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意识薄弱、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讨论幼小衔接问题产生的主要社会原因,并从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视角给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幼衔接;公民同招;家庭亲子共读;小学入学适应
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省(区、市)要以县(区)为单位确立一批幼小衔接实验区,遴选确定一批试点小学和幼儿园,先行试点,分层推进。2021年秋季学期启动幼小衔接试点,2022年秋季学期全面铺开。
作为从教30年的小学教师,本文结合2001新课标出台以来20年课改实践案例,提出从“幼小衔接”到“小幼衔接”的家校协同解决方案。
一、谁是“幼小衔接焦虑症”的制造者
观察一:一位“别人家妈妈”的咨询
2020暑假前一个月,一位知名双语绘本馆创办人咨询小学一年级新生在上学前需要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因绘本馆会员大多是学龄前儿童,近年很多家长听说某些民办名校一年级新生入学考试要考识字、拼音、英语、算术等。因此,希望绘本馆在暑假为会员开设“幼小衔接成长营”课程。
绘本馆创办人是南师大的文学硕士、曾经的凤凰出版社编辑、某大学博导教授的夫人、育有一双优秀儿女的“别人家妈妈”。她创办苏州首家大型专业亲子绘本馆和亲子剧场,大力推广学前亲子共读理念,分享科学、有效又有爱的亲子共读策略,既是出于对教育的热爱,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丰富、开放的学前成长空间。如今,她自己的两个孩子都顺利入读家门口的公办小学,茁壮成长为备受羡慕的“别人家孩子”。没想到,这样一位有情怀、肯付出的“别人家妈妈”,今天竟然被家长的需求左右着自己机构的课程定位。好在,她心中还有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对教育专业人士的敬重,以及对客户负责的良知,所以,她咨询的是幼升小之前孩子的“必要的素质”。
观察二:一位幼儿园园长的求助
又过了几天,刚进七月初,某幼儿园负责教学的园长来求助,说是要给大班的孩子开设拼音教学暑假提前班,请教应该上哪些内容、上多长时间、有没有推荐的教材。原来,她们集团那位“用抓高考的方式抓所有学段教学管理”的总校长,命令幼儿园大班暑假加课,让她设计出小学教材提前学的课程。而这个学校恰恰就是很多家长听说的那个一年级新生入学要考识字、考拼音、考英语、考算术题……的所谓牛校!
笔者直言不讳地告诉这位园长没有必要提前教学拼音,因为只要是智商正常的孩子,上学后跟着正常的教学进度学,都能学会。幼升小这个暑假,对孩子来说还有更多更重要且有终身意义的衔接内容需要学习呢,干嘛在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园长苦着脸说:“不行啊!老大要开这个班……”
观察三:一群课程供应商的宣传
暑假开始直到暑假结束,朋友圈里看到更多幼小衔接类的课程宣传发出来,大多是培训机构的,也有某些为了赚钱办黑补习班的在职老师,什么“赢在暑假,语数英都要抢先领跑”,什么“一年级老师上课不教拼音,直接教识字,所以,暑假必须自学完拼音”,还有什么“不要输在起跑线,别人家孩子都在偷偷学”等。
即使不是准小学生妈妈,看到这些宣传,也很难保持理性分辨出这里面除了口号就是谣言。尤其那条“一年级老师上课不教拼音”的谣言,是根本就没见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的人才会编造出来的,不惜中伤无辜的小学教师群体来制造社群焦虑。
实际上,拼音教学内容分布贯穿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不同的单元里,要持续教整整一个学期;而且,第二学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法查字典”等教学内容,依然是帮助孩子在使用拼音识字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提升拼音能力。所谓一年级开学后“直接教识字”,恰恰是北京、上海这两个教育高地,通过新课改20年实践得出的先进高效的识字教学研究成果,推广给全国小学生的福祉。
首先,学习拼音不是中文识字的必需。华东师大文字学博士李山川老师就说过:“汉字是表意文字,拼音是汉语的注音工具,是文字的‘拐杖’。孩子要学会认字、甚至学会普通话都并不一定要学拼音。因为在一個正常的语言环境里,不需要‘拐杖’。”学界甚至有更激进的结论:“拼音识字”是个伪命题。
其次,如果一定要把“借助拼音识字”作为识字方法中的一种,那么,也应该是在“意象识字法”之后学习,且不必刻意强化。心理学实验表明:有意义的图像很容易识记,无意义的符号难于识记。每个汉字都是一幅有意义的图像,且充满想象空间,12岁以下的孩子都是想象力高手、读图高手,所以,也是中文识字高手。若是过早学习拼音识字,又因为过度强化训练形成了对这种识字方法的依赖,不仅会削弱意象识字的能力,浪费了孩子借助识字发展想象力的宝贵时机,而且会让孩子对汉字的基本构型形成钝感,甚至无感,未来记字、写字都有可能更加吃力。
所以,现在一年级新生9月开学后并不急着学拼音,而是先用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学习看图识字、听读识字、韵语识字、情境识字等;然后才开始通过“看图说话学拼音”“儿歌识字学拼音”“课文识字学拼音”等方法进行拼音教学,形成拼读能力。以下3幅截图分别是来自部编版、北师大版、沪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年级上册目录,大家可以看到拼音学习内容都出现在4-7个识字主题单元的内容之后。
思考:“幼小衔接焦虑症”制造者的难辞其咎与责无旁贷
以上观察到的案例促使笔者思考:谁是“幼小衔接焦虑症”的制造者?
板子打向家长,批评家长急功近利、无知跟风?其实,家长很无辜,因为他们不是教育专业人士,没有能力辨别涉及教育专业研究的似是而非的谣言,而他们希望帮助孩子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本无可厚非。 板子打向培训机构,指责培训机构唯利是图、混淆视听?其实,培训机构也不该背这个锅,因为他们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延伸、强化,学校倡导什么,机构就会追捧什么,尤其是那些通过人为操控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所谓“牛校”的导向,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方水土的教育生态。
教育生态如此恶劣,那些对一年级入学新生进行考试选拔的民校、名校、牛校,难辞其咎!因此,国家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政策,2020年起在全国普遍实施,禁止起始年级通过考试“掐尖儿”招生。所有良知尚存的办学人都应该积极响应,推动教育生态治理,还新时代的中国娃以教育领域的“绿水青山”,任何性质的学校都责无旁贷!
二、解决方案:从“幼小衔接”到“小幼衔接”
(一)家长:看清幼小衔接那些“坑”
笔者经常被家长咨询幼小衔接到底该不该做?该做什么?怎么做?我的回答是幼小衔接一定要重视,而且要高度重视,该做的衔接一定要做。但具体到做什么、怎么做,必须先请大家冷静地来看看幼小衔接不该做什么,也就是看看有哪些是“坑”,千万不要把孩子推进去。
1. 鸡娃坑:小学教材,抢跑领先
小学一年级新生课堂上,特别常见的问题学生,很多是因为提前学过教材内容,而成为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一种表现是注意力涣散,对所学内容兴趣不高,对学习之外的事情却过度好奇;这类孩子是在该玩儿的年纪没玩儿够,上学以后“自觉”补偿玩儿的缺失。另一种表现是能兴致勃勃地参与学习,但是,遇到没提前学习过的新内容就会丧失信心;这类孩子往往是因为提前学习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接收到一个心理暗示:我行,是因为我提前准备了;所以,我没有提前准备过的时候,我就不行了。
这两种“不在场”的学习状态,就像田径场上违规的运动员,以为“抢跑”会领先,事实是“抢跑”者会因为犯规而被罚出局,只不过,幼小衔接阶段违反规律的“抢跑”,是自罚出局。
针对这个“坑”,我给出的家庭解决方案是:与其小学教材提前学,不如亲子共读早启动。早期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培养观察力、想象力,锻炼思维能力,还能够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更为良好的性格,帮助孩子的情感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美国著名生理学家瑪莉安·伍尔夫通过研究儿童阅读时的大脑变化发现:儿童阅读是左右大脑两个区域都一起运行的,而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成年人在阅读时,往往是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在工作。父母是否在小孩5岁以前经常给孩子读书讲故事,影响着孩子今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品质。
2. 跟风坑:人家学啥,我娃也学啥
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给孩子报了一大堆不同的兴趣班、思维班、心力脑力专注力班,周末两天像走马灯一样到处赶场。然而,如果请家长说说对自己孩子的天赋特质、兴趣方向、思维发展程度有哪些认知?为什么给孩子报某一个艺术或运动类课程?为什么去上那些名目新颖的这个力、那个力的培训班?很多家长往往是说不清楚,甚至没有思考过,只是看到市场上流行什么,别人在学什么,或者是自身喜欢什么,就把孩子送去学什么。还有一些家长实际是把孩子的双休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只是为了让这些个“班儿”帮忙带孩子而已……
这样草率地跟风报班的结果,孩子的兴趣不一定能培养成爱好或者特长,却有可能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血”“浅尝辄止”的坏习惯;这样盲目跟风报班的过程,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形成专注力、提升思维力,却很有可能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喂养了孩子的思维惰性。
针对这个“坑”,我给出的家庭解决方案是:与其人家学啥我学啥,不如天赋优势早聚焦。先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我有一位初中同学,女儿只通过美术艺考上了个二本大学,不仅就业前景堪忧,而且孩子也不是特别热爱美术专业。她曾经非常后悔地跟我说当年不该停掉女儿的乒乓球兴趣班,逼着女儿学奥数、学英语、学作文,只保留了女儿并不太擅长的画画兴趣班。当年女儿特别喜欢打乒乓球,而且打得特别好,教练高度评价孩子的乒乓运动天赋和能力,甚至预言“第二个邓亚萍”就是她女儿。而她却狠心停掉了孩子的乒乓兴趣班,因为身材娇小的她一心想让女儿长成大高个儿,总担心乒乓球训练会耽误孩子长个儿。当我问她女儿如今身高几何?她自己都忍不住苦笑着说:“就凭我和他爸这高度,孩子还能高到哪里去?白白浪费了老天给的乒乓健将的好身材!”
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通过把天赋优势发挥到极致来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的。世界上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犹太人家庭,如果生了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父母就会给他取名叫Dancer舞蹈家;如果生了一个“话痨”宝贝,父母则取名叫他Lawyer律师。为什么?因为犹太民族的智慧之处就在于,无比珍视自己孩子所拥有的天赋特质,从孩子一出生就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评估来聚焦培养这一天赋优势,帮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而现在有些父母却恰恰相反,总是想去弥补培养自己孩子不具备的,长成别人家孩子。
(二)学校:做好小幼衔接来填“坑”
为有效治理幼小衔接教育生态,今年3月30日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
是的,小学一年级主动承担起“实施入学适应教育”的职责,把幼儿园衔接小学转化为小学衔接幼儿园,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际上,从新课程改革开始至今的20年间,很多秉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科学研究规律、勇于担当实践责任的学校和教师,已经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教研经验。
1. 校本综合实践落地入学适应教育
调整一年级上学期课程设置,尤其是上学期第一个月的课程设置,按照入学适应期的标准,重点开展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多学校新生入学第一个月的课程都是自主研发的、校园探索类课程。这类课程,不会让孩子只是端坐在教室里打开书本教材跟着老师读读、背背,教研组会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入探索校园的活动中。 比如数学老师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班级同学去操场分组排成各种不同的队形,一方面培养数感,另一方面帮助同学之间建立真实可感的联系;比如语文老师把小朋友分成两两一组,让他们手牵手在教室里找出自己认识的汉字,告诉伙伴自己是怎么认识的;再比如美术老师会请小朋友每人画一张自己的全家福画像,并介绍给自己想要认识的新朋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推广的SEL情商教育表明,帮助每一个孩子在充满“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的氛围中发展“自我认知与社会情商”,就是在通过促进心理健康来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
2. 游戏化教学方式推进入学适应教育
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各项课程,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下面这个对照图表明:儿童年龄越小,越是需要通过探究、体验式学习活动来发展各方面能力;8岁以上,才可以开始通过单纯的语言交流与表达来发展学习力。
在小学一年级优质课教学的现场,常常可以看到每个学科的教师都非常注重情境设计和游戏中学习。有时,是语文老师带着孩子进入拼音王国去拜访“声母宝贝”,去寻找“三拼音宝藏”;有时,是数学老师带着孩子来到果园,先让孩子数一数树上结着几个大苹果,老师摘下若干后,再数数还剩多少个,然后分小组想办法算出来老师到底摘下来几个苹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是为了满足小幼衔接政策的需要,更体现出教师尊重儿童认知规律的专业水平。
3. 家校协同模式保证入学适应教育
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的便利条件,通過家校协同保证小幼衔接效果。小打卡App、晓黑板App、微信群等便利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如果使用得当,一年级新生开学后可以享受到家校协同带来的教育福祉,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小幼衔接关键期。
比如一年级课后虽然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但是,也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培养孩子成为小学生后的作业反馈意识。老师可以布置放学回家后的家务劳动作业,请家长拍照发群;可以布置回家后把一天的见闻讲给爸爸妈妈听这个亲情作业,请家长录下对话音频发到班级小打卡;还可以布置制作学过的拼音字母卡片、生字卡片,做好了带到学校跟同学玩字卡打牌游戏……
有一位小语教育名师说过:理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实施,实施决定效果。可以相信,幼小衔接教育生态的治理,如果从理念源头展开,设计出科学规范的双向衔接模式,并在实施环节加强督导评估,那么,困扰中国家庭多年的“幼小衔接焦虑症”问题,一定可以得到根治。
(责任编辑:罗 欣)
参考文献:
[1] 方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下的幼小衔接策略[J]. 教师教育论坛,2021,34(08):95.
[2] 虞静. 以幼儿为本 让主题墙“说话”——浅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主题墙环境创设[J]. 家长,2020(30):186+188.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幼衔接;公民同招;家庭亲子共读;小学入学适应
2021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省(区、市)要以县(区)为单位确立一批幼小衔接实验区,遴选确定一批试点小学和幼儿园,先行试点,分层推进。2021年秋季学期启动幼小衔接试点,2022年秋季学期全面铺开。
作为从教30年的小学教师,本文结合2001新课标出台以来20年课改实践案例,提出从“幼小衔接”到“小幼衔接”的家校协同解决方案。
一、谁是“幼小衔接焦虑症”的制造者
观察一:一位“别人家妈妈”的咨询
2020暑假前一个月,一位知名双语绘本馆创办人咨询小学一年级新生在上学前需要具备哪些必要的素质。因绘本馆会员大多是学龄前儿童,近年很多家长听说某些民办名校一年级新生入学考试要考识字、拼音、英语、算术等。因此,希望绘本馆在暑假为会员开设“幼小衔接成长营”课程。
绘本馆创办人是南师大的文学硕士、曾经的凤凰出版社编辑、某大学博导教授的夫人、育有一双优秀儿女的“别人家妈妈”。她创办苏州首家大型专业亲子绘本馆和亲子剧场,大力推广学前亲子共读理念,分享科学、有效又有爱的亲子共读策略,既是出于对教育的热爱,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们创造一个健康、丰富、开放的学前成长空间。如今,她自己的两个孩子都顺利入读家门口的公办小学,茁壮成长为备受羡慕的“别人家孩子”。没想到,这样一位有情怀、肯付出的“别人家妈妈”,今天竟然被家长的需求左右着自己机构的课程定位。好在,她心中还有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对教育专业人士的敬重,以及对客户负责的良知,所以,她咨询的是幼升小之前孩子的“必要的素质”。
观察二:一位幼儿园园长的求助
又过了几天,刚进七月初,某幼儿园负责教学的园长来求助,说是要给大班的孩子开设拼音教学暑假提前班,请教应该上哪些内容、上多长时间、有没有推荐的教材。原来,她们集团那位“用抓高考的方式抓所有学段教学管理”的总校长,命令幼儿园大班暑假加课,让她设计出小学教材提前学的课程。而这个学校恰恰就是很多家长听说的那个一年级新生入学要考识字、考拼音、考英语、考算术题……的所谓牛校!
笔者直言不讳地告诉这位园长没有必要提前教学拼音,因为只要是智商正常的孩子,上学后跟着正常的教学进度学,都能学会。幼升小这个暑假,对孩子来说还有更多更重要且有终身意义的衔接内容需要学习呢,干嘛在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园长苦着脸说:“不行啊!老大要开这个班……”
观察三:一群课程供应商的宣传
暑假开始直到暑假结束,朋友圈里看到更多幼小衔接类的课程宣传发出来,大多是培训机构的,也有某些为了赚钱办黑补习班的在职老师,什么“赢在暑假,语数英都要抢先领跑”,什么“一年级老师上课不教拼音,直接教识字,所以,暑假必须自学完拼音”,还有什么“不要输在起跑线,别人家孩子都在偷偷学”等。
即使不是准小学生妈妈,看到这些宣传,也很难保持理性分辨出这里面除了口号就是谣言。尤其那条“一年级老师上课不教拼音”的谣言,是根本就没见过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的人才会编造出来的,不惜中伤无辜的小学教师群体来制造社群焦虑。
实际上,拼音教学内容分布贯穿在一年级第一学期不同的单元里,要持续教整整一个学期;而且,第二学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法查字典”等教学内容,依然是帮助孩子在使用拼音识字的过程中不断巩固、提升拼音能力。所谓一年级开学后“直接教识字”,恰恰是北京、上海这两个教育高地,通过新课改20年实践得出的先进高效的识字教学研究成果,推广给全国小学生的福祉。
首先,学习拼音不是中文识字的必需。华东师大文字学博士李山川老师就说过:“汉字是表意文字,拼音是汉语的注音工具,是文字的‘拐杖’。孩子要学会认字、甚至学会普通话都并不一定要学拼音。因为在一個正常的语言环境里,不需要‘拐杖’。”学界甚至有更激进的结论:“拼音识字”是个伪命题。
其次,如果一定要把“借助拼音识字”作为识字方法中的一种,那么,也应该是在“意象识字法”之后学习,且不必刻意强化。心理学实验表明:有意义的图像很容易识记,无意义的符号难于识记。每个汉字都是一幅有意义的图像,且充满想象空间,12岁以下的孩子都是想象力高手、读图高手,所以,也是中文识字高手。若是过早学习拼音识字,又因为过度强化训练形成了对这种识字方法的依赖,不仅会削弱意象识字的能力,浪费了孩子借助识字发展想象力的宝贵时机,而且会让孩子对汉字的基本构型形成钝感,甚至无感,未来记字、写字都有可能更加吃力。
所以,现在一年级新生9月开学后并不急着学拼音,而是先用两周到一个月的时间学习看图识字、听读识字、韵语识字、情境识字等;然后才开始通过“看图说话学拼音”“儿歌识字学拼音”“课文识字学拼音”等方法进行拼音教学,形成拼读能力。以下3幅截图分别是来自部编版、北师大版、沪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年级上册目录,大家可以看到拼音学习内容都出现在4-7个识字主题单元的内容之后。
思考:“幼小衔接焦虑症”制造者的难辞其咎与责无旁贷
以上观察到的案例促使笔者思考:谁是“幼小衔接焦虑症”的制造者?
板子打向家长,批评家长急功近利、无知跟风?其实,家长很无辜,因为他们不是教育专业人士,没有能力辨别涉及教育专业研究的似是而非的谣言,而他们希望帮助孩子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本无可厚非。 板子打向培训机构,指责培训机构唯利是图、混淆视听?其实,培训机构也不该背这个锅,因为他们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延伸、强化,学校倡导什么,机构就会追捧什么,尤其是那些通过人为操控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的所谓“牛校”的导向,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方水土的教育生态。
教育生态如此恶劣,那些对一年级入学新生进行考试选拔的民校、名校、牛校,难辞其咎!因此,国家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同招”政策,2020年起在全国普遍实施,禁止起始年级通过考试“掐尖儿”招生。所有良知尚存的办学人都应该积极响应,推动教育生态治理,还新时代的中国娃以教育领域的“绿水青山”,任何性质的学校都责无旁贷!
二、解决方案:从“幼小衔接”到“小幼衔接”
(一)家长:看清幼小衔接那些“坑”
笔者经常被家长咨询幼小衔接到底该不该做?该做什么?怎么做?我的回答是幼小衔接一定要重视,而且要高度重视,该做的衔接一定要做。但具体到做什么、怎么做,必须先请大家冷静地来看看幼小衔接不该做什么,也就是看看有哪些是“坑”,千万不要把孩子推进去。
1. 鸡娃坑:小学教材,抢跑领先
小学一年级新生课堂上,特别常见的问题学生,很多是因为提前学过教材内容,而成为让老师头疼的孩子。一种表现是注意力涣散,对所学内容兴趣不高,对学习之外的事情却过度好奇;这类孩子是在该玩儿的年纪没玩儿够,上学以后“自觉”补偿玩儿的缺失。另一种表现是能兴致勃勃地参与学习,但是,遇到没提前学习过的新内容就会丧失信心;这类孩子往往是因为提前学习教材内容的过程中接收到一个心理暗示:我行,是因为我提前准备了;所以,我没有提前准备过的时候,我就不行了。
这两种“不在场”的学习状态,就像田径场上违规的运动员,以为“抢跑”会领先,事实是“抢跑”者会因为犯规而被罚出局,只不过,幼小衔接阶段违反规律的“抢跑”,是自罚出局。
针对这个“坑”,我给出的家庭解决方案是:与其小学教材提前学,不如亲子共读早启动。早期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词汇,提高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培养观察力、想象力,锻炼思维能力,还能够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更为良好的性格,帮助孩子的情感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美国著名生理学家瑪莉安·伍尔夫通过研究儿童阅读时的大脑变化发现:儿童阅读是左右大脑两个区域都一起运行的,而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成年人在阅读时,往往是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在工作。父母是否在小孩5岁以前经常给孩子读书讲故事,影响着孩子今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品质。
2. 跟风坑:人家学啥,我娃也学啥
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小学前,给孩子报了一大堆不同的兴趣班、思维班、心力脑力专注力班,周末两天像走马灯一样到处赶场。然而,如果请家长说说对自己孩子的天赋特质、兴趣方向、思维发展程度有哪些认知?为什么给孩子报某一个艺术或运动类课程?为什么去上那些名目新颖的这个力、那个力的培训班?很多家长往往是说不清楚,甚至没有思考过,只是看到市场上流行什么,别人在学什么,或者是自身喜欢什么,就把孩子送去学什么。还有一些家长实际是把孩子的双休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只是为了让这些个“班儿”帮忙带孩子而已……
这样草率地跟风报班的结果,孩子的兴趣不一定能培养成爱好或者特长,却有可能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血”“浅尝辄止”的坏习惯;这样盲目跟风报班的过程,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形成专注力、提升思维力,却很有可能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喂养了孩子的思维惰性。
针对这个“坑”,我给出的家庭解决方案是:与其人家学啥我学啥,不如天赋优势早聚焦。先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我有一位初中同学,女儿只通过美术艺考上了个二本大学,不仅就业前景堪忧,而且孩子也不是特别热爱美术专业。她曾经非常后悔地跟我说当年不该停掉女儿的乒乓球兴趣班,逼着女儿学奥数、学英语、学作文,只保留了女儿并不太擅长的画画兴趣班。当年女儿特别喜欢打乒乓球,而且打得特别好,教练高度评价孩子的乒乓运动天赋和能力,甚至预言“第二个邓亚萍”就是她女儿。而她却狠心停掉了孩子的乒乓兴趣班,因为身材娇小的她一心想让女儿长成大高个儿,总担心乒乓球训练会耽误孩子长个儿。当我问她女儿如今身高几何?她自己都忍不住苦笑着说:“就凭我和他爸这高度,孩子还能高到哪里去?白白浪费了老天给的乒乓健将的好身材!”
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通过把天赋优势发挥到极致来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的。世界上诺贝尔奖得主最多的犹太人家庭,如果生了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父母就会给他取名叫Dancer舞蹈家;如果生了一个“话痨”宝贝,父母则取名叫他Lawyer律师。为什么?因为犹太民族的智慧之处就在于,无比珍视自己孩子所拥有的天赋特质,从孩子一出生就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评估来聚焦培养这一天赋优势,帮助他成为最好的自己。而现在有些父母却恰恰相反,总是想去弥补培养自己孩子不具备的,长成别人家孩子。
(二)学校:做好小幼衔接来填“坑”
为有效治理幼小衔接教育生态,今年3月30日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将入学适应教育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纳入一年级教育教学计划,教育教学方式与幼儿园教育相衔接。”
是的,小学一年级主动承担起“实施入学适应教育”的职责,把幼儿园衔接小学转化为小学衔接幼儿园,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际上,从新课程改革开始至今的20年间,很多秉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科学研究规律、勇于担当实践责任的学校和教师,已经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教研经验。
1. 校本综合实践落地入学适应教育
调整一年级上学期课程设置,尤其是上学期第一个月的课程设置,按照入学适应期的标准,重点开展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很多学校新生入学第一个月的课程都是自主研发的、校园探索类课程。这类课程,不会让孩子只是端坐在教室里打开书本教材跟着老师读读、背背,教研组会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入探索校园的活动中。 比如数学老师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班级同学去操场分组排成各种不同的队形,一方面培养数感,另一方面帮助同学之间建立真实可感的联系;比如语文老师把小朋友分成两两一组,让他们手牵手在教室里找出自己认识的汉字,告诉伙伴自己是怎么认识的;再比如美术老师会请小朋友每人画一张自己的全家福画像,并介绍给自己想要认识的新朋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推广的SEL情商教育表明,帮助每一个孩子在充满“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的氛围中发展“自我认知与社会情商”,就是在通过促进心理健康来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
2. 游戏化教学方式推进入学适应教育
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各项课程,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下面这个对照图表明:儿童年龄越小,越是需要通过探究、体验式学习活动来发展各方面能力;8岁以上,才可以开始通过单纯的语言交流与表达来发展学习力。
在小学一年级优质课教学的现场,常常可以看到每个学科的教师都非常注重情境设计和游戏中学习。有时,是语文老师带着孩子进入拼音王国去拜访“声母宝贝”,去寻找“三拼音宝藏”;有时,是数学老师带着孩子来到果园,先让孩子数一数树上结着几个大苹果,老师摘下若干后,再数数还剩多少个,然后分小组想办法算出来老师到底摘下来几个苹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是为了满足小幼衔接政策的需要,更体现出教师尊重儿童认知规律的专业水平。
3. 家校协同模式保证入学适应教育
充分利用网络时代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的便利条件,通過家校协同保证小幼衔接效果。小打卡App、晓黑板App、微信群等便利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如果使用得当,一年级新生开学后可以享受到家校协同带来的教育福祉,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小幼衔接关键期。
比如一年级课后虽然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但是,也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培养孩子成为小学生后的作业反馈意识。老师可以布置放学回家后的家务劳动作业,请家长拍照发群;可以布置回家后把一天的见闻讲给爸爸妈妈听这个亲情作业,请家长录下对话音频发到班级小打卡;还可以布置制作学过的拼音字母卡片、生字卡片,做好了带到学校跟同学玩字卡打牌游戏……
有一位小语教育名师说过:理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实施,实施决定效果。可以相信,幼小衔接教育生态的治理,如果从理念源头展开,设计出科学规范的双向衔接模式,并在实施环节加强督导评估,那么,困扰中国家庭多年的“幼小衔接焦虑症”问题,一定可以得到根治。
(责任编辑:罗 欣)
参考文献:
[1] 方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导下的幼小衔接策略[J]. 教师教育论坛,2021,34(08):95.
[2] 虞静. 以幼儿为本 让主题墙“说话”——浅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幼儿主题墙环境创设[J]. 家长,2020(30):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