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04年我国实现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历史课程在新课标要求下,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面貌。而长期以来,在历史课程的教学中,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各位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新课程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教师角度探究了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2004年以来,我国开始了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历史课程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面貌。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更加明确;课程类型得以拓展,除了必修课之外,还有选修课供学生课余根据兴趣加以拓展学习;改变了以往的区分为中外的通史体例,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阐释历史;建构起专题体系。
新课程的“新”的重点不仅在于课程标准的“新”,而且在于教学理念的“新”上,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变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教学上的主体、参与地位。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如何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良好互动、完成教学任务,是对教师的新的挑战。
历史课开设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通过带领学生回顾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学习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方向。成为一个有常识的人。但历史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知识的琐碎和繁复,因而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低、很难长期专注于课本上的文字描述。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下将历史课打造成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魅力学科,对教师来说,需要做到的有:
一、准备充足的素材,凝聚学生注意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将历史课堂打造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保持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材准备得充分与否。因此,教师要做到的第一点是在准备素材。素材内容越丰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就越容易集中。具体而言,素材内容既可以包括人物、事件的史实,也能够是对书上简练的事实加以拓展的历史细节。
在丰富素材内容时,也要对素材的形式多样化。素材内容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名人名言、幻灯片、新闻稿等,也可以是网络视频等,这些手段都可以是用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关注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如在讲授《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多幅图片直观反映经济危机时期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的困境,还可以与2008年金融危机相比较,用身边的现实例子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二十世纪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历史其实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也是后人历史的部分。在评价人物时,可以通过人物传记的摘要和评语导入。总而言之,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叙述感受历史,从而对历史加深感悟和理解,形成学习动力,拥有新的热情,更好地发觉自身潜力。
二、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法,促进学生参与
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中辛亥革命一课,对于其历史时间元素的过于重视导致学生只限于对此事件的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此事件在宏观上对其他决策和历史现象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知其然,而完全不懂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具体而言,可以采取话剧表演、演讲、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自我探索和思考。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打破了课堂的沉闷,使得气氛變得轻松愉悦,同学之间交流的加强不仅能够加深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使得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也能给师生互动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学相长。这样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情谊以及老师的指导和关怀,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喜爱,对学习的自觉。因而更加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课本之外的学科知识,拓展知识、丰富阅历。
历史课程的一大特点是时间序列性。因而采用画表、作图等手法是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知识要点的重要方法。在讲中国八年抗战的时候,必要的基础知识记忆是有必要的,从中提出问题也是学习的关键,比如中国抗战的主要战线,其各个战线有什么主要的思想指导,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此次战争的贡献各有多少,国家将领的用兵策略等等,都需要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由此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脑理解历史。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加深全体同学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和认知。同时在讲授完课堂内容之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结合课堂内容提问。如两次世界经济危机有何区别和共同点?发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课程教学任务,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准备之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和演说。学生准备的过程必然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预习,而课堂上的辩论更是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教师可以在学生加以点评,以指导学生,使得辩论、分组讨论等内容不流于形式,学生得到真正提高。
三、紧扣课标、扩展教材内容
高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递教学内容,同时最大限度地紧扣课程标准。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教师在其中的自主性包括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处理教材以确定教学内容。在新课程下,《课程标准》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改变了以往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对课标与教材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托《课程标准》,立足教材,多样化解读教材。发挥教学的主体性。而不是死扣教材、千篇一律宣读教材。
参考文献:
[1]方颖,抛锚式教学——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福建教育学院报,2008(5)
[2]陈敏,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3)
[3]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2004年以来,我国开始了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历史课程呈现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面貌。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与以往相比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目标更加明确;课程类型得以拓展,除了必修课之外,还有选修课供学生课余根据兴趣加以拓展学习;改变了以往的区分为中外的通史体例,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阐释历史;建构起专题体系。
新课程的“新”的重点不仅在于课程标准的“新”,而且在于教学理念的“新”上,新课程要求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变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教学上的主体、参与地位。面对全新的教材、全新的课程标准,教师如何转变自身角色,与学生良好互动、完成教学任务,是对教师的新的挑战。
历史课开设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通过带领学生回顾古今中外人类历史,学习人类传承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发展方向。成为一个有常识的人。但历史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知识的琐碎和繁复,因而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低、很难长期专注于课本上的文字描述。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下将历史课打造成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魅力学科,对教师来说,需要做到的有:
一、准备充足的素材,凝聚学生注意力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将历史课堂打造得生动、活泼,让学生保持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素材准备得充分与否。因此,教师要做到的第一点是在准备素材。素材内容越丰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度就越容易集中。具体而言,素材内容既可以包括人物、事件的史实,也能够是对书上简练的事实加以拓展的历史细节。
在丰富素材内容时,也要对素材的形式多样化。素材内容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名人名言、幻灯片、新闻稿等,也可以是网络视频等,这些手段都可以是用来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关注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如在讲授《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可以通过幻灯片的多幅图片直观反映经济危机时期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的困境,还可以与2008年金融危机相比较,用身边的现实例子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二十世纪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历史其实构成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也是后人历史的部分。在评价人物时,可以通过人物传记的摘要和评语导入。总而言之,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叙述感受历史,从而对历史加深感悟和理解,形成学习动力,拥有新的热情,更好地发觉自身潜力。
二、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法,促进学生参与
例如初中历史课本中辛亥革命一课,对于其历史时间元素的过于重视导致学生只限于对此事件的死记硬背,不能完全理解此事件在宏观上对其他决策和历史现象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只知其然,而完全不懂其所以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宽容和谐的学习环境。具体而言,可以采取话剧表演、演讲、课堂分组讨论、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自我探索和思考。多样化的教学手法打破了课堂的沉闷,使得气氛變得轻松愉悦,同学之间交流的加强不仅能够加深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也能使得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同时也能给师生互动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学相长。这样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情谊以及老师的指导和关怀,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喜爱,对学习的自觉。因而更加利于学生主动探究课本之外的学科知识,拓展知识、丰富阅历。
历史课程的一大特点是时间序列性。因而采用画表、作图等手法是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点、掌握知识要点的重要方法。在讲中国八年抗战的时候,必要的基础知识记忆是有必要的,从中提出问题也是学习的关键,比如中国抗战的主要战线,其各个战线有什么主要的思想指导,共产党和国民党对此次战争的贡献各有多少,国家将领的用兵策略等等,都需要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由此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脑理解历史。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加深全体同学对历史事实的记忆和认知。同时在讲授完课堂内容之后,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结合课堂内容提问。如两次世界经济危机有何区别和共同点?发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教师还可以针对某一课程教学任务,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准备之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和演说。学生准备的过程必然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预习,而课堂上的辩论更是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教师可以在学生加以点评,以指导学生,使得辩论、分组讨论等内容不流于形式,学生得到真正提高。
三、紧扣课标、扩展教材内容
高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递教学内容,同时最大限度地紧扣课程标准。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教师在其中的自主性包括如何根据课程标准处理教材以确定教学内容。在新课程下,《课程标准》成为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改变了以往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对课标与教材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托《课程标准》,立足教材,多样化解读教材。发挥教学的主体性。而不是死扣教材、千篇一律宣读教材。
参考文献:
[1]方颖,抛锚式教学——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福建教育学院报,2008(5)
[2]陈敏,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3)
[3]陈伟国,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