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肩而过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19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从一座城市来到另一座城市,或从某山区来到某座城市,为的是等待机会,争取机会,把握机会,飞黄腾达,实现人生的某个重要的转折,可是,机会一次次的擦肩而过,他失望了,也衰老了,于是就感叹命运捉弄人。他每天不停地忙碌着,拼命地工作着,后来终于实现人生预期的愿望,却因此失去了许多东西,包括与爱情一次次地擦肩而过,最后孤零零的身影被夕阳一再拉长,这种凄美的结局,确实会给人以一种隐隐作痛的感觉。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
  人的一生,注定要与一些东西擦肩而过,或在不经意间,或有所察覺,稍纵即逝的机会其实很多,可是,当你留意到它的时候,便会马上有一种非常可惜的感觉,但又说不清到底可惜在哪里。或许,应该就可惜在擦肩而过这四个字上面。的确,人生当中有许多东西与人擦肩而过后,从此再也不回头,一如落日绝情般的潇洒。
  在机会面前擦肩而过确实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也确实是一种美丽的忧伤。不过,话说回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会太过注意这种擦肩而过,只有当长长的叹息伴随着某个人时,才会感到孤独和遗憾。不过,现在我所要讲的擦肩而过,并不停留在对这种人生喟叹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诸如此类的人生感叹,要么太多愁善感,要么太老掉牙了,不必多提,否则,人就会被某些情感所束缚。
  我所要讲的擦肩而过,主要是指那种不经意的存在。或某种不经意的错过。而每一种不经意的存在和错过,并不是一个感叹词,也不是一个感叹号,更不是惊叹号,而是指人的某种经历,或流动在人迹关系中的某种匆忙和邂逅。现实中,还有一种表情比冷漠还冷漠,好像世间上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一样,其实不然。
  可以说,每一个个体联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可以把每一个个体都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或一个组件,缺一不可,这就是生命和生存的秘密,也是自然界之所以能往复循环的根本原因。但是,人活在世间注定要与许多事情擦肩而过,人与人之间也一样,不可能每个人都认识,也不可能与每个不相识的人打招呼。或许,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生存的局限,果真如此,实在是造化弄人。
  人如果能在经历每件事情,或与每个人邂逅的时候,都留意一下或打个招呼,说不定机会就来了,缘分也到了,这应该算是经验之谈吧。因此,我要说,其实这并非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关键是人的内心有太多的挂碍,如果能抛弃这些挂碍,相信人就会变得轻松和快乐起来。可是,人有可能抛弃那些挂碍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人始终飞不起来的原因,不过,我相信,人总有一天会飞起来。
  其实,不管你是哪里人,也许你是来自某山区,也许你自小成长在都市里,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和许多事情许多人擦肩而过,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可是,难道我们不会首先学会留意一下吗?假如你学会了留意,那么,至少说明你已经是个有心人了。如果你还学会了与陌生人打招呼,那么,你将很快修得功德圆满,至少已积下许多福缘。这样下去,离飞起来就不远了。
  关于爱情方面,擦肩而过的事情则更多,因此留在心底里的那种痛也会更多一些,尤其对女性而言,似乎更是如此。除了爱情之外,还有一种眼神更加值得关注,那就是关爱。我认为,人应该多一些关爱的眼神,这样世界就一定会更加美好和温馨。可是,我发现,现实中许多关爱的眼神也与人擦肩而过。举个例子,我们常会遇上一些值得关爱的人和事,可是我们擦肩而过,好像事不关己一样。
  其实,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今天你忽略了身边的某件事情或某个人,哪怕是途中的某个事物,同样的道理,别的人和别的事物也会同样与你擦肩而过,这样你的人生就会留下更多的遗憾,灵魂也会因此受到更多的扭曲,从而有一种痛的感觉。错过,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有可能意味着某种永远的失去,尤其是灵魂。当人的灵魂因为种种原因而受到扭曲的时候,那么,这个仇就冤定了。
  说到灵魂,虽然是虚无缥缈捉摸不定的,但是,灵魂与灵魂之间也常常互相擦肩而过,这是真的。也许,人们很少会去想这件事情,或很少有人会去感受和关注它。既便有,也可能只是瞬间的事情,既便停留的时间长一些,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或畏惧或摸不着头脑而随风飘逝而擦肩而过,这也是很遗憾和可惜的事情。当然,灵魂是什么?其实谁也说不清楚的,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说或无法说。
  其实自然界也是有灵魂的。可以说,空气和阳光还有种种大自然的气息就是自然界的灵魂。此外,大山就是自然界的骨头,道路和河流就是它的筋脉或血管。说到这里,我想起了某本医书上有这么一说,人之所以会有痛感,会衰老乃至病亡,就是因为血液流通不正常造成的,灵魂在生命的枝头上颤抖,然后随风飘荡在空中和山野间,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同时是很自然的东西,属于自然的规律。
  灵魂与灵魂擦肩而过,其实本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和现实中的一切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我所看到的灵魂往往是孤独的,而且是冷漠的,有时候甚至比孤独还孤独,比冷漠还冷漠。灵魂在飘向自己的天堂时,往往是迷惘的,就像民间所说的无主孤魂一样。事实上,灵魂是很寂寞的,即使遇上别的灵魂,也可能因为互相陌生或者互相困惑而擦肩而过。灵魂飘向天堂的路其实也是很挤的。我还看见过有些灵魂也喜欢打哈哈,却像个哑巴,只见其影不闻其声,很滑稽的样子。
  不过,一般地讲,灵魂是看不见的,要想看见灵魂必须用思想。也就是说,只有当你的思想长出眼睛时,你才能看出灵魂的模样。灵魂与灵魂擦肩而过的情形你才能看清楚。当然,也有一种灵魂是不必用思想的眼睛去看的,有些灵魂会像云雾一样出现,稍候就消失得不见踪影了,这正是灵魂不可捉摸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灵魂与灵魂之间其实也是需要学会互相问候,互相关心和关注,甚至互相取暖的,只有这样灵魂才不至于太孤独和冷漠,但是,谁能使唤自己的灵魂呢?说到底还是不可能的,或者很难做到的,更何况是别人的,但每个人还是要努力学会使唤灵魂的本事。譬如,有时候,人在做梦的时候,或许就是人的灵魂出窍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每个灵魂都能在梦中互相问候,多好。
  回到现实中来,我们每天都和周围的一切擦肩而过,实在是很可惜的。尤其是当我们看见许多人为了生活得更好,拼命去赚钱,以致累得失魂落魄,实在是得不偿失。当然,赚钱不是一件坏事,但假如钱赚到了灵魂却没了,就很可惜,就很不值得,毕竟人不只是为钱或权势而活着,获得灵魂的快乐最要紧。
  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和灵魂席地而坐,谈古论今,谈天说地。也就是说,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多长几个心眼,不要与周围的一切擦肩而过,包括灵魂,岂不快哉?而我也相信,灵魂与灵魂之间也是可以席地而坐的。当然,这不应该是一种妄想。真正有心眼的人,每天早晨起床,一定会先揉一揉眼睛,然后冲着灿烂的阳光微笑,而每临夜晚,也一定会伸一伸懒腰,然后进入梦乡与灵魂对话。
其他文献
话说清明,人们都懂得是祭奠先人、追念先辈的时节。追念祖辈,传承家风,以孝为先,从小培养。这是优良家教。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瞻仰那些为新中国成立奋斗终生、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们,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强大,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抛头颅,洒热血。他们那可歌可泣的精神,感动着后人。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缅怀他们,也会在清明节,来到烈士墓前,献花圈,默哀,奏国歌。这是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时代,我也很
期刊
家乡诏安,有一美食,名字有点怪,叫猫仔粥。  在诏安县城,特别是中山路两侧,有许多饮食摊点,这些摊点一般都会煮猫仔粥,虽然大同小异,但味道优劣有别,比较著名的,是“臭头猫仔粥”。  臭头是一个人的外号,光头,无须,衣着朴素而干净,除专注于煮粥外,不苟言笑。他的粥摊开在九户市场的一个角落。每天傍晚,臭头出来摆摊,在九户祠堂西侧墙根下的土埕上摆一个台子,上面整整齐齐排列着一盘盘闪着光泽的新鲜食材:马鲛
期刊
某天,意外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听到自己的文字《寻找温暖》:  “恍惚间,忽然想起一个词‘远方’,远方到底有多远,远方究竟有什么呢?说起远方,总会浮起诗意的氛围,总想着远方的某个地方会有桃花源似的落英缤纷,有着最纯净的生活。而我,总在想象自己正奔向远方。开始喜欢火车奔驰的意象,在钢轨上,可以快意地奔向远方,一路穿过高山、田野、河流,领略无数的风景,完成最诗意的旅程。  但我永远无法领略许多风景,
期刊
香港路北端横卧着东西走向的府口街、卫口街(今台湾路西段),香港路从南至北分为:旧桥头、南门头、南市街、双门顶。我有许多中学时代同学的家均居住于此。旧桥头的吴惠芬,南门头的许宝华、陈琛琛,南市街的王士林、章良海、谢茂贵、赖美华、林贻泾,双门顶竹椅社的庄俊钧……我们都是漳州二中老三届老高三的同学。香港路地处漳州古城中轴线上,也许是受到一箭之遥的文庙的眷顾,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旧桥头的高庆狮(惠芬同
期刊
可不可以把你吐出的泡沫  当做花开,那些白茫茫的水之魅影  可不可以当做一次纯净的洗涤  然后落日被重新打撈,回到  内部的燃点  哦,落日突围海的困境  火辣辣的激情喷薄。天空拉开日子的  衣袋。海让出盐晶,水草和鱼类的睡眠  可不可以把海鸟的叫鸣  当做梦想的号角。我的女神怀抱珍珠  她吞噬光华,她在光华中受孕  海 安静下来  我看见半坡的星火一闪一闪  一闪一闪的还有苦难的双眼  它睁开一
期刊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汾水关,离我家仅几里路程。汾水关是324国道上,福建与广东交界处一个天然的壑口,壑口两侧群峰列障,形成“东连五福,西接两广”的山隘。小时候,我经常和祖母,步行经过汾水关到广东省饶平县走亲戚。祖母从广东嫁到福建。每逢娘家节日,祖母都会回娘家走走。小时候的记忆里,汾水关周边尚无人烟。  十来岁时,我和姑姑、姑父等几个人到广东饶平县黄冈镇看戏。至今依然记得看的是潮剧《十五贯》。剧中“
期刊
一  1930年冬天的一个清晨,海风徐徐中有些凉意。在厦门前往漳州的路上,沙土纷飞。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的罗明与军委书记的王海萍,前来为陶铸送行。罗明说:“该说的话,此前都已经说过了。”陶铸点点头,默默地握着罗明的手,继而又去握王海萍的手。无言地道别,成了他们内心展示的风景。  领导们离开后,陶铸拥抱了叶炎煌。他说:“在厦门,你帮我很多,这不,搭乘的这辆马车,也是你老兄帮忙联系的。谢谢了!”  叶
期刊
平和多山,上千米的山峰就有31座。最有名的是灵通山,火山地质公园,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为有“南方的悬空寺”灵通岩而成名已久,黄道周也曾登临留墨。最高的是闽南第一高峰大芹山,如今茶香满山,不久也将樱花满园。这两座山的风景不在山顶,灵通山则是悬崖峭壁,不易攀登,我心有所想,却都没能爬上山顶。我真正登顶的是平和的第二高峰,平和與永定的界山仙洞山,海拔也超过1500米了。山顶上有座石垒的小庙,香火很旺,
期刊
尽管中国绘画著述里关于黄道周的记录稀少,但是丝毫不影响我们研究其绘画作品的兴趣。  黄道周(1585-1646),字幼平,号石斋,明万历十三年出生于漳浦县铜山(现东山县),自幼聪敏好学,曾游学于闽广一代,有“闽海才子”之誉。天启进士,南明福王、唐王之重臣,率兵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  黄道周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他博学多才,精通理学、易经、诗文、书画。乾隆帝评价其为“不愧一代完人”。  傅抱石编
期刊
作家莫言说:从某一种意义来讲,看电影确实比吃饭重要。这个五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经历过大饥荒的苦难,可还是把看电影看得比吃饭重要,宁可饿一天肚子换来看一天电影。作为七零后,我没有经历过饥饿年代,但是从小也很喜欢看电影。小时候农村没有电,没有电视,看电影只能在室外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露天电影。说起露天电影,在中国农村,出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都不会陌生。打我记事起,每逢村里放映电影,我都是在妈妈的背上跟随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