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设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启发教学、沟通师生的良好手段。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并结合学生应答行为的分析,论述了营销专业教学中设问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研究。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问;学生;应答行为
设问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有些教师将设问同于提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两者“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什么是设问呢?设问就是指教师在熟练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简单地说设问就是设计提问方式和内容,服务教学实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目前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提问缺乏系统的设计。
1 教师设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问题空泛缺乏指向性。由于课堂提问大多由口头完成,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在简洁通俗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问题指向性。例如在讲到《消费者行为》时,如果教师的问题是“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上有什么差异”,那学生的问题可能涉及到男女在运动、听歌、洗澡等上的差异,这些回答可能是开放而且多角度的。如果教师把问题指向到具体某一行为上,问题的设计会更好一些。此外,如何利用设问让知识和实践联系到一起,并将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引导到营销教学中去也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事实上,即便是男女在洗澡上的差异,都可以引导到消费品差异、消费频率、知觉差异等营销因素上。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可能会让问题的思维价值降低。
1.2 问题缺乏专业性。由于种种原因,营销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教師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科班出身的营销教师往往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而行业出身的实践课教师可能又不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
1.3 提问重“量”而不重“质”。传统注入式教学中教师过于侧重知识单方面灌输,对于学生不提问或者少提问。随着启发式教学等一列教学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越来越多,然而,这可能使得部分课堂进入了另一个极端。尽管提问在教学中如此普遍,但并非所有的提问都是有效的。姚利民的调查表明,教师提问在15类教学行为中的有效性最差。[1]由此可见低水平的课堂提问会浪费大量时间,增加学生负担,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2 学生应答行为分析
2.1 学生应答的积极性。学生应答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原因:学生性格使然,缺乏自信;学生对课程或教师缺乏兴趣;学生担心回答错误会出丑;学生觉得问题太过简单;教师的设问不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把提问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导致学生对回答问题形成不良的心理暗示等等。一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去刷微博”,这种现象也是需要教师应对的。
2.2 关于学生应答中的特殊情况。第一,学生应答错误的情况。教师必须要仔细甄别,避免简单粗暴的统一对待。有的错误是学生知识掌握不充分,这就需要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有的错误是因为问题超出学生认知能力,这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设问是否适合学情。第二,学生应答超纲的情况。一种是学生的应答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另外一种就是超出了营销学科的范畴,这也就是涉及到“学科渗透性”的问题。关于这个情况,笔者的看法是,采用什么方法应对要视情况区别对待,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服务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第三,学生反问的情况。学生的反问是一种自主思考的表现,是值得教师肯定的。反问不一定是学生的故意刁难,退一步说,就算是学生的故意刁难,也是教师树立个人威信的绝佳时刻。当然,前提是教师必须有让学生心服口服的深厚知识素养。
3 设问的相关策略
3.1 科学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如果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笼统散泛,就容易引起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思考,不能真正领会教师的题意,结果是有问无答,或者是答非所问,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问题的设计也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形成问题链。营销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地设置营销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讲授《营销“4P”策略》时,始终以“成本”为焦点,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边际成本、库存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都可以在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中找到对应内容,从而可以从不同角度将思维聚集到“焦点”上来,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3.2 控制提问的质量。结合前文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少而精的设问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控制一堂课提问的数量。如果问题很多而又彼此缺乏相关性,鉴于师生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必然会导致顾此失彼的情况。其次,控制提问的质量,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相互之间的观摩学习,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取舍和精炼,形成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的设问。
3.3 形成良好的提问氛围。首先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有助于提问的。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必须注意到学生个体在性格、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有意识地保持学生之间发言机会的平衡,特别是要鼓励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大胆发言。
3.4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教师在提问时要抓住时机,寻求到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问到关键处。第一,于开头处提问。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提问,会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抓住这一契机顺势导入新课。第二,于无疑问处提问。北宋文学家张载说过:“于无疑处设疑,方是进矣。”看似平淡无奇的知识,容易使学生表现出漫不经心,思维处于“低谷”,这时教师应投石激浪,巧妙提问,促进他们进一步积极思考。第三,于重难点处提问。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够对教学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体来说,有效的设问需要教师对教材、教学大纲、学情等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是存在差异性的,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师在课前所做的准备即便再充分,也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和策略[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吕一林,冯蛟.现代市场营销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袁红清.商科类课程整合教学的改革和设计[J].经营与管理,2013(8).
作者简介:
吴朋,男,1983年07月,籍贯,江苏徐州,民族,汉,职位,教师,职称,初级,研究方向,管理学,单位,武汉民政职业学院。
关键词:地理教学;设问;学生;应答行为
设问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有些教师将设问同于提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两者“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什么是设问呢?设问就是指教师在熟练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激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简单地说设问就是设计提问方式和内容,服务教学实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目前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提问缺乏系统的设计。
1 教师设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问题空泛缺乏指向性。由于课堂提问大多由口头完成,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在简洁通俗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问题指向性。例如在讲到《消费者行为》时,如果教师的问题是“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上有什么差异”,那学生的问题可能涉及到男女在运动、听歌、洗澡等上的差异,这些回答可能是开放而且多角度的。如果教师把问题指向到具体某一行为上,问题的设计会更好一些。此外,如何利用设问让知识和实践联系到一起,并将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引导到营销教学中去也是需要教师认真思考的。事实上,即便是男女在洗澡上的差异,都可以引导到消费品差异、消费频率、知觉差异等营销因素上。需要注意的是,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可能会让问题的思维价值降低。
1.2 问题缺乏专业性。由于种种原因,营销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教師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科班出身的营销教师往往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而行业出身的实践课教师可能又不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
1.3 提问重“量”而不重“质”。传统注入式教学中教师过于侧重知识单方面灌输,对于学生不提问或者少提问。随着启发式教学等一列教学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越来越多,然而,这可能使得部分课堂进入了另一个极端。尽管提问在教学中如此普遍,但并非所有的提问都是有效的。姚利民的调查表明,教师提问在15类教学行为中的有效性最差。[1]由此可见低水平的课堂提问会浪费大量时间,增加学生负担,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甚至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2 学生应答行为分析
2.1 学生应答的积极性。学生应答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原因:学生性格使然,缺乏自信;学生对课程或教师缺乏兴趣;学生担心回答错误会出丑;学生觉得问题太过简单;教师的设问不当,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教师把提问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导致学生对回答问题形成不良的心理暗示等等。一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去刷微博”,这种现象也是需要教师应对的。
2.2 关于学生应答中的特殊情况。第一,学生应答错误的情况。教师必须要仔细甄别,避免简单粗暴的统一对待。有的错误是学生知识掌握不充分,这就需要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有的错误是因为问题超出学生认知能力,这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设问是否适合学情。第二,学生应答超纲的情况。一种是学生的应答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另外一种就是超出了营销学科的范畴,这也就是涉及到“学科渗透性”的问题。关于这个情况,笔者的看法是,采用什么方法应对要视情况区别对待,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服务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第三,学生反问的情况。学生的反问是一种自主思考的表现,是值得教师肯定的。反问不一定是学生的故意刁难,退一步说,就算是学生的故意刁难,也是教师树立个人威信的绝佳时刻。当然,前提是教师必须有让学生心服口服的深厚知识素养。
3 设问的相关策略
3.1 科学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如果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笼统散泛,就容易引起学生不知从何处着手思考,不能真正领会教师的题意,结果是有问无答,或者是答非所问,从而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问题的设计也要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形成问题链。营销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地设置营销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讲授《营销“4P”策略》时,始终以“成本”为焦点,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边际成本、库存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都可以在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策略中找到对应内容,从而可以从不同角度将思维聚集到“焦点”上来,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3.2 控制提问的质量。结合前文中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少而精的设问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控制一堂课提问的数量。如果问题很多而又彼此缺乏相关性,鉴于师生有限的精力和能力,必然会导致顾此失彼的情况。其次,控制提问的质量,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相互之间的观摩学习,教师可以对问题进行取舍和精炼,形成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的设问。
3.3 形成良好的提问氛围。首先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有助于提问的。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必须注意到学生个体在性格、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有意识地保持学生之间发言机会的平衡,特别是要鼓励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大胆发言。
3.4 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教师在提问时要抓住时机,寻求到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问到关键处。第一,于开头处提问。一个贴近生活实际的提问,会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教师抓住这一契机顺势导入新课。第二,于无疑问处提问。北宋文学家张载说过:“于无疑处设疑,方是进矣。”看似平淡无奇的知识,容易使学生表现出漫不经心,思维处于“低谷”,这时教师应投石激浪,巧妙提问,促进他们进一步积极思考。第三,于重难点处提问。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够对教学重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体来说,有效的设问需要教师对教材、教学大纲、学情等进行全方位的把握。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是存在差异性的,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师在课前所做的准备即便再充分,也需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和策略[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吕一林,冯蛟.现代市场营销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袁红清.商科类课程整合教学的改革和设计[J].经营与管理,2013(8).
作者简介:
吴朋,男,1983年07月,籍贯,江苏徐州,民族,汉,职位,教师,职称,初级,研究方向,管理学,单位,武汉民政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