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只松鼠:坚果品牌如何突围?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li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刚成立4个月的淘宝店,在去年天猫“双十一”活动中完成了800万元的销售业绩;身处三线城市,用半年时间让自己淘宝店铺的单月业绩从0到2000万元,成为线上坚果品牌的排头兵。三只松鼠是如何做到的?
  只做线上销售
  2012年,三只松鼠赢得了1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开始向森林食品品牌迈进。所有的产品都被归为“森林系”,倡导“慢食快活”的生活方式。
  Tips:森林食品是指来自森林,符合人类自然、环保、清洁生产技术要求,生态、优质、健康、营养的食用林产品。
  不专做坚果类,这是创始人章燎原认定的一大原则:“我们是做多品类的纯互联网森林食品品牌。”目前,三只松鼠的核心产品还是坚果类,但下一步店铺会有花茶、蜜饯等茶叶干果类产品上线。
  章燎原认为,营销定位的根本在于你背后支持定位灌输的资源有多少。如果已有的资源只够做好一个坚果类,那就老老实实聚焦坚果,如果资源充足,就能够支撑多品类。
  此外,三只松鼠只做线上销售。在章燎原看来,电子商务的本质是零售,电子只是手段,线上和线下正在走向融合,但主体不同,会导致融合的结果不同。“线上为主体融合线下”和“线下为主体融合线上”的基因和结构是不同的。三只松鼠的主体一定是线上。
  具体来讲,线上企业有很多后发优势,一切的搭建和重构定位会较高;而线下企业在走向融合的时候,必然有很多线下资源的掣肘。
  为了不背上传统企业的包袱,三只松鼠将品牌目标人群锁定为爱网上购物的80后、90后,这同时就要求品牌要做到完全的互动化,并依照目标客户的喜好去打造产品和品牌形象。为此,三只松鼠选择了森林绿和高端黑作为店铺的主打色,在他们看来,黑色显高贵,绿色是对产品的暗喻,和产品健康绿色的定位相符。
  多条腿支撑快跑
  品牌方面,建立独树一帜的形象体系,在多个接触点(如微博、旺旺、自有杂志等)利用松鼠的形象与消费者近距离沟通;速度方面,如何更快提高坚果从树枝到消费者客厅的速度、提高消费者从购买到收货的速度——追求速度就是在追求产品的新鲜和优秀的消费体验;服务,如何做到个性化——基于大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充分了解消费者,从而做到更个性化的服务;品质,如何让坚果更好吃。
  在产品控制上统一采取订单式合作:在产品原产地收购原材料后,委托当地企业生产加工成半成品,并将合格的半成品送回位于芜湖总部的封装工厂或冷库中,完成最后的分装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的新鲜。
  尝试运用大数据的方法,通过后台数据,三只松鼠可以掌握顾客购买的客单价、购买频率、购买内容、购买打折商品的比例等信息。有了这些信息,价格制定、产品组合、促销活动等可以更有针对性,和目标人群的粘性加强。
  此外,“三只松鼠”不仅把产品加工得易剥,双层包装,突出松鼠形象,而且在它的包裹里还会提供纸袋夹子,以便吃到一半好进行袋子的密封。还有垃圾袋、纸巾、微杂志等等,吃坚果的工具基本上都能在这个包裹里找到。
  如何应对竞争?
  目前领先的电商品牌都绕不开两类竞争对手:一为“高富帅”,即进入电商的传统品牌大佬,实力超群,招募豪华团队,甚至四处挖人,有品牌、资金、人才优势,而且也很勤奋。
  如何与“高富帅”竞争?首先是专业团队。虽然大佬们招募的是豪华团队,但是也毕竟处于初始阶段,电商最多只是一个部门,多是职业经理人带队,与一个全情投入的老板带领一群火热激情近乎“疯子”的团队相比,后者不一定处于弱势。
  其次是定价。传统品牌有大量的线下经销商,所以价格无法像纯线上企业那样无所顾虑,而三只松鼠这样的线上企业可以快速捕捉短周期内的消费趋势变化,并快速做出反应和调整。
  最后是产品。三只松鼠积累了大量的消费者数据,可以根据数据分析来设计产品,迎合网购人群的需要(核心网购人群和线下购买人群的购物心理和习惯有明显差别)。而传统品牌企业的产品,首先要考虑占自己销售体量绝大部分的线下人群,就算偶有为线上设计的专款,(如李宁为线上设计的“囧”鞋等),也只是昙花一现,偶尔为之。
  另一类竞争人群可以称为“屌丝”,就是别人做什么他就抄什么,死缠烂打。别人前期花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研发出的新品,刚卖了没几天,他就开始同款且低价跟随。别人不敢轻易降价,因为前期的研发成本摆在那里,降价肯定亏;“屌丝”降价,正好抢了客户。这样下去,差不多不到半年,这一市场就被杀成红海乱象。
  针对这样一类竞争对手,就要将创新植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三只松鼠的战略核心是“和消费者更近”,围绕这一点,三只松鼠有一整套系统的设计:动漫化的形象让客户觉得更亲切,拟人化的沟通让客人觉得更萌、更被尊重(比如叫客人为“主人”),整个网站的装修、交互也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去设计。
  真正有竞争力的创新,是从战略核心就开始了,围绕核心,延伸出整个差异化的体系,这样,对手抄袭,只能是抄个一鳞半爪,整个运营体系是无法抄袭的。
其他文献
一顿狂风骤雨  “烟台、威海市场依然没有起色啊!”  看着9月份销售报表,华北大区经理张强叹息着说。  根据市场情况,8月份下达的荣成、莱州、莱阳的百强县市场开发任务,9月份毫无进展,依然是一片空白。已经开发的威海、烟台市场,也只有家家悦超市的部分门店在执行着试吃推广,离上个月大区要求的推广活动全面铺开的目标大有差距。  成绩不好看,与市场情况特殊有关,也与区域经理贾胜利的能力有关。  烟威市场地
期刊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方便事业群副总裁刘乾宗:2020、2030年以后,康师傅战略会转向区域口味跟创新策略并重。中国消费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特别是未来二线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和消费升级,将直接带动方便食品市场的蓬勃。  @今麦郎董事长兼总裁范现国:当今时代,任何一家企业,仅仅停留在营造自己企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不够的。如果整个行业的竞争力降低,无论企业个体品牌多强大,也不会产生优秀的
期刊
此“战略之争”,主要源于乌江榨菜在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和不同的咨询公司进行合作,所以发展战略也有调整。  究竟哪种战略更适合这家企业?这个问题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此,我们汇集了可谓针锋相对的两方观点,供借鉴。
期刊
模仿从不是问题  记者:之前曾看到有人提及方便面行业“模仿”的话题,比如,统一推出了老坛酸菜面,康师傅随后也出了类似产品陈坛酸菜面,随后竟也改成了老坛酸菜面……这看起来就像是模仿了,您怎么看?  资深从业者:这是个好问题,就像日化行业里面,难道就只能有一个品牌的洗发水主打去屑?还是烘焙业只能有一家企业推出奶油口味的蛋糕?  问题还是要回到提出被人模仿的企业身上。殊不见,日化行业从来没听过为谁模仿谁
期刊
时隔8年后,乌江品牌再次与叶茂中机构启动了第二次全案合作(2004年第一次合作)。事实上,无论对于乌江决策层还是叶茂中机构而言,这一次合作比2004年显得更为特殊。  乌江品牌在2008之后,与另一家咨询公司进行了合作,这家公司建议乌江放弃了“三榨”诉求,转而认为乌江应该定位正宗涪陵榨菜,以“中国榨菜数涪陵、涪陵榨菜数乌江”为核心诉求进行市场推广,并要求乌江放弃其他酱腌菜领域,只聚焦在榨菜品类。 
期刊
不久前,叶茂中博客上发表了他们和乌江榨菜合作的案例文章,案例坚持了第一次(2004年)与乌江榨菜合作所提出的“乌江三榨”概念及推广策略,抛弃了乌江“正宗涪陵榨菜”的定位。新一轮的合作,将按叶茂中营销策划机构的思路:由小乌江向大乌江挺进,不光做榨菜,而且延伸整个酱腌菜全系列。  如何看待“大乌江”战略?  一、知名度不是品牌  叶茂中在案例文章中列举了调研数据,2012年比较2004年而言,乌江榨菜
期刊
近年来,中国酱腌菜领军品牌——涪陵榨菜报告显示,华南地区不再那么重要了: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比例,从2007年的49%、2008年的48%、2009年的47.58%、2010年的38.50%下滑到2011年的29.99%,从半壁江山滑落到30%以下。从增速上来说,2011年,华中、中原、西北地区营业收入则比上年增长45%-57%不等,华南地区却只有1.28%的增长。  有人认为以上这些数据契合了
期刊
每一次行业的调整和洗牌,会有明星企业的陨落,但同时也有一些企业的弯道超车。  白酒行业的上一轮大调整,复苏了茅台,崛起了五粮液,同时,洋河、泸州老窖、郎酒也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新一轮调整到来,有些企业早早开始了应变和革新。不久前,有消息称,山西汾酒已经达成“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同期增长近10%”的业绩,表现远超业界预期。而汾酒董事长李秋喜更是清晰而明确地向业界表示:汾酒将在这一行业调整期坚定地实施
期刊
曾经有朋友送了我一盒红某茶。当时看了就觉得,包装的档次与先前对这个品牌的印象有差距。印象里,红某是一个在《南方周末》登过整版广告的茶叶品牌,也常上航空杂志,走的是奢侈品路线,怎么这盒红某茶居然是一个纸盒带六个小方罐的简单包装?其中一小盒我长时间未饮,几年下来,发现铁盒都生锈了,可见用的并不是很好的包装材料。  中国茶叶市场的现状是,有名茶无品牌。如果要问我知不知道中国有什么茶叶品牌,除了红某和竹叶
期刊
市场上新品层出不穷,不是扎堆地抄某一品类的概念,就是挑战某一小众品类做吃螃蟹的第一人,近几年新品存活率更是低之又低。成功的新品需要具备品类创新、市场空间大、亮眼的品牌塑造、优秀的营销管理、充足的市场费用等诸多基因,缺一不可,企业在新品道路上不缺尝试者,但往往因资本的匮乏、消费者定位不清晰、市场教育耐心缺乏,导致众多新品不了了之。本次武汉2013秋季糖酒会上,依旧有耀眼的新鲜人。  【品名】功夫蛙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