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月26日中午,我们旅行团一行在台湾桃园机场附近的连成饭店就餐。大厅尽处,“台湾永光化学产业工会第八届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即将举行。会场左侧,叠放着两大堆荣誉证书,我好奇地看了起来并拍下了最上面三本。
证书一(见上图):“本会张佑仁先生为储运单位需负责全场,货物给几及分配。此同仁不会因为忙就脸色不佳,还是笑脸迎人的把各单位所需要的原料送达工会有时办活动需要他协助时,他总是乐在其中的做事。”
证书二:“本会吴伟业先生服务于永光公司29年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储运课服务。在担任成品出货组组长时,对于货柜、人员之安排总是有条不紊的让货品顺利出厂。再调任原料组组长时也能让现场人员不会有原料不足的情况发生,于人手不足的时候都会主动的帮忙弟兄完成工作。具备了温和、谨慎、慎重的优秀品格。”
证书三:“本会林宏大先生乐于助人,关心同事新近同仁对工会有不熟悉之处,他会乐于指导告知。热心工会事物,参与工会各项活动。担任本届福委会委员,对福委会的执行事项能有效的传达给同仁知晓,并快速的将同仁的问题反应给福委会,为同仁服务尽心尽力,是位称职的福委会委员。”
看惯了大陆千篇一律的 “某某同志:你被评为某某年度先进工作者,特发此证,以资鼓励”的证书格式,上面这种写着大段获奖缘由,且发证单位后面署有人名的证书让人颇感新奇。当我快速浏览完底下几十本内容不同、事迹各异的获奖证书时,不禁由衷感慨:它简直就是一本记录该工会数十名优秀会员在过去一年里努力工作的百科全书。
上述三位“优良会员”称号的获得者,来自不同岗位,工作各异,职责有别,但工会似乎对其了如指掌。这些朴实无华、口吻亲切的评价,尽管还存在语病、错别字和标点错误,但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偌大一个公司,拥有上千名员工,作为其中一名普通劳动者,你在哪个岗位工作,工作了多长时间,工作得怎么样,对此,有人关注,有人记得,更有人尊重。三本证书展现出的工会对职工全方位的了解,以及对职工哪怕是仅有的一点与众不同长处的肯定,均令我叹服。这样一个温馨体贴的集体,不正体现着我们一贯追求的“以人为本”精神么?
同样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大陆所弘扬的主流价值观,在台湾也受到认可,但是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他们认可的职业道德,既有像张佑仁先生那种及时将“所需要的原料送达”并确保“货品顺利出厂”的爱岗敬业,又有像吴伟业先生的那种“温和、谨慎、慎重的优秀品格”,还有三位所集中体现的热心公益、“主动的帮忙弟兄完成工作”“乐于助人关心同事”“热心工会事物参与工会各项活动”的可贵品行。也许这些都是日常的工作表现,没能上升到多么崇高的地位,但是它们展示出来的都是普通劳动者和社会中的“人”所必备的品质。这种价值导向的表现方式,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做得来,岂不是远比那些貌似崇高伟大实则只能叫人仰望的空洞口号要实在得多吗?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每本证书在颁证单位“台湾永光化学产业工会”的后面都署上三位常务理事的名字:简春辉、余国隆、黄皆得。为何要署名?当我从导游口中了解到台湾各级社会组织、群众团体产生的方式时,便不难理解此举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了:姓名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公民个体权利得以伸张的产物,而且承载和表达着公民的尊严、理想、责任和荣誉。对于由群众直选产生、受到工人拥戴的工会领导来说,署名,不仅显现着对自身价值的体认、对公众职位的珍惜,而且昭示着一份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使命。尤其是当自己的名字与其组织连在一起时,不仅意味着自己要对组织负责,而且也使组织这个原本冷冰冰的概念有了具体的依托,变得可感可靠。另外,此种署名好像还在隐约告诉我们:台湾工会的这种三人常务理事制也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集体领导制度。
葛兰西说过:“语言既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也是一个收藏人类生活与文明化石的博物馆。”三本荣誉证书,折射出的是台湾社会以人为本的一面:工会真正成为工人自己的组织,工人之间彼此关心,关系和谐;工厂的管理看上去也颇为有效,工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被人看在眼里,但投过来的不是监工式的审视和盯梢,而是钦敬、赞赏和关爱的目光……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证书一(见上图):“本会张佑仁先生为储运单位需负责全场,货物给几及分配。此同仁不会因为忙就脸色不佳,还是笑脸迎人的把各单位所需要的原料送达工会有时办活动需要他协助时,他总是乐在其中的做事。”
证书二:“本会吴伟业先生服务于永光公司29年的时间,大部分都在储运课服务。在担任成品出货组组长时,对于货柜、人员之安排总是有条不紊的让货品顺利出厂。再调任原料组组长时也能让现场人员不会有原料不足的情况发生,于人手不足的时候都会主动的帮忙弟兄完成工作。具备了温和、谨慎、慎重的优秀品格。”
证书三:“本会林宏大先生乐于助人,关心同事新近同仁对工会有不熟悉之处,他会乐于指导告知。热心工会事物,参与工会各项活动。担任本届福委会委员,对福委会的执行事项能有效的传达给同仁知晓,并快速的将同仁的问题反应给福委会,为同仁服务尽心尽力,是位称职的福委会委员。”
看惯了大陆千篇一律的 “某某同志:你被评为某某年度先进工作者,特发此证,以资鼓励”的证书格式,上面这种写着大段获奖缘由,且发证单位后面署有人名的证书让人颇感新奇。当我快速浏览完底下几十本内容不同、事迹各异的获奖证书时,不禁由衷感慨:它简直就是一本记录该工会数十名优秀会员在过去一年里努力工作的百科全书。
上述三位“优良会员”称号的获得者,来自不同岗位,工作各异,职责有别,但工会似乎对其了如指掌。这些朴实无华、口吻亲切的评价,尽管还存在语病、错别字和标点错误,但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偌大一个公司,拥有上千名员工,作为其中一名普通劳动者,你在哪个岗位工作,工作了多长时间,工作得怎么样,对此,有人关注,有人记得,更有人尊重。三本证书展现出的工会对职工全方位的了解,以及对职工哪怕是仅有的一点与众不同长处的肯定,均令我叹服。这样一个温馨体贴的集体,不正体现着我们一贯追求的“以人为本”精神么?
同样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大陆所弘扬的主流价值观,在台湾也受到认可,但是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他们认可的职业道德,既有像张佑仁先生那种及时将“所需要的原料送达”并确保“货品顺利出厂”的爱岗敬业,又有像吴伟业先生的那种“温和、谨慎、慎重的优秀品格”,还有三位所集中体现的热心公益、“主动的帮忙弟兄完成工作”“乐于助人关心同事”“热心工会事物参与工会各项活动”的可贵品行。也许这些都是日常的工作表现,没能上升到多么崇高的地位,但是它们展示出来的都是普通劳动者和社会中的“人”所必备的品质。这种价值导向的表现方式,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做得来,岂不是远比那些貌似崇高伟大实则只能叫人仰望的空洞口号要实在得多吗?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每本证书在颁证单位“台湾永光化学产业工会”的后面都署上三位常务理事的名字:简春辉、余国隆、黄皆得。为何要署名?当我从导游口中了解到台湾各级社会组织、群众团体产生的方式时,便不难理解此举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了:姓名意识的觉醒不仅是公民个体权利得以伸张的产物,而且承载和表达着公民的尊严、理想、责任和荣誉。对于由群众直选产生、受到工人拥戴的工会领导来说,署名,不仅显现着对自身价值的体认、对公众职位的珍惜,而且昭示着一份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使命。尤其是当自己的名字与其组织连在一起时,不仅意味着自己要对组织负责,而且也使组织这个原本冷冰冰的概念有了具体的依托,变得可感可靠。另外,此种署名好像还在隐约告诉我们:台湾工会的这种三人常务理事制也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集体领导制度。
葛兰西说过:“语言既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也是一个收藏人类生活与文明化石的博物馆。”三本荣誉证书,折射出的是台湾社会以人为本的一面:工会真正成为工人自己的组织,工人之间彼此关心,关系和谐;工厂的管理看上去也颇为有效,工人们的一言一行都被人看在眼里,但投过来的不是监工式的审视和盯梢,而是钦敬、赞赏和关爱的目光……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4年第6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