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幼儿园已逐渐重视对幼儿角色游戏的实施,究其原因:第一,角色游戏可以使孩子更快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第二,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拓展孩子的知识面;第三:角色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孩子间可以相互交流感情,经验等,通过交流不仅可以使孩子变得活泼开朗,也能增加一些社会经验。因此,角色游戏越来越受到各个幼儿园的重视,把角色游戏的开展作为教学中的重点任务之一。
一、儿童角色游戏的特点
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人们在谈论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幼儿的游戏问题。众所周知,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游戏对幼儿早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调查表明,在幼儿的众多游戏中,角色游戏是最受孩子欢迎的。而且,在各类游戏中,角色游戏其固有的特性对幼儿的创造性、认知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角色游戏的社会性
角色游戏是儿童通过角色扮演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游戏的主题,内容,角色与情节都来自与孩子周围的生活。孩子先要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影响,然后才能投身与角色游戏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角色游戏的创造性
角色游戏的过程就是创造想象的过程,在游戏中,孩子可以扮演爸爸妈妈,警察,工人等角色,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创造想象,如孩子摸另一个孩子的头之后说“呀,孩子发烧了,快送医院。”“娃娃哭了,是不是饿了啊,还是尿湿啦?”然后,他们就会做出相应的行为。在这个活动中,孩子既可以发展语言交际能力,又可以发展动手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三)、角色游戏的游戏性
我国的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幼儿有喜好游戏等心理特点,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的生命。这充分体现出游戏的重要性。孩子只有在玩游戏的时候才会展现出孩子的天性,开心的耍闹,无所顾忌的玩,角色游戏是游戏中最突出的一种,在玩角色游戏的时候孩子可以自主选择角色。
二、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的现状
(一)、注重知识传播,忽略综合发展
不少幼儿教师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时候,大多数把指导重点放在对幼儿知识的掌握,而对孩子品德、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却放在次要的位置。如:提醒孩子饭前饭后要做什么,上完厕所要记得做什么。这些在教师眼中也许不是很重要,但对幼儿发展来说却是一个重要部分,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安排随意,内容缺乏系统
在对幼儿角色游戏过程指导的观察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对角色游戏内容的安排较为随意,要求孩子开心地玩游戏,只要场面热闹就好了。而没有考虑内容系统性和课程安排循序渐进。
(三)、强调主导性,忽视主体性
毛曙阳认为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有操作材料的活动。他强调指出,由幼儿自主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性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在游戏活动中有不少教师严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知心人的关系,而多数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幼儿在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发挥,这样忽视幼儿主体性的活动,不仅达不到其教育的作用,而且会使幼儿从积极的参与游戏活动变成消极被动的参与游戏活动。时间久了就会对角色游戏失去兴趣。
(四)、强调注重形式,忽视目标落实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过:“挫折未必是坏的,关键在于对挫折的态度。角色游戏是未经任何粉饰和掩盖的活动。孩子们在其中自然而然地会接触到一些困难,通过这些接触,他们会明白,生活本来就有顺有逆,有苦有乐,而逐渐从中学会战胜挫折的本领”。有不少幼儿园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时候,往往由于是教师包办代替,确定好游戏的主题,教师就会选择比较安静的活动内容进行活动,如,在家照看娃娃、做饭等。角色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角色,通过模仿和想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但是教师的这些做法却会阻碍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幼儿连“接触”社会的机会都没有,就更不用说创造性发展的培养了。
三、角色游戏的指导方法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儿童好游戏乃是天然。”游戏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游戏中,角色游戏又具有游戏的典型特征:主动性、趣味性、社会性、虚构性。它是孩子通过表演,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社会生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孩子需要得到满足,天性自主表露,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当前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角色游戏中教师科学的指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能力,全面发展
角色游戏为幼儿创造了良好的交往环境,游戏中的情景刺激了幼儿产生交往的需要,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更满足了幼儿交往的愿望。因此在角色游戏中教师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的教育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尤其是交往技能方面的培养等。教师应作为游戏伙伴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见机行事地给予指导,促使游戏顺利开展。
(二)、巧妙地介入,适时指导
教师不参与到角色游戏中去,而是在游戏的外部给予孩子相应的评价与指导,鼓励幼儿运用角色游戏的行为。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发的游戏,但这个“自发性”并不意味着随便,不是孩子心血来潮的结果。游戏的自发性实际上反映的是幼儿思维的不稳定性和暗示性,即他们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幼儿思維的这个特点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有利的条件,用外部因素来“激活”幼儿的生活经验,使他成为角色游戏的素材。
(三)、克服“三定”,发扬自主
教师应该在幼儿主动活动的前提下,在游戏过程中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将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内部动机和游戏行为的方法。要充分发挥幼儿在在角色游戏中的主体性就得先克服以往幼儿园角色游戏的开展中遵循“三定”(即教师定主题、定角色、定道具)的传统模式,可以采取一下几点做法:1、让幼儿自己确定主题。2、角色分配自主。
(四)、提供机会,展现自我
在开展角色游戏的时候,可以选择幼儿熟悉的或是根据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活动内容在开展角色游戏。因此,在开展角色游戏时,幼儿能很快地将已有生活经验或熟悉场景融入游戏,在游戏中想把自己的东西或知道的东西与伙伴分享,便有话可说,并且是主动而积极的去说。而在角色游戏中,虽然每个幼儿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各个角色作为游戏发展的构成部分,都要有所作为来促进游戏的发展。
(五)、积极诱导,鼓励思考
有位幼教专家曾经说过,游戏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游戏前,孩子会想:今天我玩什么游戏呢?是扮演医生还是扮演警察呢?在游戏中,孩子还会想没有孩子喝水的奶瓶怎么办?医生的听筒不见了怎么办等等。这个过程就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过程。
结语
角色游戏能够帮助幼儿认识社会,可以满足参与社会生活的渴望,充分表达幼儿的愿望,在情感上得到最大的满足和欢乐。角色游戏能反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可学习和模仿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履行各种人物的社会职责,使幼儿从小学到各种优良品质和待人处世的知识,为形成良好的道德观打下基础。通过玩“娃娃家”“商务街”等等,可以让孩子更接近生活,了解生活的情况与细节,更明白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宁. 假装游戏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M]. 学前教育研究 2010年第2期
[2]刘焱. 儿童游戏通论—学前教育丛书[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2.27
[3]丁邦平. 国外游戏研究成果综述[J]. 学前教育研究 1994.10
[4]李琳婕. 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指导[J]. 学前教育研究 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