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以教育资源配置为核心的国家义务教育均等化。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配置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对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资源均衡合理配置与共享问题的探讨可以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并为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战略任务。2011年,我国各省已通过国家“普九”验收,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为全体国民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及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在我国西部地区各省表现更加明显。为此,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往学者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发展失衡表现及成因、发展模式及策略、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是以教育资源配置为核心的国家义务教育的均等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就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我国西部地区相比其他地区来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投入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如何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均衡配置和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争取教育资源配置、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对于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加关键。
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科学含义的正确理解
“均衡”意指“平衡、稳定”,该概念系从经济领域引用而来。在教育领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我国不同地区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则主要包括县际均衡和县内校际均衡两个方面。
西部地区教育资源配给的有限性和受教育群体对教育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两者之间产生的矛盾决定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即如何最优或者有效配置教育资源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理论关于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方法,稀缺资源应该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而且应该尽可能地多让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如果依照这种配置资源的方法将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多地流向优质学校而不是普通学校、更多地流向城市学校而不是农村学校,单从资源的生产效率方面来说是正确的,然而却违背了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宗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旨在于使我国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就是要促进区域、城乡和校际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的不断缩小。为此,针对西部地区县域内本身拥有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现实,仅从生产效率的角度考虑,而将更多和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给优质学校和城市学校的现象必须得到有效的遏制。与此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指平均发展以及教育资源的平均配给。为了达到不断缩小发展差距的目的,教育资源的配给相应地应该更多向普通学校、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做出倾斜。特别需要注意资源配给数量和质量必须与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相匹配,确保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始终维持均衡的、一致的状态,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发展中不断缩小发展的差距。
二、教育生产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产出结果是区域间、城乡间和校际间的相对均衡的、一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教育经费等“物”的资源(物的资源也包括可由教育经费置换得到的学校校舍、教室、设备、图书等资源)和教师资源的投入可以被看作是教育发展产品生产所需的最基本的两种生产要素。教育经费等“物”的资源和教师资源显然两者具有互补性生产要素的特性。在教育发展的长期过程中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具有可变性。因此,为了获得教育发展产出的最大化,理性生产者必然会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也就是在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以及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投入过程中,教育经费等“物”的资源和教师资源的配给必须选择一个合理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即合理的生产技术系数。通过对两种主要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物”的资源还是教师资源,两者获得的教育发展的边际产量都相等时,则生产要素的组合实现了最优配置,确保了一定成本条件下教育发展产出的最大化。
为此,无论优质学校还是薄弱学校、城市学校或是农村学校,在对其进行教育资源配给过程中需要选择两种要素资源的合理组合比例。实践证明: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一定标准后,再继续改善物质性教育资源,并不一定带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师资资源才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素,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2]。也就是说,在教师资源数量一定的条件下,配置过多的教育经费等“物”的资源或者在教育经费等“物”的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无法配给足够的教师资源都将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导致教育产出无法实现最大化。类似这些造成效率损失的资源配给行为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极力克服。
三、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为更好地推动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配置过程中,必须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并且在生产要素资源配给过程中,必须努力寻求最优的投入要素组合,以实现一定成本条件下的教育发展产出的最大化。基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不仅存在教育经费等“物”的资源的短缺,而且作为学校软件建设主体的教师资源在当前也是极度匮乏的。由此,如果单靠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给是无法达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的。针对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客观现实,需要倡导和鼓励对县域内拥有的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以及探索有效的共享模式下的具体可行性操作方式,来支撑县域内义务教育的整体性均衡发展。 在如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模式方面,需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一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创新思路和举措,从而更好地推动整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提升。从西部地区市、县(区)等实践层面来看,很多地方已采取大学区管理制度改革、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援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实现县域内课程、师资、管理、设施设备等的资源共享[3]。如贵州省坚持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任职、任教制度,县域内骨干教师(含校长)每年交流轮岗比例达10%以上;成都市出台系列政策保障教师流动,如职称评定激励、评优评先激励、经济补贴激励等,还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用”的管理体制,使教师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便于教师在县域内的统管统用、合理配置[4]。此外,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在实现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也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5];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使用,可以脱离授课教师主体,打破教育的时空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共享成为可能[6]。
四、结语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不仅要确保资源配给予学校的发展速度、发展潜力保持动态、合理匹配,而且在对偏远地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资源配置给予倾斜的同时,必须选择最优的教育资源生产要素组合,以获取教育发展产出效率的最大化。同时,基于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客观现实,必须努力探索建立均衡公平、优质共享的发展机制,如推广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模式,实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捆绑发展,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的激励机制等,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确保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闫锦波.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02):10-15+41.
[2]袁梅,苏德.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基于青海省海南、海北、海西三州的实地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54-56.
[3]司晓宏,杨令平.西部县域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5,(08):74-80.
[4]夏仕武,姚计海.试点区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政策实施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03):1-9.
[5]本刊编辑部.2015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6,(02):4-17.
[6]杨银付.“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迁与政策响应[J].教育研究,2016,(06):4-8.
(作者单位:朱朴义/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朱致远/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
关键词: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战略任务。2011年,我国各省已通过国家“普九”验收,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为全体国民素质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及学校之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在我国西部地区各省表现更加明显。为此,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往学者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发展失衡表现及成因、发展模式及策略、发展监测指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是以教育资源配置为核心的国家义务教育的均等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就是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我国西部地区相比其他地区来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需投入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因此如何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均衡配置和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争取教育资源配置、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对于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加关键。
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科学含义的正确理解
“均衡”意指“平衡、稳定”,该概念系从经济领域引用而来。在教育领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我国不同地区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则主要包括县际均衡和县内校际均衡两个方面。
西部地区教育资源配给的有限性和受教育群体对教育资源需求的无限性两者之间产生的矛盾决定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问题,即如何最优或者有效配置教育资源的问题。按照经济学理论关于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方法,稀缺资源应该用于生产消费者最需要的产品,而且应该尽可能地多让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使用。如果依照这种配置资源的方法将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更多地流向优质学校而不是普通学校、更多地流向城市学校而不是农村学校,单从资源的生产效率方面来说是正确的,然而却违背了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宗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旨在于使我国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就是要促进区域、城乡和校际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差距的不断缩小。为此,针对西部地区县域内本身拥有教育资源比较匮乏的现实,仅从生产效率的角度考虑,而将更多和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给优质学校和城市学校的现象必须得到有效的遏制。与此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指平均发展以及教育资源的平均配给。为了达到不断缩小发展差距的目的,教育资源的配给相应地应该更多向普通学校、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做出倾斜。特别需要注意资源配给数量和质量必须与学校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相匹配,确保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始终维持均衡的、一致的状态,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发展中不断缩小发展的差距。
二、教育生产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产出结果是区域间、城乡间和校际间的相对均衡的、一致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而教育经费等“物”的资源(物的资源也包括可由教育经费置换得到的学校校舍、教室、设备、图书等资源)和教师资源的投入可以被看作是教育发展产品生产所需的最基本的两种生产要素。教育经费等“物”的资源和教师资源显然两者具有互补性生产要素的特性。在教育发展的长期过程中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具有可变性。因此,为了获得教育发展产出的最大化,理性生产者必然会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也就是在优质学校、薄弱学校以及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投入过程中,教育经费等“物”的资源和教师资源的配给必须选择一个合理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即合理的生产技术系数。通过对两种主要生产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物”的资源还是教师资源,两者获得的教育发展的边际产量都相等时,则生产要素的组合实现了最优配置,确保了一定成本条件下教育发展产出的最大化。
为此,无论优质学校还是薄弱学校、城市学校或是农村学校,在对其进行教育资源配给过程中需要选择两种要素资源的合理组合比例。实践证明: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一定标准后,再继续改善物质性教育资源,并不一定带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师资资源才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素,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2]。也就是说,在教师资源数量一定的条件下,配置过多的教育经费等“物”的资源或者在教育经费等“物”的资源一定的条件下,无法配给足够的教师资源都将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导致教育产出无法实现最大化。类似这些造成效率损失的资源配给行为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措施极力克服。
三、积极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为更好地推动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对教育资源的均衡合理配置过程中,必须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并且在生产要素资源配给过程中,必须努力寻求最优的投入要素组合,以实现一定成本条件下的教育发展产出的最大化。基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不仅存在教育经费等“物”的资源的短缺,而且作为学校软件建设主体的教师资源在当前也是极度匮乏的。由此,如果单靠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给是无法达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状态的。针对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客观现实,需要倡导和鼓励对县域内拥有的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以及探索有效的共享模式下的具体可行性操作方式,来支撑县域内义务教育的整体性均衡发展。 在如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模式方面,需要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一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创新思路和举措,从而更好地推动整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提升。从西部地区市、县(区)等实践层面来看,很多地方已采取大学区管理制度改革、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援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实现县域内课程、师资、管理、设施设备等的资源共享[3]。如贵州省坚持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任职、任教制度,县域内骨干教师(含校长)每年交流轮岗比例达10%以上;成都市出台系列政策保障教师流动,如职称评定激励、评优评先激励、经济补贴激励等,还推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用”的管理体制,使教师由“单位人”转变为“系统人”,便于教师在县域内的统管统用、合理配置[4]。此外,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在实现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同时,也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方法[5];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使用,可以脱离授课教师主体,打破教育的时空限制,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共享成为可能[6]。
四、结语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不仅要确保资源配给予学校的发展速度、发展潜力保持动态、合理匹配,而且在对偏远地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资源配置给予倾斜的同时,必须选择最优的教育资源生产要素组合,以获取教育发展产出效率的最大化。同时,基于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客观现实,必须努力探索建立均衡公平、优质共享的发展机制,如推广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模式,实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捆绑发展,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的激励机制等,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确保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闫锦波.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02):10-15+41.
[2]袁梅,苏德.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基于青海省海南、海北、海西三州的实地调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54-56.
[3]司晓宏,杨令平.西部县域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5,(08):74-80.
[4]夏仕武,姚计海.试点区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政策实施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03):1-9.
[5]本刊编辑部.2015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6,(02):4-17.
[6]杨银付.“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迁与政策响应[J].教育研究,2016,(06):4-8.
(作者单位:朱朴义/贵州师范学院经济与政治学院;朱致远/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