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放在首位。而朗读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方式。下面,就如何用朗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乐趣,让学生主动朗读,乐于朗读,谈谈我的几点做法与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诱发朗读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一个朗读的氛围,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随之积极地调动起来,对表现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产生极大的兴趣,达到和作者心灵的相通。这时,让学生朗读,学生易于接受,自然能够表达出真情实感。
如在教学《假如》一文时,上课伊始,我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可入神了。接着我趁热打铁诱导他们进入诗歌的学习:“马良的神笔是多么的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支,该有多好啊!同学们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想好想!”借此,我马上导入新课:有一个人他叫白冰,他就想像自己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他想用来干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至此,孩子们那种迫切学习的劲头可大了,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埋头大声朗读起来。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不知不觉就步入了学习佳境。
二、运用神态,调动情感参与朗读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尤其是教师丰富的脸部神态,特别能激起学生的视觉感受,使他体会出情感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范例,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尽可能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声调的朗读变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舞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情感。
如:《骆驼和羊》是一篇富有寓意的童话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只要通过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能在有趣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用表情加动作进行范读,把骆驼和羊那种肯定、自信、傲慢、不示弱……的神态一一表现在脸上。学生自读时,个个情绪高涨,互不示弱,神态、语气颇为生动,朗读效果非常好。
三、联系生活,产生共鸣促进朗读
课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是比较抽象、陌生的。教学中,教师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见闻,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和《浪花》这两课时,因为下雪和大海对南方山区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大部分只在电视上见过而已。如何激起学生的情感呢?我引导他们回忆电视上见过的下雪的情景及孩子们的表现并说一说;请到过海边的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孩子想象的海边情景也说一说。这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调动,充满着向往与渴望,教师再加以朗读指导,使学生充分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生活的快乐。
四、组织交流,感受品味合作朗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2年级学生“能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象丰富,最爱与小伙伴讨论交流。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交换意见。对课文内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要简单强调学生用什么语气,而应让学生在反复读中去充分感受、体会,并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一起品读感味。这样,满足了学生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个个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来。
如:《清清的溪水》一课,读好对话是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教学中,我不是一味地强调学生用什么语气读,而是让学生先自读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讨论,我在巡视中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有的学生有板有眼地指出同伴朗读的不足之处:“你读得不够好,小兔子气愤地说,应该是这样的……”有的则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大象和野猪说话时是粗粗的嗓门,应该这么读……”……全班洋溢着一种团结、协作的学习热情。在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表演中,学生们又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把气氛推到了另一个高潮,学生的兴趣高涨。
五、尊重个性,自主选择自由朗读
现代教育提倡自由阅读的新理念,“自由阅读”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意愿,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自然就乐意去学,主动去学。因此朗读教学中也适当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来朗读、学习。只有自己感兴趣,才能读出感情,悟出感受。
如教学《四季的脚步》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来读一读,说一说季节特点。学生的兴趣顿时被调动起来,个个兴致勃勃地放声朗读,畅所欲言。也因为是自己最喜欢的,学生朗读起来有滋有味,把四季的美丽景色尽情展现。这样,既避免了教学中的模式化,又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加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的动力。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学中,老师应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朗读材料的感受及领悟,從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充满阅读期待,为进一步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诱发朗读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营造一个朗读的氛围,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也随之积极地调动起来,对表现这一情境的语言文字产生极大的兴趣,达到和作者心灵的相通。这时,让学生朗读,学生易于接受,自然能够表达出真情实感。
如在教学《假如》一文时,上课伊始,我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神笔马良》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可入神了。接着我趁热打铁诱导他们进入诗歌的学习:“马良的神笔是多么的神奇啊,假如我有一支,该有多好啊!同学们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想好想!”借此,我马上导入新课:有一个人他叫白冰,他就想像自己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他想用来干什么呢?你们想知道吗?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至此,孩子们那种迫切学习的劲头可大了,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埋头大声朗读起来。孩子们在故事情境中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不知不觉就步入了学习佳境。
二、运用神态,调动情感参与朗读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尤其是教师丰富的脸部神态,特别能激起学生的视觉感受,使他体会出情感的变化。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范例,引发学生的朗读激情,尽可能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声调的朗读变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舞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情感。
如:《骆驼和羊》是一篇富有寓意的童话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只要通过适当的点拨,学生就能在有趣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用表情加动作进行范读,把骆驼和羊那种肯定、自信、傲慢、不示弱……的神态一一表现在脸上。学生自读时,个个情绪高涨,互不示弱,神态、语气颇为生动,朗读效果非常好。
三、联系生活,产生共鸣促进朗读
课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是比较抽象、陌生的。教学中,教师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见闻,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以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和《浪花》这两课时,因为下雪和大海对南方山区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大部分只在电视上见过而已。如何激起学生的情感呢?我引导他们回忆电视上见过的下雪的情景及孩子们的表现并说一说;请到过海边的孩子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孩子想象的海边情景也说一说。这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调动,充满着向往与渴望,教师再加以朗读指导,使学生充分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生活的快乐。
四、组织交流,感受品味合作朗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2年级学生“能对感兴趣的人物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象丰富,最爱与小伙伴讨论交流。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交换意见。对课文内容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理解,指导朗读时,教师不要简单强调学生用什么语气,而应让学生在反复读中去充分感受、体会,并精心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一起品读感味。这样,满足了学生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个个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来。
如:《清清的溪水》一课,读好对话是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教学中,我不是一味地强调学生用什么语气读,而是让学生先自读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讨论,我在巡视中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有的学生有板有眼地指出同伴朗读的不足之处:“你读得不够好,小兔子气愤地说,应该是这样的……”有的则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大象和野猪说话时是粗粗的嗓门,应该这么读……”……全班洋溢着一种团结、协作的学习热情。在接下来的分角色朗读表演中,学生们又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把气氛推到了另一个高潮,学生的兴趣高涨。
五、尊重个性,自主选择自由朗读
现代教育提倡自由阅读的新理念,“自由阅读”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意愿,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自然就乐意去学,主动去学。因此朗读教学中也适当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来朗读、学习。只有自己感兴趣,才能读出感情,悟出感受。
如教学《四季的脚步》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来读一读,说一说季节特点。学生的兴趣顿时被调动起来,个个兴致勃勃地放声朗读,畅所欲言。也因为是自己最喜欢的,学生朗读起来有滋有味,把四季的美丽景色尽情展现。这样,既避免了教学中的模式化,又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加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的动力。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学中,老师应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朗读材料的感受及领悟,從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充满阅读期待,为进一步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