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2年9月广西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课的开展丰富起来,但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广西中学生物实验课开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革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实验课;现状分析
目前,广西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大面积实验阶段,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改预期效果的实现水平,因此没有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再好的课改设想也难以变成实际教育效果。即使在这一轮的课程更改革中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课程改革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生物实验课的开设方面与预期设想相差甚远。
1 广西中学生物实验课开展现状
本次通过的对广西的各个地区学校的调查分析发现虽然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验课的教学相对以前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1学校间实验课教学差异明显。
同一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地区的学校间实验课开展极不平衡,条件好的学校实验课的开展情况比条件差的学校优势明显。经济不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距尤为明显。这样也会加大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
1.2实验的整体开出率低。
即使新课程改下对实验课的要求更高,教材中实验的设置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大部分实验无法给学生开设。大多数的学校开设的实验课与新课程改革前一样。比如为高一学生开设的实验课与未进行课程改革的高二学生开一样,大致有:显微镜的使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等几个比较简单,对实验室的要求不高,易于成功的实验。其他的实验如果是高考的考点,则由教师讲解,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1.3上至教育部门和学校,下至都老师不重视实验课教学。
这次走访调查了解到很多学校在开设实验课上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实验的经济投入较少,一般只开设少数实验,部分学校甚至没有给学生开设实验课。
1.4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探究性实验无法完成。
现行的教学模式中的很多观念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标准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相悖。《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学生一味的致力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验课的热情不高,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 广西中学生物实验课开展现状的成因
广西进入新课程改革已经接近一年,经过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初见成效,但是中学生物课的实验开设情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教师的生物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虽然广西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有一段时间,在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下,在进行课程改革前广西组织了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由于培训的时间较短,教师接受的新课程理念远远不够;对《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的理解不够透彻,《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多教师还停留在课改前的陈旧、重理论轻实践追求升学的教学理念中,致力于实验课的教学,导致实验课的开设难以展开。
2.2新课程改革下的新教材中设置的实验难度加大,部分实验设置不合理。
新的教材中的一些实验难度较大,例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等。这些实验看似难度不大,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是DNA 染色剂甲基绿,线粒体染色剂—健那绿等试剂购买时较贵,一般学校不愿过多投入;一些实验的耗时较长,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而往往选择放弃;还有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做起来不易成功。例如:必修1中观察细胞中DNA、RNA 的分布实验,学生们基本看不到绿色的细胞核,细胞内一片红色,很容易让学生误认为细胞内只有RNA,没有DNA;观察细胞内线粒体和叶绿体,染色后的线粒体也很难看到。[2]所以大部分的学校不开设相关的实验,这达不到实验设计者的初衷。
2.3实验室资源紧张,实验仪器老化或欠缺。
示范性高中和一些市区高中条件相对较好,各种设施齐全,配有专职的实验员,多数实验都开出容易做到;县级和乡镇中学条件比较艰苦,硬件设备不到位,没有足够的生物实验室,实验器材陈旧,设备简陋,药品等严重不足。像这类学校整个高中阶段能给学生开出的实验2—3个,部分学校甚至取消实验课,取而代之的是观看实验演示视频或者由教师讲解,实验开出率较低。很多学校缺少专业的生物实验员,往往是生物教师兼做实验员,因为忙于教学工作,所以每个实验都开出有一定的难度。
2.4实验课时安排得不到保障。
生物课的开展需要教师根据实验的内容进行统筹计划和学校的合理安排。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要求高中生物一周安排3个课时,但是很多学校因为师资问题只安排2个课时。如此,单单完成课本内容的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实验课的时间安排就显得捉襟见肘,导致实验课的开出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此一来高中开设实验课只是走走形式。
2.5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重视实验课的开设。 教育部门对实验课的经济投入过少,是学校缺乏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的主要原因。学校和教师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往往是学校要求高一、高二阶段完成新课的传授,教师就会赶进度。实验课的开设就很容易被忽视。出现了“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写实验,写实验不如背实验”的现象。
3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课教学的策略
3.1加强对教师的新课程改革培训,转变教师的实验教学理念。
提高生物实验学生的参与度首先还得从教师入手,只有教师理解透彻新一轮的教学理念,从教学理念上接受了新课程改革,才能认识到实验课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教育部门要重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生物实验课的开设,广西可以到省外课改区请领导专家到来指导,并组织教师集中学习。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举措请进课改先进学校的教师进来指导实验室规则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安排、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案、实验的评价方法等,送出骨干教师在外地参观实验室及实验教学实例等。[3]教师应通过不断地加强课改的理论学习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要读透《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要求,使开展实验教学的动力由外在的逐步转为内在的、自发的动力,积极地去创造条件,因陋就简地完成课标所规定的实验、实习等活动,开出开好生物实验课。生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素养,特别青年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尤其需要提高自身的实验素养,对生物实验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做到规范操作,实验操作方法步骤做到科学严谨。只有自身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探索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3.2教师要充分意识到生物实验教学在课程改革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生物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实验课的教学有助于实现《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尽早实现广西新课程的全面改革。此外,从近几年广西高考所用的全国I卷中可以看到生物实验的考查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以看出实验教学仍然是生物教学的重中之重。
3.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积极参与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的课程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旧教材为学生开设探究实验有2个: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和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而新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设置4个: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安排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并为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完成实验提供便利。
3.4学校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配备专职的实验教师,提高实验的开出率。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很重要的四点要求:(1)学校应逐步完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生物学教师也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学实验。(2)增加低成本实验或其它实践活动。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和物种分布差异很大,课程标准提供的活动建议难以适应各地学校的条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完成实验,条件不具备时,要充分利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废弃材料设计低成本实验,提高实验或其它实践活动的开出率。(3)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量的测定,实事求是地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资料、定量表述实验结果等[1]。按照这几点要求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才能很好地开展,新课程的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在课程改革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距离全面的实现课程改革坏有一定的差距,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和积极的探索出适合我省课程改革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 生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林国海.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泉州:理化生教学与研究 .201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实验课;现状分析
目前,广西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入大面积实验阶段,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改预期效果的实现水平,因此没有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再好的课改设想也难以变成实际教育效果。即使在这一轮的课程更改革中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但课程改革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生物实验课的开设方面与预期设想相差甚远。
1 广西中学生物实验课开展现状
本次通过的对广西的各个地区学校的调查分析发现虽然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验课的教学相对以前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但是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1学校间实验课教学差异明显。
同一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地区的学校间实验课开展极不平衡,条件好的学校实验课的开展情况比条件差的学校优势明显。经济不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距尤为明显。这样也会加大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匀。
1.2实验的整体开出率低。
即使新课程改下对实验课的要求更高,教材中实验的设置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大部分实验无法给学生开设。大多数的学校开设的实验课与新课程改革前一样。比如为高一学生开设的实验课与未进行课程改革的高二学生开一样,大致有:显微镜的使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等几个比较简单,对实验室的要求不高,易于成功的实验。其他的实验如果是高考的考点,则由教师讲解,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1.3上至教育部门和学校,下至都老师不重视实验课教学。
这次走访调查了解到很多学校在开设实验课上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实验的经济投入较少,一般只开设少数实验,部分学校甚至没有给学生开设实验课。
1.4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探究性实验无法完成。
现行的教学模式中的很多观念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标准中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相悖。《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学生一味的致力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验课的热情不高,造成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 广西中学生物实验课开展现状的成因
广西进入新课程改革已经接近一年,经过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已初见成效,但是中学生物课的实验开设情况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2.1教师的生物教学理念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虽然广西进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有一段时间,在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下,在进行课程改革前广西组织了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由于培训的时间较短,教师接受的新课程理念远远不够;对《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的理解不够透彻,《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多教师还停留在课改前的陈旧、重理论轻实践追求升学的教学理念中,致力于实验课的教学,导致实验课的开设难以展开。
2.2新课程改革下的新教材中设置的实验难度加大,部分实验设置不合理。
新的教材中的一些实验难度较大,例如: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等。这些实验看似难度不大,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是DNA 染色剂甲基绿,线粒体染色剂—健那绿等试剂购买时较贵,一般学校不愿过多投入;一些实验的耗时较长,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进度而往往选择放弃;还有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做起来不易成功。例如:必修1中观察细胞中DNA、RNA 的分布实验,学生们基本看不到绿色的细胞核,细胞内一片红色,很容易让学生误认为细胞内只有RNA,没有DNA;观察细胞内线粒体和叶绿体,染色后的线粒体也很难看到。[2]所以大部分的学校不开设相关的实验,这达不到实验设计者的初衷。
2.3实验室资源紧张,实验仪器老化或欠缺。
示范性高中和一些市区高中条件相对较好,各种设施齐全,配有专职的实验员,多数实验都开出容易做到;县级和乡镇中学条件比较艰苦,硬件设备不到位,没有足够的生物实验室,实验器材陈旧,设备简陋,药品等严重不足。像这类学校整个高中阶段能给学生开出的实验2—3个,部分学校甚至取消实验课,取而代之的是观看实验演示视频或者由教师讲解,实验开出率较低。很多学校缺少专业的生物实验员,往往是生物教师兼做实验员,因为忙于教学工作,所以每个实验都开出有一定的难度。
2.4实验课时安排得不到保障。
生物课的开展需要教师根据实验的内容进行统筹计划和学校的合理安排。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要求高中生物一周安排3个课时,但是很多学校因为师资问题只安排2个课时。如此,单单完成课本内容的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实验课的时间安排就显得捉襟见肘,导致实验课的开出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此一来高中开设实验课只是走走形式。
2.5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重视实验课的开设。 教育部门对实验课的经济投入过少,是学校缺乏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的主要原因。学校和教师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往往是学校要求高一、高二阶段完成新课的传授,教师就会赶进度。实验课的开设就很容易被忽视。出现了“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写实验,写实验不如背实验”的现象。
3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课教学的策略
3.1加强对教师的新课程改革培训,转变教师的实验教学理念。
提高生物实验学生的参与度首先还得从教师入手,只有教师理解透彻新一轮的教学理念,从教学理念上接受了新课程改革,才能认识到实验课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教育部门要重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生物实验课的开设,广西可以到省外课改区请领导专家到来指导,并组织教师集中学习。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举措请进课改先进学校的教师进来指导实验室规则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安排、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案、实验的评价方法等,送出骨干教师在外地参观实验室及实验教学实例等。[3]教师应通过不断地加强课改的理论学习提高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要读透《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要求,使开展实验教学的动力由外在的逐步转为内在的、自发的动力,积极地去创造条件,因陋就简地完成课标所规定的实验、实习等活动,开出开好生物实验课。生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素养,特别青年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尤其需要提高自身的实验素养,对生物实验需要使用的仪器、设备做到规范操作,实验操作方法步骤做到科学严谨。只有自身水平不断提高,才能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探索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3.2教师要充分意识到生物实验教学在课程改革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生物科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实验课的教学有助于实现《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中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尽早实现广西新课程的全面改革。此外,从近几年广西高考所用的全国I卷中可以看到生物实验的考查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以看出实验教学仍然是生物教学的重中之重。
3.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积极参与探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的课程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旧教材为学生开设探究实验有2个: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和观察被子植物的花粉管。而新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设置4个: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安排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并为学生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完成实验提供便利。
3.4学校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配备专职的实验教师,提高实验的开出率。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很重要的四点要求:(1)学校应逐步完善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生物学教师也应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学实验。(2)增加低成本实验或其它实践活动。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和物种分布差异很大,课程标准提供的活动建议难以适应各地学校的条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备完成实验,条件不具备时,要充分利用当地常见的材料或废弃材料设计低成本实验,提高实验或其它实践活动的开出率。(3)在重视定性实验的同时,也应重视定量实验,让学生在量的变化中了解事物的本质。教师应向学生提供机会学习量的测定,实事求是地记录、整理和分析实验资料、定量表述实验结果等[1]。按照这几点要求高中生物实验课的教学才能很好地开展,新课程的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功。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的不断深入,我省在课程改革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距离全面的实现课程改革坏有一定的差距,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学习和积极的探索出适合我省课程改革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 生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林国海.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泉州:理化生教学与研究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