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可就是这样一个常用字,人们有时读“shuí”,有时读“shéi”,即使同一个人,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对“谁”的读音也是模棱两可,而且这种语音的差异并没有表意上的差别。对于这种异读现象,各种辞书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凡例中,对这种两读现象解释为“传统上有两读,都比较通行的,酌收两读”;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对“谁”的注音释为“shéi又读shuí,在古诗文中一般读shuí”。使用语境相同、意义毫无差别的同一个字,辞书同时收录两种读音,并在两种读音的处理上出现混乱,这并不符合汉字标准化的发展要求,而且时下各种辞书对这两种读音的主辅地位、使用场合的确认和解释也比较混乱,所以对“谁”字注音的规范化值得进一步商榷和审定。
对于“谁”的注音,通过查阅相关辞书,可以发现两个明显不同的注音系统:一是“谁”字仅一种读音,即“shuí”,如:
《说文解字》:“何也,从言隹声,示隹切。”又对“隹”释为“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凡隹之属皆从隹,职追切。”
《玉篇》:“是推切,何也,不知其名也。”
《广韵》:“何也,视隹切。”
《集韵》:“视隹切,《说文》何也。”
《康熙字典》:“《五音集韵》是为切,《玉篇》是推切。”
《辞源》:“shuí 视隹切,平,脂韵,禅。”
《辞海》(中华书局1981年版):“蜀帷切音垂支韵。”
以上辞书比较注重字源的考证,“谁”仅有一种读音即“shuí”。
二是“谁”兼收两读,即“shuí”和“shéi”,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汉语大辞典》(2000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2000年版),《古今汉语词典》(2002年版),《现代汉语规范辞典》(2004年版)等。
从以上辞书的出版时间来看,“shéi”这个读音被收录的时间相对较短,这说明辞书编订者在为“谁”字定音时,注意到“shéi”读音在日常使用上的广泛性,照顾了语音规范从众、从俗的原则。但是在相同语境,意义毫无差别的情况下,存在两种读音,势必会造成使用上的混乱,尤其是在语言规范化教学等领域里;而且这种使用上的混乱已经表现在辞书对这两种读音的处理上,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汉语大辞典》(2000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2000年版),《现代汉语规范辞典》(2004年版)将“shéi”列为主音;《古今汉语词典》(2002年版)将“shuí”列为主音。
“谁”字的这种情况属于明显的异读现象,应该是审音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曹先擢先生在对异读现象进行分析时指出,“单音词、词素,只有一个音读,现在又出现了其他的音读,构成异读,异读音之间没有区别意义的问题,如“癌”以前有两读:yán/ái;词素“谊”yī/yì等,审订时不涉及其他词、词素的音、义问题,操作上没有太多的困难。”[1]“谁”的情况与上述事例相同,“shuí/ shéi”两种读音也并无区别意义,但“癌”“谊”的读音得到了审定,保留了其中一个作为标准音,而“谁”至今未做任何审定。徐世荣先生指出,要谋求汉字“规范化”的审音工作,就必须对许多驳杂读音加以清理。清理的工作,包括否定与肯定,即对多音异读的取、舍、存、废。其中明确提出了“又音”两存,均属习用,如“谁”shuí与shéi,“慨”kǎi与kài等现象,必须加以清理,并指出“这些问题都必须解决,做出选择。或匡误从正,或顺俗弃旧,或删繁就简,或合并归一,或音随义转。”[2]
为便于汉语普通话推广和教学,推进汉语标准化发展,有必要对“谁”的两个读音进行必要的区分、审定和规范。《现代汉语规范辞典》虽然对两种注音的使用范围进行了区分,即“在古诗文中一般读shuí”,但是这种解释并不能完全反映“shuí”这个读音的使用现状,事实是现实的许多场合,例如一些权威的播音媒体等,“shu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更别说在其他的宣传、教学、日常交际等场合了。通过对“谁”的读音的历时考察和使用场合等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将两种读音做文读和语读的区别比较好,也就是把“shuí”列为文读,确定为标准音,作为普通话推广和教学的标准,理由有三:
一是符合“谁”字读音的原貌。从对辞书注音来考察,“谁”字从字源角度来说仅有“shuí”一种读音,只是到了近十几年才出现两读情况,将“shuí”列为文读,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一读音的历史传承。
二是便于汉字的系联,有利于汉字的识记。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尤其是其中的形声字,字音和字形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可以考察一下与“隹”部相关的字。《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2000年版)中共收录这类字40多个,从汉字的造字方式上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象形、会意纯表意类字,如:隼、集、焦、瞿、雀、霍等。
2.语音或字形发生变化,如:萑(从艸隹声,职追切)今读huán,仅用于地名“萑苻泽”中。稚的本字为“穉”,古今字形发生了变化,本字与“隹”并无关系。
3.形声字省声,如:售(从口雔省声)、進(从辵閵省声)。
4.形声字,“隹”部件充当形旁,如:雌、雄、雏、雇、雉等。
5.形声字,“隹”部件充当声旁,如:推、唯、惟、帷、骓、椎、碓、睢、堆、锥、崔、淮(从水隹声)。这类与“谁”的构成方式相同,皆从“隹”得声,韵母为“ui”。将“shuí”列为标准音,可以保持与这类字在读音上的一致性。
三是方便汉字标准化的推广和教学。汉字标准化就是要对汉语用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做到字有定量、字有定形、字有定音、字有定序,使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形体、读音、排序都有明确的标准。定音是汉字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异读词的读音审定是汉字标准化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普通话教学与测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对语言标准化要求相对较高的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将“shéi”列为语读,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这个读音在日常使用中的广泛性。其次,《现代汉语词典》“谁shéi”这一条目下列举的词条“谁边”“谁个”“谁人”“谁谁”等,都带有明显的口语色彩。第三,“shéi”在发音上与“shuí”相比,少了一个介音“u”,更加省力,更加符合语言经济性的原则,也更加接近口语化。
参考文献:
[1]曹先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J].中国语文,2002,(1).
[2]徐世荣.四十年来的普通话语音规范[J].语文建设,1995,(6).
(齐瑞霞,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
对于“谁”的注音,通过查阅相关辞书,可以发现两个明显不同的注音系统:一是“谁”字仅一种读音,即“shuí”,如:
《说文解字》:“何也,从言隹声,示隹切。”又对“隹”释为“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凡隹之属皆从隹,职追切。”
《玉篇》:“是推切,何也,不知其名也。”
《广韵》:“何也,视隹切。”
《集韵》:“视隹切,《说文》何也。”
《康熙字典》:“《五音集韵》是为切,《玉篇》是推切。”
《辞源》:“shuí 视隹切,平,脂韵,禅。”
《辞海》(中华书局1981年版):“蜀帷切音垂支韵。”
以上辞书比较注重字源的考证,“谁”仅有一种读音即“shuí”。
二是“谁”兼收两读,即“shuí”和“shéi”,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汉语大辞典》(2000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2000年版),《古今汉语词典》(2002年版),《现代汉语规范辞典》(2004年版)等。
从以上辞书的出版时间来看,“shéi”这个读音被收录的时间相对较短,这说明辞书编订者在为“谁”字定音时,注意到“shéi”读音在日常使用上的广泛性,照顾了语音规范从众、从俗的原则。但是在相同语境,意义毫无差别的情况下,存在两种读音,势必会造成使用上的混乱,尤其是在语言规范化教学等领域里;而且这种使用上的混乱已经表现在辞书对这两种读音的处理上,如:《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汉语大辞典》(2000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2000年版),《现代汉语规范辞典》(2004年版)将“shéi”列为主音;《古今汉语词典》(2002年版)将“shuí”列为主音。
“谁”字的这种情况属于明显的异读现象,应该是审音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曹先擢先生在对异读现象进行分析时指出,“单音词、词素,只有一个音读,现在又出现了其他的音读,构成异读,异读音之间没有区别意义的问题,如“癌”以前有两读:yán/ái;词素“谊”yī/yì等,审订时不涉及其他词、词素的音、义问题,操作上没有太多的困难。”[1]“谁”的情况与上述事例相同,“shuí/ shéi”两种读音也并无区别意义,但“癌”“谊”的读音得到了审定,保留了其中一个作为标准音,而“谁”至今未做任何审定。徐世荣先生指出,要谋求汉字“规范化”的审音工作,就必须对许多驳杂读音加以清理。清理的工作,包括否定与肯定,即对多音异读的取、舍、存、废。其中明确提出了“又音”两存,均属习用,如“谁”shuí与shéi,“慨”kǎi与kài等现象,必须加以清理,并指出“这些问题都必须解决,做出选择。或匡误从正,或顺俗弃旧,或删繁就简,或合并归一,或音随义转。”[2]
为便于汉语普通话推广和教学,推进汉语标准化发展,有必要对“谁”的两个读音进行必要的区分、审定和规范。《现代汉语规范辞典》虽然对两种注音的使用范围进行了区分,即“在古诗文中一般读shuí”,但是这种解释并不能完全反映“shuí”这个读音的使用现状,事实是现实的许多场合,例如一些权威的播音媒体等,“shuí”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更别说在其他的宣传、教学、日常交际等场合了。通过对“谁”的读音的历时考察和使用场合等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将两种读音做文读和语读的区别比较好,也就是把“shuí”列为文读,确定为标准音,作为普通话推广和教学的标准,理由有三:
一是符合“谁”字读音的原貌。从对辞书注音来考察,“谁”字从字源角度来说仅有“shuí”一种读音,只是到了近十几年才出现两读情况,将“shuí”列为文读,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一读音的历史传承。
二是便于汉字的系联,有利于汉字的识记。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尤其是其中的形声字,字音和字形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可以考察一下与“隹”部相关的字。《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2000年版)中共收录这类字40多个,从汉字的造字方式上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象形、会意纯表意类字,如:隼、集、焦、瞿、雀、霍等。
2.语音或字形发生变化,如:萑(从艸隹声,职追切)今读huán,仅用于地名“萑苻泽”中。稚的本字为“穉”,古今字形发生了变化,本字与“隹”并无关系。
3.形声字省声,如:售(从口雔省声)、進(从辵閵省声)。
4.形声字,“隹”部件充当形旁,如:雌、雄、雏、雇、雉等。
5.形声字,“隹”部件充当声旁,如:推、唯、惟、帷、骓、椎、碓、睢、堆、锥、崔、淮(从水隹声)。这类与“谁”的构成方式相同,皆从“隹”得声,韵母为“ui”。将“shuí”列为标准音,可以保持与这类字在读音上的一致性。
三是方便汉字标准化的推广和教学。汉字标准化就是要对汉语用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做到字有定量、字有定形、字有定音、字有定序,使现代汉语用字的数量、形体、读音、排序都有明确的标准。定音是汉字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异读词的读音审定是汉字标准化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普通话教学与测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对语言标准化要求相对较高的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将“shéi”列为语读,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这个读音在日常使用中的广泛性。其次,《现代汉语词典》“谁shéi”这一条目下列举的词条“谁边”“谁个”“谁人”“谁谁”等,都带有明显的口语色彩。第三,“shéi”在发音上与“shuí”相比,少了一个介音“u”,更加省力,更加符合语言经济性的原则,也更加接近口语化。
参考文献:
[1]曹先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J].中国语文,2002,(1).
[2]徐世荣.四十年来的普通话语音规范[J].语文建设,1995,(6).
(齐瑞霞,山东经济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