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学习心得体会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yg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万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用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必定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民法典》;人民;权益
  《荀子·君道篇》中有载:“法者,治之端也。”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万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越来越复杂。这部包罗万象的《民法典》就像一个无形的天网,全方位保护人民民事权利,每一条法律规定都凝聚社会生活规则的最大共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制建设更加深入人心。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精彩亮相。《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开启了我国公民权利保护的崭新时代,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的需求,保障了人民的权益,用权利本位构建起整部法典的逻辑主线,必定能够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民法典》的颁布实施,必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座“大厦”的重要支柱,必将为法治中国建设筑牢根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民之所安,法之所系;民有所呼,则法有所应。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民法典,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人民性”。最大的良法就是为人民而立法,最大的善治就是为民生而治。法律服务于人民,只要人民有关切,法就有回应。
  这是人民的胜利。《民法典》的诞生将为人民提供全方位立体式保护,再次体现了我国立法的全民意志。因为它完全来自于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回应社会关切,对接人民的法治需求,把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急,实实在在地写进了法律条文中,从法治层面推动破解痛点难点问题,这部镌刻人民权利的“宝典”,有力度、有温度。
  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的高空抛物,还是在消费中遇到的“套路贷”“校园贷”“高利贷”;无论是在出行中遇到的霸座、老人倒在地上不敢扶,还是游走在网络中的Q币、网络游戏装备。等等,《民法典》都一一给了解答,丰富地展示了与人民相关的点点滴滴。针对疫情期间家长隔离在外、孩子在家无人照料等紧急情况,民法典进一步完善监护制度,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保障;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限届满怎么办?违反规定饲养动物、侵占通道等引发的纠纷,相关方如何担责……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社会关系在不断调整,调节社会关系的民法也在与时俱进。
  这是时代的奋斗。编撰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一棒接一棒地接续奋斗。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更要响鼓重锤,敢于登峰。《民法典》之所以能在今天诞生,是因为我们前所未有的重视,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充满着艰难险阻,若想平稳行驶前進,则需要“底气”,需要奋斗的“依靠”。《民法典》就如一块千锤百炼,无比坚固的“磐石”,铺就在“复兴号”列车带领人民驶向更加幸福的道路上,即使在未来可能还要面对更多更大的风浪,但只要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万众一心的这块“基石”在,就能让时代的列车稳稳地全速前进。
  这是法治的升华。《民法典》在编撰过程中,先后10次,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历经5年打磨,终成就新中国历史上首个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共和国法治建设从现在起正式宣告迈入“民法典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在整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民法典是在宪法之下的基础性法律。
  它的颁布在我国法治建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对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带来更积极、更全面、更规范的影响,也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当然民法典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文字的魅力和缺陷总是形影不离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部《哈姆雷特》,当民法典制定好后,司法者、执法者、守法者对其可能有不同的见解,出台相应的解释、与相关法律的衔接就显得额外的重要,但这只是后话,就把一切交给时间,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一部盛世之典不仅仅凝聚着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也写满了14亿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必将在人类法治文明史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作为中国人民的一份子,我们肯定会收好这份精读“讲义”,用心、用情、用力抓好学习,入脑、入心、入行推动实施,不断提升大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携手共创共享高质量发展的幸福未来。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分析了民航服务人员正确认识文化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一带一路”视域下民航服务中的跨文化素养培养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航服务;跨文化素养;培养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国内区域开发开放与国际经济合作,推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交通的意义不言自明,民航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
期刊
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诞生于明清时期经济发达、富裕繁华的江南地区。明朝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等人在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北曲的优点,增加了筝、阮及提琴等新乐器,改创了新的“昆腔”,时称“水磨调”。后来戏曲家梁辰鱼根据改革后的昆腔创作了《浣纱记》,使得原本只能清唱的昆曲有了故事、人物、情节,从此昆曲基本形成,并凭借其细腻华美的神韵迎合了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逐渐传播开来
期刊
摘要:美食所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味觉上的刺激和享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背后的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自古就有的驰名港口城市,北海不光赢在地理位置,疍家渔民更是他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一大标签。疍家文化在北海具有重要地位,这里的渔民长年网鱼、采珠、挖沙虫,不仅缔造了独特的渔民文化,也丰盛了北海的海鲜美食。  关键词:疍家文化;疍家美食;鲜;沙虫  一、疍家文化的起源与演变  1.疍家文化的起源  在中国的
期刊
摘要:苏轼自从家乡眉州出发以来,人生之路历经坎坷,从位高权重的权臣到阶下之囚的罪臣,他可谓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然苏轼沉浮宦海的经历却与苏轼乐观豁达、满身浩然志气始终不相符,在出世与入世间,苏轼始终是在矛盾中的。本文从苏轼独特的生平入手,希冀认识一个形象更加饱满的苏轼。  关键词:生平;洒脱超然;宦海沉浮  引言: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北宋期间著名的文学家,是画家,书法家,还是一个资深的美食
期刊
庚子年间,天下大疫,举国同仇,若临大敌。自江城始,荆楚蒙尘,延至全国。  当是时,有医者文亮等众,首发端倪,敲钟预警。然事初有司未明察,以谣训之!而后政府堪明,尚其清白,以顺民之意。时当春运,萬民迁徙,疫隐于市,不察,则如星火燎原,百姓有累卵之危!当此危难之际,幸有钟南山,李兰娟等会于江城,攘灾修褉,力挽狂澜,解民倒悬。一夜之间,江城封禁,盘龙蛰伏,天清地宁,徐至全国,万民皆息。居家禁足,勠力同心
期刊
当四起的凉风淹没吉祥箫管的时候,当微雨的细丝绊住匆匆脚步的时候,我才觉得现世的繁华像雾一样朦胧,而千瓣的心灵迷失凋落,还需永无止境地向驭马前来的时光索求激情与狂欢。我真的很怕,怕哪一年,燕子向秋天投降,不在返回鲜花盛开的南国;怕哪一天,山峰向河流伏首,不在坚守内心的誓言。虚伪的日子总是漫长难熬。  记得把散失的谷穗捧在手上与稻草人比高的童年,为了看一眼雨后的彩虹我曾经用闪电的绳索勒断乌鸦的脖子,独
期刊
1429年,中山国统一琉球之后便正式宣布建立琉球王国。王族姓氏沿用了明朝所赐的“尚”姓,并一直保持向中国进行朝贡。明朝皇帝让一批善于造船驾船的福建居民前往琉球定居,这些居民建立了自己的村落——“唐营”,也就是现在的久米村。同时,中山国国王被明政府册封为琉球王。明亡后,琉球继续向清政府朝贡。1663年,琉球正式被清王朝册封,从此琉球使用清朝年号,向清朝纳贡,历代琉球王都向中国皇帝请求册封,从未间断。
期刊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一幅傅山《草书五言诗》条轴,纸质,纵180cm,横50cm,保存基本完好,为珍贵文物中的一级品文物。所书内容为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鹿柴》诗作:“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穷款:山书,下钤朱文方印:“傅山之印”。  傅山,山西太原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为青主,号真山、朱衣道人、侨黄等,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为明末
期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疍家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十八大以来,“特殊群体”备受社会大众关注,疍家人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此同时,面朝大海的疍家的美食也受到了影响。从昔日的疍家渔村变成了独具风情的疍家小镇,旅游业的开发,为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带来了独特的疍家美食。为了让大众更好地了解疍民美食文化,本文从面朝大海的疍家人生活入手,对疍家美食进行研究。  关键词:疍家人;面朝大海;疍家生活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精神文化体系的逐步完善,尊老爱老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风气。老年艺术大学是适应基层老年文化需求成立的,也是适应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老人群体是社会最应该关注的群体,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载体,创办老年艺术大学可以促进老年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让空巢老人们不再寂寞;可以在艺术创作中的锻炼身心,更加健康;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增加生活乐趣。  关键词:文化馆;老人艺术大学;目的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