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课堂搬出狭窄的教室,搬进广阔的大自然,可以说是让教育亲近自然、让学生知行合一。但是,如果将课堂依旧置于一方教室之中,而将考场放在树林中,这又是为什么呢?
日前,湖北省荆州某校举行期中考试,高一、高二学生的考场布置在了宽阔的树林里面。该校受访老师称,树林里考试“既不会晒到太阳,环境又好,更利于学生正常发挥”。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常识告诉我们未必。突然间将考场从教室内改到教室外,面对如此大的环境变化,考生正常发挥会不会受影响呢?而且,树林里考试,种种不确定性因素如声音干扰发生率要远大于教室内。无怪乎该校将阶梯教室让给高三学生做考场,而高一、高二学生就被派到树林子里面来了。
与受访老师解释不同,该校官网上对于本次考试的详细报道道出了校方组织这个活动的真实原因和意图:“学校继三月开展‘从严治校,从净化美化校园着手’活动之后,四月再次突出本月工作主题‘从严治校,严格考风考纪’……香樟树下摆考场,校委会不惜人力、物力,敢想、敢为、敢尝试,从而将四月活动主题推向高潮,更好地突出了学校‘实’的办学理念。”
报道说得很清楚,树林子里摆考场,就是在突出“从严治校,严格考风考纪”的月度工作主题。该校所谓的“严”,说白了就是树林子里头够宽敞,将学生一个一个远远隔开,监考老师一览无余,看你怎么作弊!
这样一个图文并茂的报道,挂在该校官网的主页上,无疑是在展示该校的创新和业绩。事实上,考场搬到教室外,这也不是该校的独创—将考场设在操场或者周围空地的学校也是有的。更有甚至,有的学校令小学生趴在地上考试,有的学校要求学生戴特制的防作弊帽考试……总之,奇招频出,不一而足。
如此一来,学校和老师们监考倒是方便了,可是,树林里学生间距远了,趴地上考试手不能灵活动作了,戴上帽子看不见别人了,这样就杜绝作弊了吗?没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一颗作弊的心还在,作弊者依然可以通过种种更巧妙、更隐蔽、更先进的方式,突破考场的种种限制和障碍,实现作弊的目的。
这种作弊和防作弊的斗争,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制度越来越严,专门防范作弊的办法也越来越多。不仅改卷、判卷有弥封、誊录制度,报名要互结和作保,光是入门的检查,就极尽一个“严”字。比如,士子只能穿拆缝衣服和单层鞋袜,携带的毡毯必须无里,皮衣必须无面,各种食品、文具皆要切开检查。考生进门时需开襟亮鞋解袜,衣服、器具要一一排查。防作弊制度如此严格,效果却并不见得怎么样,甚至陷入“法愈严而弊愈深”的恶性循环。在清一代,科场舞弊案层出不穷,贿买、钻营、夹带、枪替、割卷、传递、顶名、冒籍等各种名堂令人叹为观止。真可谓士夫之耻,斯文丧尽。
如此看来,一味严格地“防”和“堵”,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防”和“堵”不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容易产生其他问题。如突然更换考试环境,或者突然增加监考老师,都很有可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压力,从而影响其考试发挥。再如无端加强对考场的监视,将考场搬进空旷的操场或树林,刻意加大学生间距等,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学校、老师的不信任感,从而加大师生之间、管理和教学之间的隔膜和对立,最终给校园管理带来更多问题。
严刑峻法的思维,运用于其他领域也许适合,但是将这种思维化作学校管理的主体思路,并认为这就是“从严治校”,则是歪曲学校的本质和教育的真谛。学校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的真谛是激发人自身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校如果对学生连起码的信任都不给,怎么能让学生成为一个相信自己、信任他人的社会好公民?教育工作者如果只是热衷和陶醉于压制、束缚学生,让学生表现得服服帖帖,这样教出的学生如何能够支撑起一个需要主动探索和自主创新的未来世界?
重新回到考试身上。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平时授课、探究甚至后勤管理等环节,学校还大力高扬学生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大旗,给予学生各种信任和鼓励,何以到了考试环节,却一改平日之面目,收起原有的信任,如临大敌起来了呢?也许是科举考试对当今考试之毒害犹在,也许是我们当下的考试制度本就尚需完善,总之,我们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不可忽略建立现代考试制度。不光是在考试效度上鼓励发扬主动性和开放性,在考试信度上坚持平常化、日常性,而且在考试公平上也要鼓励自尊、自信、自律的发扬,实现真正杜绝作弊、人人维护公平的良性循环。
古人重廉耻。孔子说:“行己有耻。”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些都是说士大夫当自尊、自信、自律、自爱。今人重契约,通过契约建立和巩固彼此间的信任,从而坚守契约精神中的自由、平等、信守、救济等。无论是通过对内的廉耻精神或者是相互的契约精神,建立公平人性、有效可信的现代考试制度,才是彻底解决考试种种弊端的根本途径。
就在个别学校漠视学生的自尊自信,不顾学生的情感、心灵感受,粗暴地将学生当作弊者严加防范,还为自己的“创新”沾沾自喜时,许多学校开始尝试走另外一条路。唐山师范学院3
日前,湖北省荆州某校举行期中考试,高一、高二学生的考场布置在了宽阔的树林里面。该校受访老师称,树林里考试“既不会晒到太阳,环境又好,更利于学生正常发挥”。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常识告诉我们未必。突然间将考场从教室内改到教室外,面对如此大的环境变化,考生正常发挥会不会受影响呢?而且,树林里考试,种种不确定性因素如声音干扰发生率要远大于教室内。无怪乎该校将阶梯教室让给高三学生做考场,而高一、高二学生就被派到树林子里面来了。
与受访老师解释不同,该校官网上对于本次考试的详细报道道出了校方组织这个活动的真实原因和意图:“学校继三月开展‘从严治校,从净化美化校园着手’活动之后,四月再次突出本月工作主题‘从严治校,严格考风考纪’……香樟树下摆考场,校委会不惜人力、物力,敢想、敢为、敢尝试,从而将四月活动主题推向高潮,更好地突出了学校‘实’的办学理念。”
报道说得很清楚,树林子里摆考场,就是在突出“从严治校,严格考风考纪”的月度工作主题。该校所谓的“严”,说白了就是树林子里头够宽敞,将学生一个一个远远隔开,监考老师一览无余,看你怎么作弊!
这样一个图文并茂的报道,挂在该校官网的主页上,无疑是在展示该校的创新和业绩。事实上,考场搬到教室外,这也不是该校的独创—将考场设在操场或者周围空地的学校也是有的。更有甚至,有的学校令小学生趴在地上考试,有的学校要求学生戴特制的防作弊帽考试……总之,奇招频出,不一而足。
如此一来,学校和老师们监考倒是方便了,可是,树林里学生间距远了,趴地上考试手不能灵活动作了,戴上帽子看不见别人了,这样就杜绝作弊了吗?没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一颗作弊的心还在,作弊者依然可以通过种种更巧妙、更隐蔽、更先进的方式,突破考场的种种限制和障碍,实现作弊的目的。
这种作弊和防作弊的斗争,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制度越来越严,专门防范作弊的办法也越来越多。不仅改卷、判卷有弥封、誊录制度,报名要互结和作保,光是入门的检查,就极尽一个“严”字。比如,士子只能穿拆缝衣服和单层鞋袜,携带的毡毯必须无里,皮衣必须无面,各种食品、文具皆要切开检查。考生进门时需开襟亮鞋解袜,衣服、器具要一一排查。防作弊制度如此严格,效果却并不见得怎么样,甚至陷入“法愈严而弊愈深”的恶性循环。在清一代,科场舞弊案层出不穷,贿买、钻营、夹带、枪替、割卷、传递、顶名、冒籍等各种名堂令人叹为观止。真可谓士夫之耻,斯文丧尽。
如此看来,一味严格地“防”和“堵”,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防”和“堵”不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容易产生其他问题。如突然更换考试环境,或者突然增加监考老师,都很有可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压力,从而影响其考试发挥。再如无端加强对考场的监视,将考场搬进空旷的操场或树林,刻意加大学生间距等,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对学校、老师的不信任感,从而加大师生之间、管理和教学之间的隔膜和对立,最终给校园管理带来更多问题。
严刑峻法的思维,运用于其他领域也许适合,但是将这种思维化作学校管理的主体思路,并认为这就是“从严治校”,则是歪曲学校的本质和教育的真谛。学校的本质是培养人,教育的真谛是激发人自身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校如果对学生连起码的信任都不给,怎么能让学生成为一个相信自己、信任他人的社会好公民?教育工作者如果只是热衷和陶醉于压制、束缚学生,让学生表现得服服帖帖,这样教出的学生如何能够支撑起一个需要主动探索和自主创新的未来世界?
重新回到考试身上。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平时授课、探究甚至后勤管理等环节,学校还大力高扬学生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的大旗,给予学生各种信任和鼓励,何以到了考试环节,却一改平日之面目,收起原有的信任,如临大敌起来了呢?也许是科举考试对当今考试之毒害犹在,也许是我们当下的考试制度本就尚需完善,总之,我们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不可忽略建立现代考试制度。不光是在考试效度上鼓励发扬主动性和开放性,在考试信度上坚持平常化、日常性,而且在考试公平上也要鼓励自尊、自信、自律的发扬,实现真正杜绝作弊、人人维护公平的良性循环。
古人重廉耻。孔子说:“行己有耻。”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这些都是说士大夫当自尊、自信、自律、自爱。今人重契约,通过契约建立和巩固彼此间的信任,从而坚守契约精神中的自由、平等、信守、救济等。无论是通过对内的廉耻精神或者是相互的契约精神,建立公平人性、有效可信的现代考试制度,才是彻底解决考试种种弊端的根本途径。
就在个别学校漠视学生的自尊自信,不顾学生的情感、心灵感受,粗暴地将学生当作弊者严加防范,还为自己的“创新”沾沾自喜时,许多学校开始尝试走另外一条路。唐山师范学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