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符、图像到图画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立足于原始彩陶纹样的变化展开论述,主要论及图符的分化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的影响。在文字尚未形成之前,原始彩陶上的图符承载了原始族群交流与交往的媒介功能,这种社会性决定了原始图符势必保存有中华先民的思维模式,以至于当图符分化以后,由图符分化出来的图理,演变成了认识世界的独特的阴阳数理模式,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人对待事理的判断与结论。当文字形成并充当社会交流媒介以后,绘画才实现了独立,才实现了从图符到图像的转化,也由于图像的转化,形成了以图形为特征的绘画自觉。
  【关键词】图符;图像;原始美术;转化
  原始美术是中华美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始彩陶绘画、壁画等诸多具有人文自觉的早期绘画,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些图符是早期族群部落交流交往、人文活动的主要证据,也是早期人类美术活动的可信“图符”。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远古先民,他们所记录的图符、图像,是他们认知宇宙世界与周围生存环境的直觉感知与判断,是经过长时间积累的人生经验与文化总结的,保存着族群思考方式与表达方式的早期美术图样。
  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代图符进行相应的文化解读,来了解族群的交流与交往方式。“结合古代文献记载进行考察,从观念上给我们许多有用的知识。对于在时间进行中展开与完成的艺术方面,则是无从再现了”。①虽然彼时彼地的所思所想并非有完整如一的细节呈现,但图符在某一区域被使用时体现出的趋同性与延续性,可以视作一种后发形成的民族观念。而这种发展既可以看做是一种族群思维的再延续,亦可以看做从古至今某种内在的、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共识链接。

一、原始彩陶的图符功能


  “图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式图等几何形的图表,还包括诸如地图、天象图、瑞图乃至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插图等实在的图像”。②如今我们能看得到的种类较多、样式比较丰富的早期的人文图符是原始彩陶。这些图符的产生,是远古先民集群活动的体现。这些通过人主观刻画出来的痕迹与点画,是形成上古中华“图”的开始与后来形成“画”的发端。无论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汶口文化,还是大溪文化或屈家岭文化,这些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都极为丰富。它们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器物的表面都装饰有多种色彩的纹饰。“彩陶更偏重于对纹饰的审美追求,而对器型的变化影响甚微,甚至对器物造型的多样化发展起过制约作用。因此,纹饰成为人们研究彩陶艺术的主要对象,也成了彩陶艺术的主要特征”。③早期彩陶上的纹饰,多数以圆点、直线、横线、波浪线、三角形、网格线等为主。由这些“绘画语言”所装饰的彩陶,承载了中华先民最早的人文“图符”。
  农耕民族的定居与种植的生存特征,使得关注天时物候成为本能。物候、气象的变化,是决定能否顺利进行采集与耕种、影响生存繁衍的直接因素。而记录周围环境变化的参照物,就是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周期活动规律。所以,彩陶上早期会出现类似动物纹样特征的象形纹饰。然而,“随着彩陶数量的增加,几何纹饰发展起来,愈来愈居于主导地位,而象形纹饰却逐渐衰减了。象形纹饰即使在早期彩陶中占的比重较大,仍不超过彩陶总数的百分之十,其数量也仍然很小”。④以抽象符号为最主要特征的彩陶纹饰,为什么成为彩陶艺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这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换言之,这类抽象符号肯定包含了某种族群内共同认可的社会共识,才得以在族群内流行起来。彩陶作为弥补天然容器之不足的生活用具与社交硬件,同时充当了类似语言文字一样的媒介功能。彩陶纹饰的主观创作,让一些特殊语境下的社交指向性更加明确。在文字尚未形成的原始社会晚期,普遍流行的具有趋同性而又富于变化的“纹”,无疑是充当了后来称为“文”的汉字功能。只有承载了族群内共同认可的观念,彩陶上的图符才会在族群内延续几千年而经久不衰,成为族群内心理认同与文化判断的迹化。
  笔者曾经多次在课堂上用图例讲课,拿两张彩陶图片展示,一张是早期的波浪纹彩陶,一张是《鹳鱼石斧图》,让学生对比然后选择哪张图产生在前哪张在后。结果是绝大多数同学都猜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先有形象(具象),才有后来的抽象。这种认知可能从知识的模式化而来,从西方美术史来看,文艺复兴之后才有古典主义,古典主义后面是印象派、后印象派、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等。绘画形象越来越抽象化。这会给他们造成认知错觉,以为绘画史就是这样的规律。事实上中华史前美术的生发,并不如此。原始美术到了仰韶文化的晚期才出现类似《鹳鱼石斧图》这样独立的绘画形象,是因为图符的社会功能出现了分化,我们看到原始彩陶上有很多符号,已经开始具备了后来汉字的一些特征,图符分化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形成了表示稳定观念的文字。也只有当文字承载了集群交流与交往的社会媒介功能,图符作为绘画的那一方面才能独立,才能具备“画”特征而得到自由发展。

二、图符是认知思维的外化


  由于图符的分化,图符中表述观念的那一部分趋向于稳定。即使早期文字不会与绘画分割得那么明显,其绘画特征也一直存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图画文字可能是原始记事方法的主流,因而保留着浓厚的绘画性。文明古国的早期文字,虽然大都曾保留着这种从古昔演化而来的痕迹,但这在古代中国表现得极为明显”。⑤由于观念的表述需要恒稳的符号,所以构成稳定图符的“一点一画”的组合逐渐承载了相应的社会文化共识,这是形成稳定汉字的基础。这些人文符号就承载了人理解宇宙、世界、环境乃至人类精神的主观意识,如同记名符号一样,用图符划分出了阴阳、天地、你我以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别,这种有主观行为介入的观念式符号,是一种有“意味”的人文符号。直至如今在农村之间,每家每户放养的禽畜都有可能混在一起,能够区分出“我家”与“你家”的方法,就是在自家的鸡、鸭、鹅等家禽的头上,用颜色打上一个“点”。这种标识方式,无疑是记名方式为特征的观念表述之延续。
  组成图符的所有“点”“画”,会根据观念的变化而丰富起来。这使远古先民意识到“数”的重要性。事物变化规律在“数”的累加与“量”的变化中把握,把握这种变化规律,逐渐成为远古中华先民认知世界的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数”原始的认知,把握天时变化与物候特征,把握四时变迁及阴阳消长,为族群的生存繁衍服务。对数理的认知首先来自对天象与地物的长期、复杂的观察和总结。“人的直觀经验和科学知识的发展表明,天与动物、与人之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比如,天要下雨,蚂蚁先搬家,蚯蚓钻出土;天阴下雨,人的某些疾病也会发作等。一味强调天人相分,而不能对这些联系作出解释,是难以服人的”。⑥对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的总体把握,势必要通过对“数”进行简单推理并能进行简约的运算,便形成了后来长期流传于中华大地的数理哲学,以《周易》为源头的谶纬之学与朴素的世界观,之所以影响后来的中华民族思考方式,正因其内核与发端,同样是基于“卦象”为代表的阴阳图符,这个有规律的图符变化,它与天文宇宙、季节物候、人情事理的变化规律相契合。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则与中华先民的生存方式相关,与中华图符样式的独特性相关。   流传于上古典籍的“结绳记事”,是文字尚未形成之前人文活动的记录。结绳就是一个活动的“符”,就是把事理作为符号保存下来。现今我们在节日等特殊场合还在使用的中国结,也包含从远古传承下来的有意味的符号样式。但原有的语义已经消失,演变成一个过年吉祥的符号。由于语言使用的即时语境特征不可再现,人类活动经验积累的传递,必须依靠稳定的符号文字来进行。而文字还没有形成稳定图符之前,人类所有的交流必须依据图符。这些图符理所当然变成了集群共同认知的符号,代表了集群的共同观念,同时也凝聚了族群的思维方式。
  唐代颜延之认为,上古图符出现了分工,一部分图符变成了图理,即明阴阳变化之理的卦象;一部分变成了图识,即可以表述明确观念的文字;另一部分就演变为图形,就是后来的绘画。这样的分化得出一个结果,图理承载了解释“不可知”世界的阴阳变化原理,也承载了解释现实祸福变化的原则,作为中华文化发端说法之一的“河图洛书”,也被赋予了相应的数理模型,成为后来中华民族适用于各类玄学的人文生存模式的参照。也由此引导中华文化向玄秘与精微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端。“阴阳五行学派根植于广泛的宗教、巫术、军事、技术、天文和医学的传统与习俗,各种‘图’‘式’在这些传统中获得长足的运用和发展”。⑦文字成了族群交流与文化传承的媒介,就可以把观念传递。彩陶许多符号,已经具备了后来汉字的一些特征。比如“之”字的底下一横,旁边两个斜杠,这类符号在原始彩陶上极为丰富,尤其到了仰韶文化晚期以后,这类符号更多。这就证明了一个道理,随着集群交往的扩大和频繁,需要表达的观念也相应丰富,这促使了人文符号的丰富。

三、图像与图画


  由于图符分工,图形的独立才能使所“图”为客观世界的“像”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说,绘画作为原始人文活动一部分才得以真正地自由发展。绘画摆脱了承载社会文化观念的媒介作用,作为交流与记录的社会功能转化为相对比较纯粹的审美行为,图符便逐渐转化为适用于绘画的图像创作。虽然,所“图”之“像”亦离不开中华先民所赖以生存周围的鸟、兽、虫、鱼、人,且作为绘画结果的“像”,还承载着民俗、宗教、礼仪等社会集群活动的文化意义。但是作为可视之“图像”,它本身已经具备了模仿现实与改造现实形态的绘画特征,实现了纯粹符号到图像的转化,并与此前符号性的图符拉开了较大的距离,具备了用“形”与“色”来创造绘画形象的原始绘画特点。
  在广西明江流域出现的山岩壁画,许多舞蹈的人物、动物、铜鼓等艺术形象已经十分明朗。岩画通过像形的符号样式展示了远古族群的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面貌,虽然这种图像样式记录的是族群某种文化活动,但基于图像的模仿特征,作为“画”的艺术本体已经成立。这是早期绘画所共有的特点:它依然担负起族群文化生活的重要媒介,但与之前纯粹的图符相比,已经出现了转化。当然,它还并不具备后世绘画所具有的纯粹个体精神宣泄的特征,依然承载记录族群文化性活动的社会功能。
  繪画能走向彻底的“独立”,它自身应该包含两个层次的转变,才形成了后来意义上的“图画”。其一是由图符到图像的转化,也即所“图”之迹是有“像”可寻的。其二是具有“形像”特征的图画,形成自身自洽的语汇体系。从图符注重社会功能性特征中分离出来,绘画走向了模仿实体的短暂历史进程。商周时期的饕餮纹与流行于战国时期的成语“画蛇添足”,就很好地证明了“画”是为“形”服务。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传神论等关于绘画精神性主张的提出,促使绘画语汇体系出现变革,绘画不再留恋于为“形”服务,开始进入绘画自身独立发展的历史轨迹。从最初《考工记》所记载的“画(描勾外形)”“绘(在形里头涂颜色)”到后来描法、皴法、写法的产生,中国画的语汇体系的形成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变迁。正因这种变化,中国画的“画体”虽然不追求题材内容的丰富变化,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式特点与风格特征。这些变化,是绘画语汇自我推进的结果,是中国人对文化精神的总体把握。
  注释:
  ①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②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③陈绶祥:《遮蔽的文明》,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年。
  ④同上。
  ⑤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⑥高寿仙:《星象风水运道——中国古代天地智道透析》,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⑦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参考文献:
  [1]刘敦愿.美术考古与古代文明[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陈绶祥.遮蔽的文明[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6.
  [4]杨殿奎.古代文化常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5]高寿仙.星象风水运道——中国古代天地智道透析[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6]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7]郑岩.古代墓葬与中国美术史写作[J].文艺研究,2011(1).
其他文献
黄莎/出游90cm×60cm 2019年  在绘画创作中,除了表现技法的运用和画面效果的营造之外,一定得有源自作者内心的且有急切想要表达的主张融入到作品之中,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因有作者的思想从而与观者产生互动、共感,进而打动人心。在高行建的《论创作》一书中有“写作源于内心需要”,这句话放在绘画创作中同样适用。即艺术的创作要有創作者真实主观意图、思想、情感的表达。  在创作激情产生时,一定是处于“
期刊
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再没有任何一种超历史的价值构造能统驭一切艺术形式和艺术标准。“我”已然成为了艺术创造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存在。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中,把个体的情感表达、生存体悟、精神诉求作为艺术创造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去追求,探觅在以人本精神为代表的现代艺术境遇中自我表陈的多维空间。陈晓鸣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具有鲜明思想观念和文化立场的艺术家。  陈晓鸣或許是有感于当下社会人的性灵已彻底在各
期刊
【摘要】如何用西方绘画方式来表现中国文化的主题,这个文化命题从上世纪就以“油画民族化”的口号开始成为中国油画实践的核心问题,也由此编织了一个以中西文化融合为主题的“图像神话”。陈淑霞用油画媒介表现“一江两岸”式的文人山水画,但在其山水画图式和笔触中又加入儿童画元素。这一元素的置入刺破了中西文化融合的“神话”,达到了反讽。儿童画没有文化语境,从反讽的意义上来说,这里,儿童画天真面目的出现是对“风景画
期刊
三级美术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白晓军先生和徐家珏先生。现为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专任教师。艾英秀/侗鄉金秋中国画33cm×66cm 2020年艾英秀/湖南通道写生之二中国画33cm×66cm 2020年艾英秀/湖南通道写生之一中国画33cm×66cm 2020年  基金: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在电子产品包装及衍生品中的应用研究》(2
期刊
当代水墨人物画中的女性形象相较传统像一个个蒙着面纱且身份不明的女子,或出世或入世,或浓妆或淡抹,或粗服褴褛或锦衣华服,或淡笑嫣然或面目可憎,浮躁的人世多的是浮躁的人心和画。水墨的现代性常被无底线地曲解,我以为唯有经过时光的磨砺,真正能静下心来钻研传统,合乎法度而又不囿于程式,体味着当下而又不忘初心的清醒的画者,才是画坛的良心之所在。青年画家中也不乏佳人佳作,黄煦然及其画即如是。  被煦然的画吸引之
期刊
【摘要】意象油画是“中国油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象油画已成为油画民族化和油画教学中不可绕开的路径与教学内容。在油画的风景绘画教学中,使学生具备对景写生的意象表现能力,创作具有意象审美的风景作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而意象思维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达到上述要求的基本条件。根据意象思维的特点,本文从加强学生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积累和对作品题材、内容的把握,与外在对艺术形式语言的驾驭与控制两个方面,论
期刊
王娇艳/伞220cm×150cm 2015年  认识王娇艳,是在孙志钧老师的一个师生展览上。她是孙老师的访问学者,也是遵义师范学院的国画教师,聊起天来,时常有咯咯笑声,爽朗而轻松。王娇艳在西安美术学院读完本科和研究生,毕业后离开家乡河南许昌,选择了千里之遥的遵义,一个女孩子做出这样的决定,着实让人佩服。我感觉王娇艳的性格中有股子闯劲儿。  艺术家是需要这股子劲儿的,无论是外在的奔突,还是内心的坚定
期刊
赵余钊/绿雨136cm×68cm 2016年  花非花,雾非雾。读一幅画、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是一件奇妙的事情。我们的目光不時地会游走开,会惝恍迷离,会神游天外。  那是因为,纸和笔描绘出来的,不论是花、是雾、是鸟,还是汀,都只是一种皮相——那只是画家进入艺术世界中的一种姿势。绘画不是形似模拟之物,绘画表现的不是目之所见的外在世界,而是画家的心灵体验。绘画的妙处在于纸墨所绘物象之外,自有一方心灵的禅
期刊
藍凡武/我家竹子随心长220cm×120cm 2016年  如果认为绘画止于绘画,则无论画画的人还是看画的人都不能了解绘画艺术的真谛。然而倡言绘画是文化的人是否就真正了解作为文化的绘画呢?我看也不一定。毕竟绘画需要心和手的呼应,需要理想和现实的重叠,做不到的人怎么空谈其实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我的朋友蓝凡武最近又画了一批好画,我发在微信圈里,有的人说像齐白石,像与不像,都不过外在的形式,这样看画
期刊
【摘要】中国古代女子一向活得隐蔽,女画家就藏得更深,从故纸堆中把她们“挖”出来势在必行。画史上记载女画家尽管很早,但人数却寥寥无几,且多是沾了名门或名士的“光”而在画史上留名的大家闺秀和名士贵妇,如管道升之于赵松雪,成岫之于董其昌,董琬贞之于汤贻汾等。纯粹以自己的绘画艺术而青史留名的女画家极其少见。我们这里要说的是晚清19世纪的百年。  【关键词】19世纪;女画家;走出闺阁;发展  晚清出现女画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