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航天,一个看起来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的话题,但实际上,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小到导航定位、无线通信,大到灾害预警、矿产勘探……
然而,在很多场合,航天器仍然是幕后英雄,我们无法直接感受航天的魅力。而参观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也就是大家通称的珠海航展,就是个了解航天的好机会。
2018年11月,第12届珠海航展如期而至。作为举世瞩目的大型航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俄罗斯宇航局、乌克兰南方设计局等多家国际知名的航天机构和企业参展,展出了大量实物和模型。
其中,俄罗斯宇航局携俄罗斯各宇航企业,一起组建了外国参展商中最大的航天展台。展台上有一位和蔼的俄罗斯老爷爷,这位曾经见证了苏联航天跌宕起伏的老者,如今仍孜孜不倦地为好奇的中国观众答疑解难。
最大的航天参展机构,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莫属,他们带来了哪些令人振奋的航天模型呢?
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顺利在月球着陆,并成功释放了 “玉兔”月球车。五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这只“玉兔”不再寂寞,因为又有一只“玉兔”踏上了月球,这就是“嫦娥四号”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
与之前60年所有的月球探测器不同的是,“嫦娥四号”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由于地球和月球潮汐锁定,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从来无法在地球上被揭开,我们无法与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取得联系,这也是大家都不愿意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原因。
为了缓解“嫦娥四号”的乡愁,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从地面到月球背面的通信“道路”。由于无法直接通信,我们需要借助一个中转站,那就是“鹊桥”地月中继卫星。
“鹊桥”地月中继卫星是一位带着“伞”的绅士,“伞”就是“鹊桥”巨大的抛物面通信天线,最大直径超过4米,和一头成年亚洲象的体型相当!
怎么把“大象”装进火箭呢?工程师们将“鹊桥”的天线设计成可以像伞一样收起来的折叠状态,到了太空中再打开使用。
“鹊桥”先于“嫦娥”启程,于2018年5月21日发射升空,半年后的12月8日,“嫦娥”也开始了月球之旅。
高悬的“鹊桥”地月中继卫星、“嫦娥四号”月球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一起,以1∶3的模型大小出现在本次航展的探月工程展示区。
大名鼎鼎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并且不断有新成员加入。有一个特点是,新生代的个头普遍比老一辈要高得多。
火箭家族的“全家福”中,巨大的“长征五号”只能屈居次席。正在研制中的“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是新生代中最具战斗力的。
随着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重型运载火箭的需求越来越大,“長征九号”应运而生。这个庞然大物预计可以将140吨重的航天器送入地球轨道,或者是将大约44吨的航天器送入从地球到火星的转移轨道,也就是说,新的空间站可以整体打包一次性发射升空。“长征九号”将成为未来人类探索月球和火星的重要交通工具。
屈居其后的分别是“长征五号”和“长征五号B”,后者为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而进行了特殊设计,不久后将承担起我国空间站的发射任务。
位居第三序列的是“长征六、七、八号”三个成员。其中“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分别用来替代“长征四号”系列和“长征二号F”,老一辈火箭家族成员该退休享福了。而“长征八号”的特点是将实现火箭回收的功能。
排在最后的“长征十一号”,是这里个头最小的成员之一,别看它个头小,但足够灵活,可以快速发射、机动发射,善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长征”系列增加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新面孔,这正是我国火箭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航展最大的亮点,就是我国新一代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整个舱段放置在了中国航天最核心的展示区域。
“天和”的本尊就出现在了展馆之中,这不是模型,是按航天工艺打造的货真价实的空间站舱段!这也是我国空间站工程首次对公众开放。
整个“天和”从前往后分别是节点舱和两段生活控制舱。和“天宫”系列的交会对接口不同,“天和”的节点舱是个标准的六面立方体形状,六个面都有交会对接口,即每个面都可以对接其他空间站舱段、“神舟”或“天舟”飞船,或者供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
而生活控制舱则分为一细一粗两段,外面还有一根机械臂。生活舱长约16米,额定乘员3人,轮换时可供6人使用。
航展还展示了很多卫星模型,比如“北斗”导航卫星网络,导航卫星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在地面上获得精准的定位和时间;“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不仅为我们提供天气预报,还提供各种气象灾害预警,每年拯救的生命和财产难以估量……
这些卫星默默地在太空中工作,成为构筑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展上,它们以模型和图片介绍的方式,向大家展示着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努力。
然而,在很多场合,航天器仍然是幕后英雄,我们无法直接感受航天的魅力。而参观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也就是大家通称的珠海航展,就是个了解航天的好机会。
2018年11月,第12届珠海航展如期而至。作为举世瞩目的大型航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俄罗斯宇航局、乌克兰南方设计局等多家国际知名的航天机构和企业参展,展出了大量实物和模型。
其中,俄罗斯宇航局携俄罗斯各宇航企业,一起组建了外国参展商中最大的航天展台。展台上有一位和蔼的俄罗斯老爷爷,这位曾经见证了苏联航天跌宕起伏的老者,如今仍孜孜不倦地为好奇的中国观众答疑解难。
最大的航天参展机构,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莫属,他们带来了哪些令人振奋的航天模型呢?
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顺利在月球着陆,并成功释放了 “玉兔”月球车。五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这只“玉兔”不再寂寞,因为又有一只“玉兔”踏上了月球,这就是“嫦娥四号”月球着陆器和月球车。
与之前60年所有的月球探测器不同的是,“嫦娥四号”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由于地球和月球潮汐锁定,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从来无法在地球上被揭开,我们无法与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取得联系,这也是大家都不愿意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原因。
为了缓解“嫦娥四号”的乡愁,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从地面到月球背面的通信“道路”。由于无法直接通信,我们需要借助一个中转站,那就是“鹊桥”地月中继卫星。
“鹊桥”地月中继卫星是一位带着“伞”的绅士,“伞”就是“鹊桥”巨大的抛物面通信天线,最大直径超过4米,和一头成年亚洲象的体型相当!
怎么把“大象”装进火箭呢?工程师们将“鹊桥”的天线设计成可以像伞一样收起来的折叠状态,到了太空中再打开使用。
“鹊桥”先于“嫦娥”启程,于2018年5月21日发射升空,半年后的12月8日,“嫦娥”也开始了月球之旅。
高悬的“鹊桥”地月中继卫星、“嫦娥四号”月球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一起,以1∶3的模型大小出现在本次航展的探月工程展示区。
大名鼎鼎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并且不断有新成员加入。有一个特点是,新生代的个头普遍比老一辈要高得多。
火箭家族的“全家福”中,巨大的“长征五号”只能屈居次席。正在研制中的“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是新生代中最具战斗力的。
随着航天事业的高速发展,重型运载火箭的需求越来越大,“長征九号”应运而生。这个庞然大物预计可以将140吨重的航天器送入地球轨道,或者是将大约44吨的航天器送入从地球到火星的转移轨道,也就是说,新的空间站可以整体打包一次性发射升空。“长征九号”将成为未来人类探索月球和火星的重要交通工具。
屈居其后的分别是“长征五号”和“长征五号B”,后者为我国新一代载人航天而进行了特殊设计,不久后将承担起我国空间站的发射任务。
位居第三序列的是“长征六、七、八号”三个成员。其中“长征六号”和“长征七号”分别用来替代“长征四号”系列和“长征二号F”,老一辈火箭家族成员该退休享福了。而“长征八号”的特点是将实现火箭回收的功能。
排在最后的“长征十一号”,是这里个头最小的成员之一,别看它个头小,但足够灵活,可以快速发射、机动发射,善于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长征”系列增加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新面孔,这正是我国火箭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航展最大的亮点,就是我国新一代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整个舱段放置在了中国航天最核心的展示区域。
“天和”的本尊就出现在了展馆之中,这不是模型,是按航天工艺打造的货真价实的空间站舱段!这也是我国空间站工程首次对公众开放。
整个“天和”从前往后分别是节点舱和两段生活控制舱。和“天宫”系列的交会对接口不同,“天和”的节点舱是个标准的六面立方体形状,六个面都有交会对接口,即每个面都可以对接其他空间站舱段、“神舟”或“天舟”飞船,或者供航天员出舱进行太空行走。
而生活控制舱则分为一细一粗两段,外面还有一根机械臂。生活舱长约16米,额定乘员3人,轮换时可供6人使用。
航展还展示了很多卫星模型,比如“北斗”导航卫星网络,导航卫星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在地面上获得精准的定位和时间;“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不仅为我们提供天气预报,还提供各种气象灾害预警,每年拯救的生命和财产难以估量……
这些卫星默默地在太空中工作,成为构筑现代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航展上,它们以模型和图片介绍的方式,向大家展示着科研人员的智慧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