“则”等发语词或连词,此前有停顿;
③句子末尾的语气词“者”“也”“乎”“矣”“耳”“哉”“欤”“耶”等处有停顿。
④文言文多用整句,它们往往是一个意义单元,可从对偶句或排比句的角度准确地给文言文断句。这一点尤为重要,举二例予以说明。
例1:2008年江苏卷的断句题中“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是一个排比句,其中“论”“序”“述”是动词,“……则……而……”是相同的结构,明乎此,这个部分就会断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而不至于犯错。
例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2009年北京卷)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取材于《老子
文言文“断句”题近年来已经在不少省份的试题中出现,但是考查的形式和要求与江苏卷还是存在差异的。以2009年为例,考到断句题的计有江苏、北京、重庆、广东四个省市,与江苏卷的不同在于:
1.其他三省市只考断句,而江苏除断句外,还有两道涉及文学、文化等方面的问答题;
2.广东、重庆卷的断句材料来自于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江苏和北京卷的断句材料是另外选择的;
3.从分值来看,北京卷、广东卷、重庆卷分别是5分、4分、2分,而江苏卷占了10分,分别占3.3%、2.7%、1.3%、5%,江苏卷的分值最高,权重最大;
4.需要说明的是,福建卷考查了“文化经典阅读”,一道选择题,一道问答题,6分(占4%),与江苏卷“文言文断句题”中的两道问答题有相似之处,而难度更大。
二、2009江苏高考“文言文断句题”答题情况分析
2009江苏高考“文言文断句题”如下: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20.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1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断句答题情况与分析
划线的文字,要求断开6处,正确答案如下: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同学只要能大致读懂这段话,断句应该没有问题。但是答卷情况不是很理想。第1、2、3处正确率较高,而后面的3处错误较多,且五花八门:有在“苟为之”后断开的,有在“古作者”后断开的,有在“不为难”后断开的,有在“古者”后断开的……究其原因,有不解其意造成的,如“苟为之不已”是“如果不停地去做”,在“苟为之”后断开,“不已”就难以跟后句意义相连;有把词语古今义混淆的,如在“不为难”后断开,就是因为现在有“为难”一词;还有看到“者”就不假思索断句的,在“古作者”和“古者”后断开就是这种情形。这段话中,“则”是连词,与前面的“苟”照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那么……”,在“古作者”后断开的话,“那么古作者”就不成句,只要开动脑筋想一下,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文言文断句题考查的是阅读未曾加新式标点的古典书籍的基本功。古文断句是以阅读理解为前提的。如果断开后,文意能连贯顺畅地解读,就说明断句是正确的,同学务必要注意这一点。
(二)问答题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问能够答出“意气”“辞句”的占大多数,但是另外一个答案的错误率就比较高了,多数答成了“慕古”或“尚仁义”。“慕古”和“尚仁义”是思想行为的追求,并不是杜牧认为的“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还有一个要素应该是“学问”,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学问渊博”之“学问”。
第二问正确率较高,大部分同学能够答出“刘向”,因为在《渔父》(见苏教版必修五)的题注中提及。但是也有部分同学答成“刘向”之外的那几个作家中的一个;还有少数同学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哪一位”,看到《说苑》《新序》,认为是两本著作,就写了两个作家,造成了不该发生的失误。
题目中提到的几个作家,司马迁的主要著作是《史记》,司马相如的主要作品有《上林赋》《子虚赋》等,贾谊的主要作品有《吊屈原赋》《过秦论》《论积贮疏》等,刘向的主要著作有《说苑》《新序》《古列女传》等,扬雄的主要作品有《太玄经》《法言》等。
三、2010年“文言文断句题”复习建议
(一)关于文言文断句
1.重视语感的培养。要养成诵读的习惯,教材中不仅背诵的篇目要复习诵读,而且非背诵篇目也要诵读,这样可以对文言文的断句有所感知,更好地完成断句题。因为教材中的篇目都是经典作品,无论是记叙类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五人墓碑记》,还是论说类的《师说》《六国论》等,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培养语感。
2.对所给断句材料,不必在深刻理解语句的意义上花费时间,可以“不求甚解”,知其大意即可。有些同学做题时不是留心语言形式,而是用心去理解原文,这样就耗费了不少的时间,“事倍”而“功半”。
3.要熟悉断句的规律,掌握断句的技巧。文言文的断句是有规律可循的:
①提引下文说话内容的“曰”、“云”处有停顿;
②句子开头有“夫”“若夫”“盖”“则”等发语词或连词,此前有停顿;
③句子末尾的语气词“者”“也”“乎”“矣”“耳”“哉”“欤”“耶”等处有停顿。
④文言文多用整句,它们往往是一个意义单元,可从对偶句或排比句的角度准确地给文言文断句。这一点尤为重要,举二例予以说明。
例1:2008年江苏卷的断句题中“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是一个排比句,其中“论”“序”“述”是动词,“……则……而……”是相同的结构,明乎此,这个部分就会断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而不至于犯错。
例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2009年北京卷)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取材于《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