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军阀混战时期,蒋介石的兵力并不占优势,但他却能频频获胜。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成功地运用电报破译这一当时的先进科技,能够随时掌握战场上的准确信息。
一、李范一给蒋介石带来了无线电短波通讯
上世纪20年代,无线电短波通讯技术一传入中国,即被蒋介石充分应用。
在此之前,北洋政府已先后建立了15个无线电报局:内陆局有北京、天津、张家口、济南、武昌、洛阳、乌鲁木齐、喀什等8处;海岸局有烟台、青岛、大沽、吴淞、崇明、广州、福州等7处。
但无线电报局使用的是无线电长波通讯,要事先建造独用的发电设备和专用的楼房,竖立几百英尺高的天线,建造周期长、设备笨重、投资巨大,但传递距离却有限,通讯质量也很差。
这时,李范一回国了。
李范一,湖北应城人,武昌起义时被编入学生军,后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攻无线电技术。李范一回到国内,希望能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付诸于革命。
可当时国内几乎无人认识无线电短波通讯技术的重要性,李范一只好去找在美国留学时相识的陈立夫。陈立夫听完他的介绍,立刻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就把李范一推荐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正率领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当即任命李范一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交通处处长,主管军事通讯与军事交通。
1927年3月北伐军占领南京和上海后,李范一应陈立夫的邀请,为调查科建立了京沪之间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南京的大功率短波电台直接设在国民党三元巷总部,有独立的编制、人事、经费和活动;上海大功率的短波电台则设在南市老西门的蓬莱路。
由于建立时间短,更由于保密,这条快捷方便的通讯渠道几乎不为外界知晓。
二、技高一筹的密码制作
龙潭战役是孙传芳与南京政府之间进行的著名战役,也是奠基南京政府的一场战役。
此时,吴佩孚部已被歼灭。
支持北伐的冯玉祥国民联军,以及阎锡山的北方革命军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退到山东腹地的孙传芳于1927年7月下旬,乘国民党宁汉纷争(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争夺“正统”地位)之机举行反攻,南京政府急忙组织反击。
但当时何应钦在南京,白崇禧在上海(当时南京政府所辖各军由何应钦、白崇禧掌控),分处两地的部队无法及时联络,难以集中优势兵力,配合组织起有效的进攻。
陈立夫见势不妙,向何应钦透露了调查科的秘密,建议他立刻利用调查科的无线电短波通讯与上海联络,协调京沪两地的军事行动。何应钦大喜,一试果然快捷有效。于是两地信息迅速沟通,最终在镇江龙潭一线对孙传芳部实施夹击,孙传芳6万余部队,战死和淹死约4万余,被俘2万余,主力消耗殆尽。
于是,蒋介石要求军政部立刻用无线电通讯装备军队和政府部门。
无线电短波通讯在战争中的巨大效用,也促使各地军阀的通讯设备升级换代。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冯玉祥乃至边远地区川、黔、滇和新疆等地的军阀也纷纷购置设备。
有了无线电短波,通讯固然方便快捷,但泄密的危险性也加大了。当时国内所用的电报都用明码,明码本是由上海的商务印书馆统一印行出版的,共约一万字。为了安全起见,调查科自创了密码,与商务印书馆的密码本断绝了关系。
为了保守机密,陈立夫规定把密码本全部存放在机要科,因此,旁人难以掌握密码本的变动。但陈立夫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着一些密码本。
陈立夫还规定了密码本使用的默契法,就是让联络对象垒了密码本后,只有他自己知道哪一天该用哪本密码。
三、培养大批密码破译专家破译对手密码
调查科自己制作了密码后,接着开始破译对手的密码。
破译工作从邮局入手。军队每占领一座城市,调查科就迅速派人接管当地的电报局,收集所有的电报稿,电报局与别处联络的电报底稿就源源不断地流向调查科。
这样一来,下一步工作就比较容易了,调查科只要对照着找出一些关键词,就能顺利破译电文的全部内容了。
这个绝招在军阀混战中给蒋介石帮了大忙。
地方军阀在一窝蜂地建立无线电短波通讯时,却不懂得先进技术往往是一柄双刃剑,结果在联络快捷方便的同时,向对手出卖了自己。
在密码的制作上,调查科确实要比国民党军方,特别是地方军阀部队高出一筹。因为在以后激烈的较量中,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军阀的无线电通讯密码往往屡遭红军破译,相比之下,调查科无线电密码遭破译的资料却鲜有所闻。
1937年,调查科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
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蒋介石提议,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由此正式形成。
此后,中统培养了大批的密码专家,其中,以池步洲最为有名。
池步洲生于1908年,福建闽清人,1927年前往日本,先是在东京大学机电专业学习,毕业后又在早稻田大学工学部学习。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
池步洲破译了大量日本密电,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其中,包括破译日军偷袭珍珠港密电,以及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出巡密电。
原来,他成功地运用电报破译这一当时的先进科技,能够随时掌握战场上的准确信息。
一、李范一给蒋介石带来了无线电短波通讯
上世纪20年代,无线电短波通讯技术一传入中国,即被蒋介石充分应用。
在此之前,北洋政府已先后建立了15个无线电报局:内陆局有北京、天津、张家口、济南、武昌、洛阳、乌鲁木齐、喀什等8处;海岸局有烟台、青岛、大沽、吴淞、崇明、广州、福州等7处。
但无线电报局使用的是无线电长波通讯,要事先建造独用的发电设备和专用的楼房,竖立几百英尺高的天线,建造周期长、设备笨重、投资巨大,但传递距离却有限,通讯质量也很差。
这时,李范一回国了。
李范一,湖北应城人,武昌起义时被编入学生军,后留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专攻无线电技术。李范一回到国内,希望能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付诸于革命。
可当时国内几乎无人认识无线电短波通讯技术的重要性,李范一只好去找在美国留学时相识的陈立夫。陈立夫听完他的介绍,立刻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就把李范一推荐给了蒋介石。
蒋介石正率领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当即任命李范一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交通处处长,主管军事通讯与军事交通。
1927年3月北伐军占领南京和上海后,李范一应陈立夫的邀请,为调查科建立了京沪之间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南京的大功率短波电台直接设在国民党三元巷总部,有独立的编制、人事、经费和活动;上海大功率的短波电台则设在南市老西门的蓬莱路。
由于建立时间短,更由于保密,这条快捷方便的通讯渠道几乎不为外界知晓。
二、技高一筹的密码制作
龙潭战役是孙传芳与南京政府之间进行的著名战役,也是奠基南京政府的一场战役。
此时,吴佩孚部已被歼灭。
支持北伐的冯玉祥国民联军,以及阎锡山的北方革命军控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退到山东腹地的孙传芳于1927年7月下旬,乘国民党宁汉纷争(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争夺“正统”地位)之机举行反攻,南京政府急忙组织反击。
但当时何应钦在南京,白崇禧在上海(当时南京政府所辖各军由何应钦、白崇禧掌控),分处两地的部队无法及时联络,难以集中优势兵力,配合组织起有效的进攻。
陈立夫见势不妙,向何应钦透露了调查科的秘密,建议他立刻利用调查科的无线电短波通讯与上海联络,协调京沪两地的军事行动。何应钦大喜,一试果然快捷有效。于是两地信息迅速沟通,最终在镇江龙潭一线对孙传芳部实施夹击,孙传芳6万余部队,战死和淹死约4万余,被俘2万余,主力消耗殆尽。
于是,蒋介石要求军政部立刻用无线电通讯装备军队和政府部门。
无线电短波通讯在战争中的巨大效用,也促使各地军阀的通讯设备升级换代。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冯玉祥乃至边远地区川、黔、滇和新疆等地的军阀也纷纷购置设备。
有了无线电短波,通讯固然方便快捷,但泄密的危险性也加大了。当时国内所用的电报都用明码,明码本是由上海的商务印书馆统一印行出版的,共约一万字。为了安全起见,调查科自创了密码,与商务印书馆的密码本断绝了关系。
为了保守机密,陈立夫规定把密码本全部存放在机要科,因此,旁人难以掌握密码本的变动。但陈立夫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着一些密码本。
陈立夫还规定了密码本使用的默契法,就是让联络对象垒了密码本后,只有他自己知道哪一天该用哪本密码。
三、培养大批密码破译专家破译对手密码
调查科自己制作了密码后,接着开始破译对手的密码。
破译工作从邮局入手。军队每占领一座城市,调查科就迅速派人接管当地的电报局,收集所有的电报稿,电报局与别处联络的电报底稿就源源不断地流向调查科。
这样一来,下一步工作就比较容易了,调查科只要对照着找出一些关键词,就能顺利破译电文的全部内容了。
这个绝招在军阀混战中给蒋介石帮了大忙。
地方军阀在一窝蜂地建立无线电短波通讯时,却不懂得先进技术往往是一柄双刃剑,结果在联络快捷方便的同时,向对手出卖了自己。
在密码的制作上,调查科确实要比国民党军方,特别是地方军阀部队高出一筹。因为在以后激烈的较量中,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军阀的无线电通讯密码往往屡遭红军破译,相比之下,调查科无线电密码遭破译的资料却鲜有所闻。
1937年,调查科并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由C.C系分子徐恩曾任处长。
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蒋介石提议,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一处为基础,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由此正式形成。
此后,中统培养了大批的密码专家,其中,以池步洲最为有名。
池步洲生于1908年,福建闽清人,1927年前往日本,先是在东京大学机电专业学习,毕业后又在早稻田大学工学部学习。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
池步洲破译了大量日本密电,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其中,包括破译日军偷袭珍珠港密电,以及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出巡密电。