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探究

来源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教育的重要责任与要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本文以“运算律”为例,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实践策略,以期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运算律;自主学习;实践探究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向纵深推进,学校持续贯彻落实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不断积累有益的教学经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倡导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在自主体验、思考、探究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用数学思维思考、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探索和实践更多可行的教学策略。
  1   启发学生自主设问
  常规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保持正确的思考方向,但学生质疑和思考的时间却会大大缩短,易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1]。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并启发学生挖掘问题、提出问题、设置问题[2]。
  如在教学“运算律”的“乘法分配律”时,笔者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然后鼓励学生设置问题。为吸引学生的关注,构建了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学校即将组织乒乓球比赛,要求每班的参赛选手着统一的队服,请同学们为我们班的3位选手购买队服。”同时,笔者还提供了一些已知信息,如1件半袖衣30元,1条运动裤50元,1件运动夹克55元。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已知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学生所提问题中,代表性的问题如表1所示。
  学生自行提问后,笔者结合学生的问题列出数学算式,进行讲解,并作出归纳,得到“乘法分配律”的基本内涵与特征,让学生明白“(a+b)×c=a×c+b×c”的含义。随后,笔者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3提出的问题,告诉学生“(a-b)×c=a×c-b×c”是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通用形式。在教学中,还有学生提出了新的问题:若两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满足使用乘法分配律的条件,那三个数的和与另一个数相乘是否也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呢?这样的提问表明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了比较、思考,达到了正确理解知识并发散思维的教学效果,学习自主性得到了锻炼。
  在知识拓展阶段,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已经引发了同伴的积极思考,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是几个数相加后与另一个数相乘,乘法分配律还成立吗?”并将这一问题作为课后作业,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猜想推理、举例代入、验证判断、归纳总结”等方法完成解答。
  2   引导学生自主求策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对学生而言,他们也希望能在积极探索中发掘和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他人的肯定,因此教师要对这样的需求给予更多支持,引导学生在探索实践中提出新的问题解决对策。
  如教学“运算律”的“加法结合律”内容时,笔者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已知信息:操场上,有12个男生正在跑步,16个男生正在踢足球,14个女生正在跑步。然后要求学生计算出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出了不同的式子进行计算。一种思路是“先计算男生数为16+12=28(人),再计算总人数28+14=42(人)”;另一种思路是“先计算跑步的人数为12+14=26(人),再计算总人數26+16=42(人)”;还有一种思路是“先计算相加容易得整十位数的16+14=30(人),再计算总人数30+12=42(人)”。然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三种思路的等式存在的联系:“(16+12)+14=(12+14)+16=(16+14)+12=42”,学生在笔者引导下发现了等式之间的联系后,在小组讨论中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大家都认识到若三个数字相加,可以先加前面两个数再与第三数相加,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再与第一数相加,得到的和是一样的。接下来,笔者鼓励学生总结列出的所有等式。学生积极主动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了等式的代数式,接着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内涵与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思维理念,合理营造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索,在实践中增强感悟,在感悟中促进归纳。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充足的时间和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如上述案例中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的通用等式的总结,可以用符号表示,当然还可以用字母或者文字来描述。学生在尝试假设、画图、转化、综合、归纳的过程中,将对发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有更清晰的认知与更深刻的理解。
  3   鼓励学生自主纠错
  学生的学习还处于不断试错和纠错的阶段,学习中出现错误在所难免[3]。教师的教学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催促学生求解正确答案。一旦学生出现错误,教师应放慢节奏,给学生时间去思考探究,剖析出错原因,自主完成纠错。
  如在教学“运算律”的“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综合运用时,面对“用简易方法计算25×24”这道题时,有学生的计算过程是“25×24=25×4+25×6=250”,这显然是错误的。笔者发现这样的错误后,可先在板书中展示,并引导学生思考计算错误的原因。学生通过反思指出错误在于将“25×24=25×(4×6)”当成了“25×(4+6)”,以为要用乘法分配律,但事实上应用乘法结合律,通过列式“25×24=(25×4)×6=600”可以完成计算。学生在自我反思中不仅纠正了错误,还激活了思维,得出了新解法:①25×24=(25×8)×3=600;②25×24=(25×2)×12=600;③25×24=(5×4)×(5×6)=600等。
  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错误,平静客观地接受学生出错,并认识到学生出错可能是粗心导致的,也可能是在知识建构中出现了概念理解错误,导致知识的负向迁移,还可能是思维定势导致其对数学运算过程的定律应用缺乏敏感性,无法确定正确的数字拆分方法。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对比、举例、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发现错因,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正确的数字拆分方法,训练运算的敏感性。教师要将错误例题当作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即使出错,也要保持应有的自信,不要有失败感和挫折感,引导学生纠正错误,辨析概念混淆点,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
  4   促进学生自主评价
  理想的教学应注重过程性评价,时刻保持师生的互动反馈,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是十分必要的,但同时也不应忽视学生的自主评价。学生的自主评价是对自我认知水平的真实衡量,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如在教学“运算律”的“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课堂表现来评价自己:“同学们,你们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存在什么疑问?”学生相继发言,一位学生说自己在学习乘法分配律后,将“72÷6-12÷6”改为“(72-12)÷6”,两个式子计算结果一样,因此自己总结出了类似的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也存在“除法分配律”,但对于有些类型的题目却不适用。可见,这位学生经过反思、探究、推断、验证、感悟等,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收获。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完成自主设问、自主求策、自主纠错、自主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教师不能“同化”学生,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与探究,不要随意干预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释放潜能,激活思维,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丁银霞.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以“运算律”教学为例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4).
  [2]陈萍.谈小学数学自主学习——以苏教版“运算律”教学为例[J].数学大世界(小学五六年级版),2018(6).
  [3]王一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科普童话,2018(37).
  【作者简介】
  栗亨健(1965~),男,广西桂林人,大专,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物理计算题教学中,教授学生计算题的解法更为重要,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可以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授计算题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几种教学方法,以期为初中物理计算题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物理教学;计算题;教学策略  物理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物理计算题在中考物理试卷中占据了非常大的比例,考查学生解决物理计算题的能力就是考查学生综合分
期刊
【摘 要】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境能够使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大脑的活动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与外界环境建立有效联结,这不仅能对学生起到启发与暗示作用,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创设;教学策略  物理是初中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学生建立理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分析初中物理知
期刊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开始主动调整教育教学策略及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但是作为初中教育阶段的重难点学科,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感觉无从下手,很难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及理解,难以活学活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数学教师会主动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实现数学知识
期刊
【摘 要】在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亮点就是更加关注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其中,自我效能感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如何优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逐渐成为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对此,笔者整理了与自我效能感有关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并着眼于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本文将结合相关的研究结论,具体阐述自我效能感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探索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高中数学;自我
期刊
【摘 要】预习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大概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看,小学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明显不足,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部分教师也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对此,本文主要以中高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中高年级;预习习惯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真正有所
期刊
【摘 要】将阅读教学带入小学数学教学,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在大部分教师的认知里,阅读是一个分析文本材料的过程,其强调对既有信息的理解、分析,与数学教学关系不大。但科学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促使其在阅读中更深刻地掌握有关数学概念。本文针对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展开论述,思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
期刊
【摘 要】微课与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结合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微课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翻转课堂则重新梳理了教学流程,两者的结合,能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微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两者相辅相成,微课能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资源支撑,微课的制作水平决定着翻转课堂的教学水平,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促进着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工具和理论,能促进小
期刊
【摘 要】问题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常见教学方式之一。问题教学法的核心是问题,教师需要注意问题的设置,要对问题的提问时机、难度等有足够的把握,从而使问题教学法的应用能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问题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不过,一些教师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的问题比较
期刊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在学生认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意识、能力也会获得逐步提升。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有些学生惰性较强,有些学生竞争意识不强,有些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长此以往,这些学生会养成不爱思考、不爱提问的坏习惯,导致学习劲头不足,不利于其数学学习。基于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实
期刊
【摘 要】小学课堂组织教学对学生学习由具体思维转向抽象思维至关重要。在小学中段数学课堂组织教学中,教师应加深对课堂组织教学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积极关注学生;加强对课堂组织教学的反思等,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中段;数学课堂;组织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之一,是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1]。如果说小学低段数学教学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