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8日起,北京新闻广播在《新闻大视野》《北京新闻》节目中开辟《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报道全国和北京市五年来各项成就。5月31日起,各频率联动,阶梯式推出3项重点报道:系统回顾北京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首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的成就;深入讲述优秀共产党员典型故事;全面呈现本市干部群众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实践和构想,以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积极作为。同日,《北京新闻》推出“北京这五年”系列报道。
这些报道在北京新闻广播播出后,在听众中产生出了积极反响,有如在听众心中奏响了一曲描述北京变化的优美旋律。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新闻广播宋梓祯副台长、特别报道部主任连新元,以及记者刘萤萤、吴思,共同分享节目背后的故事——
北京新闻广播副台长宋梓祯:采取“人物故事+数据延伸+专家分析”三段式布局
北京新闻广播副台长宋梓祯向记者介绍了此次系列报道的相关情况:“新闻、交通、体育、外语广播四个频率在《北京新闻》、《交通新闻》、《雄鸡唱晓》、《听世界》、《感受北京》黄金时段推出系列成就报道,共50余集。报道采用体验式采访、视觉化描述和现场音响,统一格式,采取‘人物故事+数据延伸+专家分析’的三段式布局。从民生故事、普通人物着手,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突出展示成就、书写风采、描绘蓝图三个主题,由主题报道和持续数月的氛围报道构成。而新闻广播的系列主要讲述五年来北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五年的成就报道,也采取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报道的推广方式,聚合音频、视频、图文等各种手段,使报道声画结合,兼具丰满和张力。“持续数月的报道,扩大了成就报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提高了受众的关注度,同时,与迎接十九大报道做好衔接。为此,我们新闻广播将继续做好《砥砺奋进的五年》、《北京这五年》、《你是這样的人》、《做好城市建设加减法——谈首都疏解发展的“舍”与“得”》等节目,为十九大召开全程夯实主题宣传氛围。”宋梓祯副台长说。
北京新闻广播特别报道部主任连新元:创新设计,让成就节目听着接地气
说到《砥砺奋进的五年》的报道,连新元主任给记者拿出了一份十分详细的报道策划方案,看得出来,为了做好这次主题报道,新闻广播的主创人员是做足了准备工作。
“当接到这项报道任务的时候,我们的压力也挺大——广播节目要听起来和以往不一样,该如何进行创新?”连主任一边给记者讲解着策划书上的每一个环节,一边说道,“这次的特别节目,我们做出的最大创新点就是去掉了以往广播节目播报新闻时所采用的导语。”
常听广播的听众不难发现,在新闻主播播报一条新闻之前,都会先说一段导语,再引出新闻内容。这似乎成了一种广播的播报格式,一种不成文的规定。而在这次的节目中,主创人员大胆地推出了新的节目播出模式——不要导语,直接切入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声音。连新元解释道:“没有了繁冗的导语做铺垫,直接通过现场记者的采访,在典型的场景中,拾取典型的音响,第一时间把听众带入到新闻事件当中去,真正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让听众在记者的实地采访中听到真实的新闻故事,虽然是听广播,但是也有一种画面感。”
没有导语,跟以往的成就报道、新闻报道明显不同,是此次特别报道的创新点,也让节目的播出效果十分生动,也比较好听。“除此之外,成就报道,要让人爱听而且信眼,就必须得深入百姓生活,在认真的采访中,找到百姓故事。因此,我们所推出的每一篇报道,都是从真实的市民感受来切入,通过真实人物、真实家庭的生活变化,实实在在地反映出这五年北京的变化。在这一点上,要感谢我们每一位记者,他们贯彻得都非常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新闻广播推出的《砥砺奋进的五年》特别节目,广播记者们不仅牢牢抓住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更以点带面,通过显示从相关委办局得到的权威真实的数据,以及对相关单位领导的采访,以突出权威性,让大众深切地了解到北京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领域的真实情况。这也彰显了媒体的公信力。
因此,连新元主任欣慰地说道:“由于节目比较抓人,相关的数据真实可信,因此,从播出效果看,超出了我的预期——自己在设计这个策划案的时候,实际上只是脑子里觉得这么播出会好听一点,当记者第一篇的样带拿出来之后,确实就是我想要的,甚至比我当时策划时想象的还要好,所以还是超出预期的。”
正如连新元主任所言,这档节目不仅在覆盖北京全市的新闻广播播出,同时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很多听众在收听到节目之后,都对节目表示称赞。同时,因为所有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真实现场,给听众带去了正能量,让他们也觉得倍受鼓舞,特别振奋,听众纷纷表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刘萤萤:从第一个吃螃蟹到被追着效仿
刘萤萤告诉记者:“在自己负责的对口采访中,每年都会有北京市煤改清洁能源这样的报道内容。”说着,她特意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接着说,“这是我们采访东城区燃煤仓库时拍摄的,昔日的储煤仓库,现在已经成了售卖生活用品的仓库。照片背后堆放矿泉水的地方,原来是用来堆放储煤的。你看,现在整个库区变得多干净了!”
这次参与《砥砺奋进的五年》的报道,刘萤萤有机会重新探访了大方家胡同的朱大爷家,并制作出了《朱大爷家告别小煤炉》这篇报道。上一次采访朱大爷的时候,这一家人以及这条胡同的街坊们正处于煤改清洁能源的改造过程中。“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们接触了很多像朱大爷家这样从原来平房的小煤炉变成清洁能源的改造,也许这一个小煤炉对于我们整个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来说,看不出来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对于他们自己而言,最大的变化首先就是家里家外的环境清洁了,原来堆煤的地方没有黑乎乎的煤了,现在使用的炉子也看不到煤烟、煤灰了,这就使得家里面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不用每天面对煤烟、煤灰,这对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刘萤萤感慨地说道,“因为从2012年到2017年这五年,自己一直采访报道煤改清洁能源这项工程,所以,也见证了这项工程给京城百姓带来的好处,见证了像朱大爷家这种最开始进行清洁能源改造的住户,他们从最开始吃螃蟹的人变成了后来更多的百姓、更多的住户都追着效仿的人,北京的清洁能源改造就从一家一户逐渐变成一个胡同或者一栋楼……” 当然,让刘萤萤感慨的不仅仅是煤改清洁能源惠及了百姓生活,更重要的是“这项改造技术也是在不断提升的”,她说,“在采访中,我们发现,煤改清洁能源这项工程从最开始的单纯的煤改电、煤改燃气,发展到后来的变相式储能的电锅炉房,以及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这些新技术都是在这一两年才逐渐应用到煤改清洁能源当中去的。通过五年深入的采访以及梳理,我们就可以看出,北京这五年在燃煤清洁能源改造方面产生的变化,有科技层面的变化,也有百姓生活层面的变化。因而,这也是新闻广播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领域作为这个专题报道中的一个内容的原因。”
说到自己这期节目的表现形式,刘萤萤表示,“为了在《砥砺奋进的五年》中更好地表现广播节目的特点,我们选择了最开始要有同期声这样的表现形式,因此,从最开始我决定要采访,一直到采访结束,自己手中的录音机一直都开着的,这样才能捕捉到比较好的同期声——听众朋友在节目的一开始就能听到,居委会大妈带着我去敲朱大爷家敲门,然后听到朱大爷的声音:来啦……请进。这样的对话很快就能把听众带入到我所在的现场当中去,感觉很直接,也很亲切。”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吴思:带着真情去报道
作为《砥砺奋进的五年》特别报道系列的第一篇《家门口的好学校》和最后一篇《高速发展的北京地铁》两期节目的采访记者,吴思情真意切地说:“比较巧,自己做的第一篇报道是反映北京教育领域五年变化的,而教育口是自己一年多前新接手的跑动领域;最后一篇报道则是反映北京交通公交地铁领域五年变化的,不过,在做完这篇报道之后,这个领域的采访报道工作将由其他同事接替我。所以,这篇既是表现北京公交地铁五年的变化,也有點类似于自己的一个总结。因此,可以说,自己是带着满满的真情去完成这两篇对于自己很有代表性的报道工作的。”随后,吴思向记者谈到了她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家门口的名校孩子们的福音
五年来,北京教育领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教育集团化。与北京西城区、东城区相比,丰台区在很多人的心中算不上是一个教育高地,但作为丰台区唯一一所市重点的丰台十二中,目前一校七址,“学校把自己很好的教育资源辐射到了丰台以及房山地区的其他的分校中去,这让不同地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同样可以分享到名校的优秀教育。教育集团化,让孩子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吴思说,“而在采访丰台十八中的时,让我觉得这个学校的校长很有想法——就是把周边的学校,包括职业学校以及教育机构,还有一些企业,纳入到学校统一的教育集群里面,共享彼此的资源,让孩子们最大化的获益。”吴思感慨地表示,虽然丰台区没有那么多名校,但教育集团化的特色,正让更多的孩子实现了上名校的梦想。
近年来,校园足球开展的如火如荼,而教育的集团化,也让热爱踢球的孩子可以做到学习踢球两不误。一段时期以来,有不少喜欢踢球的孩子,在考入另一所学校之后,由于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设施,让这些足球少年的足球特长无法发挥,甚至有的孩子只好放弃继续踢球。“而像丰台十八中这样的教育集群的出现,可以让孩子们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保持他们的爱好。同时,学校与校外的足球俱乐部结成合作单位,优秀的足球苗子甚至有机会往职业化的方向去发展。这种做法,就是把教育集群里面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共享,让特长生的特长真正可以施展,而不仅仅只是拿来当做升学的一种工具。”
通过对北京教育领域的深入采访,吴思告诉记者,教育改革中的走校让教育集群内部的老师走出本校,这种方式打破了学校间固有的界限,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均匀分配,缓解此前择校给各方带来的压力,这也是让教育资源能够共享的一种方式。“所以,我觉得集团化办学,反映了目前北京从市教委到基层各个学校自上而下所做的一种改革,目的就是让教育资源更加的均等化。”她说。
致敬为地下城市付出的人们
如果拿2006年和现在做个对比,2006年时,北京的地铁只有三条线路,而现在,是十九条线路,短短的十年,建设了这么多条的线路,这样的建设速度放在世界范围内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堪称一个超级工程。也正因此,说到地铁这五年的变化,作为跑口记者,吴思的切身体会非常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是见证者,见证了地铁五年的变化与发展。”她说,“如今,地铁的这个间隔在不断的缩短。很多乘坐一号线、十号线的乘客深有体会,两班车的间隔时间在不断的压缩,现在的间隔已经达到两分钟了,其实这已经接近极限了。我在报道中也提到北京地铁从2013年开始,每天的客流量已经超过了千万人次。我记得有一次采访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的时候,他对记者说:千万人次是一个什么概念?那是一个中等偏上的城市人口的概念。”
吴思感慨地说,“很少有城市能有我们这样的日客运量的,这个规模已经就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了。在北京地下,其实有一座城市在高速运转着,这就必须得有人去维护它正常良好的秩序。在这几年的报道中,我们见证了安全运营百万公里、创造世界纪录的地铁司机廖明;见证了老线路安装屏蔽门,对一条老线路来说,其实是非常艰难的工程;我们也见证了更多的地铁新线路的开通…一通过北京地铁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的也是我们整个城市的发展,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北京的地铁,也承载一部分城市的文化。”
每一年,北京地铁都有新线路开通,“对于跑地铁口的记者来说呢,其实那个时候,是最开心的时候。我也希望北京地铁这个超级工程还会继续的拓展,期待着北京地铁未来会更加美好。同时,向为这个地下城市付出的人们致敬。”
这些报道在北京新闻广播播出后,在听众中产生出了积极反响,有如在听众心中奏响了一曲描述北京变化的优美旋律。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新闻广播宋梓祯副台长、特别报道部主任连新元,以及记者刘萤萤、吴思,共同分享节目背后的故事——
北京新闻广播副台长宋梓祯:采取“人物故事+数据延伸+专家分析”三段式布局
北京新闻广播副台长宋梓祯向记者介绍了此次系列报道的相关情况:“新闻、交通、体育、外语广播四个频率在《北京新闻》、《交通新闻》、《雄鸡唱晓》、《听世界》、《感受北京》黄金时段推出系列成就报道,共50余集。报道采用体验式采访、视觉化描述和现场音响,统一格式,采取‘人物故事+数据延伸+专家分析’的三段式布局。从民生故事、普通人物着手,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突出展示成就、书写风采、描绘蓝图三个主题,由主题报道和持续数月的氛围报道构成。而新闻广播的系列主要讲述五年来北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举措。”五年的成就报道,也采取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报道的推广方式,聚合音频、视频、图文等各种手段,使报道声画结合,兼具丰满和张力。“持续数月的报道,扩大了成就报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提高了受众的关注度,同时,与迎接十九大报道做好衔接。为此,我们新闻广播将继续做好《砥砺奋进的五年》、《北京这五年》、《你是這样的人》、《做好城市建设加减法——谈首都疏解发展的“舍”与“得”》等节目,为十九大召开全程夯实主题宣传氛围。”宋梓祯副台长说。
北京新闻广播特别报道部主任连新元:创新设计,让成就节目听着接地气
说到《砥砺奋进的五年》的报道,连新元主任给记者拿出了一份十分详细的报道策划方案,看得出来,为了做好这次主题报道,新闻广播的主创人员是做足了准备工作。
“当接到这项报道任务的时候,我们的压力也挺大——广播节目要听起来和以往不一样,该如何进行创新?”连主任一边给记者讲解着策划书上的每一个环节,一边说道,“这次的特别节目,我们做出的最大创新点就是去掉了以往广播节目播报新闻时所采用的导语。”
常听广播的听众不难发现,在新闻主播播报一条新闻之前,都会先说一段导语,再引出新闻内容。这似乎成了一种广播的播报格式,一种不成文的规定。而在这次的节目中,主创人员大胆地推出了新的节目播出模式——不要导语,直接切入记者在新闻现场的声音。连新元解释道:“没有了繁冗的导语做铺垫,直接通过现场记者的采访,在典型的场景中,拾取典型的音响,第一时间把听众带入到新闻事件当中去,真正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让听众在记者的实地采访中听到真实的新闻故事,虽然是听广播,但是也有一种画面感。”
没有导语,跟以往的成就报道、新闻报道明显不同,是此次特别报道的创新点,也让节目的播出效果十分生动,也比较好听。“除此之外,成就报道,要让人爱听而且信眼,就必须得深入百姓生活,在认真的采访中,找到百姓故事。因此,我们所推出的每一篇报道,都是从真实的市民感受来切入,通过真实人物、真实家庭的生活变化,实实在在地反映出这五年北京的变化。在这一点上,要感谢我们每一位记者,他们贯彻得都非常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新闻广播推出的《砥砺奋进的五年》特别节目,广播记者们不仅牢牢抓住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更以点带面,通过显示从相关委办局得到的权威真实的数据,以及对相关单位领导的采访,以突出权威性,让大众深切地了解到北京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领域的真实情况。这也彰显了媒体的公信力。
因此,连新元主任欣慰地说道:“由于节目比较抓人,相关的数据真实可信,因此,从播出效果看,超出了我的预期——自己在设计这个策划案的时候,实际上只是脑子里觉得这么播出会好听一点,当记者第一篇的样带拿出来之后,确实就是我想要的,甚至比我当时策划时想象的还要好,所以还是超出预期的。”
正如连新元主任所言,这档节目不仅在覆盖北京全市的新闻广播播出,同时还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很多听众在收听到节目之后,都对节目表示称赞。同时,因为所有的内容都是真人真事,真实现场,给听众带去了正能量,让他们也觉得倍受鼓舞,特别振奋,听众纷纷表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刘萤萤:从第一个吃螃蟹到被追着效仿
刘萤萤告诉记者:“在自己负责的对口采访中,每年都会有北京市煤改清洁能源这样的报道内容。”说着,她特意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接着说,“这是我们采访东城区燃煤仓库时拍摄的,昔日的储煤仓库,现在已经成了售卖生活用品的仓库。照片背后堆放矿泉水的地方,原来是用来堆放储煤的。你看,现在整个库区变得多干净了!”
这次参与《砥砺奋进的五年》的报道,刘萤萤有机会重新探访了大方家胡同的朱大爷家,并制作出了《朱大爷家告别小煤炉》这篇报道。上一次采访朱大爷的时候,这一家人以及这条胡同的街坊们正处于煤改清洁能源的改造过程中。“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们接触了很多像朱大爷家这样从原来平房的小煤炉变成清洁能源的改造,也许这一个小煤炉对于我们整个北京市的空气质量来说,看不出来有多大的变化,但是,对于他们自己而言,最大的变化首先就是家里家外的环境清洁了,原来堆煤的地方没有黑乎乎的煤了,现在使用的炉子也看不到煤烟、煤灰了,这就使得家里面的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不用每天面对煤烟、煤灰,这对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刘萤萤感慨地说道,“因为从2012年到2017年这五年,自己一直采访报道煤改清洁能源这项工程,所以,也见证了这项工程给京城百姓带来的好处,见证了像朱大爷家这种最开始进行清洁能源改造的住户,他们从最开始吃螃蟹的人变成了后来更多的百姓、更多的住户都追着效仿的人,北京的清洁能源改造就从一家一户逐渐变成一个胡同或者一栋楼……” 当然,让刘萤萤感慨的不仅仅是煤改清洁能源惠及了百姓生活,更重要的是“这项改造技术也是在不断提升的”,她说,“在采访中,我们发现,煤改清洁能源这项工程从最开始的单纯的煤改电、煤改燃气,发展到后来的变相式储能的电锅炉房,以及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这些新技术都是在这一两年才逐渐应用到煤改清洁能源当中去的。通过五年深入的采访以及梳理,我们就可以看出,北京这五年在燃煤清洁能源改造方面产生的变化,有科技层面的变化,也有百姓生活层面的变化。因而,这也是新闻广播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领域作为这个专题报道中的一个内容的原因。”
说到自己这期节目的表现形式,刘萤萤表示,“为了在《砥砺奋进的五年》中更好地表现广播节目的特点,我们选择了最开始要有同期声这样的表现形式,因此,从最开始我决定要采访,一直到采访结束,自己手中的录音机一直都开着的,这样才能捕捉到比较好的同期声——听众朋友在节目的一开始就能听到,居委会大妈带着我去敲朱大爷家敲门,然后听到朱大爷的声音:来啦……请进。这样的对话很快就能把听众带入到我所在的现场当中去,感觉很直接,也很亲切。”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吴思:带着真情去报道
作为《砥砺奋进的五年》特别报道系列的第一篇《家门口的好学校》和最后一篇《高速发展的北京地铁》两期节目的采访记者,吴思情真意切地说:“比较巧,自己做的第一篇报道是反映北京教育领域五年变化的,而教育口是自己一年多前新接手的跑动领域;最后一篇报道则是反映北京交通公交地铁领域五年变化的,不过,在做完这篇报道之后,这个领域的采访报道工作将由其他同事接替我。所以,这篇既是表现北京公交地铁五年的变化,也有點类似于自己的一个总结。因此,可以说,自己是带着满满的真情去完成这两篇对于自己很有代表性的报道工作的。”随后,吴思向记者谈到了她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家门口的名校孩子们的福音
五年来,北京教育领域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教育集团化。与北京西城区、东城区相比,丰台区在很多人的心中算不上是一个教育高地,但作为丰台区唯一一所市重点的丰台十二中,目前一校七址,“学校把自己很好的教育资源辐射到了丰台以及房山地区的其他的分校中去,这让不同地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同样可以分享到名校的优秀教育。教育集团化,让孩子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吴思说,“而在采访丰台十八中的时,让我觉得这个学校的校长很有想法——就是把周边的学校,包括职业学校以及教育机构,还有一些企业,纳入到学校统一的教育集群里面,共享彼此的资源,让孩子们最大化的获益。”吴思感慨地表示,虽然丰台区没有那么多名校,但教育集团化的特色,正让更多的孩子实现了上名校的梦想。
近年来,校园足球开展的如火如荼,而教育的集团化,也让热爱踢球的孩子可以做到学习踢球两不误。一段时期以来,有不少喜欢踢球的孩子,在考入另一所学校之后,由于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设施,让这些足球少年的足球特长无法发挥,甚至有的孩子只好放弃继续踢球。“而像丰台十八中这样的教育集群的出现,可以让孩子们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保持他们的爱好。同时,学校与校外的足球俱乐部结成合作单位,优秀的足球苗子甚至有机会往职业化的方向去发展。这种做法,就是把教育集群里面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共享,让特长生的特长真正可以施展,而不仅仅只是拿来当做升学的一种工具。”
通过对北京教育领域的深入采访,吴思告诉记者,教育改革中的走校让教育集群内部的老师走出本校,这种方式打破了学校间固有的界限,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均匀分配,缓解此前择校给各方带来的压力,这也是让教育资源能够共享的一种方式。“所以,我觉得集团化办学,反映了目前北京从市教委到基层各个学校自上而下所做的一种改革,目的就是让教育资源更加的均等化。”她说。
致敬为地下城市付出的人们
如果拿2006年和现在做个对比,2006年时,北京的地铁只有三条线路,而现在,是十九条线路,短短的十年,建设了这么多条的线路,这样的建设速度放在世界范围内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堪称一个超级工程。也正因此,说到地铁这五年的变化,作为跑口记者,吴思的切身体会非常深。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说是见证者,见证了地铁五年的变化与发展。”她说,“如今,地铁的这个间隔在不断的缩短。很多乘坐一号线、十号线的乘客深有体会,两班车的间隔时间在不断的压缩,现在的间隔已经达到两分钟了,其实这已经接近极限了。我在报道中也提到北京地铁从2013年开始,每天的客流量已经超过了千万人次。我记得有一次采访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的时候,他对记者说:千万人次是一个什么概念?那是一个中等偏上的城市人口的概念。”
吴思感慨地说,“很少有城市能有我们这样的日客运量的,这个规模已经就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了。在北京地下,其实有一座城市在高速运转着,这就必须得有人去维护它正常良好的秩序。在这几年的报道中,我们见证了安全运营百万公里、创造世界纪录的地铁司机廖明;见证了老线路安装屏蔽门,对一条老线路来说,其实是非常艰难的工程;我们也见证了更多的地铁新线路的开通…一通过北京地铁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展现出的也是我们整个城市的发展,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同时,北京的地铁,也承载一部分城市的文化。”
每一年,北京地铁都有新线路开通,“对于跑地铁口的记者来说呢,其实那个时候,是最开心的时候。我也希望北京地铁这个超级工程还会继续的拓展,期待着北京地铁未来会更加美好。同时,向为这个地下城市付出的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