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国内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轻信受骗问题的实证调查研究极少,这反应出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普遍忽视,但调查结果却表明,大学生在校上当受骗的人数众多,受骗事件造成的影响很坏。本文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受骗;心理;安全;防骗
艺术类在校大学生中因轻信他人而在财物、人身等方面受骗的情况并不少见,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数据,29.8%的被调查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受骗经历。然而,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却发现,目前,国内高校、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轻信受骗问题并未引起必要的重视,并且极少见到有关在校大学生受骗上当方面的调查统计数据。因此,本次调查结果可作为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一次抛砖引玉式的调查,希望引起社会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调查基本情况
其一,被调查大学生受骗比例高。在大学期间有过被骗经历的占29.8%,无受骗经历的占70.2%。三成多的被调查艺术类大学生有大学期间被骗的经历,如果按全校学生总数14000余人计,则有超过4000人在校期间被骗,数量相当庞大,须引起重视。
其二,农村籍大学生受骗比例比城市籍大学生高17.5%,可能与他们相对更单纯更缺乏社会经验有一定关系。农村籍学生中43.9%、城市籍学生中26.4%的被调查对象有过大学期间被骗经历,这一数据显示,虽然城市籍学生被骗者占总被调查总数的78.7%,比农村籍学生人数多出3.7倍,但他们的被骗率却比农村籍学生低17.5%,也就是说农村籍学生被骗率相对较高。
其三,受骗类型按频率高低“推销骗局”、“兼职骗局”、“电话受骗”和“网购受骗”名列前四。在上大学期间遇到过的受骗类型有按频率从多到少依次是:推销,倒卖劣质产品,以次充好(45.1%);找兼职遭骗(43.7%);电话诈骗(28.9%);网购遭骗(27.5%%);其它(15.5%);参加培训班被骗(9.9%);传销被骗(8.5%);色情骗局(8.5%)。
其四,获利是骗子的主要目的。骗术手段按发生频率高低依次是:推销产品,变向欺骗(44.4%);伪造身份,骗取钱财(41.5%);招工为名,设置圈套(36.6%)和其它(12%)。
其五,校园骗子的首选地点。被骗地点依次是:学校(52.8%);街道(29.6%);其它地方(26.8%);商场(23.9%);家里(8.5%)。被调查大学生受骗事件一半以上(52.8%)发生在校内,校园是骗子对学生实施行骗的重点区域。
其六,受骗者报案者极少。虽然有52.9%和34.6%的受骗者认为受骗后应该向警方求助和告知学校,但是,实际上大部分(59.3%)受骗艺术类大学生没有报案,损失也未追回。这与部分(24.3%)报案者损失也完全没有追回可能一定关联。
其七,骗子中以年轻陌生女性居多。这可能与在校艺术类大学生以女生占绝对优势有关,女性能够更方便作案。骗子大部分在30岁以下(占64.1%)。已知性别的骗子中女性占49.6%,多于男性(占34.5%)。83.3%的校园骗局设局者与学生完全陌生,他们是进校作案实施骗局的主体。
二、在校大学生受骗的危害
大部分受骗者认为自己受骗之后不会再轻信他人,对陌生人会提高防范意识。还有一部分被调查者因受骗事件而对社会产生失望情绪,觉得社会风气不正,公民素质太低。有些报案后再不见下文的被调查者对执法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失去信心。大部分受骗者并不赞同受骗有“教育意义”,他们并不认同被骗事件的正面价值。以上这些负性认知会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对社会和学校的信任度,其危害影响深远。
三、建议
为了防止或减少在校大学生的受骗事件发生,须在制定相关安全保卫制度、加强安全法制和防骗宣传教育以及建立大学生防骗心理干预机制。
其一,建立校园安全保卫管理制度。比如:禁止在大学校园内进行各类广告推销营销活动的宣传;发动大学生对外来推销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公开保卫部门举报网络或电话;张贴各类骗局警示信息;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巡逻;建立校园大学生兼职求职信息管理制度;对兼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建立学生互助组服务校内受骗学生;提供法律协助;建立受骗处理中心;建立安全汇报制度;建立校园网络安全咨询服务;联合执法部门和社会各界进行防骗宣传等。
其二,大力进行防骗知识宣传,增加大学生法制意识。比如:针对新生入学法制教育,增加防骗受骗应急处理机制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穿插或渗透相关法律知识的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加强大学生受害报警意识的宣传教育;对推销、网购、兼职、电话等方面的骗局进行识别训练和警示宣传;由学校或社团组织各种各样的有关受骗上当的知识竞赛或游戏活动;对涉及金钱的各种活动要加强警惕教育;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重点不同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村籍大学生的防骗知识宣传;等等。
其三,加强轻信受骗心理机制的研究和干预。比如:要加强对轻信导致的受骗心理进行原因后果等分析;要加强对受骗心理伤害进行及时心理干预和管理,建立专门的干预机制;要加强受骗后心理健康咨询的宣传;针对有轻信受骗经历者进行同质或异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受骗心理讲座;教师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在教学中应加强防骗心理教育;进行各种类型的有关上当受骗的心理情景表演,以达到宣传和教育的功效。
总之,对大学生的轻信受骗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调查,要区分校内校外两种环境,内在外在两种途径,艺术专业与非艺术艺术专业两者人群,进行深入具体有差别的研究,进一步探索防范受骗的机制,以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对策。这对于净化大学校园风气,提供安全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董波,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课题项目:
本文系四川音乐学院一般项目“艺术类大学生轻信受骗心理机制调查研究——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Y201222。
【关键词】大学生;受骗;心理;安全;防骗
艺术类在校大学生中因轻信他人而在财物、人身等方面受骗的情况并不少见,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数据,29.8%的被调查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受骗经历。然而,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却发现,目前,国内高校、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轻信受骗问题并未引起必要的重视,并且极少见到有关在校大学生受骗上当方面的调查统计数据。因此,本次调查结果可作为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一次抛砖引玉式的调查,希望引起社会和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调查基本情况
其一,被调查大学生受骗比例高。在大学期间有过被骗经历的占29.8%,无受骗经历的占70.2%。三成多的被调查艺术类大学生有大学期间被骗的经历,如果按全校学生总数14000余人计,则有超过4000人在校期间被骗,数量相当庞大,须引起重视。
其二,农村籍大学生受骗比例比城市籍大学生高17.5%,可能与他们相对更单纯更缺乏社会经验有一定关系。农村籍学生中43.9%、城市籍学生中26.4%的被调查对象有过大学期间被骗经历,这一数据显示,虽然城市籍学生被骗者占总被调查总数的78.7%,比农村籍学生人数多出3.7倍,但他们的被骗率却比农村籍学生低17.5%,也就是说农村籍学生被骗率相对较高。
其三,受骗类型按频率高低“推销骗局”、“兼职骗局”、“电话受骗”和“网购受骗”名列前四。在上大学期间遇到过的受骗类型有按频率从多到少依次是:推销,倒卖劣质产品,以次充好(45.1%);找兼职遭骗(43.7%);电话诈骗(28.9%);网购遭骗(27.5%%);其它(15.5%);参加培训班被骗(9.9%);传销被骗(8.5%);色情骗局(8.5%)。
其四,获利是骗子的主要目的。骗术手段按发生频率高低依次是:推销产品,变向欺骗(44.4%);伪造身份,骗取钱财(41.5%);招工为名,设置圈套(36.6%)和其它(12%)。
其五,校园骗子的首选地点。被骗地点依次是:学校(52.8%);街道(29.6%);其它地方(26.8%);商场(23.9%);家里(8.5%)。被调查大学生受骗事件一半以上(52.8%)发生在校内,校园是骗子对学生实施行骗的重点区域。
其六,受骗者报案者极少。虽然有52.9%和34.6%的受骗者认为受骗后应该向警方求助和告知学校,但是,实际上大部分(59.3%)受骗艺术类大学生没有报案,损失也未追回。这与部分(24.3%)报案者损失也完全没有追回可能一定关联。
其七,骗子中以年轻陌生女性居多。这可能与在校艺术类大学生以女生占绝对优势有关,女性能够更方便作案。骗子大部分在30岁以下(占64.1%)。已知性别的骗子中女性占49.6%,多于男性(占34.5%)。83.3%的校园骗局设局者与学生完全陌生,他们是进校作案实施骗局的主体。
二、在校大学生受骗的危害
大部分受骗者认为自己受骗之后不会再轻信他人,对陌生人会提高防范意识。还有一部分被调查者因受骗事件而对社会产生失望情绪,觉得社会风气不正,公民素质太低。有些报案后再不见下文的被调查者对执法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失去信心。大部分受骗者并不赞同受骗有“教育意义”,他们并不认同被骗事件的正面价值。以上这些负性认知会进一步降低大学生对社会和学校的信任度,其危害影响深远。
三、建议
为了防止或减少在校大学生的受骗事件发生,须在制定相关安全保卫制度、加强安全法制和防骗宣传教育以及建立大学生防骗心理干预机制。
其一,建立校园安全保卫管理制度。比如:禁止在大学校园内进行各类广告推销营销活动的宣传;发动大学生对外来推销行为进行检举揭发;公开保卫部门举报网络或电话;张贴各类骗局警示信息;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巡逻;建立校园大学生兼职求职信息管理制度;对兼职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建立学生互助组服务校内受骗学生;提供法律协助;建立受骗处理中心;建立安全汇报制度;建立校园网络安全咨询服务;联合执法部门和社会各界进行防骗宣传等。
其二,大力进行防骗知识宣传,增加大学生法制意识。比如:针对新生入学法制教育,增加防骗受骗应急处理机制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穿插或渗透相关法律知识的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加强大学生受害报警意识的宣传教育;对推销、网购、兼职、电话等方面的骗局进行识别训练和警示宣传;由学校或社团组织各种各样的有关受骗上当的知识竞赛或游戏活动;对涉及金钱的各种活动要加强警惕教育;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进行重点不同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村籍大学生的防骗知识宣传;等等。
其三,加强轻信受骗心理机制的研究和干预。比如:要加强对轻信导致的受骗心理进行原因后果等分析;要加强对受骗心理伤害进行及时心理干预和管理,建立专门的干预机制;要加强受骗后心理健康咨询的宣传;针对有轻信受骗经历者进行同质或异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开展受骗心理讲座;教师特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在教学中应加强防骗心理教育;进行各种类型的有关上当受骗的心理情景表演,以达到宣传和教育的功效。
总之,对大学生的轻信受骗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调查,要区分校内校外两种环境,内在外在两种途径,艺术专业与非艺术艺术专业两者人群,进行深入具体有差别的研究,进一步探索防范受骗的机制,以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对策。这对于净化大学校园风气,提供安全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董波,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课题项目:
本文系四川音乐学院一般项目“艺术类大学生轻信受骗心理机制调查研究——以四川音乐学院为例”,项目编号:CY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