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近年物理探究性实验试题发现,从选材内容来看,基本上是属于“新”的“旧”实验,从题目的设计来看,所选实验的问题情境在教材上都能找到原形,但又不是教材中所列实验的简单重复.这类题目大多以课本实验为背景,通过改变实验条件或增加实验条件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开放性.
探究性实验试题的题给信息的呈现形式已趋于多元化,已知条件的给出方式和计算结果的表述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其往往以表格、图象、图片、纸带等形式出现,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全面考虑所给信息,舍弃无效的干扰信息,得出正确结论.读取数据——建立表格——确立图象——得出结论——误差分析——检验结论是解决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解题步骤.
探究性实验一般采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作图时要设法选择适当的物理量作横纵坐标轴,使图象线性化,即“变曲为直”.例如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将a—1/m图象改画成a—m图象;探究动能定理实验,作出△Ek—W图象;探究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作出1/u—1/R图象.解题时要从图象的“点”“线”“面”(积),“斜”(率)“量”(物理量)“截”(距)“单”(位)以及曲线的走势等关键环节入手.
一、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例1 为了测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将该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实验测得了砝码的质量m与弹簧长度l的相应数据,六组对应点已在图上标出,如图1.(g = 9.8 m/s2)
(1)作出m-l的关系图线;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
命题意图:考查探究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也考查了考生利用图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解析:本题以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切入,利用m-l关系图线求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平衡条件得mg = kx = k(l-l0),解得m=k/g (l-l0).由作出的m-l关系图线可知,图线斜率等于0.262 g/cm = 0.0262 kg/m..由k/g = 0.0262可得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 0.0262×9.8 N/m = 0.258 N/m
答案:(1)如图2所示 (2)0.248~0.262
点拨:要善于采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并利用m-l关系图线求弹簧的劲度系数.
二、测定动摩擦因数
例2 某探究小组设计了“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3所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跨在斜面上端.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
(1)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 .
(2)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3)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
a. 滑块的质量 b. 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c. 长度测量時的读数误差 d. 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
命题意图:考查综合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实验原理有共点力平条件、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等.
解析:由于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说明小球和滑块运动时间相同,由
和联立解得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 对滑块,,而,
,,联立解得
.由可知,能
引起实验误差的是长度x、h、H测量时的读数误差和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造成的误差.
答案:(1)x/H (2)(h- x2/H ) (3)cd
点拨:测定动摩擦因数实验是利用已有实验知识的设计性实验,高考命题综合性较强,难度中等,而探究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涉及巧妙,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性强,难度不大.其基本思路是设定一个物体相对另一物体滑动,使动摩擦因数关联于滑动摩擦力的表达式中
三、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例3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表面光滑的铅笔代替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MN、PQ,并测出间距d.开始时将木板置于MN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0,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板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1,然后释放木板,并用秒表记下木板运动到PQ处的时间t.
(1)木板的加速度可以用d、t表示为a= ;为了减小测量加速度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即可) .
(2)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与弹簧秤示数F1的关系.下列图象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
A.B. C.D.
(3)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 .
a.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b.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
c.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d.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新颖实验情景的把握和理解,以及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1)由于木板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得.(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解得,此实验要求水的质量必须远远小于木板质量,当矿泉水瓶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到一定量后,图象将向下弯曲,所以能够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图象是图C.(3)由于水的质量可以几乎连续变化,所以可以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所以选项b正确.
答案:(1) 增大d或让F1大于F0的前提下尽量小 (2)C (3)b
点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是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实验,是高考命题频率较高的实验,考生在复习中要多加注意.
四、探究动能定理
例4 某实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动能定理”,如图5甲,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桌面上相距50.0 cm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1)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量 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
②将小车停在C点,
,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
③在小车中增加砝码,或 ,重复②的操作.
(2)表1是他们测得的一组数据,其中M是M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v22—v12|是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F是拉力传感器受到的拉力,W是F在A、B间所做的功.表格中△E3=______,W3=_______.(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根据表1,请在图5乙中的方格纸上作出△E— W图线.
命题意图:该题考查考生实验基本操作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的重要规律,探究动能定理实验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解析: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知,当拉力由0.400 N增大到0.840 N时,拉力做功由0.200 J增大到0.420 J,即拉力做功与拉力大小成正比,所以W3=1.220/0.400×0.200 J=0.610 J.同样,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知,当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速度的平方差|v22-v12|由0.760 (m/s)2增大到1.65 (m/s)2时,动能变化量△E由0.190 J增大到0.413 J,即动能变化量△E与速度的平方差|v22-v12|成正比,所以△E3 = 2.40/0.760×0.19 J = 0.600 J.
答案:(1)①小车 ②放开小车 ③改变细线上钩码的个数(2)0.600 0.610(3) △E-W图线如图6.
点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是新课标教材增加的实验,该题对该实验进行深化,将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换成了速度传感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要能够通过浏览表格中的数据,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可通过分析实验过程,W是F在A、B间所做的功,位移不变,由功的定义得到功W与拉力F成正比,从而利用比例关系得出W3的值.由动能的定义式可知,当物体质量M一定时,动能变化量△E与物体速度的平方差成正比,从而利用比例关系得出△E3的值.
五、探究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例5 现有一种特殊的电池,它的电动势E约为 9 V,内阻r约为50 Ω,已知该电池允许输出的最大电流为50 mA,为了测定这个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某同学利用如图7(a)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图中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对电路的影响可不考虑,R为电阻箱,阻值范围0~9 999 Ω,R0是定值电阻,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1)实验室备有的定值电阻R0有以下几种规格:
A. 10 Ω2.5 WB. 100 Ω 1.0 W
C. 200 Ω 1.0 W D. 2 000 Ω 5.0 W
本实验应选哪一种规格?
(2)该同学接入符合要求的R0后,闭合开关S,调整电阻箱的阻值,读取电压表的示数改变电阻箱阻值,取得多组数据,作出了如图7(b)所示的图线(已知该直线的截距為0.1 V-1).则根据该同学所作出的图线可求得该电池的电动势E为 V,内阻r为Ω.
命题意图:对课本实验原理的迁移与变式,器材选择、电路原理分析、数形结合等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答案:(1)C (2)10 46±2
点拨:写出用测量量表示待测量的表达式是电学实验最常见的题型,实际上是把测量量作为已知,然后根据串、并联关系,应用欧姆定律求待测量.
求学提示:由于篇幅有限,有关理综实验题的更多命题热点和解题方法请参见《求学》增刊《求学·2012年高考理综实验题满分突破》。
探究性实验试题的题给信息的呈现形式已趋于多元化,已知条件的给出方式和计算结果的表述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其往往以表格、图象、图片、纸带等形式出现,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全面考虑所给信息,舍弃无效的干扰信息,得出正确结论.读取数据——建立表格——确立图象——得出结论——误差分析——检验结论是解决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解题步骤.
探究性实验一般采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作图时要设法选择适当的物理量作横纵坐标轴,使图象线性化,即“变曲为直”.例如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将a—1/m图象改画成a—m图象;探究动能定理实验,作出△Ek—W图象;探究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作出1/u—1/R图象.解题时要从图象的“点”“线”“面”(积),“斜”(率)“量”(物理量)“截”(距)“单”(位)以及曲线的走势等关键环节入手.
一、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
例1 为了测量某一弹簧的劲度系数,将该弹簧竖直悬挂起来,在自由端挂上不同质量的砝码.实验测得了砝码的质量m与弹簧长度l的相应数据,六组对应点已在图上标出,如图1.(g = 9.8 m/s2)
(1)作出m-l的关系图线;
(2)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
命题意图:考查探究弹力与弹簧形变量的关系,也考查了考生利用图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解析:本题以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实验切入,利用m-l关系图线求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平衡条件得mg = kx = k(l-l0),解得m=k/g (l-l0).由作出的m-l关系图线可知,图线斜率等于0.262 g/cm = 0.0262 kg/m..由k/g = 0.0262可得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 0.0262×9.8 N/m = 0.258 N/m
答案:(1)如图2所示 (2)0.248~0.262
点拨:要善于采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并利用m-l关系图线求弹簧的劲度系数.
二、测定动摩擦因数
例2 某探究小组设计了“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方案.如图3所示,将一个小球和一个滑块用细绳连接,跨在斜面上端.开始时小球和滑块均静止,剪断细绳后,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可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保持小球和滑块释放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能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滑块释放点与挡板处的高度差h和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空气阻力对本实验的影响可以忽略)
(1)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 .
(2)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
(3)以下能引起实验误差的是 .
a. 滑块的质量 b. 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c. 长度测量時的读数误差 d. 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
命题意图:考查综合运用力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实验原理有共点力平条件、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等.
解析:由于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说明小球和滑块运动时间相同,由
和联立解得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为. 对滑块,,而,
,,联立解得
.由可知,能
引起实验误差的是长度x、h、H测量时的读数误差和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不同时造成的误差.
答案:(1)x/H (2)(h- x2/H ) (3)cd
点拨:测定动摩擦因数实验是利用已有实验知识的设计性实验,高考命题综合性较强,难度中等,而探究用一把尺子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涉及巧妙,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性强,难度不大.其基本思路是设定一个物体相对另一物体滑动,使动摩擦因数关联于滑动摩擦力的表达式中
三、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例3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装置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弹簧秤固定在一合适的木板上,桌面的右边缘固定一支表面光滑的铅笔代替定滑轮,细绳的两端分别与弹簧秤的挂钩和矿泉水瓶连接.在桌面上画出两条平行线MN、PQ,并测出间距d.开始时将木板置于MN处,现缓慢向瓶中加水,直到木板刚刚开始运动为止,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0,以此表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再将木板放回原处并按住,继续向瓶中加水后,记下弹簧秤的示数F1,然后释放木板,并用秒表记下木板运动到PQ处的时间t.
(1)木板的加速度可以用d、t表示为a= ;为了减小测量加速度的偶然误差可以采用的方法是(一种即可) .
(2)改变瓶中水的质量重复实验,确定加速度a与弹簧秤示数F1的关系.下列图象能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是.
A.B. C.D.
(3)用加水的方法改变拉力的大小与挂钩码的方法相比,它的优点是 .
a.可以改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b.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
c.可以比较精确地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d.可以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以提高实验精度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对新颖实验情景的把握和理解,以及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析:(1)由于木板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得.(2)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解得,此实验要求水的质量必须远远小于木板质量,当矿泉水瓶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到一定量后,图象将向下弯曲,所以能够表示该同学实验结果的图象是图C.(3)由于水的质量可以几乎连续变化,所以可以方便地获取多组实验数据,所以选项b正确.
答案:(1) 增大d或让F1大于F0的前提下尽量小 (2)C (3)b
点拨: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是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重要实验,是高考命题频率较高的实验,考生在复习中要多加注意.
四、探究动能定理
例4 某实验小组利用拉力传感器和速度传感器探究“动能定理”,如图5甲,他们将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上,用不可伸长的细线将其通过一个定滑轮与钩码相连,用拉力传感器记录小车受到拉力的大小.在水平桌面上相距50.0 cm的A、B两点各安装一个速度传感器记录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大小.小车中可以放置砝码.
(1)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①测量 和拉力传感器的总质量M1.把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拉力传感器上另一端通过定滑轮与钩码相连;正确连接所需电路.
②将小车停在C点,
,小车在细线拉动下运动,记录细线拉力及小车通过A、B时的速度.
③在小车中增加砝码,或 ,重复②的操作.
(2)表1是他们测得的一组数据,其中M是M1与小车中砝码质量之和,︱v22—v12|是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速度的平方差,可以据此计算出动能变化量△E,F是拉力传感器受到的拉力,W是F在A、B间所做的功.表格中△E3=______,W3=_______.(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根据表1,请在图5乙中的方格纸上作出△E— W图线.
命题意图:该题考查考生实验基本操作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的重要规律,探究动能定理实验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解析: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知,当拉力由0.400 N增大到0.840 N时,拉力做功由0.200 J增大到0.420 J,即拉力做功与拉力大小成正比,所以W3=1.220/0.400×0.200 J=0.610 J.同样,比较第1、2、3次实验数据可知,当两个速度传感器记录速度的平方差|v22-v12|由0.760 (m/s)2增大到1.65 (m/s)2时,动能变化量△E由0.190 J增大到0.413 J,即动能变化量△E与速度的平方差|v22-v12|成正比,所以△E3 = 2.40/0.760×0.19 J = 0.600 J.
答案:(1)①小车 ②放开小车 ③改变细线上钩码的个数(2)0.600 0.610(3) △E-W图线如图6.
点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是新课标教材增加的实验,该题对该实验进行深化,将打点计时器和纸带换成了速度传感器.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要能够通过浏览表格中的数据,找出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可通过分析实验过程,W是F在A、B间所做的功,位移不变,由功的定义得到功W与拉力F成正比,从而利用比例关系得出W3的值.由动能的定义式可知,当物体质量M一定时,动能变化量△E与物体速度的平方差成正比,从而利用比例关系得出△E3的值.
五、探究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例5 现有一种特殊的电池,它的电动势E约为 9 V,内阻r约为50 Ω,已知该电池允许输出的最大电流为50 mA,为了测定这个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某同学利用如图7(a)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图中电压表的内阻很大,对电路的影响可不考虑,R为电阻箱,阻值范围0~9 999 Ω,R0是定值电阻,起保护电路的作用.
(1)实验室备有的定值电阻R0有以下几种规格:
A. 10 Ω2.5 WB. 100 Ω 1.0 W
C. 200 Ω 1.0 W D. 2 000 Ω 5.0 W
本实验应选哪一种规格?
(2)该同学接入符合要求的R0后,闭合开关S,调整电阻箱的阻值,读取电压表的示数改变电阻箱阻值,取得多组数据,作出了如图7(b)所示的图线(已知该直线的截距為0.1 V-1).则根据该同学所作出的图线可求得该电池的电动势E为 V,内阻r为Ω.
命题意图:对课本实验原理的迁移与变式,器材选择、电路原理分析、数形结合等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
答案:(1)C (2)10 46±2
点拨:写出用测量量表示待测量的表达式是电学实验最常见的题型,实际上是把测量量作为已知,然后根据串、并联关系,应用欧姆定律求待测量.
求学提示:由于篇幅有限,有关理综实验题的更多命题热点和解题方法请参见《求学》增刊《求学·2012年高考理综实验题满分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