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一个课题是“NO2能否支持木条的燃烧?”由于实验室中没有现成的NO2气体,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一个方案(忽略N2O4的存在)。
(1)硝酸铜固体加热分解的产物有氧化铜、二氧化氮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当集气瓶中充满红棕色气体时,木条复燃了,有的同学得出“NO2能支持木条燃烧”的结论。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解释:有的同学起初就认为这一观点不正确,理由是氧气也能支持木条燃烧,但我纠正以后,过二个星期再让他们做,结果还有不少同学做错,原因是从初中一直以来“对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一结论不能正确理解,正确的理解应是纯净的氧气或浓度较大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至少体积分数为21%的氧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例2:已知250C时0.1mol/L醋酸溶液达到平衡时的PH约为3,如果在此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PH为5的盐酸,则电离平衡向 ,若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待晶体溶解后溶液的PH 。
解释:对醋酸的电离平衡问题讨论时,真正的含义应是增大c(H+),平衡才能向左移动,但我们不少教师上课时,就没有定量地去分析这一问题,只是笼统地定性地说加入盐酸平衡向左移动,加入NaOH平衡向右移动。
例3:充分煅烧黄铁矿Wg,反应完全后冷却至室温,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是mg,生成SO2为VL,则黄铁矿中FeS2的质量分数是(假设矿石中的杂质受热不分解,也不会与SO2反应)
A.60V/22.4W B.22.4V/60W C.80V/22.4W D.3(W-m)/W
解释:在做物质的量有关计算时,一般都是给学生训练在标准状态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的换算,非标准状态的问题讨论的过少,所以学生一遇到物质的体积换算成其它物理量时,就不管是否气体,不管是否标准状态,全用22.4mol/L来换算。
例如:(1)电解氯化钠溶液与电解氯化镁溶液比较分析
(2)硫酸铝钾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加入氢氧化钡;硫酸铝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加入氢氧化钡。
举例说明:
化合物的概念的理解:
(1)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培养抽象、收敛思维能力
(2)拓宽概念的外延,寻找相关概念——即研究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2、化学知识条理不清,理论、性质和实验不能有机联系,审题时抓不住题干要素,没有析题习惯,找不到解题切入点。
策略一: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熟悉常见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和理论、实验、用途、定量计算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作为教学组织者心中应非常清楚。
策略二: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尽量从知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入手,利用迁移、联想等方法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策略三:平时试卷讲评分析习题时,要养成“与题目对话”的良好习惯,圈出题干条件有哪些?这些条件的化学含义是什么?它让我往哪个方向去思考?这个问题考什么知识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通常有哪些途径?然后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其它角度来变式训练学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审题、答题时思维定势,想当然,不按题给条件和题意要求答题,或者说是不规范答题。
常见错误有:
(1)有机分子结构式中有几个苯环要看清楚,千万不要认为六边形一定是苯环;
(2)量器书写时不注明规格,滴定管书写时不注明酸、碱式;
(3)第VIII、第IVA等容易写错;
(4)热化学方程式不注明状态,△H单位“kJ/mol”、放热为“—”、吸热为“+”不写;
(5)书写电子式时,共价化合物忘了未成对电子,离子化合物中的阴离子与原子团离子忘了加中括号;
(6)多元弱酸电离、多元弱酸根离子水解:一步写成和不写可逆符号;
(7)离子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结构简式和分子式、化学方程式和结构简式要混淆;
(7)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小分子往往要丢失;缩聚、加聚反应时反应条件和n不写;
策略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整理出易错点(知识点和思维盲点),教师把学生整理的易错点归纳成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经常回顾,以防出错。
策略二:备课组根据各校实际,编选以往作业中错误率较高而又是大纲要求,以能力立意的习题,给学生加强训练。
策略三:一定要组织“化学用语”的专题复习。
附:
中学化学应试易错点整理
1. 迁移不当,与事实不符:饱和NaCl溶液中,Cl2溶解度减小,但HCl还可以继续溶解(实验室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
2. 思考问题过于理想化,不从实际出发:
(1)含醛基物质发生银镜反应,与新制Cu(OH)2反应,卤代烃水解均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检验卤代烃水解产物中有X-,需要用HNO3酸化,再加AgNO3;检验淀粉水解产物时,要先用碱中和硫酸,再利用新制氢氧化铜;
(2)苯与液溴反应,稀苯酚溶液与浓溴水反应;
(3)NaHSO4固体中不存在SO42-,只存在HSO4-;
(4)不能用气体物质除去另一种气体;
(5)不能配制bmL、PH=a的弱酸或弱碱溶液;
3. 思维定势,观察不仔细,分析不透彻
(1)有机分子结构式中有几个苯环要看清楚,千万不要认为六边形一定是苯环;
(2)SO3在常温下是一种晶体,不是气体;
4.规范书写:
(1)量器书写时不注明规格,滴定管书写时不注明酸、碱式;
(2)第VIII、第IVA等容易写错,
(3)热化学方程式不注明状态,△H单位为“kJ/mol”,放热为“—”,吸热为“+”;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小分子切不可丢失;缩聚、加聚反应时条件和n不要丢;
(4)书写电子式时,共价化合物不能忘了未成对电子,离子化合物中的阴离子与原子团离子不能忘了加中括号;
(5)多元弱酸电离、多元弱酸根离子水解:可逆符号和分步进行;
(6)淀粉和纤维素分子式都写为(C6H10O5)n,但不是同分异构体,所以在分子式下面要用汉字注明;
(7)常见错别字:酯化、油脂、炭化、褪色、加成、钝化、气体逸出、金刚石、铵盐;
(8)在银氨溶液中,Ag(NH3)2OH是以Ag(NH3)2+和OH-存在的;
(9)简答题中的一些细节,如“打开活塞和止水夹”之类的描述不可忘;
(10)醛基、酯基、羧基的书写要规范:“-CHO、-COOCH3、-COOH”;
5.几个容易忽视的概念:
a.燃烧热:抓住“1mol,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
b.中和热:抓住“稀溶液,生成1mol水”
(1)硝酸铜固体加热分解的产物有氧化铜、二氧化氮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当集气瓶中充满红棕色气体时,木条复燃了,有的同学得出“NO2能支持木条燃烧”的结论。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解释:有的同学起初就认为这一观点不正确,理由是氧气也能支持木条燃烧,但我纠正以后,过二个星期再让他们做,结果还有不少同学做错,原因是从初中一直以来“对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一结论不能正确理解,正确的理解应是纯净的氧气或浓度较大的氧气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至少体积分数为21%的氧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例2:已知250C时0.1mol/L醋酸溶液达到平衡时的PH约为3,如果在此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PH为5的盐酸,则电离平衡向 ,若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醋酸钠晶体,待晶体溶解后溶液的PH 。
解释:对醋酸的电离平衡问题讨论时,真正的含义应是增大c(H+),平衡才能向左移动,但我们不少教师上课时,就没有定量地去分析这一问题,只是笼统地定性地说加入盐酸平衡向左移动,加入NaOH平衡向右移动。
例3:充分煅烧黄铁矿Wg,反应完全后冷却至室温,称得固体物质的质量是mg,生成SO2为VL,则黄铁矿中FeS2的质量分数是(假设矿石中的杂质受热不分解,也不会与SO2反应)
A.60V/22.4W B.22.4V/60W C.80V/22.4W D.3(W-m)/W
解释:在做物质的量有关计算时,一般都是给学生训练在标准状态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的换算,非标准状态的问题讨论的过少,所以学生一遇到物质的体积换算成其它物理量时,就不管是否气体,不管是否标准状态,全用22.4mol/L来换算。
例如:(1)电解氯化钠溶液与电解氯化镁溶液比较分析
(2)硫酸铝钾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加入氢氧化钡;硫酸铝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加入氢氧化钡。
举例说明:
化合物的概念的理解:
(1)如何给概念下定义,培养抽象、收敛思维能力
(2)拓宽概念的外延,寻找相关概念——即研究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2、化学知识条理不清,理论、性质和实验不能有机联系,审题时抓不住题干要素,没有析题习惯,找不到解题切入点。
策略一: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熟悉常见物质的性质,而物质的性质和理论、实验、用途、定量计算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作为教学组织者心中应非常清楚。
策略二: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问题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尽量从知识的各个层面和各个角度入手,利用迁移、联想等方法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策略三:平时试卷讲评分析习题时,要养成“与题目对话”的良好习惯,圈出题干条件有哪些?这些条件的化学含义是什么?它让我往哪个方向去思考?这个问题考什么知识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通常有哪些途径?然后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其它角度来变式训练学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审题、答题时思维定势,想当然,不按题给条件和题意要求答题,或者说是不规范答题。
常见错误有:
(1)有机分子结构式中有几个苯环要看清楚,千万不要认为六边形一定是苯环;
(2)量器书写时不注明规格,滴定管书写时不注明酸、碱式;
(3)第VIII、第IVA等容易写错;
(4)热化学方程式不注明状态,△H单位“kJ/mol”、放热为“—”、吸热为“+”不写;
(5)书写电子式时,共价化合物忘了未成对电子,离子化合物中的阴离子与原子团离子忘了加中括号;
(6)多元弱酸电离、多元弱酸根离子水解:一步写成和不写可逆符号;
(7)离子反应方程式和化学反应方程式、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结构简式和分子式、化学方程式和结构简式要混淆;
(7)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小分子往往要丢失;缩聚、加聚反应时反应条件和n不写;
策略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整理出易错点(知识点和思维盲点),教师把学生整理的易错点归纳成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经常回顾,以防出错。
策略二:备课组根据各校实际,编选以往作业中错误率较高而又是大纲要求,以能力立意的习题,给学生加强训练。
策略三:一定要组织“化学用语”的专题复习。
附:
中学化学应试易错点整理
1. 迁移不当,与事实不符:饱和NaCl溶液中,Cl2溶解度减小,但HCl还可以继续溶解(实验室制得干燥、纯净的氯气)。
2. 思考问题过于理想化,不从实际出发:
(1)含醛基物质发生银镜反应,与新制Cu(OH)2反应,卤代烃水解均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检验卤代烃水解产物中有X-,需要用HNO3酸化,再加AgNO3;检验淀粉水解产物时,要先用碱中和硫酸,再利用新制氢氧化铜;
(2)苯与液溴反应,稀苯酚溶液与浓溴水反应;
(3)NaHSO4固体中不存在SO42-,只存在HSO4-;
(4)不能用气体物质除去另一种气体;
(5)不能配制bmL、PH=a的弱酸或弱碱溶液;
3. 思维定势,观察不仔细,分析不透彻
(1)有机分子结构式中有几个苯环要看清楚,千万不要认为六边形一定是苯环;
(2)SO3在常温下是一种晶体,不是气体;
4.规范书写:
(1)量器书写时不注明规格,滴定管书写时不注明酸、碱式;
(2)第VIII、第IVA等容易写错,
(3)热化学方程式不注明状态,△H单位为“kJ/mol”,放热为“—”,吸热为“+”;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时,小分子切不可丢失;缩聚、加聚反应时条件和n不要丢;
(4)书写电子式时,共价化合物不能忘了未成对电子,离子化合物中的阴离子与原子团离子不能忘了加中括号;
(5)多元弱酸电离、多元弱酸根离子水解:可逆符号和分步进行;
(6)淀粉和纤维素分子式都写为(C6H10O5)n,但不是同分异构体,所以在分子式下面要用汉字注明;
(7)常见错别字:酯化、油脂、炭化、褪色、加成、钝化、气体逸出、金刚石、铵盐;
(8)在银氨溶液中,Ag(NH3)2OH是以Ag(NH3)2+和OH-存在的;
(9)简答题中的一些细节,如“打开活塞和止水夹”之类的描述不可忘;
(10)醛基、酯基、羧基的书写要规范:“-CHO、-COOCH3、-COOH”;
5.几个容易忽视的概念:
a.燃烧热:抓住“1mol,完全燃烧,生成稳定氧化物”
b.中和热:抓住“稀溶液,生成1mol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