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本书里,小姐妹俩的父母复婚了
故事是从一本书开始的。
那天,桔子在图书馆借了一本《两个小洛特》。带回家里,她还没看一页,就极力向我推荐:“天天说这本书他看了8遍,每一遍都看哭了,妈妈,我推荐你也看看。”
天天是桔子的同学。听到天天的名字,我便心里有数了,心想这一定是一本关于离异家庭的书,因为天天的父母也离婚了,他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父母复婚。
我不动声色,等待桔子看书后的反应。
果然,当桔子看到书中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女孩在夏令营相遇,发现她们居然长得一模一样,于是俩人关起门来密谋的情节时,她大叫道:“妈妈,糟糕啦,肯定要发生什么事情了!”
“我猜,这两个女孩是一对双胞胎姐妹,她们的父母离婚了,各带一个孩子生活在遥远的地方,彼此之间互不来往。接下来,两姐妹对没有跟自己生活的父亲或者母亲产生好奇,她们要悄悄地互换身份,这种互换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情,最后的结局是——她们的父母复婚了。”
那会儿我根本没有看过这本书,我只是根据桔子描述前面的细节,以及以往自己瞎编故事的经验,做出了这个猜测。
为了检验我的判断,桔子一口气把那本书看完了,最后她兴奋地合上书,对我说:“妈妈,结局跟你猜的一模一样!”
我叹了口气:“要是写姐妹俩互换以后,父母没有复婚,但两个女孩和她们的父母建立了更稳定、更舒服和更开阔的关系,这个故事可能更有意义。”
桔子说:“妈妈,我觉得现在这样也挺好,毕竟让父母复婚是很多离婚家庭小孩的心愿。”
我问:“你也是这么想的吗?”
“我以前这么想过,现在不这么想了。但天天和兰兰还是这么想的。”她说。
她心里一定有很多的悲伤,轰隆轰隆地滚过
从桔子记事开始,我和她爸爸就是分开的状态,她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她的心里也没有因此产生的自卑感。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产物,环境或多或少在影响她。偶尔的,会有同学来问她:“你爸爸妈妈离婚了吧?”甚至还有同学,当着她的面大声对另一个同学说:“她爸爸妈妈离婚了,我们不要和她玩,免得被传染。”
她的另外一个同学,也来自离异家庭,面对这些莫名其妙的询问,采取的办法是直接怼回去:“我爸爸妈妈离婚了怎么啦?!关你什么事?!你爸爸妈妈没离婚有什么了不起吗?我告诉你,他们今天没离,不代表明天不离,也许明天他们就会问你:崽啊我们要分开了你愿意跟谁……”这么一怼,再也没人惹她。
我很欣赏这姑娘的泼辣,可惜桔子不是這种性格。她选择了默默忍受。有一天,她跟我描述这些事情时,委屈的眼泪忽然涌了出来。
她小小的身体里,应该藏着很多悲伤吧,那些我不能一一体会的悲伤。
当我和她爸爸一起参加完某个活动,我们仨站在路口分手,她跟着我朝东,她爸爸朝西,我们各回各家;当我和她爸爸为一些琐事吵得不可开交,她无所适从;当她爸爸在送她跳舞的路上接到女朋友催他回家的电话,没来由地朝她发火……我想,她心里一定有很多悲伤,轰隆轰隆地滚过。
当她看见别人的悲伤,她自己的悲伤忽然变小了
这样的悲伤,我幼年不曾经历。我所经历的,是另一种悲伤。我爹和我娘一年到头都在吵架,我希望他们离婚,我希望有个安宁的家,希望每次交学费都不需要找人借钱。
我的父母当然没有离婚,但是,他们真的扎扎实实地吵了一辈子架,直到两年前他们分开居住,我爹住到我妹家里去,而我娘始终跟我住在一起,这个战火纷飞了几十年的战区总算恢复了久违的宁静。
我的好几个女朋友,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她们的父母都没有离婚,但精神上的离散,跟我的父母如出一辙。她们的童年和少年,都曾经痛苦无助地站立在父母的情感罅隙之间,她们极力想弥合残破的家庭,最后发现,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那段不快乐的日子给了我们什么吗?
当然有的。
那就是良好的承受力和扎实的内功。既然原生家庭不够幸福,那就好好磨剑,靠个人努力杀出一条血路,把自己过幸福。
我问桔子:“如果能够交换命运,你愿意跟任何一个父母没有离婚的同学交换吗?”
她想了想,答道:“不愿意。我不要成为他们。”
“为什么?”
“虽然他们的家庭看起来是好的,但是,他们也都有他们的苦恼:有的爸爸常年在外地工作,很少陪伴他们;有的妈妈特别焦虑,动不动就打骂他们;有的家庭生了二胎,爸爸妈妈只关注弟弟妹妹,对老大很不耐烦;还有的爸爸妈妈特别看重成绩,一次没有考好就打人……这些同学,比我悲惨多了。”
“那我们家离婚了啊,你被别人笑啊。”
“笑就笑呗,理他们干吗?!”
——当她看见别人的悲伤,她自己的悲伤忽然变小了,小到可以忽略。
她甚至忆起,在某个尴尬彷徨的时刻,有个善良的女孩站出来,朝她伸出温暖的手:“桔子我们走,去别的地方玩。”
“这是真正的朋友。我的朋友还是很多的。”她说。
我要让他们穿越废墟和逼仄,去走更广阔的路
是枝裕和的电影《奇迹》,讲述的也是一个离婚家庭的故事。
这部电影中,哥哥航一和弟弟龙之介是一对十岁的双胞胎兄弟,他们的父母离婚了,航一跟着妈妈回到鹿儿岛的外婆家居住,龙之介跟着爸爸住在福冈。面对同样的分离,兄弟俩表现出迥异的态度:航一讨厌鹿儿岛的火山灰,讨厌那里的一切,他想一家四口像从前那样继续生活在一起;但龙之介迅速接受了父母分离的事实,他在一块空地上撒下种子,种出了蔬菜,他打电话跟妈妈学做菜,积极和阳光地开始了新生活。
有一天,航一从小伙伴那里听说,九州新干线开通的当天,两列列车首次交错的瞬间将产生巨大的能量,这能量可以让任何一个愿望成真。航一极力说服龙之介,一起参加他的“奇迹”行动。最后兄弟俩邀约了各自的好朋友,7个孩子带着各自的心事和心愿,一起赶到了两列列车交汇的熊本县。
两车交汇的时刻来临了。在呼啸的风声中,孩子们大声喊出各自的心愿,而极力促成这次行动的航一,却在这个梦寐以求的时刻沉默了。他是7个孩子中唯一一个没有喊出自己愿望的人——他的愿望是樱岛大喷发,这样他和妈妈就能如愿以偿地搬家,一家人就能继续在一起。他没有喊出来,因为在小家和世界、完整和遗憾的抉择中,他最终都选择了后者。
少年航一在那个瞬间完成了他的成长。
奇迹没有发生。所有孩子都平静地踏上归途,回到各自原来的命运里。但是,与出发的时候相比,他们的心里都长出了一些崭新的东西,以前无法接受的很多东西,包括分离和死亡,现在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问题。
其实,和航一一起参与“奇迹”行动的另外几个孩子,他们也有各自的悲伤。惠美没有见过爸爸,小真养了多年的狗死了,小佐的父亲好赌。
不止是这几个孩子,影片里的大人也各怀心事。航一的外公曾经制作了一辈子的甜品,最后却无情地被市场遗忘;熊本县给孩子们提供食宿的陌生夫妻,他们的独生女儿外出多年没有回过家。
人们各有各的悲伤。
不尽如意,永远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我们能做的唯有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拥抱遗憾,随遇而安。这是导演是枝裕和在他的电影里反复使用的主题,也是他的老师小津安二郎曾经反复使用过的主题。
至于我自己的主题,我愿意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加一点:努力磨剑,杀出血路,把自己过幸福。
而且,如果有一天我要写一个离异家庭的小说,我不会让里面的人物复合。我要让他们穿越废墟和逼仄,去走更广阔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