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蕴意趣情感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学生对于中国画并不陌生,但对于如何欣赏中国画,学生说不出个“所以然”,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从“意蕴”的角度出发,从作品的情感、作品的气息、作品的时代背景三方面,理解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
  关键词: 意蕴 意趣 情感 中国画欣赏
  《美术新课标》提出:“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应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1]这其实体现了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观点:“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初中生在心理上正处于一个转型的时期,这个时候的教育,对他们将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就美术学科来说,新教材在欣赏内容中选编了许多的中国画名作,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她的艺术魅力,目的就是希望年轻的一代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且能在欣赏中认识她的独特魅力,为我们的文化传承做好准备。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一幅完整的作品中包含了诗文、书法、篆刻、绘画等内容,以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民族形式风格,成为东方绘画的最高代表和典范,对周边国家的艺术形式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初中学生对于中国画往往并不陌生,他们可以报出很多名画的名称,列举一些著名画家的名字,但是,对于“为什么这幅画很出名,很多人都喜欢?为什么这个画家的作品能被后世列为精品”,学生却没法说出个“所以然”来。美术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学会从“意蕴”的角度去理解画家的本意。
  那么,什么是意蕴呢?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把“意”解释为“先天”,也就是天性、人性、本性、个性,是一种真实的自我情感,也是事物发生的根本之源。以此为本,才会使客观景物有了画家所赋予的色彩,才能够“托物”而“言志”[2]。
  意蕴,是画家隐藏于作品的最高艺术境界。那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来理解作品的意蕴呢?
  一、作品的情感
  情感是人对待周围现实和对待自身态度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体验。[3]它始终贯穿于艺术领域的多个门类,许多作品的产生,都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有感而发,以情感人。就山水画来说,生活中的山、水是不变的,变的是画家内心的情感和画家对人生信仰、命运、经历的参悟体会。
  古人画竹梅多用来表现其高洁的品格,元代的墨梅画家王冕塑造的梅树形象是繁花满枝,其传世《墨梅图》,以墨笔画梅花一枝,劲健而充满生命力的枝条和水墨点出的繁花,极富生意,并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在这里,作者借梅花抒发其志趣,流露出不甘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精神。
  写意花鸟画到了明代中后期有了很大的发展与变异。徐渭,字文长,修养广博,诗书画无所不能,他的作品《墨葡萄图》,以强烈的主观情感,直抒愤世嫉俗,激荡难平之情。清初的僧人画家朱耷是明朝的遗民,他常以绘画寄托亡国之痛,抒发内心的强烈情感。代表作《荷石水禽图》中白眼瞪天的怪鸟、怪鱼,充分体现了他愤世嫉俗的个性。
  齐白石的《他日相呼》源于前人所说的“鸡有五德”,就是“得食相告”,他画的是雏鸡争食,却表现一种有关人、事的道德情操。在抗战时期,他在画鹌鹑的画中常常题上“草间偷食”,画外之意是抒发了对善的期盼。[4]
  美术作品的意蕴总是深藏于作品内部的,人们只能靠心灵的体察去感悟、体味。比如,郑板桥画的竹、徐悲鸿画的马,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不仅真实再现了事物的形、色,更重要的是真实地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美术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去看画得像或不像,还要用自己的心去体味美术作品背后所表现的深沉的思想感情,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作品的气息
  在这里,“气息”指的是画家赋予作品的情感和意趣。这种意趣和情感体现在画面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意境”、“情趣”,它是绘画作品的生命与灵魂。艺术作品的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优秀的美术作品无一不是“情”与“景”的完美统一,意与境总是相融无间,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关仝的《关山行旅图》表现的是深秋季节关中地区的山水,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简洁概括,虚实富有变化,点缀以人物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董源的《潇湘图》以水墨为主,以横卷形式表现山峦起伏、江河萦回,带有秀美抒情的意趣。
  范宽早年师从荆浩、李成,平时注意写生,常走进自然山川,观察、体验不同自然气候下的山水形态变化,创作出了“全景式高远构图”,与李成的“烟林晴旷、气象萧疏”的风格截然不同。宋人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气魄雄伟,境界浩莽。他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整幅的构图突出富有质感的山石,显得古拙、敦厚。传世作品有《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等。
  美术课堂应当抓住画面的意境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创作和欣赏美术作品时,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感受作品的气息。
  三、作品的时代背景
  “任何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在美术欣赏中,教师要从文化背景出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绘画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特征。
  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空前发展,雄伟壮阔的全景山水正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气派。
  李思训,唐朝宗室,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等,《唐朝名画录》称他的作品为“国朝第一山水”。其在唐高宗时做到了江都令,武则天在位时,李姓宗室贵族受到陷害,李思训在这时弃官隐居,至唐中宗时,李思训被授予宗正卿。李思训的绘画题材多表现幽居之所,应当与他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身为皇室,其作品反映的大多是贵族阶级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取材实景,描绘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奇异的自然山川,创造出一种理想的山水画境界。《历代名画记》称其为:“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缓,云霞缥缈……”
  北宋前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画面内容繁多,到了南宋时期,朝廷偏隅一方,画家的山水长卷不再有北宋山水那种气势壮阔的景象,而是清幽冷寂、淡泊萧条的意境,隐隐透露出一股淡淡的哀愁与无可奈何的伤感。南宋画家马远在构图上采用局部表现的手法,常画“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画面呈现出大片的空白,与夏圭的作品被称为“马一角,夏半边”。   我们欣赏作品时,不仅要从美术作品本身来理解美术作品,更应该通过美术作品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因此,要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开阔他们的审美视野;在教学中传授一些浅显的美学原理,让学生掌握艺术名作常识、作品欣赏常识等,启发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四、作品的兴趣培养
  中国画教学历来是中学美术课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技法丰富,特别是笔墨功夫,不经过长期的训练很难掌握,对平时不拿毛笔的中学生来讲更难,一笔下去既要有形状又要有深浅,加上生宣纸的吸水性能又较难控制,所以往往因控制不好而失败,最终丧失学习国画的热情。所以让学生学好中国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国画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熟悉笔墨——鸟语花香》一课时,“自由尝试笔墨”:刚开始不要求具体绘画内容,只是在宣纸上用浓墨练练线条。如直线、提按线、随意画画,然后用另一支清水笔加上去,这时产生水墨交融相互渗透的现象让学生非常激动并勇于尝试。这种用毛笔蘸水、蘸墨、蘸色,使水、墨、色在宣纸上自然交融,再用轻重缓急的笔触,产生奇特的韵味,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学生对工具和技法的新鲜感让学生先尝试探究,老师再加以指导,如教师在宣纸上演示破色法和破墨法等,来解释以浓破淡、淡破浓、以色破墨、墨破色及泼墨法、积墨宿墨法、甩色点色吹色法等用笔用色技法,使学生在无意之中学到国画的笔墨技法,通过自己的亲身尝试和师生互动,轻松解决了中锋和侧锋的用笔方法及墨色变化的规律问题,让我们的示范更有的放矢。学生开始练习时,应从易到难。教师要巡视指导,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采用少练、精练、勤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总之,当代中国画教学应从多角度、多方位去实施。国画博大精深,是我们现代美术教育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怎样更进一步地搞好国画教学,使我们的民族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还有待于现代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并为之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4.
  [2]刘熙载.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0.
  [4]薛永年.百年花鸟观后随感.国画家,2002,(2):6.
其他文献
摘 要: 倡导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世界范围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改下职高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前提,积极寻求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的结合点。实践证明,职高语文在渗透环境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然而能够在语文课中开展环境教育的还不多,这正是不少语文教师正在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职高语文课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为广大同仁提供新的思考。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
摘 要: 本文以童庆炳所提出的文学文本层次论为指导,从如何在目的语中重构原文之“形”而达到原文之“神”的角度比较了刘世聪和高健的The Faculty of Delight译本,探索了文本层次理论在散文翻译及其批评上的实用性。  关键词: 英文散文翻译 文本层次理论 The Faculty of Delight    说起散文的特点,我们大概会说“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样的说法
摘 要: 在先秦两汉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最初狩猎和军队是社会生活的主要事务,但随后各国纷争不断,群雄并起,诸侯争霸,战争极为频繁,这使得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试选出秦汉时期常用的单音词“追”“逐”,从辨别词义的角度来分析当时的语言变化。  关键词: 秦汉时期 “追” “逐” 词义变化    “追”“逐”在甲骨文时期已经出现。从字形上看,追,从阜从止
摘 要: 项目化教学模式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群借鉴荷兰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开发的一种课程体系运行模式,它是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得出专业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将专业教学计划以项目任务的形式进行串联排列,打散了原有的学科式的大课程,针对项目任务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开设项目课程。项目化模式下项目课程的性质、类别、授课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随着项目化教学的推进项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
摘 要: 英国是一个重学术、轻技术比较明显的国家。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滞后,严重影响到英国经济的发展,所以英国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使得英国的职业教育有所改进。本文从最新的关于英国14—19岁职业教育的《沃尔夫报告》入手,介绍英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及现实背景,解读报告中提出的精彩的具体措施,结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 14—19岁 职业教育
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研、个别访谈等方法,描述了高职高专院校顶岗实习阶段思政教育现状,剖析了顶岗实习思政教育问题的成因,对目前高校顶岗实习阶段如何进行思政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为顶岗实习阶段的思政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顶岗实习 思政教育 调研    一、高校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就是“工学结合”,教育部明确规定
摘 要: 书画鉴定是一门需要与其他多种学科相关联的艺术学科,是需要同时掌握技法和理论的学问,这要求鉴定家们必须具备基本的鉴定知识,还必须掌握其他门类的鉴别知识,开阔视野,融会贯通。从鉴定的角度讲,“知人论画,知画论鉴”是起码的品鉴道理,大凡优秀的画家,必定是鉴赏家。只有懂鉴赏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位好画家。中国书画鉴定的学者,虽然各自的鉴定方法或有不同,但都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用拓展研究的方式从大文
摘 要: 在作文教学中,“读” 和“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复杂的由认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如何让高中生在短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作者从阅读对写作语言、写作素材、写作技巧的作用入手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关键词: 阅读 写作 作用  在作文教学中,“读”和“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个复杂的由认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写作能
摘 要: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用近30万字的篇幅,浓缩了上海40年的岁月变迁,用细腻而绚烂的笔将一段尘封已久、早已被人遗忘的历史生活艺术地再现了出来。本篇评论主要从王琦瑶这个载体和其他人物的关系、上海弄堂文化和王琦瑶身上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角度来分析,王安忆这篇小说的情感抒发。  关键词: 王琦瑶 女性意识 弄堂文化  《长恨歌》是女性作家王安忆的经典作品,她以一种慵懒的笔调写出了对于生命悲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教学中的四个案例谈了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感受和思考:让语文成为孩子放飞心灵的天空,让童心自由飞扬。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童心 教学案例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作,做到这一点应该是我们引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