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4-01
〈案例描述〉
秦同学,女,就读于某职业学校,离异再婚家庭,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与外公外婆舅舅等关系都比较疏离。对于她的印象要追述到新生报到,一身草绿色的套装,红色的头饰,白惨惨的粉底,淡漠的面容,在一群朴素、雀跃的新生中是那么的显眼,出于职业的敏感不由让我多看了几眼,心道这个孩子真有个性,不知在以后的带班中会给我多少惊喜。军训第一天,校医给我打来电话,秦同学肚子疼、胸闷异常且脸色惨白、大汗淋漓申请回家休养。随后的十一假期归来,我的办公桌上安静的躺着一封信,班主任亲启,娟秀的字体,透着一股灵气。看完信我犹如身处冰窟﹙我是个问题学生、我是个大麻烦、自杀未遂、多次自残、抽烟、喝酒、经常与社会青年混迹等等﹚,残酷的话语,轻松的语调,述说了一个花季少女的中学时代。这是开学一个月后秦同学给我的自我介绍,而我仿似头悬一柄利剑,脑子里有无数声音响起“自杀?自残?怎么办?怎么会这样?……”。随后的新生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筛查中,中重度抑郁,建议到医院治疗。
〈应对措施〉
1.用心陪伴,建立学生内在支持系统
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真心、真意、无条件地爱学生,学生才会有事愿意对你说。而对话是师生互动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有效对话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1],在对话中明确双方各自的真实想法。那封“炸雷”的信,让我欣喜地意识到有效对话的可能,她愿意在我面前敞开心扉,暴露自己的不足,这是多么的不容易。秦同学身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奇装异服、浑身带刺与同伴关系差、神情淡漠、有自杀倾向等,尤其是经常生病,如因与舍友关系紧张,和妈妈打电话要求回家休息几天未被允许,几个小时后癔症发作,被紧急送往医院;经常性的头痛欲裂,紧急送往医院;半夜爬上宿舍外的围墙看星星,和我通电话想离开这个世界等等。当面对这些情况发生时,作为班主任我不敢怠慢,全程陪同,一次次在我觉得她最近情绪状态很好时,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事后我在反思,“生病”是否是她为了获得关爱、得到温暖的一个措施呢。也许舍友的担忧、班主任的焦急、妈妈放下工作紧急赶来等等都能让她觉得自己被爱着,让自己的“无理要求”能在病后被得到同意。想通这一点后,与其相处中,我慢慢淡化她的疾病,和其探讨与人相处的方法,逐步建立其内在支持系统。
⑴学会面带微笑,释放善意
《塔木德》上说:“请保持你的礼貌和热情,不管对上帝,对你的朋友,还是对你的敌人。”做不到热情,我们就保持微笑吧,鼓励她迈出第一步,淡化身上的戾气,笑着面对每一个人,也让她明白,她所认为的不幸不是身边人造成的,尤其不是她的妈妈和同学。用生病的形式换来同学的关心;用抽烟、喝酒、奇装异服等不良行为换来同学的关注等都不是正确的与同学相处的方式。
⑵发现优点、学会赞美他人
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过“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学生的缺点”,这一名言不仅适用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适用于同学之间的相处。有一天,我拿出一个放大镜说:“就用这个来看舍友的优点吧,一周后告诉我每个舍友15个优点”。我至今还记得她那淡然的面部露出吃惊不可思议的表情。
⑶志愿服务,体验被需要感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者精神,从古至今,人们为什么愿意从事志愿者服务,大抵是因为帮助他人时有一种被需要感吧。秦同学经常会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在家里,自己很难融入那个“三口之家”;在校,同学不找我我也不爱搭理她们,觉得自己活着没意思。针对这一点我会经常请她帮忙打字、做表格、处理图片等;请她参加“阳光敬老院”活动等等,让她不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意识到自己不是一无是处,始终是被需要的,初步建立其内在支持系统。
⑷与书相伴,共谈读后感
波罗果夫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对于抑郁的人来说,书不失为最好的朋友,它会给予你温暖,指引你的思想。我和她制定了读书计划,定期进行读后感分享。
⑸发挥所长,体验荣誉感
鼓励她多参加学校活动,通过细心观察,她在书法、绘画、组织活动等方面都有所长,而且她在做这些的时候整个人是放松和愉悦的。班会课上公开表扬她设计的黑版班、海报在系部获奖;为她举办班级个人画展等等,让她感受到不一样的同学关注,创设环境,引导她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去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2.与家长沟通,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案例中,秦同学从小父母离异,与继父关系不好,基本处于一讲话就吵的状态,妈妈忙于工作、家庭、照顾妹妹等原因疏于管理她。成长过程中意外获知父母离异的原因,更加深了她对人际关系的偏激看法,她觉得一切都很可笑,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经常噩梦失眠,在被窝里哭泣,甚至一度自残。家庭的整体范围以及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2],尤其健康人格的建立。通过定期与秦同学的妈妈电话沟通和当面交流,我们采用了以下几个应对措施:⑴孩子周末回家,妈妈要给孩子一个拥抱,并说“宝贝,欢迎你回家,妈妈想你了”。最初母女俩都觉得特别别扭、为难。但爱要大声说出来,哪怕最初是形式上的,让孩子很明确的体会到被家人爱,尤其是妈妈无条件的爱。⑵每周带女儿一起做家务,如合作烧一顿晚饭。在轻松的氛围里,聊聊天,在快乐的亲子时光里,让孩子体验到家的温暖。⑶家中事务适当询问孩子的意见,并给予肯定和感谢。让孩子体验到被尊重,被认可,同时也被家需要着,而不是局外人。⑷饮食调整,多吃能对情绪有正面作用的食品。
家是讲情的地方,对孩子要多些陪伴和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烦恼,而不是用纯粹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的形式表达爱。而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充分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推荐专业机构,建立精神心理专业人员的支持系统
近年来,抑郁症在青少年中持续走高,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3]。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虽然,对有抑郁倾向的孩子,父母老师的关爱是“解药”,但不能讳疾忌医,需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因此,面对秦同学的妈妈,引导和支持其带孩子及时就医,定期到医院精神科复诊;同时请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定期给予她专业的心理辅导。
〈效果说明〉
经过近四年的多方努力,虽然她的情绪状态反反复复,但近一年多,面上笑容多了,与父母及同学关系融洽了,因心理原因而导致的“生病”基本没有了,对自我的正向认知明显多了,也明白了每个人都会犯错,要学会宽容地接纳他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友谊和信任。
去云南旅游,听到一个典故,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一侧终年不见阳光,只有每年秋分时节会有一米长的阳光照下来,传说被这一米阳光照到的人就能拥有幸福和快乐,我愿自己的坚守能给予学生希望,给予孩子一米阳光的温暖。
参考文献:
[1]赵冬梅.有效对话,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学周刊,2016,3(8):115.
[2]伍娇.健康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是关键[J].求知导刊,2016,1:70~71.
[3]岳云玲.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依恋模式与父母依恋模式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D].安微医科大学,2013.
〈案例描述〉
秦同学,女,就读于某职业学校,离异再婚家庭,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妹妹,与外公外婆舅舅等关系都比较疏离。对于她的印象要追述到新生报到,一身草绿色的套装,红色的头饰,白惨惨的粉底,淡漠的面容,在一群朴素、雀跃的新生中是那么的显眼,出于职业的敏感不由让我多看了几眼,心道这个孩子真有个性,不知在以后的带班中会给我多少惊喜。军训第一天,校医给我打来电话,秦同学肚子疼、胸闷异常且脸色惨白、大汗淋漓申请回家休养。随后的十一假期归来,我的办公桌上安静的躺着一封信,班主任亲启,娟秀的字体,透着一股灵气。看完信我犹如身处冰窟﹙我是个问题学生、我是个大麻烦、自杀未遂、多次自残、抽烟、喝酒、经常与社会青年混迹等等﹚,残酷的话语,轻松的语调,述说了一个花季少女的中学时代。这是开学一个月后秦同学给我的自我介绍,而我仿似头悬一柄利剑,脑子里有无数声音响起“自杀?自残?怎么办?怎么会这样?……”。随后的新生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筛查中,中重度抑郁,建议到医院治疗。
〈应对措施〉
1.用心陪伴,建立学生内在支持系统
陶行知先生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真心、真意、无条件地爱学生,学生才会有事愿意对你说。而对话是师生互动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有效对话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1],在对话中明确双方各自的真实想法。那封“炸雷”的信,让我欣喜地意识到有效对话的可能,她愿意在我面前敞开心扉,暴露自己的不足,这是多么的不容易。秦同学身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奇装异服、浑身带刺与同伴关系差、神情淡漠、有自杀倾向等,尤其是经常生病,如因与舍友关系紧张,和妈妈打电话要求回家休息几天未被允许,几个小时后癔症发作,被紧急送往医院;经常性的头痛欲裂,紧急送往医院;半夜爬上宿舍外的围墙看星星,和我通电话想离开这个世界等等。当面对这些情况发生时,作为班主任我不敢怠慢,全程陪同,一次次在我觉得她最近情绪状态很好时,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事后我在反思,“生病”是否是她为了获得关爱、得到温暖的一个措施呢。也许舍友的担忧、班主任的焦急、妈妈放下工作紧急赶来等等都能让她觉得自己被爱着,让自己的“无理要求”能在病后被得到同意。想通这一点后,与其相处中,我慢慢淡化她的疾病,和其探讨与人相处的方法,逐步建立其内在支持系统。
⑴学会面带微笑,释放善意
《塔木德》上说:“请保持你的礼貌和热情,不管对上帝,对你的朋友,还是对你的敌人。”做不到热情,我们就保持微笑吧,鼓励她迈出第一步,淡化身上的戾气,笑着面对每一个人,也让她明白,她所认为的不幸不是身边人造成的,尤其不是她的妈妈和同学。用生病的形式换来同学的关心;用抽烟、喝酒、奇装异服等不良行为换来同学的关注等都不是正确的与同学相处的方式。
⑵发现优点、学会赞美他人
教育家马卡连科曾说过“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学生的缺点”,这一名言不仅适用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适用于同学之间的相处。有一天,我拿出一个放大镜说:“就用这个来看舍友的优点吧,一周后告诉我每个舍友15个优点”。我至今还记得她那淡然的面部露出吃惊不可思议的表情。
⑶志愿服务,体验被需要感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者精神,从古至今,人们为什么愿意从事志愿者服务,大抵是因为帮助他人时有一种被需要感吧。秦同学经常会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在家里,自己很难融入那个“三口之家”;在校,同学不找我我也不爱搭理她们,觉得自己活着没意思。针对这一点我会经常请她帮忙打字、做表格、处理图片等;请她参加“阳光敬老院”活动等等,让她不断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意识到自己不是一无是处,始终是被需要的,初步建立其内在支持系统。
⑷与书相伴,共谈读后感
波罗果夫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对于抑郁的人来说,书不失为最好的朋友,它会给予你温暖,指引你的思想。我和她制定了读书计划,定期进行读后感分享。
⑸发挥所长,体验荣誉感
鼓励她多参加学校活动,通过细心观察,她在书法、绘画、组织活动等方面都有所长,而且她在做这些的时候整个人是放松和愉悦的。班会课上公开表扬她设计的黑版班、海报在系部获奖;为她举办班级个人画展等等,让她感受到不一样的同学关注,创设环境,引导她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去修正自己的价值观。
2.与家长沟通,建立家庭支持系统
泰曼·约翰逊认为“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案例中,秦同学从小父母离异,与继父关系不好,基本处于一讲话就吵的状态,妈妈忙于工作、家庭、照顾妹妹等原因疏于管理她。成长过程中意外获知父母离异的原因,更加深了她对人际关系的偏激看法,她觉得一切都很可笑,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经常噩梦失眠,在被窝里哭泣,甚至一度自残。家庭的整体范围以及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2],尤其健康人格的建立。通过定期与秦同学的妈妈电话沟通和当面交流,我们采用了以下几个应对措施:⑴孩子周末回家,妈妈要给孩子一个拥抱,并说“宝贝,欢迎你回家,妈妈想你了”。最初母女俩都觉得特别别扭、为难。但爱要大声说出来,哪怕最初是形式上的,让孩子很明确的体会到被家人爱,尤其是妈妈无条件的爱。⑵每周带女儿一起做家务,如合作烧一顿晚饭。在轻松的氛围里,聊聊天,在快乐的亲子时光里,让孩子体验到家的温暖。⑶家中事务适当询问孩子的意见,并给予肯定和感谢。让孩子体验到被尊重,被认可,同时也被家需要着,而不是局外人。⑷饮食调整,多吃能对情绪有正面作用的食品。
家是讲情的地方,对孩子要多些陪伴和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烦恼,而不是用纯粹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的形式表达爱。而学校教育只有和家庭教育充分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推荐专业机构,建立精神心理专业人员的支持系统
近年来,抑郁症在青少年中持续走高,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3]。约15%的抑郁症患者死于自杀。虽然,对有抑郁倾向的孩子,父母老师的关爱是“解药”,但不能讳疾忌医,需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因此,面对秦同学的妈妈,引导和支持其带孩子及时就医,定期到医院精神科复诊;同时请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老师定期给予她专业的心理辅导。
〈效果说明〉
经过近四年的多方努力,虽然她的情绪状态反反复复,但近一年多,面上笑容多了,与父母及同学关系融洽了,因心理原因而导致的“生病”基本没有了,对自我的正向认知明显多了,也明白了每个人都会犯错,要学会宽容地接纳他人,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友谊和信任。
去云南旅游,听到一个典故,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一侧终年不见阳光,只有每年秋分时节会有一米长的阳光照下来,传说被这一米阳光照到的人就能拥有幸福和快乐,我愿自己的坚守能给予学生希望,给予孩子一米阳光的温暖。
参考文献:
[1]赵冬梅.有效对话,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学周刊,2016,3(8):115.
[2]伍娇.健康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是关键[J].求知导刊,2016,1:70~71.
[3]岳云玲.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依恋模式与父母依恋模式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D].安微医科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