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令如山,10万多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火速向地震灾区开进,越岭而来、驱车而至,直入灾区,与灾难展开了搏斗。在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发挥最关键的作用,用血肉之躯打开一条条生命通道,在满目疮痍的废虚上到处闪现着橄榄绿的身影。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不仅吸引了全球目光,也成为了中国军队罕见的大集结的号声。
灾情刚刚发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灾区驻军和武警部队迅速组织出动,协助地方抗震救灾。在5月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胡锦涛再次明确指示,立即组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医疗卫生人员,尽快赶赴灾区,全力抢救伤员。
军令如山,10万多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火速向地震灾区开进,越岭而来、驱车而至,直入灾区,与灾难展开了搏斗。在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发挥最关键的作用,用血肉之躯打开一条条生命通道,在满目疮痍的废虚上到处闪现着橄榄绿的身影。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的高度服从命令的精神,剽悍而不畏牺牲的精神,令世人至为感叹。
千军万马 远距离同步开进
汶川,5月12日14时28分以后,成了无数双眼睛注视的焦点。
地震后18分钟,军队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了一份地震情况通报,解放军应急预案紧急启动。总参谋部要求全军部队坚决贯彻胡锦涛主席的重要批示,迅速组织灾区驻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最大限度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挽救人民生命财产。
军队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随后在北京成立,成员包括解放军四总部和有关军区、军兵种及武警总部相关领导。
总部命令: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立即行动起来,想尽一切办法救助灾区群众。
几小时内,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空军空降兵某部万余人,在湖北迅速集结;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有“铁军”美誉的某机械化步兵师万余人在山东集结;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四川武警总队在四川、重庆地区集结。
北京,专业的国际救援队连夜出发。解放军总医院6个专家组的专家脱下白大褂,换上迷彩服。
尽管地震太突然了,但是军队还是迅速做出了反应。总参谋部的命令一道接着一道,这是和平时期又一次大规模的兵力集结。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紧急行动起来,以飞机运送、铁路运送、紧急空降、摩托化开进和徒步飞奔等不同方式,快速抵达地震灾区。
仅13日一天人民解放军就组织出动军用运输机22架,调用民用客机12架,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不间断飞行79架次,把11420名官兵空运到成都附近,这次空运规模超过了我军在1998年抗洪和历次战争中的空运规模,创下解放军军史和中国航空史上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纪录,中国航空史和军史上单日空运兵力的最高纪录也在13日这一天改写。
14日,救灾工作进入白热化,各个点位都在要求增援。解放军决定再次增兵三万,再调军用直升机70架,再征集民用客机23架。步兵、空降兵、海军陆战队、武警、专业救援队……中国的武装力量,为抢救人民生命一次又一次的集结、出发。
对于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如此大规模的跨区行动,美英军事观察家分析称:在极短时间内,远距离运送如此大规模的部队,显示中国军队的军力投射能力大增,而这是解放军近年来运输装备、指挥体系和官兵素质现代化建设的结果。一位美军指挥官说,“多军兵种,多种方式,远距离同步开进,是一个国家武装力量投射的最高表现形式,中国军队在这次救灾行动中就展现了这种能力。”
万险千难 挡不住人民军队前进的脚步
8.0级的特大灾难过后,道路中断、电力中断、通讯中断……震中汶川一度与外界失去一切联系,30多个小时。这个有10万多人生死不明的川西北小县,揪紧了全世界人民的心。经过特殊训练的空降兵特种兵无法伞降,遥感飞机无法拍照,直升机两次试图着陆,最终不得不放弃。
在这条红军长征曾经走过的路上,徒步开进,再次成为救灾部队唯一的选择。
“不惜一切代价向汶川挺进,尽快开辟‘生命通道’,突入汶川实施救援。”武警某师闻令出征。在路上到处都是塌方,路面损坏,桥梁全部被毁的情况下,为了赶快到达灾区,救援部队没有等待,星夜弃车徒步向汶川前进。高山峡谷,余震不断,山石滚滚,冒着连续的大雨,迎着6级狂风,边开路边前进。官兵们每前进一步,几乎都要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他们手拉手,相互鼓励,滑倒了,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没有一个人退缩……遇到山谷,大家上山时就手脚并用,一步步爬着往上挪;下山时,大家就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滑。然而,在救援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英勇的子弟兵们以21个小时,徒步强行军90多公里风驰电掣的速度抵达灾区,成为第一支到达汶川县城的救援部队,因为他们知道,早一分到达就多一分生机。
当一个个跳动的橄榄绿走进灾区的那一刻,翘首企盼的汶川百姓哽咽着奔走相告:子弟兵救我们来了,救星来了……
“解放军到了,人心就定了!”“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有救了!”这是灾区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深切呼唤和发自肺腑的感激。是的,从来解放军与抗御自然灾害就没有分开过,哪里有天灾,哪里就有解放军。灾难面前,任何地区的民众,只要看到了解放军,就看到了希望。
生的希望集结自四面八方,生的希望集结在“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的努力。”的壮语下。空军出动32架飞机,滚动飞行113架次,仅用17个小时就将兵力和装备全部输送至灾区。
14日,空军再次飞行132架次,将6000余名增援部队和131.5吨救灾装备、药品空运至灾区。一场中国空军建军以来最大规模的空中单日运兵行动在非作战背景下展开。
国防大学李大光博士14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于中小国家而言,空运成规模的建制部队需要高昂的代价。而解放军在这次救援行动中,空运规模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
14日12时20分,15名空降兵写下遗书从云层厚厚的4999米的高空,带着对人民的忠诚坚决地一跃而下,最终成功伞降茂县,并在第一时间首次传回了茂县灾情。而这些空降兵平时训练中只需在数百米高度跳伞。这是空军首次在高原复杂地域,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条件下运用伞降方式参加抗震救灾,这15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抗震勇士,在危难时刻向我们诠释了“人民子弟兵”的终极意义。
此情此景,任何人也没有理由怀疑他们敢为人民赴汤蹈火的英雄虎胆,任何人也没有理由怀疑他们甘愿为人民牺牲一切的赤子之心。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该有我们!”这是我们军人的誓言,他们在一次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过程中,践行了勇士们的这句铮铮誓言。
将军与士兵只有一个名字——勇士
最危急的时刻,最先奔至灾区的,是一片片的橄榄绿。在一片片绿色中,人们注意到,还有一抹抹动人的白。这白,来自一些满头银发、肩扛“将星”的人。在瓦砾遍地的废墟上,在乱石悬崖的道路上,都能看到他们急促的身影。
随着四川汶川那一次地动山摇的巨响,随着那一声声呼唤,随着那一声命令,全军和武警部队的80名将军分别带领年轻的士兵向被隔离成孤岛的震区进发。将军们与年轻的士兵一起开辟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成为激励灾区军民顽强奋战的强大动力。
地震使许多重灾区与外界的通讯、交通完全中断。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少将率领33名“敢死队员”,乘冲锋舟逆流而上,数次被巨浪袭击,最后被迫弃舟翻山越岭,终于抵达震中汶川县映秀镇,成为第一支徒步攻入映秀镇的先遣队。这位进入汶川境内的第一位高级军事指挥员连自己的鞋被泥泞扯走了都浑然不觉……
紧接着,崔昌军、张贡献两位少将,邓昌友上将、叶爱群中将、于际训中将、王登高少将等80位将军也率领着自己的兄弟们赶赴前线,哭着剖开瓦砾残壁,把血淋淋或奄奄一息的生命拉扯出来,对已经归天的灵魂脱帽行礼……
“到一线去!”63岁的老将军,在地震后做出了第一反应。叶爱群,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最早投入抗震救灾战斗。
“如果我不到灾区,这辈子都会遗憾。”大地震发生46小时后,将军的身影出现在都江堰市紫坪铺大坝上。
此时的大坝,一边是乱石悬崖,一边是岷江急流,头顶上不时掉落飞石,官兵们劝他不要离太近,将军却说:“不靠近前线,怎么能了解情况?”
5月14日,部队在紫坪铺水库大坝驻扎。连续战斗了几十个小时,将军吃着饭时竟然睡着了……大家不忍心叫醒他,但是,只睡了几分钟,他就起来继续指挥。
彭州、都江堰、汶川、理县……一路行军。为了抢时间,叶将军与其他官兵一样,吃饭就是干嚼方便面。一次因为心急,竟然将牙套咬碎,囫囵吞进肚里,都没有察觉。直到牙齿发炎肿痛了,这才发现。官兵们劝他去看医生,他却说:“灾区几十万群众在等着我们。我这点病,算得了什么!”
其实,叶将军一直是带病在前线指挥。眼睛不好,时常会引起偏头疼,他没有声张。常年的糖尿病,他每天自己打胰岛素……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崔昌军、张贡献两位少将,率领300人救援队,徒步行军60公里,翻越12座高山,途中遭遇数十次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率先进入受灾严重的茂县县城展开救援行动。途中,54岁的崔昌军将军因缺水休克,苏醒后不顾战友劝阻又继续走在队伍最前面……
在泥石流和坍塌的山体石块常常不期而至的汶川县映秀镇的搜救现场,有一位将军几乎每天要在废墟上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受伤的腿,沉着指挥。很多映秀的百姓都知道有这样一位上海来的将军。这位将军名叫陈飞,是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汶川县映秀镇抗震救灾总指挥。在汶川在地震受灾最严重的映秀镇,他率领的这支部队是最早赶到现场开展救援的消防子弟兵。
都江堰市区5月13日下午,年过六旬的空军政委邓昌友上将冒雨来到都江堰市区一座倒塌了的6层楼房废墟上,指挥部队的营救工作。
二炮副司令员于际训中将,是北川县抢险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在带领部队开赴灾区后,他连续3个昼夜没合眼。当北川县的救援行动有序展开后,他又率领部队将救援重点向周边偏远乡镇拓展。在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乡村,他指挥部队一天就救出40多名伤员。
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王登高少将抵达灾区后,指挥医护人员昼夜抢救伤员,部署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当灾区急需的防疫消毒药品用直升机运抵时,他第一个冲上去搬运药品,又第一个背起喷雾器,对灾区进行消毒。
病房中70岁的文职将军张雅萍教授忙前忙后的做着志愿者;废墟上四川省军区司令员夏国富将军,迎着小跑过来的上校袁仕聪就是一个标准的军礼。道了声:“对不起,我来晚了,你受苦了”。已年过六旬的将军、国内顶级骨科专家张春才将军背几十公斤药品进山……
将军们冲锋在前,身先士卒,让灾区群众看到了信心、感受到了希望,使广大官兵增加了动力、增添了力量。“没想到我见到的第一个解放军,竟然是一位将军。”当许勇率领部队出现在震中映秀镇时,正在从废墟中抢救亲人的67岁老教师王茂乾,紧紧拉住他的手说,“解放军进来了,我们就有希望了。”
军旗飘扬 迎来生命的希望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迎风飘扬的军旗;哪里有呼救,哪里就有奋不顾身的战士。他们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冒着频繁余震的危险,与时间赛跑,和死神抗争,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把成千上万群众的生命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灾区人民撑起一片天空,狼籍的废墟上点燃生的希望,他们用勇气和责任谱写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新的篇章。
我们无法忘记,13日下午6点200名来自天津的特警赶到现场救援,截至14日下午2点,已经成功营救出困在北川县县城、景家村、苦竹坝水库、电站等地的400余名被困人员。然而,却因为手上的施救工具只有铁锹和钢钎。特警们对压在废墟中求救的孩子束手无策,他们不敢乱撬楼板,担心整幢楼垮塌下来;也不敢采取粗鲁方式实施救援。特警们无能为力,他们在安慰孩子的时候落泪了,在走出操场的时候放声大哭。
我们无法忘记,绵竹一所学校里,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消防战士们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危险,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从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几个战士听见命令也管不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那几个往里钻的战士马上被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我们无法忘记,北川县城第一中学通往县城的3公里道路完全损毁,大大小小的山石堆满了山路,石缝中灌满了泥水。救援官兵每向外抬一名伤员,需要8名战士连走带爬向外走,陡坡处需要20多人才能把伤者从头顶举过。途中为了让伤者保持水平躺卧,战士们有的只能在满是泥泞的崎岖山路上匍匐前进。
我们无法忘记,那些驻地就在灾区,流着血、带着伤来救灾的官兵们。在大雨如注,夜黑如墨,余震连连中。转移群众、清理废墟、搬运尸体等行动,在满目疮痍的废虚上到处闪现着橄榄绿的身影。缺少工具,他们借助微弱的手电光,肩扛、手搬,将一块一块纵横交错的水泥板挪开,再将碎石渣往外清理。一些战士指甲抠掉了,手指扎伤了,血和灰混在一起,他们没有退缩继续忘我地战斗着。
太多太多的人,太多太多的事令我们一生铭记,也许我们不能清晰的叫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也许我们记不清每一位英雄的样子,但我们能叫出他们共同的名字——解放军,我们能记得他们相同的那抹绿和肩头闪耀的国徽。
无畏的军队 让外国人摘下有色眼镜
5月18日,在四川省什邡市灾情最严重的蓥华镇救援现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用洪亮的声音坚定地喊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救灾现场!
坚定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民族的信心!
是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难不倒我们这个英雄的民族!因为我们背后有“执政为民的”政府和英勇无畏的军队。
多年来,中国军队经常被西方描述为某种“威胁”。5月12日四川地震发生以来,10万大军奔赴救灾一线,再次引得西方媒体纷纷高举镜头。但这是一个全新的特殊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在他们的报道中出现了个人、出现了表情,长期被猜测、甚至丑化的中国军人形象回归了其本来的样子。外媒指出,在这场中国式的救灾中,中国的人民、政府与军队的表现都赢得了世界的赞赏。
中国军队在应对灾害时所表现出的反应速度和精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面对事实,就连常常称中国军队为“威胁”的部分西方媒体也说,“灾难面前,中国军队是救星”。
德国媒体大量运用了解放军救灾的图片。有的流着汗水吃力地背老人,有的就地累倒,还有的含泪救援……柏林市民奥勒对记者说,他从没看到世界上有这样舍己救人、充满人性的士兵。这让他对中国军人有了新的了解。
美国彭博社5月18日报道说,在这次地震灾难中,中国军队反应迅速。中国军队徒步进入地势恶劣的震中地区,被韩国《朝鲜日报》称为“弃枪扛锹的救援长征”。加拿大CBC电视台5月18日的早新闻说,中国军队的反应速度和人员、装备、物资投放能力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西方媒体不仅在关注救灾工作,也把此次10多万大军的集体亮相看作透视中国军力的机会。
法新社称,解放军、武警官兵再一次在中国地震中冲锋陷阵,进入严重受灾地区,这支世界上最庞大的队伍在又一次执行起传统的救灾使命。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幕:中国人民遭受自然灾害,解放军赶来救援。从上世纪70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没有参与过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但是装备着沙袋、铁铲和担架的军队却依然活跃,在中国民众的眼里,他们是重大灾难的快速反应部队。
通过此次抢险救灾,外界不仅对中国军人的形象有了真切认识,也对中国军队的职能有了更多了解。《印度时报》19日报道称,中国每逢重大自然灾害,冲在最前面的总是军人。
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速度令人惊讶。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一致称赞。更让那些忙于计算我们导弹、潜艇和战斗机的西方军事分析家大为吃惊。美国有多家媒体反思道:他们终于知道为什么武器精良的美国大兵在朝鲜战场上失败了,因为这样的军队,不可能会有对手。战争并不只是武器间的比拼,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
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无论唐山抗震救灾,还是1998年抗洪抢险,无论年初抗击冰雪灾害,还是这次抗震救灾,人民子弟兵都是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以英勇无畏的奋斗和牺牲精神,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当之无愧的抢险救灾主力军和生力军。他们坚定的信念、无畏的气概、过硬的本领、刚毅的品格、钢铁的纪律,来自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来自于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来自于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来自于对祖国无比深沉的热爱。
人民子弟兵的卓越功勋、丰功伟绩,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为拥有这样一支英雄的子弟兵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人民子弟兵依然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不仅吸引了全球目光,也成为了中国军队罕见的大集结的号声。
灾情刚刚发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灾区驻军和武警部队迅速组织出动,协助地方抗震救灾。在5月12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上,胡锦涛再次明确指示,立即组织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医疗卫生人员,尽快赶赴灾区,全力抢救伤员。
军令如山,10万多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火速向地震灾区开进,越岭而来、驱车而至,直入灾区,与灾难展开了搏斗。在最需要的地方,承担最重要的任务,发挥最关键的作用,用血肉之躯打开一条条生命通道,在满目疮痍的废虚上到处闪现着橄榄绿的身影。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的高度服从命令的精神,剽悍而不畏牺牲的精神,令世人至为感叹。
千军万马 远距离同步开进
汶川,5月12日14时28分以后,成了无数双眼睛注视的焦点。
地震后18分钟,军队处置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了一份地震情况通报,解放军应急预案紧急启动。总参谋部要求全军部队坚决贯彻胡锦涛主席的重要批示,迅速组织灾区驻军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最大限度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挽救人民生命财产。
军队抗震救灾领导小组随后在北京成立,成员包括解放军四总部和有关军区、军兵种及武警总部相关领导。
总部命令:解放军、武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立即行动起来,想尽一切办法救助灾区群众。
几小时内,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空军空降兵某部万余人,在湖北迅速集结;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有“铁军”美誉的某机械化步兵师万余人在山东集结;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四川武警总队在四川、重庆地区集结。
北京,专业的国际救援队连夜出发。解放军总医院6个专家组的专家脱下白大褂,换上迷彩服。
尽管地震太突然了,但是军队还是迅速做出了反应。总参谋部的命令一道接着一道,这是和平时期又一次大规模的兵力集结。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紧急关头,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遵照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紧急行动起来,以飞机运送、铁路运送、紧急空降、摩托化开进和徒步飞奔等不同方式,快速抵达地震灾区。
仅13日一天人民解放军就组织出动军用运输机22架,调用民用客机12架,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不间断飞行79架次,把11420名官兵空运到成都附近,这次空运规模超过了我军在1998年抗洪和历次战争中的空运规模,创下解放军军史和中国航空史上单日出动飞机最多、飞行架次最多、投送兵力最多的航空输送行动纪录,中国航空史和军史上单日空运兵力的最高纪录也在13日这一天改写。
14日,救灾工作进入白热化,各个点位都在要求增援。解放军决定再次增兵三万,再调军用直升机70架,再征集民用客机23架。步兵、空降兵、海军陆战队、武警、专业救援队……中国的武装力量,为抢救人民生命一次又一次的集结、出发。
对于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如此大规模的跨区行动,美英军事观察家分析称:在极短时间内,远距离运送如此大规模的部队,显示中国军队的军力投射能力大增,而这是解放军近年来运输装备、指挥体系和官兵素质现代化建设的结果。一位美军指挥官说,“多军兵种,多种方式,远距离同步开进,是一个国家武装力量投射的最高表现形式,中国军队在这次救灾行动中就展现了这种能力。”
万险千难 挡不住人民军队前进的脚步
8.0级的特大灾难过后,道路中断、电力中断、通讯中断……震中汶川一度与外界失去一切联系,30多个小时。这个有10万多人生死不明的川西北小县,揪紧了全世界人民的心。经过特殊训练的空降兵特种兵无法伞降,遥感飞机无法拍照,直升机两次试图着陆,最终不得不放弃。
在这条红军长征曾经走过的路上,徒步开进,再次成为救灾部队唯一的选择。
“不惜一切代价向汶川挺进,尽快开辟‘生命通道’,突入汶川实施救援。”武警某师闻令出征。在路上到处都是塌方,路面损坏,桥梁全部被毁的情况下,为了赶快到达灾区,救援部队没有等待,星夜弃车徒步向汶川前进。高山峡谷,余震不断,山石滚滚,冒着连续的大雨,迎着6级狂风,边开路边前进。官兵们每前进一步,几乎都要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他们手拉手,相互鼓励,滑倒了,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没有一个人退缩……遇到山谷,大家上山时就手脚并用,一步步爬着往上挪;下山时,大家就像坐滑梯一样往下滑。然而,在救援环境如此恶劣的情况下,英勇的子弟兵们以21个小时,徒步强行军90多公里风驰电掣的速度抵达灾区,成为第一支到达汶川县城的救援部队,因为他们知道,早一分到达就多一分生机。
当一个个跳动的橄榄绿走进灾区的那一刻,翘首企盼的汶川百姓哽咽着奔走相告:子弟兵救我们来了,救星来了……
“解放军到了,人心就定了!”“解放军来了,我们就有救了!”这是灾区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的深切呼唤和发自肺腑的感激。是的,从来解放军与抗御自然灾害就没有分开过,哪里有天灾,哪里就有解放军。灾难面前,任何地区的民众,只要看到了解放军,就看到了希望。
生的希望集结自四面八方,生的希望集结在“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的努力。”的壮语下。空军出动32架飞机,滚动飞行113架次,仅用17个小时就将兵力和装备全部输送至灾区。
14日,空军再次飞行132架次,将6000余名增援部队和131.5吨救灾装备、药品空运至灾区。一场中国空军建军以来最大规模的空中单日运兵行动在非作战背景下展开。
国防大学李大光博士14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于中小国家而言,空运成规模的建制部队需要高昂的代价。而解放军在这次救援行动中,空运规模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世界上,都是最大的。
14日12时20分,15名空降兵写下遗书从云层厚厚的4999米的高空,带着对人民的忠诚坚决地一跃而下,最终成功伞降茂县,并在第一时间首次传回了茂县灾情。而这些空降兵平时训练中只需在数百米高度跳伞。这是空军首次在高原复杂地域,无地面指挥引导、无地面标识、无气象资料条件下运用伞降方式参加抗震救灾,这15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抗震勇士,在危难时刻向我们诠释了“人民子弟兵”的终极意义。
此情此景,任何人也没有理由怀疑他们敢为人民赴汤蹈火的英雄虎胆,任何人也没有理由怀疑他们甘愿为人民牺牲一切的赤子之心。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该有我们!”这是我们军人的誓言,他们在一次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过程中,践行了勇士们的这句铮铮誓言。
将军与士兵只有一个名字——勇士
最危急的时刻,最先奔至灾区的,是一片片的橄榄绿。在一片片绿色中,人们注意到,还有一抹抹动人的白。这白,来自一些满头银发、肩扛“将星”的人。在瓦砾遍地的废墟上,在乱石悬崖的道路上,都能看到他们急促的身影。
随着四川汶川那一次地动山摇的巨响,随着那一声声呼唤,随着那一声命令,全军和武警部队的80名将军分别带领年轻的士兵向被隔离成孤岛的震区进发。将军们与年轻的士兵一起开辟通道、抢救伤员、清理废墟、运送物资,成为激励灾区军民顽强奋战的强大动力。
地震使许多重灾区与外界的通讯、交通完全中断。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少将率领33名“敢死队员”,乘冲锋舟逆流而上,数次被巨浪袭击,最后被迫弃舟翻山越岭,终于抵达震中汶川县映秀镇,成为第一支徒步攻入映秀镇的先遣队。这位进入汶川境内的第一位高级军事指挥员连自己的鞋被泥泞扯走了都浑然不觉……
紧接着,崔昌军、张贡献两位少将,邓昌友上将、叶爱群中将、于际训中将、王登高少将等80位将军也率领着自己的兄弟们赶赴前线,哭着剖开瓦砾残壁,把血淋淋或奄奄一息的生命拉扯出来,对已经归天的灵魂脱帽行礼……
“到一线去!”63岁的老将军,在地震后做出了第一反应。叶爱群,济南军区副司令员,最早投入抗震救灾战斗。
“如果我不到灾区,这辈子都会遗憾。”大地震发生46小时后,将军的身影出现在都江堰市紫坪铺大坝上。
此时的大坝,一边是乱石悬崖,一边是岷江急流,头顶上不时掉落飞石,官兵们劝他不要离太近,将军却说:“不靠近前线,怎么能了解情况?”
5月14日,部队在紫坪铺水库大坝驻扎。连续战斗了几十个小时,将军吃着饭时竟然睡着了……大家不忍心叫醒他,但是,只睡了几分钟,他就起来继续指挥。
彭州、都江堰、汶川、理县……一路行军。为了抢时间,叶将军与其他官兵一样,吃饭就是干嚼方便面。一次因为心急,竟然将牙套咬碎,囫囵吞进肚里,都没有察觉。直到牙齿发炎肿痛了,这才发现。官兵们劝他去看医生,他却说:“灾区几十万群众在等着我们。我这点病,算得了什么!”
其实,叶将军一直是带病在前线指挥。眼睛不好,时常会引起偏头疼,他没有声张。常年的糖尿病,他每天自己打胰岛素……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崔昌军、张贡献两位少将,率领300人救援队,徒步行军60公里,翻越12座高山,途中遭遇数十次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率先进入受灾严重的茂县县城展开救援行动。途中,54岁的崔昌军将军因缺水休克,苏醒后不顾战友劝阻又继续走在队伍最前面……
在泥石流和坍塌的山体石块常常不期而至的汶川县映秀镇的搜救现场,有一位将军几乎每天要在废墟上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受伤的腿,沉着指挥。很多映秀的百姓都知道有这样一位上海来的将军。这位将军名叫陈飞,是上海市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汶川县映秀镇抗震救灾总指挥。在汶川在地震受灾最严重的映秀镇,他率领的这支部队是最早赶到现场开展救援的消防子弟兵。
都江堰市区5月13日下午,年过六旬的空军政委邓昌友上将冒雨来到都江堰市区一座倒塌了的6层楼房废墟上,指挥部队的营救工作。
二炮副司令员于际训中将,是北川县抢险部队的最高指挥员。在带领部队开赴灾区后,他连续3个昼夜没合眼。当北川县的救援行动有序展开后,他又率领部队将救援重点向周边偏远乡镇拓展。在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乡村,他指挥部队一天就救出40多名伤员。
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王登高少将抵达灾区后,指挥医护人员昼夜抢救伤员,部署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当灾区急需的防疫消毒药品用直升机运抵时,他第一个冲上去搬运药品,又第一个背起喷雾器,对灾区进行消毒。
病房中70岁的文职将军张雅萍教授忙前忙后的做着志愿者;废墟上四川省军区司令员夏国富将军,迎着小跑过来的上校袁仕聪就是一个标准的军礼。道了声:“对不起,我来晚了,你受苦了”。已年过六旬的将军、国内顶级骨科专家张春才将军背几十公斤药品进山……
将军们冲锋在前,身先士卒,让灾区群众看到了信心、感受到了希望,使广大官兵增加了动力、增添了力量。“没想到我见到的第一个解放军,竟然是一位将军。”当许勇率领部队出现在震中映秀镇时,正在从废墟中抢救亲人的67岁老教师王茂乾,紧紧拉住他的手说,“解放军进来了,我们就有希望了。”
军旗飘扬 迎来生命的希望
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迎风飘扬的军旗;哪里有呼救,哪里就有奋不顾身的战士。他们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冒着频繁余震的危险,与时间赛跑,和死神抗争,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把成千上万群众的生命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灾区人民撑起一片天空,狼籍的废墟上点燃生的希望,他们用勇气和责任谱写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新的篇章。
我们无法忘记,13日下午6点200名来自天津的特警赶到现场救援,截至14日下午2点,已经成功营救出困在北川县县城、景家村、苦竹坝水库、电站等地的400余名被困人员。然而,却因为手上的施救工具只有铁锹和钢钎。特警们对压在废墟中求救的孩子束手无策,他们不敢乱撬楼板,担心整幢楼垮塌下来;也不敢采取粗鲁方式实施救援。特警们无能为力,他们在安慰孩子的时候落泪了,在走出操场的时候放声大哭。
我们无法忘记,绵竹一所学校里,主教学楼坍塌了大半,100多个孩子被压在了下面。消防战士们在废墟中已经抢出了十几个孩子和三十多具尸体,然而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因为余震,机吊操作发生了移动,随时有可能发生再次坍塌,再进入废墟救援十分危险,当时的消防指挥下了死命令,让钻入废墟的人马上撤出来,要等到坍塌稳定后再进入,然而此时,几个刚从废墟出来的战士大叫又发现了孩子。几个战士听见命令也管不了,转头又要往里钻,这时坍塌就发生了,那几个往里钻的战士马上被其他的战士死死拖住,最后废墟上的战士们被人拖到了安全地带,一个刚从废墟中带出了一个孩子的战士就跪了下来大哭,对拖着他的人说:“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
我们无法忘记,北川县城第一中学通往县城的3公里道路完全损毁,大大小小的山石堆满了山路,石缝中灌满了泥水。救援官兵每向外抬一名伤员,需要8名战士连走带爬向外走,陡坡处需要20多人才能把伤者从头顶举过。途中为了让伤者保持水平躺卧,战士们有的只能在满是泥泞的崎岖山路上匍匐前进。
我们无法忘记,那些驻地就在灾区,流着血、带着伤来救灾的官兵们。在大雨如注,夜黑如墨,余震连连中。转移群众、清理废墟、搬运尸体等行动,在满目疮痍的废虚上到处闪现着橄榄绿的身影。缺少工具,他们借助微弱的手电光,肩扛、手搬,将一块一块纵横交错的水泥板挪开,再将碎石渣往外清理。一些战士指甲抠掉了,手指扎伤了,血和灰混在一起,他们没有退缩继续忘我地战斗着。
太多太多的人,太多太多的事令我们一生铭记,也许我们不能清晰的叫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也许我们记不清每一位英雄的样子,但我们能叫出他们共同的名字——解放军,我们能记得他们相同的那抹绿和肩头闪耀的国徽。
无畏的军队 让外国人摘下有色眼镜
5月18日,在四川省什邡市灾情最严重的蓥华镇救援现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用洪亮的声音坚定地喊道:“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洪亮的声音,回荡在救灾现场!
坚定的话语,道出了一个民族的信心!
是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我们!难不倒我们这个英雄的民族!因为我们背后有“执政为民的”政府和英勇无畏的军队。
多年来,中国军队经常被西方描述为某种“威胁”。5月12日四川地震发生以来,10万大军奔赴救灾一线,再次引得西方媒体纷纷高举镜头。但这是一个全新的特殊环境,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在他们的报道中出现了个人、出现了表情,长期被猜测、甚至丑化的中国军人形象回归了其本来的样子。外媒指出,在这场中国式的救灾中,中国的人民、政府与军队的表现都赢得了世界的赞赏。
中国军队在应对灾害时所表现出的反应速度和精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面对事实,就连常常称中国军队为“威胁”的部分西方媒体也说,“灾难面前,中国军队是救星”。
德国媒体大量运用了解放军救灾的图片。有的流着汗水吃力地背老人,有的就地累倒,还有的含泪救援……柏林市民奥勒对记者说,他从没看到世界上有这样舍己救人、充满人性的士兵。这让他对中国军人有了新的了解。
美国彭博社5月18日报道说,在这次地震灾难中,中国军队反应迅速。中国军队徒步进入地势恶劣的震中地区,被韩国《朝鲜日报》称为“弃枪扛锹的救援长征”。加拿大CBC电视台5月18日的早新闻说,中国军队的反应速度和人员、装备、物资投放能力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西方媒体不仅在关注救灾工作,也把此次10多万大军的集体亮相看作透视中国军力的机会。
法新社称,解放军、武警官兵再一次在中国地震中冲锋陷阵,进入严重受灾地区,这支世界上最庞大的队伍在又一次执行起传统的救灾使命。这是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幕:中国人民遭受自然灾害,解放军赶来救援。从上世纪70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再没有参与过一次重要军事行动。但是装备着沙袋、铁铲和担架的军队却依然活跃,在中国民众的眼里,他们是重大灾难的快速反应部队。
通过此次抢险救灾,外界不仅对中国军人的形象有了真切认识,也对中国军队的职能有了更多了解。《印度时报》19日报道称,中国每逢重大自然灾害,冲在最前面的总是军人。
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精神令人敬佩,他们的速度令人惊讶。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一致称赞。更让那些忙于计算我们导弹、潜艇和战斗机的西方军事分析家大为吃惊。美国有多家媒体反思道:他们终于知道为什么武器精良的美国大兵在朝鲜战场上失败了,因为这样的军队,不可能会有对手。战争并不只是武器间的比拼,更是人与人之间的较量。
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无论唐山抗震救灾,还是1998年抗洪抢险,无论年初抗击冰雪灾害,还是这次抗震救灾,人民子弟兵都是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以英勇无畏的奋斗和牺牲精神,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当之无愧的抢险救灾主力军和生力军。他们坚定的信念、无畏的气概、过硬的本领、刚毅的品格、钢铁的纪律,来自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来自于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来自于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来自于对祖国无比深沉的热爱。
人民子弟兵的卓越功勋、丰功伟绩,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为拥有这样一支英雄的子弟兵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人民子弟兵依然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