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辛亥革命 专题训练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其必将作为重要的热点问题而成为高考复习的重要内容。
1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D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解析】 本题通过对辛亥革命背景的分析考查阅读历史材料、理解历史原因的能力。 从题目中“辛亥革命”作为切入点,此时正值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之时,再结合“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一句,可判断出答案,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则为根本原因;题目中有“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一句说明中国人正在接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正在冲破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扼杀,试题中没有涉及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故排除C、D项。
【答案】 B
2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解析】 本题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考查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梁启超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认识有两层含义:第一,体现了国民的民族意识;第二,体现了政治民主的意识。 从材料中得知中国人的事只有中国人才有权来管,可知,辛亥革命使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答案】 C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实质是()
A粉碎袁世凯独裁和帝制企图
B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
C反对军阀割据保证国家统一
D维护真正的共和制度
【解析】 本题通过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继续革命斗争目标的分析考查理解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辛亥革命后的时代特征。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破坏民主政治,实行独裁统治,因而孙中山的斗争目标就是要维护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的独裁和帝制仅是斗争现象,而反对军阀割据保证国家统一只是斗争目标之一,并不反映其本质;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答案】 D
51915年社会学家陆培文在中国各地考察之后总结:“夫辛亥除旧革新、社会解放之潮流,似仍仅行于富埠大邑,村社边鄙之所犹作千载不变之局面。”此处他的主要观点是辛亥革命()
A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
B对中国社会的改造作用有限
C在广大农村遭到了强烈抵制
D后贫富分化的现象依然严重
【解析】 本题通过对辛亥革命作用的正确认识来考查阅读材料准确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从材料作者的总结可见,辛亥革命尽管对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变化,但是革命的影响在城市和农村仍有巨大的差异,即由于辛亥革命没有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民众,群众社会基础狭窄,导致辛亥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大城市,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造是有限的。材料并不反映农村对革命的抵制和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
【答案】 B
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沉浸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原来的幻梦破灭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机会提出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一度恢复帝制、张勋拥戴宣统皇帝复辟;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国内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在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它们如话剧一般一幕紧接一幕地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曾概括地描述出当时的情景:“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据材料二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3)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很不彻底的革命,它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未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得到根本变革,社会未发生质的飞跃;它并未使中国得以彻底改造,革命的预期目的并未实现,所以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你认为这与材料二的评价矛盾吗?它们各是从什么角度来看问题的?
【解析】本题通过呈现材料介绍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状况和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认识来考查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和能力。
评价历史事物,先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如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等。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王朝,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其次,要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问题,应能从丰富的材料中判断作者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如材料二的作者是从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作用来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解答时要根据材料结合已有知识归纳辛亥革命在各方面的作用,而问题3则是从辛亥革命局限性的角度来评价的,解答时要从内外两方面对材料进行概括,以反映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所以简单地讲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是正确的方法,在解题时应拓宽历史的视界,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深化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再次,要用科学的方法论去指导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第(3)问中的观点就犯有片面地去看待历史问题的错误,因而我们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用全面、辩证的方法去认识辛亥革命,这样才能避免简单地给辛亥革命下结论。
【答案】
(1)国际: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独霸中国;列强加紧在中国的争夺。国内: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出现尊孔复古逆流;各派军阀混战加剧。
(2)民主化: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法制化: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工业化: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均富化:提出平均地权等。
(3)不矛盾。材料二是从辛亥革命在我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来评价的,此人是从辛亥革命局限性的角度来评价的。
作者简介:蔡权,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南通市骨干教师,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刘 静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其必将作为重要的热点问题而成为高考复习的重要内容。
1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充分
B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D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解析】 本题通过对辛亥革命背景的分析考查阅读历史材料、理解历史原因的能力。 从题目中“辛亥革命”作为切入点,此时正值中国民族危机深重之时,再结合“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一句,可判断出答案,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则为根本原因;题目中有“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一句说明中国人正在接受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正在冲破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性的扼杀,试题中没有涉及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故排除C、D项。
【答案】 B
2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解析】 本题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认识考查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梁启超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认识有两层含义:第一,体现了国民的民族意识;第二,体现了政治民主的意识。 从材料中得知中国人的事只有中国人才有权来管,可知,辛亥革命使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答案】 C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其实质是()
A粉碎袁世凯独裁和帝制企图
B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
C反对军阀割据保证国家统一
D维护真正的共和制度
【解析】 本题通过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继续革命斗争目标的分析考查理解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辛亥革命后的时代特征。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军阀破坏民主政治,实行独裁统治,因而孙中山的斗争目标就是要维护辛亥革命建立起来的民主共和制度。反对袁世凯的独裁和帝制仅是斗争现象,而反对军阀割据保证国家统一只是斗争目标之一,并不反映其本质;传播民主和科学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答案】 D
51915年社会学家陆培文在中国各地考察之后总结:“夫辛亥除旧革新、社会解放之潮流,似仍仅行于富埠大邑,村社边鄙之所犹作千载不变之局面。”此处他的主要观点是辛亥革命()
A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
B对中国社会的改造作用有限
C在广大农村遭到了强烈抵制
D后贫富分化的现象依然严重
【解析】 本题通过对辛亥革命作用的正确认识来考查阅读材料准确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从材料作者的总结可见,辛亥革命尽管对中国社会带来深刻变化,但是革命的影响在城市和农村仍有巨大的差异,即由于辛亥革命没有广泛深入地宣传发动民众,群众社会基础狭窄,导致辛亥革命的影响仅限于大城市,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造是有限的。材料并不反映农村对革命的抵制和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
【答案】 B
6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问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沉浸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原来的幻梦破灭了。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日本乘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机会提出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一度恢复帝制、张勋拥戴宣统皇帝复辟;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争夺为背景,国内军阀的割据和混战愈演愈烈;在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读经的逆流;……它们如话剧一般一幕紧接一幕地在中国的舞台上演出。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曾概括地描述出当时的情景:“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据材料二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3)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很不彻底的革命,它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未使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得到根本变革,社会未发生质的飞跃;它并未使中国得以彻底改造,革命的预期目的并未实现,所以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你认为这与材料二的评价矛盾吗?它们各是从什么角度来看问题的?
【解析】本题通过呈现材料介绍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状况和对辛亥革命的不同认识来考查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和能力。
评价历史事物,先要有正确的评价标准,如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等。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王朝,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其次,要从不同的角度阐述问题,应能从丰富的材料中判断作者的思考问题的角度,如材料二的作者是从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发展作用来全面评价辛亥革命的,解答时要根据材料结合已有知识归纳辛亥革命在各方面的作用,而问题3则是从辛亥革命局限性的角度来评价的,解答时要从内外两方面对材料进行概括,以反映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所以简单地讲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是正确的方法,在解题时应拓宽历史的视界,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深化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认识。再次,要用科学的方法论去指导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第(3)问中的观点就犯有片面地去看待历史问题的错误,因而我们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用全面、辩证的方法去认识辛亥革命,这样才能避免简单地给辛亥革命下结论。
【答案】
(1)国际: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独霸中国;列强加紧在中国的争夺。国内:袁世凯、张勋复辟帝制,出现尊孔复古逆流;各派军阀混战加剧。
(2)民主化: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等;法制化: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工业化: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均富化:提出平均地权等。
(3)不矛盾。材料二是从辛亥革命在我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来评价的,此人是从辛亥革命局限性的角度来评价的。
作者简介:蔡权,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中学,南通市骨干教师,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刘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