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当前,京津冀地区经济明显落后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实现区域物流一体化,必将大大加快区域经济整合与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就目前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现实来看,应从思想文化观念、协调合作机制、物流发展政策以及物流人才的联合开发与培养等方面入手,解决本区域物流软件建设的一体化。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物流 软件建设 一体化
当前,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观念、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京津冀在制定物流规划时,缺少区域协调合作,谋求的是单体发展,没有像“珠三角”、“长三角”那样对本地区的物流进行整体的区域规划,这种情形严重制约了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影响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就目前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现实来看,还存在思想文化观念、协调合作机制、物流发展政策以及物流人才的联合开发与培养等软件建设方面的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一、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强地域文化融合
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推动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人文精神结构关系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改变区域内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地域文化融合,在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京津冀地区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更迭中,特别是明清王朝定都北京后长达五百多年的文化熏陶,使其稳定继承了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和“知足常乐”的农业文化,“怕乱求稳”思想严重。加之长期受政治中心和儒家文化影响,往往讳言物质利益。而长期“讳言利”的无奈,压抑了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正当权利,扭曲了人们追求利益的本性。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岭南文化,凝聚力强,广东人骨子里充满竞争意识,“市场如战场”;长三角地区,工业文明较早地冲击农业文明,不断进取的思想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尤其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文化,融合了含蓄温和的吴文化和激越奋进的越文化,讲求实际和实效,重规矩,重秩序,义利并重,做起生意来讲的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是最符合经济规律的文化。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经济总量上全面超越京津冀地区,这种超越与其说是经济的突飞猛进,倒不如说是经济飞速发展背后理性、开放、创新的思想观念、文化精神在起作用。
有专家称,在京津冀地区存有三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北京是“官文化”或称为“皇城文化”,皇城根前,天生的一种官气十足,天下第一的感觉常会挂在北京人心头,大气并带有一定的霸气,骨子里根本看不起津冀人;天津是“漕运文化”,又称“小市民文化”,天津自古受“京城”影响大,天子脚下,顺民思想比较严重,做事不好争先,“小不忍则乱大谋”,往往抱着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心态,能忍则忍,长期以来形成了“小富即安”的思想;河北是典型的“燕赵文化”,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人憨厚、朴实、慷慨悲壮、崇尚侠义,长期以来形成了“重义轻利”的道德取向,商业意识淡薄。河北人很少“外出闯荡”,君不见,在全国闻名的石家庄南三条小商品批发市场里,经营者多是操江浙口音的南方人?缺乏商人的精明之处,在开放的大市场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以上三种思想文化上的差异给京津冀三地全方位的合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实际上,市场经济需要地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需要笑脸迎宾的开放心态,显然,京津冀的三种文化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不吻合。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区域内“物”的自由流动直至无障碍流动。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实现区域内三地之间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的融合,克服本位主义、地方主义,拆除市场壁垒,切实从区域的前途着想;本着三地间平等、协作、共享的态度出发,实现资源、市场、信息等的共享,这无疑是该区域实现物流一体化的前提。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物流协调合作机制
物流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其发展不仅涉及铁路、公路、水路和空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也涉及口岸监管、商务、土地、税务和信息等其他相关部门。但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之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严重,缺少有效沟通、协调与合作,跨地区的物流服务受到区域性局部利益的影响而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区域物流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建立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协调合作机制。
这一协调合作机制可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京津冀政府高层协调机制。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建立京津冀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主要的职责是,审议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中的重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及需要向中央争取的相关政策,对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进行决策;第二个层面,京津冀有关部门的定期协商机制。可由三地政府的各个物流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牵头组成“京津冀物流产业区域发展协调小组”。该小组当前的主要工作为:一是指导起草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联席会议章程”;二是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起草小组,负责起草协议的具体落实办法;三是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就协调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整合区域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产业链条,合作建设区域内大型物流基础设施,消灭地方保护主义等重大课题进行全面的交流、磋商、协调与沟通,并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四是帮助和指导有关部门梳理现有的区域物流一体化的有关政策,促进有利于区域物流一体化政策在三地互认共享的实现,清除不利于京津冀三地物流一体化发展的“瓶颈”政策;第三个层面, 京津冀学术界和民间组织参与机制。鼓励京津冀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论坛、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就区域物流一体化等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为深化合作提供理論和智力支撑。民间组织尤其是物流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和桥梁作用,使协会真正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使协会在物流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协调和行业自律作用,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协助政府推动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三、合理规划区域物流体系,完善区域物流发展政策
要想布局合理,必须规划先行。对于京津冀三地的区域物流一体化规划,应制定以区域物流基础平台为重点的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在内的综合干线网络,特别是区域节点的位置与规模的规划,对本区域内交通网络和各类物流节点(如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进行有机结合配置,形成协同网络。根据点轴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在京津冀地区,以北京、天津及河北的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等11个地级市重点发展城市为“点”,即增长极,“点”与“点”之间的交通(以公路网、铁路网、航线网等)和信息脉络为轴,进行点轴开发规划,特别是要重视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港区建设所带动的周围经济的发展,发挥协同网络效应,实现一体化的密切契合。同时,区域物流规划应着重于解决地区的物流规模布局和发展顺序,提供融资、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经济运行部门的规划应着重于现代物流和本部门运行的特点,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区域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要限制本区域内各自盲目、重复新建市场的行为,创造条件按产业一体化的要求整合现有市场,优化市场布局。这样就形成了由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共同构成区域物流系统三个层面上的物流节点网络,数量上依大中小城市按比例发展,层次清晰,定位明确,从而使京津冀地区社会物流方面形成网络型的经济区。
在合理规划区域物流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区域物流发展政策:
完善土地政策。相对于京津的地方狭窄来说,河北有着较广阔的腹地。对符合京津冀区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大型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或大型的物流项目建设用地,三地本着协调有利的原则,完善土地政策,建立合理的土地补偿机制。
完善税收政策。目前国内沿用的对物流业的税收体系是建立在传统的运输、仓储及其代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京津冀三地应针对现代物流业出现的新的服务业态和经营类别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建立新的税收体系。
完善投融资政策。有必要设立京津冀区域性的金融体系,集中两市一省的财力,尤其是民间闲置资金,为该地区企业融资、担保、存贷业务提供一条新途径。建立区域性票据结算中心,将异地结算改为同城结算,以利于地区间交易。对符合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列入区域重点扶持的综合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保税仓库、信息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可采取补助资金、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给予支持。
完善法律法规政策。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整个区域内物流行业的运行和发展。研究和制定规范的物流业区域性法规和规章,改进对物流相关领域的管理方式,对不适应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各类规定和政策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
建立区域物流业的统计体系。统计体系是行业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和保障。为了更好地发展本区域的物流业,特别是为区域内物流企业市场准入创造良好的条件,应尽快建立与物流业发展特点和行业发展状态的正确反映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
四、加强区域内物流人才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培养
人才作为先进的人力资源,是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加强物流人才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培养,对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政府层面看,京津冀三地对人才的开发培养已初步形成“共识”。2005年6月8日,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根据此协议,三省市将在人才交流服务、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紧缺人才培训等10个方面率先开展合作。为落实此协议书,2007年1月京津冀还在人才网站合作,人事代理、人才派遣合作,人才交流合作三个方面签订了协议书。这些协议完全适合三地间物流人才的合作,尤其是河北应充分利用京津的物流发展快,物流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借智引智”,服务河北。三地政府可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协调高校物流院系专业的设置和招生人数,有计划地扩大物流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的招生规模,加快大专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等等。总之,三地政府要在物流人才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培养方面有所作为,建立物流人才联合开发与培养体系,制订物流人才合理自由流动的政策。
从企业层面看,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行业。这就要求:一是进行企业和高校联合,尤其是河北企业和京津的高校的联合。企业可引进吸收一些具有受过专业学历教育的物流人才。企业可根据需要委托高校培养物流人才,可以聘请高校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到企业授课,同样,企业可设立高校学生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在职培训。选择既年富力强,又有一定专业知识、相关行业管理经验及敬业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京津的物流大公司、企业,通过短期、中期培训,跟班作业锻炼等方式尽快使他们掌握物流基本知识和运作技术,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三是提高相关人员的福利待遇,感情留住人才,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认同感,让他們能看到自己有升迁的通道和未来。
从民间层面看,加快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作。加快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是尽快培养物流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物流从业人员也要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学习与提高,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建强王元瑞刘玉芝: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与河北省人才发展策略[J].河北学刊, 2006年,第2期
[2]蔡和泉:京津冀一体化河北突围专题:地域文化的经济思维[N].燕赵都市报,2004-3-29
[3]邹跃飞王国华: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N].现代物流报,2006-11-10
[4]佚名:加快一体化进程 京津冀就人才开发合作达成协议 [N].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www.chinagate.com.cn,2007-02-27. 来源:河北日报
[5]来亚红:长株潭区域一体化物流体系的构建[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物流 软件建设 一体化
当前,京津冀地区经济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观念、行政区划、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京津冀在制定物流规划时,缺少区域协调合作,谋求的是单体发展,没有像“珠三角”、“长三角”那样对本地区的物流进行整体的区域规划,这种情形严重制约了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影响了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就目前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现实来看,还存在思想文化观念、协调合作机制、物流发展政策以及物流人才的联合开发与培养等软件建设方面的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一、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强地域文化融合
众所周知,人是生产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推动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人文精神结构关系到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改变区域内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地域文化融合,在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京津冀地区在数千年的封建王朝更迭中,特别是明清王朝定都北京后长达五百多年的文化熏陶,使其稳定继承了在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和“知足常乐”的农业文化,“怕乱求稳”思想严重。加之长期受政治中心和儒家文化影响,往往讳言物质利益。而长期“讳言利”的无奈,压抑了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正当权利,扭曲了人们追求利益的本性。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珠三角地区的岭南文化,凝聚力强,广东人骨子里充满竞争意识,“市场如战场”;长三角地区,工业文明较早地冲击农业文明,不断进取的思想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尤其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海派文化,融合了含蓄温和的吴文化和激越奋进的越文化,讲求实际和实效,重规矩,重秩序,义利并重,做起生意来讲的是“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是最符合经济规律的文化。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经济总量上全面超越京津冀地区,这种超越与其说是经济的突飞猛进,倒不如说是经济飞速发展背后理性、开放、创新的思想观念、文化精神在起作用。
有专家称,在京津冀地区存有三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北京是“官文化”或称为“皇城文化”,皇城根前,天生的一种官气十足,天下第一的感觉常会挂在北京人心头,大气并带有一定的霸气,骨子里根本看不起津冀人;天津是“漕运文化”,又称“小市民文化”,天津自古受“京城”影响大,天子脚下,顺民思想比较严重,做事不好争先,“小不忍则乱大谋”,往往抱着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心态,能忍则忍,长期以来形成了“小富即安”的思想;河北是典型的“燕赵文化”,自古以来,“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河北人憨厚、朴实、慷慨悲壮、崇尚侠义,长期以来形成了“重义轻利”的道德取向,商业意识淡薄。河北人很少“外出闯荡”,君不见,在全国闻名的石家庄南三条小商品批发市场里,经营者多是操江浙口音的南方人?缺乏商人的精明之处,在开放的大市场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以上三种思想文化上的差异给京津冀三地全方位的合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实际上,市场经济需要地域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需要笑脸迎宾的开放心态,显然,京津冀的三种文化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不吻合。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区域内“物”的自由流动直至无障碍流动。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实现区域内三地之间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的融合,克服本位主义、地方主义,拆除市场壁垒,切实从区域的前途着想;本着三地间平等、协作、共享的态度出发,实现资源、市场、信息等的共享,这无疑是该区域实现物流一体化的前提。
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物流协调合作机制
物流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其发展不仅涉及铁路、公路、水路和空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也涉及口岸监管、商务、土地、税务和信息等其他相关部门。但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之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严重,缺少有效沟通、协调与合作,跨地区的物流服务受到区域性局部利益的影响而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区域物流一体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建立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协调合作机制。
这一协调合作机制可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京津冀政府高层协调机制。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建立京津冀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主要的职责是,审议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中的重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及需要向中央争取的相关政策,对重大问题和重大项目进行决策;第二个层面,京津冀有关部门的定期协商机制。可由三地政府的各个物流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牵头组成“京津冀物流产业区域发展协调小组”。该小组当前的主要工作为:一是指导起草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联席会议章程”;二是抽调精兵强将组成起草小组,负责起草协议的具体落实办法;三是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就协调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整合区域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构建产业链条,合作建设区域内大型物流基础设施,消灭地方保护主义等重大课题进行全面的交流、磋商、协调与沟通,并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四是帮助和指导有关部门梳理现有的区域物流一体化的有关政策,促进有利于区域物流一体化政策在三地互认共享的实现,清除不利于京津冀三地物流一体化发展的“瓶颈”政策;第三个层面, 京津冀学术界和民间组织参与机制。鼓励京津冀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论坛、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就区域物流一体化等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为深化合作提供理論和智力支撑。民间组织尤其是物流协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和桥梁作用,使协会真正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纽带,使协会在物流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协调和行业自律作用,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协助政府推动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
三、合理规划区域物流体系,完善区域物流发展政策
要想布局合理,必须规划先行。对于京津冀三地的区域物流一体化规划,应制定以区域物流基础平台为重点的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在内的综合干线网络,特别是区域节点的位置与规模的规划,对本区域内交通网络和各类物流节点(如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进行有机结合配置,形成协同网络。根据点轴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在京津冀地区,以北京、天津及河北的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等11个地级市重点发展城市为“点”,即增长极,“点”与“点”之间的交通(以公路网、铁路网、航线网等)和信息脉络为轴,进行点轴开发规划,特别是要重视天津滨海新区和河北曹妃甸港区建设所带动的周围经济的发展,发挥协同网络效应,实现一体化的密切契合。同时,区域物流规划应着重于解决地区的物流规模布局和发展顺序,提供融资、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经济运行部门的规划应着重于现代物流和本部门运行的特点,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区域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要限制本区域内各自盲目、重复新建市场的行为,创造条件按产业一体化的要求整合现有市场,优化市场布局。这样就形成了由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共同构成区域物流系统三个层面上的物流节点网络,数量上依大中小城市按比例发展,层次清晰,定位明确,从而使京津冀地区社会物流方面形成网络型的经济区。
在合理规划区域物流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区域物流发展政策:
完善土地政策。相对于京津的地方狭窄来说,河北有着较广阔的腹地。对符合京津冀区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的大型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或大型的物流项目建设用地,三地本着协调有利的原则,完善土地政策,建立合理的土地补偿机制。
完善税收政策。目前国内沿用的对物流业的税收体系是建立在传统的运输、仓储及其代理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京津冀三地应针对现代物流业出现的新的服务业态和经营类别依据国家有关政策建立新的税收体系。
完善投融资政策。有必要设立京津冀区域性的金融体系,集中两市一省的财力,尤其是民间闲置资金,为该地区企业融资、担保、存贷业务提供一条新途径。建立区域性票据结算中心,将异地结算改为同城结算,以利于地区间交易。对符合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列入区域重点扶持的综合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保税仓库、信息平台等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可采取补助资金、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给予支持。
完善法律法规政策。通过法律法规规范整个区域内物流行业的运行和发展。研究和制定规范的物流业区域性法规和规章,改进对物流相关领域的管理方式,对不适应区域物流业发展的各类规定和政策进行清理、修改和完善。
建立区域物流业的统计体系。统计体系是行业和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和保障。为了更好地发展本区域的物流业,特别是为区域内物流企业市场准入创造良好的条件,应尽快建立与物流业发展特点和行业发展状态的正确反映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
四、加强区域内物流人才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培养
人才作为先进的人力资源,是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加强物流人才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培养,对京津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政府层面看,京津冀三地对人才的开发培养已初步形成“共识”。2005年6月8日,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根据此协议,三省市将在人才交流服务、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紧缺人才培训等10个方面率先开展合作。为落实此协议书,2007年1月京津冀还在人才网站合作,人事代理、人才派遣合作,人才交流合作三个方面签订了协议书。这些协议完全适合三地间物流人才的合作,尤其是河北应充分利用京津的物流发展快,物流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借智引智”,服务河北。三地政府可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协调高校物流院系专业的设置和招生人数,有计划地扩大物流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的招生规模,加快大专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等等。总之,三地政府要在物流人才的联合开发与合作培养方面有所作为,建立物流人才联合开发与培养体系,制订物流人才合理自由流动的政策。
从企业层面看,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行业。这就要求:一是进行企业和高校联合,尤其是河北企业和京津的高校的联合。企业可引进吸收一些具有受过专业学历教育的物流人才。企业可根据需要委托高校培养物流人才,可以聘请高校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到企业授课,同样,企业可设立高校学生实习基地,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加强在职培训。选择既年富力强,又有一定专业知识、相关行业管理经验及敬业精神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京津的物流大公司、企业,通过短期、中期培训,跟班作业锻炼等方式尽快使他们掌握物流基本知识和运作技术,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三是提高相关人员的福利待遇,感情留住人才,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认同感,让他們能看到自己有升迁的通道和未来。
从民间层面看,加快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工作。加快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是尽快培养物流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物流从业人员也要注重个人综合能力的学习与提高,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建强王元瑞刘玉芝: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与河北省人才发展策略[J].河北学刊, 2006年,第2期
[2]蔡和泉:京津冀一体化河北突围专题:地域文化的经济思维[N].燕赵都市报,2004-3-29
[3]邹跃飞王国华:区域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N].现代物流报,2006-11-10
[4]佚名:加快一体化进程 京津冀就人才开发合作达成协议 [N].中国发展门户网http://www.chinagate.com.cn,2007-02-27. 来源:河北日报
[5]来亚红:长株潭区域一体化物流体系的构建[J].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