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楔子
“先生,长安究竟是何般模样?”细君睁大了眼睛,娇嫩的手指拽着面前青年的衣角,好奇地问。萧绍弯下腰,摸了摸她柔软的头发,答:“等郡主长大了,自己去看看就知道了。”
一
从记事起,细君就常听父亲念叨着长安。
不喝酒时,江都王刘建总喜欢将女儿抱在膝头,细细为她述说长安风物。他说,那里有灞川的青青杨柳,有上林苑的映日芙蓉,有骊山的如火秋叶,有终南山的皑皑白雪……细君不明白,明明江都也有绿柳红花,落叶白雪,为何父亲心心念念的只有长安,因为那里的皇城比江都的風光更好看吗?
刘建只是摸了摸女儿的头说:“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这样的回答并不能满足小姑娘的好奇心,细君依然天天缠着父亲,追问长安的样子,追问自己何日才能长大。
在春风又一度拂绿江岸的时候,江都王为郡主请了一位来自长安的先生。细君想着,这位先生大概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了,肚子里装着一车又一车的典故,日日讲都讲不完。她从他那里得知,这世上不仅有巍峨庄严的都城长安,更有天下九州,塞外还有龟兹、乌孙、大宛……而她所在的江都,不过是这片土地上的小小一隅。
“这些地方以后阿细都能去看看吗?”她仰起小脸,满眼都是向往。
萧绍拿出青竹戒尺,装模作样地晃了两下,板着脸说:“故事听完了,还不好好读书去?”
细君赶紧乖乖回到书桌前,她知道先生从来不会真打自己,却怕见他皱起好看的眉。
这一晚,细君正要睡,忽然外面闹腾了起来,婢女杏儿匆匆跑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郡主,不好啦,王爷要杀王妃!”细君一听慌了,鞋也来不及穿好就跑出门去。细君生母早逝,她便一直由王妃悉心抚养,就连先生都是王妃为她挑的。
后堂里,刘建正提剑指着王妃。他喝多了酒,口齿不清地高声叫骂着。细君毫不犹豫地拦在王妃面前。她不懂父亲骂些什么,只知道此时她要保护王妃。
“你、你们……都骗我!都不许我回长安……”刘建红了眼,举起剑就往下斩去。
那一刻,细君以为自己就要死去,却突然被一股力量拉扯,落在一个温暖的怀抱里。她听见皮肉破开的声音,有腥热的液体溅在身上,眼睛却被人紧紧地捂住了。及时赶来的萧绍为细君挡下了这一剑,剑锋扫过他的脸颊落在肩上,伤处及骨,却好歹唤回了刘建的些许理智。
王妃终于还是死了,她服毒自尽,留下一封书信,承认自己是皇帝派来监视江都王府的,说最最对不起的便是细君。
消息传来时,细君坐在院子里,对着灼灼桃花出神。王妃曾说过,桃花再次开满时,就教她抚琴。而“长安”就像一个看不见的魔咒,忽然就把王妃带走了。正伤神间,忽闻丝弦响动之音,她回过头,才看见竟然是先生。他的伤还没好,倚着树勉强站着,手里拿着一件形制古怪的乐器。
“这是秦琵琶,先生教你弹,好不好?”萧绍的声音一如平日的温柔。
细君望着他左颊狰狞的剑伤,再也忍不住了,扑进他怀中大哭起来。
二
细君十岁那年夏天,萧绍收到了来自长安的家书。他倚着院中修竹,将那封信看了很久。
细君好奇,也凑上去看。萧绍见她顽皮,便笑着考她认得几个字。细君一行行望去,忽然泄了气,这些字句她其实认得大半,却万万不会写得这般娟秀典雅。
“长安花好,何、何日归来……”细君仰起脸,犹疑地问,“先生,你要走了吗?”
萧绍摸了摸她的头,并不言语。
没过几日,府里就起了传言,说萧绍马上就要回长安完婚,再也不回来了。细君原是不信的,只因先生从未亲口对她提起过。可这日上午,她一早便跑到书房里左等右等,萧绍却迟迟没有出现。问了杏儿才知道,他去找江都王辞行了。
萧绍来到书房时,看见细君正有一下没一下地拨弄着弦,她背对着他,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有人来。
他和声问道:“怎么,以为先生要走了?”
细君却并不回头,颤声道:“母妃的事,是先生向父王告发的,对吗?”
萧绍顿了顿,开口道:“郡主,我……”
“刚才我去父王那儿找先生,在门外都听见了。没料到,先生竟是这样的人……”细君猛地回过身来,将秦琵琶摔在萧绍面前,恨声说:“先生的东西,细君不愿受。”
此后数日,细君都没有再见到萧绍,也许他已拿了江都王的赏赐回长安去了吧。今生今世再不相见,便是小姑娘所能想到的最狠的诀别。
不久,府里又起了一件大事,江都王要追赠细君的生母、已故的张姬为王妃。“据说还是萧先生的功劳呢。”杏儿告诉细君。
纵然心中再多怨恨,细君还是忍不住多问了两句。原来,张姬生于长安,萧绍在幼时曾受过她的恩惠。他来到王府教书后,得知细君是她的女儿,自然也多加照拂。后来他无意间发现,当年张姬正是因为撞破了王妃传递情报才被害死的,他感念张姬的恩义,便要为她报仇。
细君找到萧绍的时候,他正忙活着什么,之前受过伤的左肩一直不太灵活。
“先生……”她开口,却不知从何说起。
“郡主拿好,下次再摔可就补不了了。”萧绍笑吟吟地将面前的东西拿了出来,琴身已被他修补好了。
“先生要回长安吗?”细君并没有接过,只是问道。
“回长安?我前几日才去向江都王说,我的女学生冰雪聪明,是个可造之才,若不嫌弃我这个书生不学无术,能不能让我多教几年。怎么,郡主现在就要辞了我?”
细君心下欢喜,却又不安地问:“可是,那封信……”
萧绍摸了摸面上的伤疤,露出一个自嘲的笑,说:“我这样子,还是不要耽误人家姑娘的好……”
细君张了张口,什么也没说出来。
她想说,先生不要难过,再等一等,等阿细长大了,就跟着你去长安。
三
细君日渐长大,也越来越忧愁,这几年先生似乎和自己疏远了许多。原先她喜欢扯着萧绍衣角,将头枕在他膝上,赖着要听故事。而如今,他总是不着痕迹地抽出袍袖,后退三步正襟危坐,告诉她男女有别。细君想不通,明明阿细还是阿细,先生还是先生,怎么就和从前不同了呢? 她满怀少女心事,却不知该向谁倾诉,只是神思恍惚地拨弄着琵琶,练习先生教过的曲调,仿佛那个渐行渐远的人依然和自己有一丝隐秘的牵连。
这天夜里,细君忽然从梦中惊醒,才想起白日竟把琵琶给忘在了外头。她不愿别人沾手先生给的东西,便披了件外衣,自己溜出房间去找。寻到花园里,她隐隐听见假山后面竟有讲话的声音,出于对危险的直觉,她蹑手蹑脚地躲进了石头后面。
细君早不是懵懂的幼童,断断续续听着,已明白了个大概。
“刚刚那人取走的,便是你给皇上的密函?所以王妃不过是你用来骗取父王信任的弃子,你才是真正来监视我江都王府的人。”青白的月光下,细君冷冷地质问着面前的人,“先生一直都在骗细君,对不对?”
秋风凛冽,吹起她单薄的衣衫,细君却丝毫没有冷的感觉。这么多年的师生情谊、倾心恋慕,竟不过是一场荒谬的谎言。
“郡主……”萧绍伸出手,似乎想要像小时候那般摸摸她的头发,却又放下了,他说,“萧绍今生已决意效忠陛下,不忍天下无故再起刀兵,可事到如今,听凭郡主发落。”
细君的目光扫过他秀气的眉,温柔的眼,还有左颊那道深深的伤痕,良久方开口道:“你走吧。”
走吧,前尘往事一笔勾销,偿尽那一日你回护之情。
四
萧绍离去不久,江都王刘建就谋反了。细君知道,父亲太过想念长安,等了那么多年,终于等不及了。刘建还没回到日思夜想的长安,谋逆的消息就已泄露,王师兵不血刃便平定了叛乱。高居宝座的天子遥遥发了一道诏书,命将江都王满门就地处斩。
出人意料的是,王府三百多口人,只有郡主被赦免,奉召入京。
那个家破人亡后的冬至,细君此生初见长安。长安城并没有她遐想过无数次的春花秋月,只有鳞次栉比的灰暗楼阁和凄厉呼号的凛冽北风。世间最贤明的帝王站在雄伟宫殿的至高处,他身侧之人峨冠博带,覆了面具,看不清容颜。细君听见那个她熟悉的声音,不带一丝感情地宣读着诏书:“……晋封为公主,和亲乌孙国……”
这已是她最好的结局,去漠北苦寒之地,嫁给一个老头,为家国换取几年休兵。她將会被写进史册里,不是罪臣的女儿,而是大汉的公主。披上鲜红的嫁衣,细君于漫天风雪中辞别长安。她的妆奁绵延几十里,天下人都在赞颂这场浩大的婚礼,以及婚礼带来的和平。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迎面是如刀的风雪,她将那把琵琶抱在怀里,始终不肯回头望一望长安的方向。长安的春意在她行过的道路上一点点蔓延开来。灞川的柳树抽出嫩绿的枝条,河面的冰消融了,再过些日子,上林苑便会开满鲜花……然而这一切与她的余生再无半分牵扯。
她所有的幻梦,最美的年华,与那些春风杨柳一起,终是被阻隔在玉门关外。
“先生,长安究竟是何般模样?”细君睁大了眼睛,娇嫩的手指拽着面前青年的衣角,好奇地问。萧绍弯下腰,摸了摸她柔软的头发,答:“等郡主长大了,自己去看看就知道了。”
一
从记事起,细君就常听父亲念叨着长安。
不喝酒时,江都王刘建总喜欢将女儿抱在膝头,细细为她述说长安风物。他说,那里有灞川的青青杨柳,有上林苑的映日芙蓉,有骊山的如火秋叶,有终南山的皑皑白雪……细君不明白,明明江都也有绿柳红花,落叶白雪,为何父亲心心念念的只有长安,因为那里的皇城比江都的風光更好看吗?
刘建只是摸了摸女儿的头说:“等你长大就知道了。”
这样的回答并不能满足小姑娘的好奇心,细君依然天天缠着父亲,追问长安的样子,追问自己何日才能长大。
在春风又一度拂绿江岸的时候,江都王为郡主请了一位来自长安的先生。细君想着,这位先生大概是天底下最厉害的人了,肚子里装着一车又一车的典故,日日讲都讲不完。她从他那里得知,这世上不仅有巍峨庄严的都城长安,更有天下九州,塞外还有龟兹、乌孙、大宛……而她所在的江都,不过是这片土地上的小小一隅。
“这些地方以后阿细都能去看看吗?”她仰起小脸,满眼都是向往。
萧绍拿出青竹戒尺,装模作样地晃了两下,板着脸说:“故事听完了,还不好好读书去?”
细君赶紧乖乖回到书桌前,她知道先生从来不会真打自己,却怕见他皱起好看的眉。
这一晚,细君正要睡,忽然外面闹腾了起来,婢女杏儿匆匆跑进来,上气不接下气地喊:“郡主,不好啦,王爷要杀王妃!”细君一听慌了,鞋也来不及穿好就跑出门去。细君生母早逝,她便一直由王妃悉心抚养,就连先生都是王妃为她挑的。
后堂里,刘建正提剑指着王妃。他喝多了酒,口齿不清地高声叫骂着。细君毫不犹豫地拦在王妃面前。她不懂父亲骂些什么,只知道此时她要保护王妃。
“你、你们……都骗我!都不许我回长安……”刘建红了眼,举起剑就往下斩去。
那一刻,细君以为自己就要死去,却突然被一股力量拉扯,落在一个温暖的怀抱里。她听见皮肉破开的声音,有腥热的液体溅在身上,眼睛却被人紧紧地捂住了。及时赶来的萧绍为细君挡下了这一剑,剑锋扫过他的脸颊落在肩上,伤处及骨,却好歹唤回了刘建的些许理智。
王妃终于还是死了,她服毒自尽,留下一封书信,承认自己是皇帝派来监视江都王府的,说最最对不起的便是细君。
消息传来时,细君坐在院子里,对着灼灼桃花出神。王妃曾说过,桃花再次开满时,就教她抚琴。而“长安”就像一个看不见的魔咒,忽然就把王妃带走了。正伤神间,忽闻丝弦响动之音,她回过头,才看见竟然是先生。他的伤还没好,倚着树勉强站着,手里拿着一件形制古怪的乐器。
“这是秦琵琶,先生教你弹,好不好?”萧绍的声音一如平日的温柔。
细君望着他左颊狰狞的剑伤,再也忍不住了,扑进他怀中大哭起来。
二
细君十岁那年夏天,萧绍收到了来自长安的家书。他倚着院中修竹,将那封信看了很久。
细君好奇,也凑上去看。萧绍见她顽皮,便笑着考她认得几个字。细君一行行望去,忽然泄了气,这些字句她其实认得大半,却万万不会写得这般娟秀典雅。
“长安花好,何、何日归来……”细君仰起脸,犹疑地问,“先生,你要走了吗?”
萧绍摸了摸她的头,并不言语。
没过几日,府里就起了传言,说萧绍马上就要回长安完婚,再也不回来了。细君原是不信的,只因先生从未亲口对她提起过。可这日上午,她一早便跑到书房里左等右等,萧绍却迟迟没有出现。问了杏儿才知道,他去找江都王辞行了。
萧绍来到书房时,看见细君正有一下没一下地拨弄着弦,她背对着他,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有人来。
他和声问道:“怎么,以为先生要走了?”
细君却并不回头,颤声道:“母妃的事,是先生向父王告发的,对吗?”
萧绍顿了顿,开口道:“郡主,我……”
“刚才我去父王那儿找先生,在门外都听见了。没料到,先生竟是这样的人……”细君猛地回过身来,将秦琵琶摔在萧绍面前,恨声说:“先生的东西,细君不愿受。”
此后数日,细君都没有再见到萧绍,也许他已拿了江都王的赏赐回长安去了吧。今生今世再不相见,便是小姑娘所能想到的最狠的诀别。
不久,府里又起了一件大事,江都王要追赠细君的生母、已故的张姬为王妃。“据说还是萧先生的功劳呢。”杏儿告诉细君。
纵然心中再多怨恨,细君还是忍不住多问了两句。原来,张姬生于长安,萧绍在幼时曾受过她的恩惠。他来到王府教书后,得知细君是她的女儿,自然也多加照拂。后来他无意间发现,当年张姬正是因为撞破了王妃传递情报才被害死的,他感念张姬的恩义,便要为她报仇。
细君找到萧绍的时候,他正忙活着什么,之前受过伤的左肩一直不太灵活。
“先生……”她开口,却不知从何说起。
“郡主拿好,下次再摔可就补不了了。”萧绍笑吟吟地将面前的东西拿了出来,琴身已被他修补好了。
“先生要回长安吗?”细君并没有接过,只是问道。
“回长安?我前几日才去向江都王说,我的女学生冰雪聪明,是个可造之才,若不嫌弃我这个书生不学无术,能不能让我多教几年。怎么,郡主现在就要辞了我?”
细君心下欢喜,却又不安地问:“可是,那封信……”
萧绍摸了摸面上的伤疤,露出一个自嘲的笑,说:“我这样子,还是不要耽误人家姑娘的好……”
细君张了张口,什么也没说出来。
她想说,先生不要难过,再等一等,等阿细长大了,就跟着你去长安。
三
细君日渐长大,也越来越忧愁,这几年先生似乎和自己疏远了许多。原先她喜欢扯着萧绍衣角,将头枕在他膝上,赖着要听故事。而如今,他总是不着痕迹地抽出袍袖,后退三步正襟危坐,告诉她男女有别。细君想不通,明明阿细还是阿细,先生还是先生,怎么就和从前不同了呢? 她满怀少女心事,却不知该向谁倾诉,只是神思恍惚地拨弄着琵琶,练习先生教过的曲调,仿佛那个渐行渐远的人依然和自己有一丝隐秘的牵连。
这天夜里,细君忽然从梦中惊醒,才想起白日竟把琵琶给忘在了外头。她不愿别人沾手先生给的东西,便披了件外衣,自己溜出房间去找。寻到花园里,她隐隐听见假山后面竟有讲话的声音,出于对危险的直觉,她蹑手蹑脚地躲进了石头后面。
细君早不是懵懂的幼童,断断续续听着,已明白了个大概。
“刚刚那人取走的,便是你给皇上的密函?所以王妃不过是你用来骗取父王信任的弃子,你才是真正来监视我江都王府的人。”青白的月光下,细君冷冷地质问着面前的人,“先生一直都在骗细君,对不对?”
秋风凛冽,吹起她单薄的衣衫,细君却丝毫没有冷的感觉。这么多年的师生情谊、倾心恋慕,竟不过是一场荒谬的谎言。
“郡主……”萧绍伸出手,似乎想要像小时候那般摸摸她的头发,却又放下了,他说,“萧绍今生已决意效忠陛下,不忍天下无故再起刀兵,可事到如今,听凭郡主发落。”
细君的目光扫过他秀气的眉,温柔的眼,还有左颊那道深深的伤痕,良久方开口道:“你走吧。”
走吧,前尘往事一笔勾销,偿尽那一日你回护之情。
四
萧绍离去不久,江都王刘建就谋反了。细君知道,父亲太过想念长安,等了那么多年,终于等不及了。刘建还没回到日思夜想的长安,谋逆的消息就已泄露,王师兵不血刃便平定了叛乱。高居宝座的天子遥遥发了一道诏书,命将江都王满门就地处斩。
出人意料的是,王府三百多口人,只有郡主被赦免,奉召入京。
那个家破人亡后的冬至,细君此生初见长安。长安城并没有她遐想过无数次的春花秋月,只有鳞次栉比的灰暗楼阁和凄厉呼号的凛冽北风。世间最贤明的帝王站在雄伟宫殿的至高处,他身侧之人峨冠博带,覆了面具,看不清容颜。细君听见那个她熟悉的声音,不带一丝感情地宣读着诏书:“……晋封为公主,和亲乌孙国……”
这已是她最好的结局,去漠北苦寒之地,嫁给一个老头,为家国换取几年休兵。她將会被写进史册里,不是罪臣的女儿,而是大汉的公主。披上鲜红的嫁衣,细君于漫天风雪中辞别长安。她的妆奁绵延几十里,天下人都在赞颂这场浩大的婚礼,以及婚礼带来的和平。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迎面是如刀的风雪,她将那把琵琶抱在怀里,始终不肯回头望一望长安的方向。长安的春意在她行过的道路上一点点蔓延开来。灞川的柳树抽出嫩绿的枝条,河面的冰消融了,再过些日子,上林苑便会开满鲜花……然而这一切与她的余生再无半分牵扯。
她所有的幻梦,最美的年华,与那些春风杨柳一起,终是被阻隔在玉门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