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指与能指之思辨的缺失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ingkaoya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但凡评点作文的优劣,无不重言审题立意的高下,而每年对语文高考作文的总结评价,也无一例外地会将审题是否到位列为重中之重。次次强调审题对于作文的成败至关重要,却又每每叹息作文失误的根子仍在审题。是因为审题深奥难把握,还是由于审题复杂难操持?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横比各省市的自主命题,就不难看出:审题的症结实际还是考生的语文基础功力不够。
  谈到语文基础,我们切不要以为只是字词句的识记。语文学科综合性尤为突出的特点,决定了其任一方面的知识都不可能是单列的独立的。单就作文来说,从审题的起始到成文的终止,每一个阶段或步骤也始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同时,作文的读题、审题本从字词句开始,而所谓语文基础功力,讲求的就是能对字词句,从原始的识记升格为实际的应用,亦即知识转变为能力。说考生语文基础功力不够而直接影响到作文的审题立意,也就是说他们语文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知识向能力转化还不到家,当然也就不可能自觉地以至习惯地对命题作出由所指及能指的关联思考。
  下面先以2007年江苏语文高考作文题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命题在提示语之后要求考生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按照“审题就是对题目的含义、范围和要求进行审定”的一般要求,对“怀想天空”的审读,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能明确该题的所指,即应当“写什么”,而其中的“什么”又必须是“怀想” “天空”=“怀想天空”。而无论是对“怀想”还是对“天空”的词语解读,显现出的又都是考生语文基础功力的状况。其中,“怀想”本指对以往心有所系而拂之不去的情怀,将其与“畅想、遐想、想象”等混为一谈,足见辨词析义的欠缺。再则,既然怀想就是一种怀念,那么,除了时空上必须指向往昔,性质上也应当见诸美好。不少考生没能着意在往昔与美好上做文章,根子就在于对“怀想”的所指不甚明了,自然也就不能把“怀想”和“天空”很好地组合为一体而去推敲能指的方方面面。至于“天空”的所指和能指,虽然相较于“怀想”要易于确定或迁移,但能指的确定又不能毫不关乎“天空”的所指,譬如:简单地把理想或人物说成是天空,明显生硬;凭空地将某事或某物说成是天空,毫不相干。缺的仍然是对作文命题表述的所指与作文自我表达的能指的关联思辨。
  所指与能指关联思辨的缺失,其结果是,有相当多的作文采取了“将命题打包,把套话抖开”的无厘头的做法,最典型的套路是“怀想天空,可以……;怀想天空,可以……;怀想天空,可以……”,“可以ABC”硬生生地绑在了“怀想天空”之上。此种情形,这几年各地亦不鲜见。
  从单一的审题到综合的思辨本无清晰的界线,如果非得区分出梯次,明确命题的所指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所指”的是否明确,关系到作文的是否切题,稍有大意就很可能一着不慎而满盘皆输。那建构于“所指”基础之上的“能指”,尽管更多了些许联想和发挥的自由,但“所指”的影响、指向甚至制约却是始终存在的。可见,对作文题目(话题或命题)“所指”的理解和把握,既是基础也是关键。
  既然如此,那考生为何又不能理解到位呢?究其原因,无非是主客两个方面。主观上,语文教与学对待基础知识的态度和做法较多的仍是单一的识记,尤其是有关字词方面的把握要求,虽然有“听、说、读、写、用”的提法,但由于偏重应对考试,也就只剩下“读、写”了。能将有关字词常识的学习、理解、应用与作文的审题立意挂上钩,不易。客观上,近些年高考的话题作文,虽说也在话题的所指或能指以及关系的思辨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但“话题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影响依然存在,大量打包式的套作就是其后遗症之所在。
  从字面意义的所指到写作意图的能指,实际上是一个限制与开放并重,基础与发展同在的认知问题。立足限制的所指为基础,把握开放的能指求发展,这是作文审题立意必不可少的思路。但是,把握基础和寻求发展之间又非单线演进或简单替换就能解决的问题,其中所涉及到的诸如“词义属性”、“语意内涵”、“修辞作用”等方方面面的知识,无一不影响到对题目所指的理解及对题目能指的推断。因此,看似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存在问题,实则是平时语文教学过程有所忽略。如果单就缺失而言,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文与意的剥离”无疑是最值得我们反思的症结。
  阅读对于作文之重要无需赘述,但阅读教学中较多存在的两种状况却于作文无益:一是把字词句完全作为语言知识或文化知识来加以解释或识记,忽略了对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轨迹的探寻,抓住了一点意义,却丢弃了一串意图、意趣、意境。如此的把握,作文时又怎能由一点而生发开去?二是将思想、理念彻底游离出文本加以讨论或阐发,热闹之极,飘逸之极。可一当面对具体的作文命题,镜中花和水中月的漂亮就寻不到根找不到北了。结果,在审题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只好靠套作来撞大运。请看下面的实例与分析:
  ①2007年辽宁高考语文卷,要求以“我能”为题写一篇作文。
  套作一般的架构:我能,要有理想来指引;我能,要用精神来支撑;我能,要靠知识来实现……
  如果把其中的“我能”改成“传递”,就可以完完全全套在2007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之上——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命题竟可以如此这般地走“套路”,真耐人寻味。
  ②2007年湖南高考语文卷,要求以“诗意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
  尽管命题本身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说法(概念),然而照样有如此的套作架构:诗意的生活,要有理想来指引;诗意的生活,要用精神来支撑;诗意的生活,要靠知识来实现……
  当然,也有把空泛的“理想”“精神”“知识”替换成较为具体的人、事、物来套作的。如:诗意的生活,第一层境界叫“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诗意的生活,第二层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诗意的生活,第三层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为了严防宿构和套作,各地的作文试题也动足了脑筋。譬如:不少地区的作文命题皆具有一定的隐喻性,“逼”考生审题时做必要的转换思考;有的省份还采用了材料作文的方式。但面对命题,不少考生欠缺由“所指”往“能指”转换的意识(功力),也就无法正确、准确、精确地审读出命题的一般意义与特定意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隐含意义与言外之意、本体义与比喻义等,最终还是一个“套”字打发。
  ③2007年福建语文高考作文题:季节。
  “季节”的所指清清楚楚,“季节”的能指虚虚实实。由所指到能指的理解程度决定了立意的高下,少了这一步,必然出现看似实写了某“一季”或“四季”,实际很虚空的套作,立意也就无从谈起。如:我爱江南的春天,她……;我爱江南的夏天,她……;我爱江南的秋天,她……;我爱江南的冬天,她……。
  ④2007年湖北语文高考的作文题为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根据自己针对材料的理解和体会写篇作文。
  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母语”,这是个所指明确能指单一的词语,只是经材料一解说一分析,其能指的多元多项性被激活了。看不到悟不透这一步的考生,当然只能倚“母语”的所指来“量贩式”地套作。如:母语,使我们传承着悠久的中华文化;母语,使我们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母语,使我们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以上实例清楚地表明,无论是明指还是暗示,作文的命题,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远或近或实或虚,都蕴含着要求考生能“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在目标。假如作文只能就命题的所指加以表达,甚至对所指尚不甚明了即自说自话,“个性”与“创意”根本无从说起;“个性”与“创意”必须也只能通过对“能指”的思辨而得以实现。
  对高考作文终端显示所暴露出来的考生所指与能指关联思辨缺失的问题,我们不能只感叹情况的普遍,更需要反思经久的影响。长期以来,视语文可自通学语文凭感觉考语文为根本的心理和习惯,使必备的有关语文素养“转化、生成、提高、运用”的理解、训练、把握、自觉,都简化为一道道试题的答案或一份份试卷的标准。有此无彼、顾此失彼的应答,肢解了语言文字的整体关联性。只知此而不知彼的正确答案,只能单打独斗,难能举一反三,缺少的正是延伸与拓展的活力。应对作文,较多的又是空泛地陈列并强调高考作文评分的档次,对其中具体的要求和标准,考生不可谓不知道,可一旦进入作文的实际,却是有“知(了解)”而无“道(途径)”。
  谁都不会怀疑作文的审题立意是一种“心裁”,而其“心路”的起迄又只能是作文之“题”。无论话题、命题还是材料,出题的方式或相关的组合尽管各有不同,但作文审题所面对的无一例外都是语言符号。解读各式各样的语言符号就是审题,而语言符号所包含的两项要素——“所指”与“能指”,它们又都是心理的。所指和能指并非简单的对应,既给审题的“心路”留出了迂回的时空,也对审题的“心智”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夯实基础、强化阅读的过程中,对那些涉及所指和能指的各个方面,小则字词,大到句段,都能随时用心去做一些点拨、升格、开窍的教育工作,让学生基于语文学习的思维与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当所指与能指的关联思考已经成为学生作文审题时的自觉,高立意或实见地也就自然会呼之欲出了。
  
  沈中尧,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京。本文编校:左晓光
其他文献
说明文教学教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这是关于说明文阅读的法定性要求。可见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培养在于领会,教学方法是阅读。 课堂的情形呢?要么知识先行,学生记住了“对象、特征、顺序、
加10年全国高考语文18份试卷中,有10份试卷在作文要求中明确规定“不得套作”。无论是新材料作文,如全国卷,还是话题作文,如天津卷,或者是标题作文,如江西卷,都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从考场作文来看,作文套作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并且还往往得到高分。请看下面一篇全国卷Ⅰ的考场“优秀作文”:《价值之花缀于责任枝头》。  如果我是山,就站成一种尊严,让山花烂漫,山风拂面,让每一个角落都透着梦的语
鹿城古镇,淮水之滨,钟灵毓秀的皖西北大地上升起了一颗璀璨的教苑明珠——安徽省阜南县第一初级中学。她是一所年轻的学校,2007年8月由原阜南四中、二中和实验中学的初中部整合而成。学校虽然年轻,但已经彰显出其独特的优势,2010年就被评为市级示范学校、市级先进单位等。走进阜南第一初级中学校园,只见宽阔平整的道路四通八达,精致典雅的花坛星罗棋布。这里四季如春,景色宜人,各种花草争奇斗艳。浓荫掩映下,一座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是生活的结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语文与生活本是相通的,我校语文课题组正在做“通透式”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研究“阅读与写作”的通透、“课内与课外”的通透、“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通透、“语文与生活”的通透。这里,笔者仅就子课题“阅读与写作的通透研究”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阅读与写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知人论世”作为阅读作品的方法,其重
钱梦龙,1931年2月生,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历任嘉定第二中学语文教师、嘉定区桃李园实验学校(原实验中学)前校长。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现任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会长。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学科审查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特约编审。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成绩显著。著有《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和青年教师谈语文教学》等。     霍
近几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迎来了相对宽松的语文教学环境:《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明确要求;语文考试试卷中客观题减少、主观题增多;不少开放性的题目取消了标准答案;新教材中的一批具有鲜活时代气息、富有生活趣味的作品也走进了初中语文课本;对课文的理解不再仅仅听命于教参,而呈现出符合阅读规律的多元化倾向。本次语文课程改革还有一大亮点,即综合性学习,它突破了以往课堂中心、课本中心的学习
当前,新课改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广大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行尝试。但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老套、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严重制约了语文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往往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最富有文化艺术灵气的学科,被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教得呆板,教了也不管用;学生学得枯燥,学了也不会用。由湖南省新化县教育局举办的首届“星台杯
各位老师好,各位同学好。  在我来瑞士之前,我得到的要求很简单,就是谈谈我和文学的关系。我叫毕飞宇,那我就聊聊毕飞宇和文学的关系吧。  我要谈的第一个字是“毕”。在汉语里,这是一个姓,在中国,祖上、家庭是重要的,比个体重要,这是我们的文化,所以,我们把姓放在前面。一个人如果做出了成就,受到了人们的尊敬,那么,姓就很突出了,我们把这个叫光宗耀祖。从姓氏和名字的关系我们看得出,中国的文化是服务的文化,
《祝福》中说:“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已经脱落的一边的对联,小说中没有说,是什么呢?  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在《〈呐喊〉自序》中又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由此看来,出现的这副对联,恰似“添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