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门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新兴学科。以协同学理论中的役使原理、协同效应及自组织功能为研究视角,积极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效。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协同模式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256-02
一、协同学原理及其基本观点
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门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新兴学科。协同学的主要研究原理:利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进行的自发的空间、时间与功能上的非线性协同作用。协同学理论的研究基础是系统信息论、控制论及突变论,并汲取耗散理论的丰富成果,来描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化规律。协同学原理的基本观点如下:
(一)役使原理
遵循的原则是慢变量服从于快变量,序参量决定子系统的行为。其本质在于“缓慢增长的组态决定并影响了快速衰减组态”,组织系统当接近某个临界的不稳定点时,其突现结构及动力学特征通常由序参量根本决定,且系统内的其他变量行为则由序参量规定且支配。
(二)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开放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作用达成的整体效用。在开放系统中,各外部力量的相互作用,使得物质聚集态达到某个临界点后,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此种特定阶段的协同性,使系统在特定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反应,系统结构由无序转向有序,并产生稳定的物质结构。
(三)自组织原理
他组织与自组织是相对而言的概念。组织能力及组织指令来源于系统外部的是他组织。当系统在没有外部力量的环境下,其各个子系统之间仍能够遵循特定规律定向形成某种功能域结构。在有效输入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的条件下,基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就会形成空间及时间上的新的稳定结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高校现行的心理辅导一般可分为障碍辅导、适应辅导、发展辅导三种模式。障碍性心理辅导是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以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适应性心理辅导则是在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或是遭受日常生活的不良刺激,而且具有易感个性,加之适应能力差,导致适应性问题或障碍的人群所进行的适应性心理疏导,以便于辅导对象更快、更好地适应学习、工作、生活。发展性咨询则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的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三、协同学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途径
有效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由无序向有序转化,形成一个极大发挥整体效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协同模式建构的主导。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建构,需要社会各个子系统的有机协作与通力配合,即在辅导模式、工作队伍、教育力量、实施途径等方面的协同努力。
(一)辅导模式协同
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三种基本模式为适应性、发展性和障碍性,但每一种模式又有其各自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对之进行必要的协同与整合,同时,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与拼凑,而是分清主次的有序整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然而,大学生群体中有17%的学生具有心理问题,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是正常发展的。发展性辅导是最符合高校教育规律及大学生身心发育特征的辅导模式,因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着力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辅助以障碍性辅导及适应性辅导方式才能优势互补,发挥最大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二)工作队伍协同
心理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医务工作者,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主要依靠力量。这三个方面,既有其各自的特点,又存在自身的缺陷。所以,只有综合利用三方力量,相互协作,互为补充,融合学习,才能共同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努力做到三点:加强理论学习、进行实践操作、以科研为指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进行科学研究,善于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可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不断开拓视野,增强科研能力。当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除这三支力量之外,还需学校各类社团力量、管理人才及各学科专业教育人员的通力合作与配合,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个个参与。
(三)教育力量协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及心理教育工作者为核心的全员参与式活动。同时,在校外还需要社会及家庭的有效整合,协同建构以高校为主体,家庭与社会协同构建的整体教育网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拥有严密的组织领导机构,良好的育人环境,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有特定的受教育群体等,这些有效的前提条件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有系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三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遵循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及教育教学规律,而安排和开展各种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普及活动。四是一般高校心理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以每一个独立的学生个体的发展为己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系统的工程,高校是进行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应与家庭和社会相互协同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实施途径协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学科渗透、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环境熏陶等多种方式。课堂的渗透教育是主导方式,其他方式则是辅助作用。多渠道多途径相互合作,协同作用,共同促进。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给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传授基本的心理调节方式,更需要将构建规范化、课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一种选修、必修与活动三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辅以各类教育活动,协同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学科渗透也是有效的教育途径:一方面,是由于学科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更是因为学科课程自身蕴含丰富的心理教育的广泛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需要广大教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另一方面,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融心理教育与学科任务于一体,熏陶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方式的课余活动,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模式上的不足,促进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课外活动的方式可通过开设各类心理素质培训班、心理讲座、设立心理俱乐部以及进行各种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展开。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沟通与写作,并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哈肯.协同学:太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哈肯.远离热平衡态和非物理系统中的合作现象[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6(4).
[3]嚴由伟,刘建国,张贤蓉.高校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模式的思考和实践[J].理想·理论·教育,2001(10).
[4]黄艳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科技资讯,2007(12).
[5]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协同模式 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256-02
一、协同学原理及其基本观点
协同学是20世纪70年代,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门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新兴学科。协同学的主要研究原理:利用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进行的自发的空间、时间与功能上的非线性协同作用。协同学理论的研究基础是系统信息论、控制论及突变论,并汲取耗散理论的丰富成果,来描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化规律。协同学原理的基本观点如下:
(一)役使原理
遵循的原则是慢变量服从于快变量,序参量决定子系统的行为。其本质在于“缓慢增长的组态决定并影响了快速衰减组态”,组织系统当接近某个临界的不稳定点时,其突现结构及动力学特征通常由序参量根本决定,且系统内的其他变量行为则由序参量规定且支配。
(二)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开放系统中各子系统间的作用达成的整体效用。在开放系统中,各外部力量的相互作用,使得物质聚集态达到某个临界点后,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此种特定阶段的协同性,使系统在特定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反应,系统结构由无序转向有序,并产生稳定的物质结构。
(三)自组织原理
他组织与自组织是相对而言的概念。组织能力及组织指令来源于系统外部的是他组织。当系统在没有外部力量的环境下,其各个子系统之间仍能够遵循特定规律定向形成某种功能域结构。在有效输入物质流、能量流及信息流的条件下,基于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就会形成空间及时间上的新的稳定结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高校现行的心理辅导一般可分为障碍辅导、适应辅导、发展辅导三种模式。障碍性心理辅导是为各种有障碍性心理问题的咨询对象提供心理援助、支持、干预、治疗,以消除咨询对象的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适应性心理辅导则是在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或是遭受日常生活的不良刺激,而且具有易感个性,加之适应能力差,导致适应性问题或障碍的人群所进行的适应性心理疏导,以便于辅导对象更快、更好地适应学习、工作、生活。发展性咨询则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的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三、协同学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途径
有效整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由无序向有序转化,形成一个极大发挥整体效力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协同模式建构的主导。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建构,需要社会各个子系统的有机协作与通力配合,即在辅导模式、工作队伍、教育力量、实施途径等方面的协同努力。
(一)辅导模式协同
大学生心理辅导的三种基本模式为适应性、发展性和障碍性,但每一种模式又有其各自的局限性,就需要我们对之进行必要的协同与整合,同时,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与拼凑,而是分清主次的有序整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然而,大学生群体中有17%的学生具有心理问题,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是正常发展的。发展性辅导是最符合高校教育规律及大学生身心发育特征的辅导模式,因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着力进行发展性心理辅导模式,辅助以障碍性辅导及适应性辅导方式才能优势互补,发挥最大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二)工作队伍协同
心理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医务工作者,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主要依靠力量。这三个方面,既有其各自的特点,又存在自身的缺陷。所以,只有综合利用三方力量,相互协作,互为补充,融合学习,才能共同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努力做到三点:加强理论学习、进行实践操作、以科研为指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进行科学研究,善于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可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不断开拓视野,增强科研能力。当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除这三支力量之外,还需学校各类社团力量、管理人才及各学科专业教育人员的通力合作与配合,真正做到人人有责,个个参与。
(三)教育力量协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及心理教育工作者为核心的全员参与式活动。同时,在校外还需要社会及家庭的有效整合,协同建构以高校为主体,家庭与社会协同构建的整体教育网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拥有严密的组织领导机构,良好的育人环境,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有特定的受教育群体等,这些有效的前提条件都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有系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三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遵循大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及教育教学规律,而安排和开展各种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及普及活动。四是一般高校心理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以每一个独立的学生个体的发展为己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又系统的工程,高校是进行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同时,应与家庭和社会相互协同合作,共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实施途径协同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学科渗透、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环境熏陶等多种方式。课堂的渗透教育是主导方式,其他方式则是辅助作用。多渠道多途径相互合作,协同作用,共同促进。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给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传授基本的心理调节方式,更需要将构建规范化、课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一种选修、必修与活动三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辅以各类教育活动,协同构建全新的教育模式。学科渗透也是有效的教育途径:一方面,是由于学科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更是因为学科课程自身蕴含丰富的心理教育的广泛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需要广大教师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另一方面,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融心理教育与学科任务于一体,熏陶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方式的课余活动,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模式上的不足,促进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课外活动的方式可通过开设各类心理素质培训班、心理讲座、设立心理俱乐部以及进行各种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展开。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沟通与写作,并不断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哈肯.协同学:太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哈肯.远离热平衡态和非物理系统中的合作现象[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1986(4).
[3]嚴由伟,刘建国,张贤蓉.高校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模式的思考和实践[J].理想·理论·教育,2001(10).
[4]黄艳苹.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科技资讯,2007(12).
[5]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